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时,思念敬爱的母亲》

方效民

<h3>2020年教师节之际,我用在2018年太原《育英学校》70周年校庆时,我写的发言稿,制成美篇。以此怀念我们敬爱的母亲,并向母亲致敬。</h3> <h3>1945年日本投降后,母亲在张家口</h3> <h3>1948年8月——1950年1月母亲任育英学校校长。</h3> <h3>尊敬的各位校领导、老师和各届同学们:大家好! <br> 今天,我和妹妹代表已故的母亲,参加育英学校建校70周年的校庆,心情很激动。看到学校欣欣向荣的变化,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母亲的在天之灵,也会倍感欣慰。 <br> 下面,我应组委会的要求,介绍母亲的简历,和育英学校早期创建的一些情况:<br>我们的母亲—李佩卿,1916年出生于河北蔚县。1929年小学毕业后,考入西合营初等师范学校。1932年毕业,分配在师范附小任教。当时,“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母亲在地下党组织的带领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加入了蔚县妇救会组织。 母亲于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她参军后,选择学医。在晋察冀一分区,参加了3个月的药剂短训班。学习结束后,在一分区卫生部第一休养所做司药。之后,母亲担任制药厂厂长。1941年在晋察冀白求恩学校军医三期学习,毕业后,分配在一分区卫生部第二休养所做医生、主治医生的工作。1944年春,晋察冀边区召开抗战以来的,第一次英模大会。母亲作为一分区的三个英模代表之一,参加了会议。并被评为《部队战斗模范》的称号。会后调至四分区卫生所任所长。 1948年2月,华北野战军杨得志司令员、罗瑞卿政委、杨成武副司令员、耿飚参谋长等首长,经研究决定:为解除部队的后顾之忧,成立一所寄宿制的干部子弟学校。将团以上的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收拢起来,为他们提供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也为新中国培养后备建设人才。杨成武副司令员亲自找母亲谈话,让她担任校长,负责组建干部子弟学校。当时给的办学费是300元边区币,和一枚“华北野战军干部子弟学校”的公章。母亲拿着装有边区币和公章的小木箱子,和钟景星、陈志平、张管理员和保育员李荣华、黄桂荣几位同志,由钟景星同志赶着毛驴车,寻找合适的办学地点。最后定在河北晋县野战军后方留守驻地的李家庄。5、6月间,上级组织调曹正之同志任校长,母亲改任副校长。调来郝志平同志任教导主任,赵晶熙同志任卫生所所长。办学初期,他们先把孩子们,按年龄进行分班。组织老师研究教学大纲,没有课本,自己编写。后来又从地方小学借了一套小学课本,根据学校的情况,修改、充实教学内容。并制定了学校规章制度。没有教室、宿舍,就向老乡借房子。自己动手砌了两个泥台子,中间架一块木板,做成课桌。再做几块黑板,用石灰水粉刷墙壁,学校就建起来了。他们还组织了体育、音乐活动,活跃学校的生活。教师紧张时,母亲和郝志平,就亲自给孩子们上课。为解决师资不足,母亲骑自行车,走了100里路,请中央组织部帮忙解决。中组部提出,可以从联大抽3—4名教员,解决教师问题。并希望学校,能接收联大的7名子弟上学。母亲当即同意。第二天,联大抽调了四名教员到学校报到。这四名教员中,一位是大学生,三位是高中生。一些联大的孩子,如艾青和冼星海的孩子也到学校入学。随后炮兵师又送来一架钢琴。1个多月后,曹正之校长调回部队。上级又任命母亲担任校长。郝志平同志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钟景星同志任副校长兼事务主任。之后,教学工作逐步走向正轨。 <br>  建校不久,傅作义部队进犯定县,学校奉命转移。老师、阿姨、叔叔们抱着小的、拉着大的,冒着敌机的轰炸,保护着孩子们,平安到达衡水。敌军被击退后,学校又返回晋县李家庄。 一年后,孩子们在德智体方面都有显著进步。学生由开学时的三十多名,到年底已成七十多名。而且报名入学的孩子不断增加,学校已无法容纳。1949年初,经上级领导研究,决定选择新校址,并让母亲去石家庄看校址。母亲到石家庄后,住在白校同学郝治平家中。第二天康克清同志去罗瑞卿政委家做客,郝治平向康克清介绍了母亲。罗瑞卿政委介绍说:“她们学校办的不错,我的孩子在学校学习一年,就能给家里写简短的信了。身体不错,也有礼貌。”康克清同志听了后,很高兴。说:“这就是有成绩,要不断总结提高。”她鼓励母亲办好儿童保育教育事业,总结推广办学经验。母亲回学校后,向全体教职人员,传达了康克清同志和罗瑞卿政委的讲话,大家深受鼓舞。 至于学校搬迁之事,经过在石家庄的考察,因新校址修建任务较大,于是上级领导决定学校暂不搬迁。 1949年5月,学校由晋县迁至太原市。1950年1月,母亲离开育英学校,调到北京公安部队附属六一学校任校长。1955年1月,军委决定,部队团以下的女干部复员。已是上校正团级的母亲,积极响应军委决定,于1956年2月复员。离开了自己心爱的部队,不计名利,在家相夫教子。2010年3月8日我们敬爱的母亲离开了我们。享年94岁。 今天我们庆祝育英学校建校70周年,就是要不忘革命前辈的初心。我们要按照习主席的指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盛,而努力奋斗! 李佩卿的子女: 方效民、方进平、方小林、方彬、方楨 2018年8月18日</h3> <h3>1950年摄于石家庄西兵营。<br>左二:母亲李佩卿、左三:父亲方国华。</h3> <h3>1949年于太原。<br>左二起母亲李佩卿、陈志平、父亲方国华、钟景星。</h3> <h3>全家福:1976年于保定。<br>前排左起:母亲李佩卿、父亲方国华。<br>后排左起:方进平、方楨、方小林、方彬、方效民。</h3> <h3>全家福:1980年2月于保定。<br>前排左起:方进平、父亲方国华、母亲李佩卿、方效民、张凡。<br>后排左起:方楨、张建军、张清华、方彬、伍湘宁、方小林。</h3> <h3>1991年于天津<br>杨成武去家中看望母亲。左起:母亲李佩卿、杨成武、黄克。</h3> <h3>1989年春节,摄于天津。李瑞环去家中看望母亲。</h3> <h3>1984年2月全家福。<br>前排左起:张圣、方进平、母亲李佩卿、方婧、父亲方国华、张凡、方效民。后排左起:方彬、方楨、方小林。</h3> <h3>1998年春节于天津。前排左起:方成、方草、张凡。中一排左起:张圣、母亲李佩卿、方婧。中二排左起:吕玲、方进平、黄颖。后排左起:张建军、张清华、方效民、方小林、方楨、伍湘宁、方彬。</h3>

母亲

学校

李佩卿

左起

育英

同志

国华

杨成武

康克清

方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