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同绘——美术馆观展20200910

蓝天白云

《异域同绘——中国美术馆藏日本浮世绘和清代木版画精品展》在美术馆已展出了一段时间,早就想来看,却因家事一推再推,今天终于有幸来到现场。<div>因为疫情观展需提前预约且名额有限,馆内看展览的人不多,观展环境非常好,我得以细细观看画作。<div>去年11月,在江户东京博物馆看过一个浮世绘大展:《大浮世绘展——歌麿、写乐、北斋、广重、国芳,梦的竟演》,大展介绍喜多川歌麿、东洲斋写乐、葛饰北斋、歌川广重、歌川国芳五位广受欢迎的浮世绘画家。五位画家各自最擅长的题材——喜多川歌磨的美人画,葛饰北斋与歌川广重的风景画,歌川国芳的武士画与戏画。</div><div>五位大师作品荟萃精彩纷呈,自此我认识并喜欢上了日本的浮世绘。因为画作说明都是日文,且展览不让拍照,所以展览看完还是有些懵懵懂懂。原有心买一本大展的图录,却因是日文的没买,之后还有些后悔。</div><div>此次展览虽说可能比不上日本的大展精彩,但守家带地,可以仔细观展,照下照片还可以慢慢回味。</div></div> <b>木版年</b>画是中国清代((1636-1912)民间岁末除旧迎新、祈祥纳福的艺术形式,题材内容贴近百姓生活,色彩明艳活波,地域风格多样。<div>日本江户时代和清代大致相吻合。</div><div><b>浮世绘</b>是日本江户时期(1603-1868)兴起的一种风俗版画。“浮世绘”意为虚浮世界的绘画,它内容上表现市井生活、人物百态和自然风景。</div><div><br></div><div>中厅</div> <b>同源/流变</b><div>中国清代木版年画和日本浮世绘是中日两国民族艺术的瑰宝,二者的兴起与发展同源于明代书籍版画画的兴盛。</div><div>刻本插图==>>独幅装饰版画==>>版画与手绘相结合。</div> <div><br></div><div>中国明代仕女画创作形成新高潮,唐寅、周臣、仇英等代表了明代仕女画的最高水准,他们对浮世绘美人画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div>抚琴仕女图,周臣,中国画 明代书籍刻版插画<div>《西厢记》小红娘昼请客、崔莺莺夜听琴;</div><div>《列女传》卷十五 二十九页、卷一 三十八页</div> <div>沈铨(1682-1760),其画风既有院体的严谨、文人画的写意,亦有西洋画的立体感。1731年应邀赴日在长崎作画授徒,追随者众多,对江户时期日本画坛产生重要影响。</div><div><br></div><div><i>当时日本传统绘画和浮世绘的关系和高低评价</i>?</div><div><br></div>松鹿图,中国画,清代 <div>菱川师宣(?-1694)浮世绘版画创始人。他将版画插图从绘本中独立出来,创造了单独版画,将版画与绘画相结合,在单色魔仙拓印基础上进行手工上色,使浮世绘作品面貌更加丰富。<br></div><div><br></div>龙宫取珠图,菱川师宣 洗衣女,铃木春信 美人与鱼,春重 <b>春南见十二侯,鸟居清长</b> 恋情,一笔斋文调 <div><br><div><b>歌攥恋之部 物思恋,喜多川歌麿</b><br></div></div><div>(代表作)</div> <b>三世大谷鬼次之 奴江户卫兵,东洲斋写乐</b><div>(代表作)</div> <div>葛饰北斋(1760-1849),将日本画、中国画和西洋画相融合创作形式十分丰富,成就最高的是浮世绘风景画。</div><div><br></div><b>富岳三十六景 凯风快晴,葛饰北斋</b> 木增海道六十九次之内宫 越 一团和气 天水关诸葛亮收姜维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游园惊梦 唱堂会 博古花卉四条屏 西厢记之琴传心事 <b>三世市川高丽藏之鬼屋忠兵卫与中山富三郎之梅川,东洲斋写乐</b> <b>妆后,喜多川歌麿</b> 第二展厅 <b>技艺/受众</b><div>清代木版年画与浮世绘都以木版套印技术制作而成,主要工序分为画稿、刻板、拓印三步,部分作品在印刷之后有手工彩绘的程序,具有可重复性印刷的特点,因此能大量印制、价格低廉,是普通民众可以消费的艺术品。</div><div>浮世绘和木版画在技术上也具有可重复性印刷的特点。它首先从绘本的插图画本独立出来,成为单独本刻,从“肉笔浮世绘”开始,随着技术进步和需求量增加,逐渐发展为“版画浮世绘”。</div><div>墨印=》丹绘=》手工着色=》红印=》浮绘=》锦绘</div> <div>丹绘:在墨线拓印的基础上,以矿物质颜料“丹”为主色调进行手工上色。</div><div><br></div>赏月,奥村政信 <p>鸟居清信(1664-1729),出身歌舞伎演员,首创表现歌舞伎演员的单独版画。</p><p><br></p><p>夫人与少年,鸟居清信</p> 红摺绘:在墨线基础上以红绿两色进行套印。<div><br><div>秋野图,鸟居清广</div></div> 锦绘:以多色套印技术印刷而成。<div><br><div>获,铃木春信</div></div> 风流十二月七日,石川丰雅 柱绘:将浮世绘用纸纵向切割成长画面进行创作。<div><br></div><div>春柳树下,矶田湖龙斋</div> 浮绘:使用西方透视技法表现建筑、风景等。<div><br><div>新吉原之图,鸟居清满</div><div>吉源是江户地区唯一允许共开营业的花街柳巷,新吉原即指浅草吉源。</div></div> 蓝摺绘,以蓝色为主调<div><br><div>宫岛之雪,溪斋英泉</div></div> <p>羽化摺:以色彩的浓淡表现天空、水域等。</p><p><br></p><p>诸国名所百景 锦带桥,二代广重</p> <p>无线摺:舍弃轮廓线,依靠色彩和团宫城形体</p><p><br></p><p>锦织歌麿新模样 白打卦,喜多川歌麿</p> <p>云母摺:将画面背景大面积敷设云母粉,使具有光泽感</p><p><br></p><p>妇女人相十品 吹“噗乒”的少女,喜多川歌麿</p> <p>空摺:利用雕版纹压印出无色、凹凸的浮雕式的肌理效果。</p><p><br></p><p>美人图,歌川丰国</p> 锦凤,菊川英山 名所腰挂八景 梳妆,喜多川歌麿 竹拨五郎,歌川丰国 木版套印<div><br><div>牡丹莲荷花瓶</div></div> 庄家忙 套色笔绘<div><br></div><div><div>连生贵子</div></div> 福缘善庆 生产/发行<div>浮世绘有民间出版商组织生产和发行。<br><div>年画的生产由个体画店组织,一般前店后厂对外发行。</div></div><div>浮世绘作者都出身民间,没有御用画家。<br></div> <p><b>夕游图,胜川春山</b></p> <p><b>花脸欲战,胜川春英</b></p> <p><b>六女图,胜川春潮</b></p> <b>美人高岛,鸟居清政</b> 浮世伊之助,歌川丰国 <h3 style="text-align: left">东洲斋写乐,生卒年不详。他的役者绘曾轰动画坛,其作品以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演员的形象与动态,并通过对个性的渲染展现演员角色的内在精神,为观者带来视觉冲击。</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初世市川虾藏之竹村定之进,东洲斋写乐</h3> 山老和金太郎,喜多川歌麿 雪中旅人,铃木长信 第三展厅 <b>形象/风格</b><div>浮世绘和清代木版年画中有许多相似的题材与形象,如女性、戏剧、风景等,但是他们的文化内涵、表现手法并不相同。</div><div>浮世绘注重描绘现实生活中个体的行为活动,表现出对精神世界的关注,突出了画师的主观表达和情感抒发。</div><div>木版年画中的形象取材于民间万象,但经过了理想化的描述与加工,呈现出的多是人们心目中幸福美好的画面,寄托了人们何求圆满的心愿。</div> <div><b>美人画:</b><br>浮世绘美人画表象江户时代青楼美人、艺伎舞女。美人画对女性的流行发饰、服装纹样和容貌体态有细致刻画,是江户时代流行风尚的百科全书。<br>清代木版年画中的女性形象多为官宦女子,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对理想女性形象的期待。常与儿童一起出现,蕴含家庭美、子嗣绵延的美好寓意。<br><div><br></div><div>持扇女,铃木春信</div></div> <div>铃木春信(1725-1770)将“绘历”的多色套印技术移植到浮世绘版画的制作上,促使“锦绘”问世,丰富了浮世绘的色彩表现,确立了真正意义上的浮世绘套色版画。</div><div><br></div>屏后美人,铃木春信 二人行,歌川丰广 东方之美人,北尾重政 美人浴足,鸟居清广 当世美人色镜,北尾政演 <div>鸟居清长(1752-1815)最早将单幅锦绘发展成由两幅连接起来的大画面,开启“续绘”时代。</div><div><br></div>三女梳妆,鸟居清长 五女,鸟文斋荣之 <div>喜多川歌麿(1753-1806)开创浮世绘美人花新样式——“大首绘”,表现美人半身像乃至头像。<br></div><div><br></div>隔帐看书,喜多川歌麿 <b>三美人,喜多川歌麿</b><div>(代表作)</div> <b>花扇,胜川春潮</b> 美人,胜川春章 郭中美人竞,鸟高斋荣昌 双美图 莲生贵子 仕女图 色彩:浮世绘版画擅用中间色,色彩明快、典雅,色调丰富、柔和。清代木版年画尚原色、艳色,呈现出对比鲜明、明快清新的视觉效果。<br><div><br></div><div>三女出行,鸟居清长</div> <div>双美图<br></div> 构图:浮世绘常采取非对称式构图,大胆切割画面,营造出多变的视觉效果,带给观者视觉上的冲击。木版年画构图追求饱满均衡,并具有概括性和程式化的特点,极富装饰效果,呈现出一种理想之美。<br><br>永代桥,歌川国贞 <p>黄州乐游<br></p> 戏剧:浮世绘通过刻画演员的形象,渲染角色魅力,表现服饰道具之美。木版年画着力于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div><br></div><div>第六代市川团十郎,歌川国政</div> 役者舞台之姿绘,歌川丰国 役者似颜,东洲斋写乐 <div>胜川春章(1729-1792)美人画和役者绘皆有成就,追求“似颜绘”。葛饰北斋是其门下弟子。</div><div><br></div>第九代市村羽左门卫,胜川春章 坂田半五郎,胜川春好 戏,春泉 <div>歌舞伎是集音乐、舞蹈和表演于一体的日本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江户时期的京都,由巫女阿国创立。早期有很多游女参与表演,形成“女歌舞伎”。1629年幕府政权推行“整肃风纪”政策后,逐渐演变成由男性主演的歌舞伎,并延续至今。</div><div><br></div>积恋关雪扉,鸟居清长 拾镯记 百花公主 <b>风景画</b><div>浮世绘风景画受到西洋明暗透视手法的影响,同时又保留了日版传统绘画中的抽象性和平面装饰性,构图奇巧,色彩清朗,擅用晕染。</div><div>木版年画中单纯免回风景的作品相对较少,一般只作为背景,对景物的描绘受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侵染,注重远近层次、四时变化,色彩清丽淡雅,富有诗意。<br><div><br></div><div>富岳三十六景 山下白雨,葛饰北斋</div></div> <p>千绘之海甲州火振,葛饰北斋</p> <p>歌川广重(1797-1858)师从歌川丰广,从美人画和役者绘起步,以风景画闻名于世,画中多弥漫着诗意与淡淡的愁绪,故被称作“乡愁广重”。</p><p><br></p><p>木曾海道六十九次 洗马,歌川广重</p> <b>东海道五十三次 庄野 白雨,歌川广重</b><div>(代表作)</div> <div>歌川丰春(1735-1814)歌川派始祖,他塑造的美人形象有一种倦怠之一,淡淡的忧伤流露于眉眼之间。风景画引进西方透视法,其作品中的小食店与地平线的处理更符合视觉习惯。</div><div><br></div>三十三间堂,歌川丰春 大山道田村渡船图,歌川国芳 <div>近江八景 三井晚钟,歌川国虎<br></div> <div>小林清亲(1847-1915)浮世绘尾声阶段的代表画师,他借鉴西方绘画对光的表现手法,舍弃轮廓线而通过明暗变化来塑造形体,表现东京近代城市风貌。</div><div><br></div>佃岛雨晴,小林清亲 二顾茅庐 抟雪成佛 清明诗意 玉河运粮 风雨归舟 丑末寅初 <div><b>历史发展</b></div><div>浮世绘开始于17世纪中期,终结于20世纪初期。分为早期、中期、后期和末期。</div>浮世绘的渊源来自日本原有的“大和绘”。<div>“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div><div>而浮世绘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div><div>浮世绘最初以“美人绘”和“役者绘”(戏剧人物画)为主要题材,后来逐渐出现了以相扑、风景、花鸟以及历史故事等为题材的作品。</div><div>画面的着色,开始只有黑白两色,逐步发展为简单彩色,最后成为多色的“锦绘”。</div><div>浮世绘版画的构成,与我国古代版画的画印方法相同,由画师、雕师、拓师按顺序分工合作来完成。</div><div>首先由画师作画,再由雕师刻版,最后由拓师按照画面不同的色彩分别拓印成画。</div><div>这种在木板平面上刻出复杂而又精致的线条,再彩拓成画的高超技术,曾被西方画家视为一种不可思议的技艺。<br><br></div> <b>六大浮世绘师</b><div>随着浮世绘艺术的发展,涌现出许多著名画师,除了创始人<b>菱川师宣</b>外,比较著名的还有揭开浮世绘的黄金时代帷幕的<b>铃木春信</b>;美人绘大师<b>鸟居清长</b>与<b>喜多川歌磨</b>;戏剧绘巨匠<b>东洲斋写乐</b>;还有写实派大师<b>葛饰北斋</b>,以及将风景绘技巧推向顶峰的<b>一立斋广重</b>等名师。以上六人被称为“六大浮世绘师”。</div> <b>绘画素材</b><div>浮世绘70%以上内容是妓画(暂称为“美人画”)和伎画(暂称为“艺人画”),也就是说,作品主角是娼妓和艺伎。女性、裸体、性感美、色情是其标志性特征。用现代艺术眼光看,可算“人体绘画艺术”,其中的大胆的性爱题材引起注意,成为古代东方一种人本主义的新研究方向。</div><div>在日本,存在着对这类作品的争议,也有的认为是乐而不淫,肯定其价值。<br></div> <b>风格变化</b><div>江户时代,描写风景及百姓的风俗人情,主要是多彩的版画被称为“浮世绘”。此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当时描绘“浮世”的歌舞伎和花街柳巷的风俗。</div><div>1670年菱川师宣将单一墨色印刷的木版画卖出,故被称为“浮世绘”的创始人。</div><div>浮世绘的特点是以木版印刷,大量生产,价钱廉宜,并易于购买。</div><div>起初,市场上仅有单一墨色印的画(墨摺绘),但不久出现了“赤版”,以红为主色,再加印黄和绿,在日本绘画史上打开了新的境界。<br>18世纪中叶,由于歌舞伎的繁盛、木版技术的进步以及浮世画深受人们欢迎,铃木春信创造出彩色印刷的浮世绘——锦绘。</div><div>于是以画美女而闻名的大师铃木春信、鸟居清长和喜多川歌麿先后出现。他们都能绘画出非常雅致而美丽的日本女性,但是他们的作品没有个性、缺乏活力,而且往往暗示出那是个颓废的社会。<br>东洲斋写乐也是一位有名的绘画家,他以高度的艺术性描绘出歌舞伎演员的表情变化乃至内在的性格,但他的作品在他自己的时代并不太受欢迎。<br>正当人物和风俗的主体已近枯竭时,葛饰北斋和安藤广重为浮世绘带来了新的风格——风景画。葛饰北斋受到西洋铜版画的影响,立志风景画的创作,他在《富岳三十六景》,采用大胆的构图和色彩,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此后描写了各地的名胜系列画。安藤广重在《东海道五十三次》的系列里,以叙情的笔调丰富地描绘了日本的自然的旅行者,他的名望甚至超过了北斋。以后又创作了《木曾路六十九》等以日本各地为题材的系列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