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游名山大川 赏人文古迹(十)</p> 秦岭篇 <p>2019年11月22日</p><p>陕西宝鸡</p><p>秦岭</p><p>大散关</p><p>凤县</p><p>天气:晴间多云</p><p><br></p><p>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境内,为陕西省内关中平原与陕南地区的界山。</p><p><br></p><p>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从秦岭到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夏天,阻挡湿润海风进入北方地区,冬天,阻挡寒潮进入南方地区。</p><p><br></p><p>秦岭、淮河流域是南方多雨和北方干旱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南,雨水充沛,向北,降雨量则急剧减少。这就是秦岭在地理位置上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p><p><br></p><p>秦岭的北面是宝鸡市,古称陈仓、雍城,被誉为“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宝鸡历史悠久,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已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在此出土的国宝级文物数不胜数。这里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经济发达,因此周秦王朝在此建都。</p><p><br></p><p>凤县,古称“凤洲”,始建于秦,地处秦岭腹地,乃嘉陵江源头。北倚秦岭山脊,南接紫柏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乃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川陕锁钥”之称。</p> <p><br></p><p>宝鸡与凤县的分界岭,地处秦岭山巅,山顶建有“凤洲森林公园”。</p> <p><br></p><p>宝鸡与凤县分水岭的地标建筑。</p> <p><br></p><p>秦岭之巅的十八弯山路。这里山高林密,人迹罕至,道路曲曲折折,常年“雾锁山头山锁雾”。但却是汉中平原地区与汉南地区的交通运输主干道。</p> <p><br></p><p>从秦岭的山巅俯视脚下的大秦川。莽莽苍苍,雾霭缠绕,今年有幸,天气尚好,我们一路顺利登顶。回顾去年翻越此山时,山中的雾大极了,能见度也就五米吧,天上还飘着毛毛细雨,既然已经上山了,就得继续前行了。我们如蜗牛一般,慢慢爬行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山顶,途中几乎看不到任何车辆,偶尔看到一两辆拉货的车辆,也如我们一般挪动着,一点点向前移动,两车相遇时,都停下打打招呼,也算是相互叮咛祝福吧。</p> <p><br></p><p>这是唐代诗人孟贯在翻越秦岭时留下的诗篇。</p><p><过秦川>唐 孟贯</p><p>古今传此岭,高下势峥嵘。</p><p>安得青山路,化为平地行。</p><p>苍苔留虎迹,碧树障溪声。</p><p>欲过一回首,踟蹰无限情。</p> <p><br></p><p>嘉陵江源头第一村。她坐落于大秦岭南侧大山脚下,是我们翻过秦岭后见到的第一个村庄。这里森林茂密,空气清新,高负氧离子,大山里物产丰富,村民们过着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这里的房舍多为徽派建筑,白墙黛瓦马头檐,村落之间疏远,街道干净整洁,房舍整齐划一,是一处颐养天年的好去处。</p> <p><br></p><p>从宝鸡往西南走出十多公里处,就是古代大散关遗址。她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因其扼南北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p><p><br></p><p>大散关地处交通枢纽地位,具有很重要的战略位置。秦汉时期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从这里经过的;三国时期,曹操西征张鲁,亦经过此地;南宋时期,这里是宋金对峙的前线,民族英雄岳飞、抗金名将吴琳、吴玠也在此战斗过。因此,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为此写下千古名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p> <p><br></p><p>不知道你们是否读过作家杜鹏程写的<光辉的历程>,其中有一段写的是筑路工人修建宝成铁路的情形,这就是当初著名的宝成铁路(宝鸡至成都)。它修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国初期,文中的孩子现在已经过了花甲之年,然而这条铁路现今仍在运行,发挥着她的余热,为我们国家的建设贡献着力量。</p><p>感谢修筑宝成铁路的工人们,为他们点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