建设书香园 先做书香人

心情好

<h3>  建设书香园,先做书香人。</h3> <h3>  8月29日上午,昭君小学举办教师暑期读书分享会,副校长王帮权主持分享活动。老师们争先恐后登台分别就自己暑假阅读的教育专著、文学名著与老师们做心灵启迪、理念重塑、艺术触发内心的诗意般的分享。</h3> <h3>  怎样教语文才是真的教语文?易金霞老师决心以孙绍振先生写在书里的一段话来激励自己。“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h3> <h3>  读了《杰出班主任的10个好习惯》这本书,万梦老师有一个体会:“唯有在精神上真正站起来的班主任,才能获得彻底的自我解放。”她说:“在书里,丁榕老师告诉我微笑是班主任的一张名片,是亲近学生最好的途径。丁如许老师告诉我好的班主任不是自己亲自去监督学生的行为,而是组织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生知道如何管理别人了,自己也会按照规矩来行事了。李镇西老师每天坚持‘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如果我能坚持养成习惯,那么我也有自信能培养出好习惯的孩子。”</h3> <h3>  周汉林老师这样抒发阅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的感受:“读完这本书,我在想我收获了什么,于老师最珍贵的是什么?思来想去,觉得‘情怀’这个词最为恰当。从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热爱教育的智者、一位热爱儿童的好老师、一名有理想的实践主义者的风采。课堂上,‘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我想,做教师,做有情怀的教师,就一定要以平和之心看待得失,以责任之心勤奋耕耘,以坚持之心砥砺修炼,摄课堂之灵气,吸实践之精华,就一定能修得精彩的课堂。”</h3> <h3>  陈婷婷老师阅读的是俞正强的《种子课》,她侃侃而谈:“俞老师通过一个个教学案例, 采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种子课的特质该如何呈现,才能解读学生的生命密码,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俞老师通过‘学生的一种错误与教材的一份素材’,仔细分析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意义和教学重点、教材的缺陷在哪里?在《厘米的认识》中,俞老师通过不同教学片断的比较,对长度单位三个课时学习样式做分析,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学习。生动的案例,一次又一次的对比分析让我有如沐春风之感。”</h3> <h3>  无独有偶,贺升珊老师阅读的也是《种子课》,她的领悟又有另一番见地:“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就是在引领我们把数学的重要节点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种子发芽,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把握数学的脉络。俞老师说‘要把数学教对,首先要有一些对的认识:教学就要用合适的方法教特定的知识内容;数学学习是儿童在完成,在改善我们教学的时候,改本身不是目标,适合儿童才是改的目标;课业负担的减轻,一定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不适宜的方法,一定带来更多的作业。’开卷受益,我将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实践,做‘学习型’的小学数学老师。”</h3> <h3>  王蓉老师的温情分享着眼于既提升自己又濡染学生:“站在学生的视角,感受英语的魅力,这是我阅读《小升初英语晨读美文100篇》的初衷。徜徉在美丽的文字里,我想,阅读英语美文,同样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将努力去做。”</h3> <h3>  彭春华老师的分享温和而又温暖:“这个假期,我阅读了《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一个孩子单纯天真的视角,描绘一个东北小镇呼兰河的世态人情以及自己的童年生活。作品中的人们生活平凡却又不幸,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而是顽强地生活着。读《呼兰河传》,顽强、坚持、不放弃的生活态度,在书中,也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我会把这种态度和品质传播给我的学生。”</h3> <h3>  王丽丽老师的分享可谓颇有心得:“张学伟老师的‘慧教学,活课堂’追求的是‘开放、简约、有度’的理想课堂。他主张‘学习语言最关键的是培养语感’,‘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是习得’,‘学习语言的基本思路是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读他的书,让我知道了语文老师对待教材要会‘挖’会‘抓’:抓人物;抓文眼;抓矛盾;抓主题;抓主线。只有用心钻研教材、精心制订教案、细心完善课堂、耐心引领学生、全心服务教学,才会有高效务实的课堂。”</h3> <h3>  袁玲老师的分享亦是悦耳如歌:“好的语文教学,向美而生——暗合艺术的节奏,逼近音乐的胜境。《如歌,指向更美的语文》一书中,彭才华老师为我们阐述了他的教学主张:‘如歌,语文核心素养的诗性表述’,‘如歌, 语文教学艺术的应然追求’,‘如歌,语文教学艺术的特质表现’。语文理应是一种播种行为,如歌的教学追求是对情感的尊重和珍视,用情感去触碰情感,用情感去领悟情感,用情感去交融情感。这样, 才能引发学生的心理需求,暗合学生的心理期待,课堂才会处处花开。”</h3> <h3>  杨建军老师从书名入语,紧扣“差错资源”,触及教学本质:“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一看书名,就心生敬畏。华老师在书中写道,‘差错,也是一种资源’。华老师讲道,差错是正确的先导,差错往往揭示事物的本质。作为老师,在教学中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华老师追求真实、简单的课堂,把差错教学用到了极致,读后震撼人心。”</h3> <h3>  陈光菊老师的分享仿佛一曲散文诗,抒发了语文人的语文情怀:“《教育的美好姿态》不仅仅是一个语文人在谈语文谈教育,它更是美好的心灵絮语。 颗颗珍珠串成了美丽的项链,道道河水流成了诗意的生活。走进原野,山水给你语文的灵感;融入森林,花树给你教学的指引;看落叶,金黄的脉络里有语文的气息;读天空,广阔无垠中自有一个课堂。读《教育的美好姿态》,我将更加致力于美好姿态的教育。”</h3> <h3>  站在讲台上,李明凯老师声情并茂:“读完钱碧玉《正思维、正能量和正教育》一书,心如波澜。为什么一个小学老师的著述让我产生如此强烈的激情?因为她充满正能量的心态感染了我,与众不同的视角开阔了我的眼界。面对孩子,需要的是等待、信任孩子,让孩子自己从不完善走向完美。如果我们每个做教师的,对教育充满无限的热爱,对孩子的喜欢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那该多好啊!”</h3> <h3>  郝光葆谈读书感悟有着“语用”的深刻和美感:“我读了王林波老师的《指向语用,识体而教》一书,领悟到‘以阅读理解为基础,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以言语表达为重点’的教学理念,学到了语用教学扎实的课堂操作策略与方法。我会在教学中强化‘语用’意识,打造‘语用型’课堂。因为我已经体悟到:生命,因语用而绽放;理性,因语用而温润;意蕴,因语用而开掘;语技,因语用而提升。”</h3> <h3>  杜华老师将理论与实践相融相合,思辨中有思变:“读了孙世梅的《统整教学走向融合的语文课堂》这本书,我体会到:语文教学理论博大而精深,语文教学方法灵活而多变,语文教学资源充足而散在,语文承载的教育使命丰富而多元,没有哪门学科比语文更为迫切地要求教师具有统整的能力。读后思变,我想,语文教学不只是‘用教材教’,而更应该是‘用教材学’。要对教材进行理解、处理和创造的深加工,最终变教本为学本——打破原有的教材观念的定势,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打破单篇教学的局限,从孤立封闭到跨越融合;打破传统课堂的沉寂,从被动接受到动态建构。”</h3> <h3>  “古人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要说的是听老师们谈读书,就仿佛在享受甘甜雨露。”向培凤老师即兴谈分享会的感受。</h3> <h3>  “王校长在开场主持语里说‘读书就如海绵吸水会越吸越多’,我感同身受。陈婷婷老师谈道‘要把学生的空白改变成学生的明白’;王蓉老师说她在读书里滋生的梦想必然会‘有志者事竟成’;李明凯老师谈及的‘很快发现学生的优点,很快忘记学生的缺点’;杜华老师讲到的‘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好‘内容之间的统整,课内与课外的统整,学科之间的统整’,都让我醍醐灌顶……”手捧听会笔记,谈起听会感受,陈德英老师如数家珍。</h3> <h3>  校长肖勤在兴奋中对高潮迭起的分享活动做总评:“这是一场关于‘引领’的读书品赏盛宴,老师们的分享,有思想的引领,有方法的引领,有行动的引领,它们的意义就在于:读书寻求引领,引领产生巨变。读书或许不能改变命运,但一定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够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h3> <h3>  时间不会因为人们意犹未尽而停滞不前,让人沉浸其中的读书分享会也总有告一段落的时候。王帮权副校长在不舍中还是对分享会做结语了。</h3> <h3>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超越动物,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具备优美而丰富的精神世界,离不开艺术的熏陶,离不开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用窦桂梅老师的‘不管怎样,总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来结束今天的读书分享交流活动。”</h3>

老师

语文

教学

学生

课堂

语用

分享

教材

读书

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