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的老部队——工程兵建筑第54师是一支为我国“两弹一星”和国防特种工程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英雄部队。她的前身是1958年为建设我国原子弹试验场和导弹综合试验靶场默默开进大西北大漠戈壁深处的十万大军7169部队。1961年由于我国遭遇到严重自然灾害,部队供给在当地遇到了严重困难,中央军委便决定留下精干的施工主力团队组建工程兵建筑第54师,继续完成“两弹一星”基地建设任务,其他部队都撤出重灾区,7169部队也于1962年撤销编制。54师实际上成了7169部队的“浓缩版”,成为了军委特种工程兵部队的优秀代表。</p><p> 由于当年54师所担负任务的特殊性,“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就是当年54师官兵们的真实写照。随着所建工程完成其光荣历史使命后的不断被解密,54师的光辉业绩才逐渐被显露出来,但由于当年工程完工后不让留下任何资料,所以后来的“两弹一星”基地均缺失了对这一段历史的具体记载,而54师在1982年就已经被撤销,其上级兵种部机关后来也不复存在了。为了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骨创业奋斗史中的这一段史料得到抢救,在54师战友联谊会2013年第三次会议上我就明确提出:抢救老部队光辉史料,宣传老部队丰功伟绩是我们联谊会今后工作的首要任务。经过七年多来的不懈努力,现在终于能够交出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所取得的成绩已有目共睹:</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一、邀请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当年部队老领导出面组建了54师历史资料编委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终于使《神秘的8342部队》一书得到出版。</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p> <p> 为使抢救老部队史料工作得到有效落实,联谊会特邀请出德高望重、均享受正军职待遇、联谊会高级顾问王太元和杨文礼,让两位德才兼备的老领导挂帅组建编委会,从此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工作:</p><p> 一是2013年11月在两位老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专程到北京兵种部机关大院,就抢救史料之事进行走访汇报,取得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兵种部机关从54师走出去的三个师职领导也都参加进了我们编委会;</p><p> 二是2015年当重庆建峰集团邀请我去参加816景区升级提档座谈会时,我乘机提出再增加参会人员的要求,让编委主任王太元、主编杨文礼等编委也一同前往;白涛座谈会结束后又接着争取到建峰集团的资助,先后到了54师老兵比较集中的重庆、南京和武汉,走访老领导,召开老兵座谈会,正式开始了老部队史料的收集工作;</p><p> 三是对各地尚在世的原部队老领导、知情老同志分头进行了重点联络和约稿,收集到不少有价值的回忆录稿件;</p><p> 四是编委主任王太元为该书的出版费尽了心血,想方设法筹集经费,在筹资无法落实的情况下最后不得不采取提前订购的集资办法;</p><p> 五是主编杨文礼不顾年迈,废寝忘食地工作,对书稿精心编排,不厌其烦地修改;在两位老领导的带领下,编委成员们都尽心尽力,尤其是西安的几位编委,从文稿的校对到具体发行,都全身心地投入,其辛苦程度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经过五年多来的艰辛努力,《神秘》一书终于编纂完成并出版发行,并还配套制作了一枚纪念章,受到了广大老兵们的欢迎。</p><p> 《神秘》一书的出版既是对我们老部队的最好怀念,也是对54师指战员功绩的充分肯定,又弥补了军史空白,这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p><p><br></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二、以出版《难忘》一书为契机,促使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大三线》对816工程进行了最后收尾拍摄,终于使54师的光辉历史在央视“国家记忆”栏目得到宣传。</b></p> <p> 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大三线》拍摄,刚开始对816工程根本沒予考虑,认为此工程半途而废,没有发挥过作用,不值得宣传。是我得知此信息后,感到816不被宣传54师就宣传不出去,尽管我们老部队曾经参加过那么多的“两弹一星”工程建设,但综合起来分析,感到只有816工程才是宣传54师的唯一突破口,所以我才又锲而不舍地去争取。非常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毛泽东时代的好干部———《大三线》总顾问、原国家三线办王春才老主任。是王主任能够耐心认真地听取当年老兵的倾诉,他老人家在听了我的回忆介绍后受到感动,饱含热泪地表态说:“伟大的816工程是五十四师永远的英雄纪念碑!”</p><p> 王主任得知我正在整理《难忘的8342特种兵岁月》书稿时,提示我将书稿先给总导演看,好让摄制组全面了解54师和816工程的有关情况,并建议我尽快出版,好进行宣传。是我书稿中的丰富史料内容,尤其是我对54师“忠于祖国、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知难而进,苦干巧干、无私奉献”的革命加拼命精神的归纳表述,深深打动了摄制组。总导演刘洪浩在通读了我的书稿后,受到感动,立即以电视节目导视的结构方式题了词:“<b>一支神秘部队,一群无名英雄,一个个惊世工程,一颗颗赤子之心”</b>;83岁王主任也戴起老花镜来,亲笔为本书写出了4000余字的长篇序言:“<b>五十四师官兵为祖国三线建设也立了大功</b>”。是摄制组重新进行研究后才又决定将816工程进行收尾拍摄的,而且该片在最后配备字幕时也充分满足了我一再提出的要求,将“工程兵54师”的内部番号也公布了出来,因为我们部队在21年存续期间内部番号始终没有变,只有公布部队番号才能对54师所有老兵都带来荣誉感(开始公布“工程兵某部”,后答应公布代号“8342部队”,最后才答应公布内部番号54师),这样54师才被宣传到央视的“国家记忆”栏目。</p><p><br></p><p><br></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三、通过锲而不舍争取,重庆建峰集团和涪陵交旅集团先后都答应了给54师老兵修建功勋墙等永久性纪念景观,尽管这个过程艰难而又曲折,但好事多磨还是心想事成了,我们老部队终于有了一个永久性的宣传阵地。</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p> <p> </p><p> </p><p> 816地下核工程景区于2010年4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我发现在部分游客中出现了负面反映,作为当年的建设者是难以接受的,于是我便代表54师老兵先后向建峰集团(原816厂)和交旅集团不厌其烦地提出如下建议:</p><p><br></p><p> 一是816核洞这么得天独厚、世界罕见的旅游资源,不能仅仅停留在原生态开放,还应该配套建立“博物馆”或“陈列室”,通过布展把当时修建816工程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交代清楚,将当年建设部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浩然正气展现出来;816工程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如果不首先建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能释放正能量,缺少精气神,那让游客看到的可能就只是一个没有投入使用、劳民伤财的巨大烂尾工程。为了支持博物馆尽快建设,我在2010年4月就曾带领山西的8个老兵到重庆,给建峰集团捐献出了不少当年我们的施工和生活工作用品。</p><p> 二是当年为了实现强国梦,54师奉命秘密修建地下核工程,昼夜不停息,连续奋战长达8年,前后共有6万多名官兵投入建设,曾做出了巨大牺牲,但由于当时高度保密的缘故,没能留下任何资料记载,一直甘当无名英雄。现在工程既然解密了,就应该大力宣传人民子弟兵的历史功绩,为一直甘当无名英雄的54师修纪念碑,建功勋墙,以此来表达对当年建设者的尊崇,这无论是对牺牲烈士,还是对现已花甲、耄耋之年的54师老兵都是一种纪念和安慰。</p><p> </p><p><br></p> <p> </p><p> 以上建议终于争取到答复后,我便立即组织了为功勋墙收集816工程老兵名单。我的建议是在2015年2月13日得到正式答复的,当时建峰集团蒋经理在电话中对我说:“感谢你多年来对816工程的关心!我们领导感到你提出的建议很好,表示很支持很感谢!并邀请你近期来参加816景区升级提档座谈会”。我接到电话后当然非常高兴,因为多年来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但我更清楚,为功勋墙收集当年的老兵名单更非易事,因为54师离开白涛已经40多年,部队撤销也已经33年,当年没有留下任何资料记载,老兵们又都散落在全国各地,难以联系,但此机会又非常难得,机不可失,于是我便趁热打铁,于2月16日就起草发出了《关于拟收集五十四师在816工程期间指战员花名、物品、故事并征求意见的通知》,并针对老兵们普遍都不会上网,信息比较闭塞的实际,立即利用电话、通信、网络等各种联络手段,联系各地所认识的战友,动员他们都来帮助宣传发动,传递信息,组织本地老兵们进行申报;在老兵名单的收集过程中,根据各地反映出的问题我又连续四次补发通知,推广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表扬涌现出的好人好事;为解决城市老兵帮助农村老兵的统一填报问题,我还专程到安徽省砀山县进行过一次走访协调;为向历史负责,保证申报人员身份的真实,我除对申报表格的填写内容做了精心设计,以便于审核汇总外,还对各地申报来的老兵名单连续在网上进行了七次集中公示。经过五年多来的努力,现在已为功勋墙收集到当年“两弹一星”816工程老兵名单22900人(第一批20063人,第二批2625人,师团机关领导212人),为慎重起见,我还对师团机关领导人员的名单又专程到54师老领导比较集中的西安武警休干所进行了座谈核实。</p><p> 为保证816博物馆筹建,在收集816老兵名单的同时,我还动员各地老兵捐献当年使用过的物品,督促邮寄,帮助建峰集团收集到了不少当年的老物件,这些已经成为了文物的老物件收到后,由于洞体外的工程因当时改道等问题还不能开工,便分别展览在了816洞体内“永远的工程兵”展柜长廊和建峰集团的企业文化室。</p><p><br></p> <p> 正当建峰集团对816景区的提档升级规划已经做出,我们正期盼工程开工时,可想不到2017年初,传来了816景区被重庆化医集团以3亿元价格卖(现在已改称经营权转让)给了涪陵交旅集团的消息,理由是建峰集团(原816厂)近几年企业效益不好,连年亏损,要以此资抵债。听到这个信息后,我非常气愤,2017年3月2日便分别给重庆市国资委、文物局、重庆化医集团和建峰集团的纪委写信,要求制止这种错误做法,没人搭理后又于4月18日直接给重庆市委书记、市长写信,继续反映此问题,希望能来管一管这种社会乱象。5月8日,重庆建峰集团根据上级有关部门旨意,派出负责维稳的工会副主席王德龙等三人专程到山西找我做解释工作,我除与他们进行推心置腹地交谈外,再次郑重提出质问:难道现在什么都能成为商品了吗?难道816工程已经化公为私,成为你们企业的私产了吗?你们作价进行买卖的行为54师老兵们是绝不会答应的,我们必须维护国家重要国防工程遗产的神圣和尊严!我还进一步进行了质问:对这么神圣的国防工程遗产你们也可以作价,不知依据是什么?如果816工程现在已不再属于国家,成了你们随便进行买卖、赚钱的商品,那我们老兵也就不客气了,当年我们流血牺牲的代价也要找人来偿还,你们也可给定个价,看能不能偿还得起?</p> <p> 涪陵交旅集团自从2017年4月1日正式接管后,一年多来都不敢同54师老兵接触。因为我们54师老兵的本意也是为历史负责,想让自己亲手建造的这个“神秘、神奇、神圣”的“天下第一人工大洞”能继续为人民造福,有一个更好的结局,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当地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所以后来我也就将自己的急躁情绪压了下来,又主动去和涪陵交旅集团进行沟通,取得联系。</p><p><br></p> <p> 2018年10月我还和联谊会高级顾问杨文礼又专程去了一趟涪陵白涛,给交旅集团送去了《难忘》一书,将收集到的功勋墙老兵名单当面交到了他们手中,好促使交旅集团对功勋墙等纪念景观的修建早下决心,从此才又有了后来的一系列相互配合和友好促进工作。</p><p> 现在交旅集团的领导们对54师老兵提出的意见都非常重视,他们在第一次做出提档升级详规后就主动征求过一次意见,经过认真修改后又第二次征求意见,并让我们提供当年部队营房建筑的有关图片和资料,最近所做出的建筑规划,就是在多次听取老兵意见,参考当年建筑物图片基础上重新做出的,现正等待规委会的统一研究,通过后即可正式动工了。</p><p><br></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 以下这些图片就是这次在816工程景区提档升级建筑规划中的部分截图:</i></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i></b></p> <p> </p><p> 1、以下是816工程景区游客中心的建筑规划效果图,它是参照当年在816工程工区内建筑物相对比较集中的原54师123团机关大礼堂和机关营房的布局重新进行设计的,体现了当年的建筑风貌和风格。</p><p><br></p> <p> </p><p> 这是1971年123团政治处的四个新闻报道员(从前到后依次为陈怀文、杨树森、刘再来、毛泽英)在团机关大礼堂前的一张老照片。毛泽东主席和当时的国防部长林彪合影照就挂在大礼堂的上方;参加合影的报道员毛泽英为湖南韶山冲人,离开部队后曾任过国家公共关系学会副主席,兼任共建韶山工作北京顾问团副秘书长,也被我们称呼其为“毛主席”。游客中心设计时就参考了此照片的背景图。</p><p><br></p> <p> </p><p> 2.、以下是在816工程洞口前新建的“军魂广场”上修建54师老兵功勋墙的位置图。功勋墙将要建在紧临洞口的现在公路所处位置(此公路已改道到白涛河的对岸),依金子山体而建,此位置极佳,视野开阔,两万多老兵的英名将要镌刻在这里齐刷刷矗立着的一长排红色花岗岩墙体上,如同当年部队整齐的官兵队列方阵,正严阵以待,准备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此功勋墙将会在这里流芳百世。</p><p><br></p> <p> </p><p> 3.、以下是816工程烈士陵园的重新规划建筑图。现陵园周囲的村民住房将进行拆迁,环境将会大大得到改观,好让我们当年为国捐躯的战友们有一个舒适的安息之地。</p><p><br></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b></p><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四、《难忘》《神秘》两书的先后出版,为战友们争取有关政策待遇提供了依据,为各“两弹一星”基地展馆弥补54师“做窝”内容展陈提供了资料。</b></p> <p> 《难忘》《神秘》两书的先后出版,均得到了上级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神秘》一书已得到了军事科学院的好评,习主席办公室收到《难忘》一书后也及时在回信中称此书是“珍贵的工程兵历史资料”。</p><p> 为让反映54师光辉历史的这两本书发挥更大的作用,2019年8月我们战友联谊会和编委会几位成员又先后奔赴老部队曾经奋战过的青海海晏、新疆马兰、甘肃酒泉、玉门地窝铺、四川绵阳梓潼等“两弹一星”工程基地,分别登门拜访并送去两书,受到了基地有关部门和各纪念展馆的欢迎,均表示过去由于没有资料,缺失了为“两弹一星”“做窝”这段历史的记载,今天有了这些丰富资料就可弥补展陈内容了。青海海晏基地负责同志还说,为扩大宣传效果,他们已准备将54师的光辉史料也纳入到“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的课程中去进行宣讲,他们当即就进行布置,已落实到专人,开始了对该课程课件的设计。</p> <p> 目前,因功勋墙的修建还未正式开工,所以816工程老兵的第三批名单还可继续收集补充,收集后将再收进《难忘的8342特种兵岁月》一书中,因功勋墙上镌刻的名单将以《难忘》一书中所提供的名单为准。如还有申报的名单,可按原规定的程序继续抓紧申报,待功勋墙修建一正式开工,就只能截止了,过时不候。</p><p><br></p> <p> 修订版《难忘的8342特种兵岁月》一书(精装)增加了10余万字史料内容,同时纠正了过去的一些不够准确的传统说法,已成为目前反映工程兵54师光辉历史比较全面准确的一部史料专著。全书73.8万字,已被习主席办公室称:是“珍贵的工程兵历史资料”。</p><p> 作者联系电话:135931216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