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写了《工人村生活碎片》,回忆了当年工人村人的生活场景。如今的工人村人像一把喂鸡的粮食,撒落的到处都是。他们现在的真实生活怎么样我不得而知,只将听来的一些事写成此文,默默地祝福他们平安、快乐!</p> <p><br></p><p> 一、“黄河"东流去</p><p> 2009年9月28日原洛阳水泥厂(后改为洛阳黄河水泥集团公司)正式破产,由于企业破产,偌大个厂内的所有设备被一一肢解。当年工人们唱着自己创作的歌曲“旋窑舞、磨机唱、水泥工人志如钢……”骄傲地参加各种演出和比赛,如今早已被拆的拆、卸的卸,割开的割开、装走的装走。五台窑和十几个车间的立体工厂很快就变成了平面的货场。企业是政府建的,最后也是由政府卖掉的。就像农民失去了土地仅剩下了家,企业没了,只留下一个“工人村"。因为还要吃饭,人们就开始寻找生路了。一部分人进了同力水泥企业,进一个人也就解决了一家人的吃饭问题。进去的人换上了新工作服,二次出嫁似的愁容里也见到了喜丝。也会在没嫁出去的人面前趾高气扬一下。后来又一部分人进了中联水泥企业,也算是有了个吃喝着落。其他的人听天由命,干什么的都有。头些年不管打工再远也得回去住,因为买不起房。渐渐地出现了经济实用房,各自开始找适合自己条件的房子东凑西借地买房往外“移民”。</p><p> 为了打工方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了出去,在外买房后把老人也接了出去。剩下的人把新材厂(黄河水泥以前兼并的厂)建房做为最后一棵救命的稻草,倾其毕生的积蓄投向了它。然而历经数年的说不清道不明,使房子一拖再拖。原本不知市政府在哪,怕见官的小工人们也不得不上访,求政府帮助解决问题。一次次的上访只为了捍卫自己的家,正当他们戴上尿不湿、在裤子屁股处打好了厚厚的补丁,准备长期坐地抗争时,政府给了明确答复。一个叫起来和听起来都没有“工人村”顺口好记的小区“雎洲苑”终于建成了。至今人们总写不对这个雎(ju)字,因为不知是谁在楼上也错写成睢(sui)了。诗经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句,小区名字应是由此而来。</p><p> 随着“雎洲苑”小区的落成,工人村人基本完成了移民东迁的整个过程,历时十几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迁到了东边的洛阳市,可称为“黄河东流去”,主要分布在西小屯、新材小区、雎洲苑、锦绣园、中电阳光、国花宝居、遇驾花园、东方光源、中侨绿城、汇景城、河洛世家、周山新城、汉宫花苑小区。</p> <p>二、无奈成“三宝”</p><p> 工人村人除了在同力水泥、中联水泥上班的,大部分自谋职业的都在“保洁、保姆、保安”这“三宝”上吉祥着。</p><p> 工人村的小媳妇们原本就是干净惯了的人,给人家做保洁家家满意,做完保洁有时还会帮人家设计下家俱摆放,擦着玻璃唱着歌,动听的歌声让主人听得涎水直流。遇到主人家手饰、钞票落在家里,给人家干完活原来在哪还放哪儿。主人回来打心眼里敬佩。做保姆的又会做饭又会做家务还会教孩子标准普通话。工人村这些人从小都是吃黄花鱼长大的,什么“鸡鸭鱼肉青菜黄豆”都会做,伺候有些“土豪”真是委屈了。像是“格格”落了难,可这又要买房又得买车的现实社会也只该放下架子了。当保安的男人们多是50岁以上又没到退休年龄的,原来在厂子上班时都是媳妇伺候着,现在无事干、无收入,在家洗衣做饭伺候媳妇,媳妇还不满意。还不是因为翻翻口袋比脸还干净。早早就用上了老年手机,出门就得带现金,就怕进商场人家说:“我扫你还是你扫我。”白天在外找不着事,晚上回家媳妇给脸色看,三个月下来逼得没法只好“从军”当保安了。制服一穿大盖帽一戴往小区门口一站。本来工厂出来的底子就好,一身戎装更帅气了。干了三个月,听说还被所在小区女居民"外遇"了。</p><p> 委屈喂大了格局,几年以后有人有了经验,自己开办了家政公司。“伟大”往往都是逼出来的。</p> <p>三、小村通世界</p><p> 工人村的教育水平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只是生源和教师少,比不得县里和市里的学校。学生少竞争意识便弱,班里、年级里前几名的学生成绩,放到社会学校里,还是有差距的。但工人村人在培养孩子学习方面都很下功夫,一是企业文化氛围浓,每年都有大学生分配进厂,厂里面在“吹拉弹唱打球照相,演讲朗诵发表文章"方面有两下的人也很多,加上后来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家长也就格外关心孩子们的成长。</p><p> 六七十年代的人,小的时候家长会说:“不好好学习,长大了让你去装运推小车装水泥去";有的家长说:“不好好学习,长大让你去韩都湾种地去”;</p><p>有的家长语重心长地说:“好好学习考第一,长大分到机关一"。也有不听话的孩子,家长说:“不好好学习,将来干什么?”孩子说:“放羊!"家长说:“放羊你都数不过来"。孩子说:“就放一只羊”。</p><p>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孩子长大当了家长后,也就改变了教育孩子的方法,他们会说:“好好学习,长大了就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为国家多做贡献"。</p><p> 工人村后来由于企业办社会的包袱越来越重,加上教育制度的改革,学校逐渐由政府的教育部门接管了。孩子们先是主动后是被动的走出小村的学校,到了县里或市里的学校学习。家长们个个托关系、找人脉,不惜一切代价地把孩子们送到适合他们的最好学校。在这方面每个工人村家长都尽心尽力了。</p><p> 后来这些孩子们有考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吉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好学校的,另一部分上了普通本科,至少也上了大专。如果在全县或全市范围内,按照工人村的学生比例来说,他们的升学率和考的好学校比例还是很高的。 </p><p> 还有读博士和出国的,特别是出国的。留学的国家有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有一家孩子看八国联军还没凑够,就主动去了奥地利。他们是想看看这些个国家到底长什么德性,当年欺负中国,闯进中国把我们水泥厂看大门的打了,把办公大楼的好东西都抢走了。他们当年抢走的东西是整个人类的文化资源,他们要不赶紧送回来,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谴责。他们是想代表家长说:中国强大了,哪个列强再敢来犯,统统扔进大窑里烧死。其实是吓唬“老外”的,大窑早都扒了。</p> <p>四、根在梧桐下</p><p> “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民谣广泛流传于中国许多地区。这是对明朝初年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的反映。人们平常说的500年前是一家,也是指这次政府组织的大迁徙。</p><p> “问我家乡在何处?工人村的梧桐树”。工人村的平房和高大粗壮的梧桐树是这里历史的见证,也是工人村人割舍不断的情结。随着工村人逐渐走出去,早些年出去的人,因为年龄的增加和经济条件好转,反而萌生了再回工人村居住的念头。作为感情动物的人,越老越忘不掉根和培育根的土壤。于是,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每每相逢,酒过三巡后,便开始向往、描绘回工人村住的情景。有人说将平房结构加固,保障安全的情况下修旧如旧,改善里边条件,前后空地上杂乱建筑物扒掉,恢复种花种草,打造四季有景三季有花的美丽环境;有人说在工人村中心挖个小湖,有了水就有了灵气;有人说搞成民宿和摄影基地;还有人说这里是原汁原味的现代工业遗产文化园,搞成工人养老村全国都少有。一个微醉的说:“我不管你们搞啥,我就要住托儿所那个院子,喝完酒滑滑梯”。</p><p> 工人村不存在土著民,只是一些人的出生地,虽然只建有几十年,它却写满了一些人的一生。</p><p> 也许会有人来大笔投资,把它打造成陕西"袁家村"那样全国有名的旅游景点。但这不是工人村人所愿,工人村人只想着保留它原来的样子。先紧着工人村人回来,如果人少的话,还可以面向洛阳市涧西区的一些同时代的企业老工人,因为他们对这样的环境也感同身受。这里不搞商业化,让人们的生活朴素、简单、快乐。集体吃饭,集体活动,还可以租下周边农村的一些地,种种粮食和蔬菜。如果有老人因病去世了,也要向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说过的“村上的人死了,都要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大家都一起送送去世的人,让人的一生在最后的仪式感上得到升华。而不是像现在在市区里,老人去世了,除了儿女亲属就再也没有送行的人了。</p><p> 310国道的改建方便了工人村的交通,国家对环境的治理改良了工人村的空气,人们对城市拥挤吵杂的烦恼,使回工人村居住的影子在工人村人脑子里更加清晰了。</p><p> “回工人村喽!回工人村喽"!像是工人村大喇叭里的声音,在潜意识里呼唤着许多工人村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