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岁天坛

暖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这条纵贯北京城的中轴线大家绝对不会陌生。前门、紫禁城三大殿、景山,几乎北京城最重要的几大建筑都压在了这条中轴线上。但是,可以明显发现:天坛的位置有点偏,在中轴线往东一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要知道,天坛和故宫一样,都是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那会儿的北京城,还没有地坛、日坛、月坛和先农坛,作为北京独一无二的祭祀建筑群,天坛的选址完全可以在故宫附近挑个压着中轴线的显要位置,而不是现在的南二环边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那么,作为古代皇帝祭天的神圣场所,天坛这么重要的建筑,为什么偏偏选在了南边,又不建在中轴线上呢?其实,这其中的根源不在于永乐皇帝和天坛的设计者们,而在于天上的太阳。因为按照《易经》的说法,东南方向是皇宫的巳位,是至阳之位,是太阳光线最充足的方位,当然也就是建造祭天之地的最佳场所了。所以天坛就被古人选在了北京城南中轴线靠东一点的位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天坛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于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大祀殿废弃后,改为祈谷坛。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坛被废,于十九年在坛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后多次修缮、扩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总占地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主要建筑物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条贯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桥,把这二组建筑连接起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坛内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充分显示出古代中国建筑工艺的发达水平。天坛公园,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大祭坛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外坛墙的东南北三面原制无门,只西面临永定门内大街有门两座:北门是明代旧有的,称“祈谷坛门”;南门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增建的,称“圜丘坛门”。两门均为三间拱券式,绿琉璃简瓦歇山式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时下的外坛北门和东门,都是1975年以后增建的。内坛中间还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它算作圜丘坛的北墙。这段隔墙在两轴线部位成弧形向北凸出,绕过皇穹宇外墙而与东西内坛墙相连接,将祈谷、圜丘两坛隔成两个区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台(祭天台)、皇穹宇(奉神殿、神库与神厨、宰牲亭)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门、大祀殿(祈年殿)、东西配殿、皇乾殿、长廊(附七星石)、神库与神厨、宰牲亭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坛内祭祀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四面设门。连接两坛的的轴线,是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台,称为“神道”又称“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它寓意着上天庭要经过漫长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圜丘坛和祈谷坛供奉和祭祀的神祇是不一样的。圜丘坛内供奉神祇之地在皇穹宇,内供奉儒教至高神皇天上帝(昊天上帝)和皇帝的列祖列宗。另外东配殿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之神、木火土金水之神、二十八宿之神、周天星辰之神,西配殿供奉夜明之神(月亮)、云师之神、雨师之神、雷师之神、风伯之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而祈谷坛内供奉神祇之地在皇乾殿,同样主要供奉的是儒教至高神皇天上帝(昊天上帝)和皇帝的列祖列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祭天作为人类祈求神灵赐福攘灾的一种文化行为,曾经是中国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至清末,一直举行祭天典礼,绵延约五千余年,可谓渊远流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祈年殿,闻名于世的三层蓝色瓦顶圆柱建筑,由三层白玉石围栏基座撑起,与天地浑然一体。祈年殿的藻井更是恢弘大气,而里面最让人震撼的是那些红色大柱子!中央的四根立柱高19.2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这是应该目前见过的最高大的木柱子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span></p> <p>  回音壁位于天坛公园内,是皇穹宇的圆形围墙,墙身用山东临清砖磨砖对缝,上覆蓝琉璃筒瓦顶。 由于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因此成为声波的良好反射体,两个人分别站在墙面的两端,能够听到声音。 两人一呼一应,一问一答,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神奇。</p> <p>  皇穹宇。这里用于平日供奉祭天大典的神明。建筑也是同样红色墙体蓝色琉璃瓦,圆形围墙相对小一些,但是这里是出了名的回音壁,环形的围墙加上不大的空间让声音能反射回来。皇穹宇的藻井十分漂亮,圆造型,绿蓝金集中颜色有规律地交叉连接,逐渐拱起来汇聚到最中间的最高点。</p> <p>  圜丘,这里是进行祭天大典的地方,很多栏杆台阶数量都是采用9的倍数而建。整个圜丘除了中间的圆形祭天建筑外,四周是一个方形围墙,十分宽阔,沿着四面围墙走一圈应该近一公里。方形围墙里面有一圈圆形围墙,都是红色墙体加蓝色琉璃瓦,十分庄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天心石位于北京天坛公园内又称亿兆景从石,天坛圜丘位于中心一块圆形石板称“天心石”,站在圜丘坛的中心叫一声,你会听到从地层深处传来的明亮而深沉的回响,这声音仿佛来自地心,又似乎来自天空,所以人们为它取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天心石”。 在天心石中心说话,自我感觉话声拉长、响亮。在天心石上击掌,可以听到三声回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