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电影《怒潮》拍摄往事,截屏片中平江旧城影像

回马枪

<h3><font color="#010101"> 回忆电影《怒潮》拍摄往事<br> 截屏片中平江旧城影像<br><br>1962年八一厂摄制完成的《怒潮》,描述了轰轰烈烈的1927年“大革命”时期,湖南平江一带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英勇斗争的业绩,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扬。<br><br>  这部电影完全是自上而下有组织开展的文艺创作活动的产物。1959年初,总政治部发出通知,要求各部队、各单位积极开展文艺创作活动,迎接国庆十周年。湖南省军区为此成立了文艺献礼办公室,邀请革命前辈和地方作家共同创作反映湖南革命斗争题材的作品,其中就有三部电影剧本的计划,得到已离职休养的省军区副司令员吴自立的响应。<br><br>  吴自立是湖南平江人,1902年出生于贫穷木工家庭。1917年他十五岁即投身行武,曾参加北伐,1929年加入共产党和红军,转战湘、鄂、赣诸省,还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这位战功赫赫的开国将军熟悉平江的革命斗争历史,当时已开始撰写有关回忆录,拟在此基础上改编为电影剧本,以纪念先烈、教育后代。吴自立同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周立波取得联系,由周立波推荐声誉鹊起的青年诗人未央协助进行创作,随后八一厂的编剧郑洪又奉命加入,共同完成了后来拍成影片《怒潮》的剧本。<br><br>该剧最初的创作意图,是表现曾在平江革命史上颇负盛名的“二月扑城”。1927年“马日事变”后,平江成了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参加秋收起义的平江工农义勇军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国民党反动派调遣军队来平江镇压,杀害了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面对白色恐怖,革命队伍内部有的人逃跑了,有的公开声明不干了。南乡农会主席、赤卫队长邱训民挺身而出,领导农民继续坚持武装斗争,得到原东乡特委书记、后为地下县委书记罗纳川的支持,一起重新发动群众,恢复农会组织,扩大地下武装,至次年春按照中共湖南省委继续搞秋收暴动的统一部署,建立起平(江)湘(阴)岳(阳)游击支队。此时东、南、北三乡及西乡一部分地区的反动分子,全部窜聚县城,乡间已无敌人武装,完全为我游击队所控制,平江县委便决定组织四乡农军直扑县城。在党的号召下,平江各地广大工农迅速动员起来,组成了一支二十余万人 的队伍,以求神还愿为名化装智取县城,迫使敌人败避,及至长沙援敌两团兵力赶到,我方为避免损失才主动撤退。邱训民带着暴动队伍上了井岗山,后来当了红军的师长。剧本的初稿就是依据这一史实,由未央根据吴自立提供的素材,参照《星火燎原》中的有关史料写出的,剧名最初叫《平江怒潮》,又曾改成《湘江怒潮》,定稿时考虑原名存在局限遂改为《怒潮》。剧中罗大成、邱金,分别以罗纳川、邱训民为原型,阎紫剑则是当时国民党平江“清乡”司令阎仲儒和反革命县长王紫剑合并而成,两人因合伙杀害无数革命者在平江就有“阎王”之称,其余人物则为虚构。<br><br>  郑洪看了初稿以后,认为与其仅写“二月扑城”,不如改为写秋收起义,这样教育意义更大一些。于是在后来的修改中,故事背景就由初稿里发生的1927年夏至1928年春,即起于“马日事变”阎紫剑领兵到农村“清乡”,止于罗大成发动十万农民扑城,提前为1926北伐军进入湖南开始,到1927年秋收暴动结束,相应增加了农民支援北伐军作战、邱金救阎紫剑出水、阎紫剑窝藏大土豪刘瑞甫及其叛变革命等几场戏,一方面展现了轰轰烈烈的湖南农民运动对北伐革命的强大支援,一方面揭露了阎紫剑以怨报德的反动丑恶本质,同时与秋收暴动衔接起来。全剧的矛盾冲突,也从原来仅以十万农民扑城为中心事件,限于罗大成与阎紫剑之间展开,从单一表现敌我之间对垒,延伸涉及与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的斗争,通过罗大成、邱金与国民党右派阎紫剑,以及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代表人物王怀志两对矛盾冲突,艺术地再现了这段斗争历史,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沉痛教训形象地告诉了人们。<br><br>由于《怒潮》涉及反映建党初期领导武装斗争重大题材,而且是较早运用电影艺术形式表现党内不同思想和路线的斗争,总政及八一厂都十分重视。三位作者花费了两年多时间,先后写了八遍稿本,从原始素材的提炼、故事情节的安排,到人物性格的刻画、主题思想的开掘,经历了不断提高和逐步深化的过程。厂里也破例很早就指定艺术骨干史文帜担任导演,提前进行筹备,并在当时困难条件下提供支持确保拍摄,如影片的外景全部放在平江实地,重场戏农军“扑城”,从路线到实物均仿照当时,城墙、浮桥以及农军使用的松树炮等,都专门批调材料搭建复制。<br><br>  史文帜对这部影片深为热爱,为之倾注了很多心血。片中所描写的那个充满血泪和燃烧火焰年代的斗争生活,他丝毫没有陌生之感,相反却唤起了许多难忘记忆。史文帜1924年出生于陕西蒲城县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史兑风是当地农民运动的领袖,1928年参加了共产党发动的“渭华暴动”。暴动那天,农民聚集在村前,旌旗招展、锣鼓喧天、炮竹轰鸣、热闹非凡。当时只有4岁的史文帜,也跟在哥哥、姐姐的身后,在暴动的队伍里钻来钻去。这场农民暴动后来虽失败了,但革命的火种却播撒在史文帜幼小的心灵,壮观的场面一直铭刻在他的脑海中。正是具有感同身受的体验,他才能在《怒潮》中,把农运暴动排山倒海的声势、波澜壮阔的场景,再现得宏伟壮观、淋漓尽致。<br><br>  片中有一场很为动人的戏:马家爹爹不顾白色恐怖严重,毅然让孙子长生重新跟随邱金、罗大成揭竿而起,行前让长生持刀下跪起誓:不给穷人打个天下,死也不进马家门,就是史文帜依据自己亲身经历增添的。抗战期间,史文帜兄弟三人经党组织批准赴革命圣地延安。在临走的深夜,刚强的史妈妈让史家三兄弟跪在地上起誓,对他们讲:“你们去延安革命,要去就得干到底!要学薛仁贵十年不回家才成,革命不成功就不要回来见我!”这一难忘情景始终铭刻在史文帜心里,成为他奋斗一生的动力,在拍摄《怒潮》马家爷孙告别时,情不自禁地移用上了。<br><br>1952年,史文帜分配到八一厂任编导,通过纪录片到故事片“摸爬滚打”,进一步熟谙了电影艺术特性。这些厚实积累在《怒潮》拍摄中得到充分发挥。他以自己的音乐擅长,与作曲巩志伟密切协作,精心创作了六首插曲,即悲壮激越的《工农他记得》、寓意深刻的《猛虎学道》、明快昂扬的《一支人马强又壮》、深沉抒情的《送别》、热烈欢腾的《秋风卷乌云》、雄壮自豪的《工农齐武装》,分别穿插于剧情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烘托主题、创造气氛、表现主人公内心情感等方面起到了突出作用。如罗大成受错误路线排挤打击被迫离开战斗岗位,即借助一曲痛而不悲、忧而不伤的《送别》,表现邱金及农友乡亲的依依难舍,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场景。这些插曲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鲜明的民族风格、突出的地方色彩、浓郁的抒情意味,随着影片上映迅速流传脍炙人口。<br><br>  《怒潮》于1963年“七一”在全国公开上映,很快引起热烈反响,被认为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影片。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的罗瑞卿十分高兴,称赞它是八一厂那一时期“最好的影片”。中南局第一书记、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看后也很感动,特意向曾在中南军区、广东省军区任职而相识的吴自立表示祝贺,夸奖他“可变成了个秀才了!”时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的江渭清和夫人、时为省妇联主席的徐敏在家中招待老朋友吴自立时,谈到电影《怒潮》,江渭清夫妇都交口称赞,认为影片拍得有气势,思想性、艺术性都不错,片中插曲优美动听。(转帖)</font></h3> <p>当年电影《怒潮》海报</p> <p>当年电影《怒潮》海报</p> <p>当年电影《怒潮》海报</p> <p>当年电影《怒潮》宣传画</p> <p>当年电影《怒潮》宣传资料</p> <p>当年电影《怒潮》宣传资料</p> <p>当年电影《怒潮》放映拷贝</p> <p>当年电影《怒潮》拷贝标签</p> <p>当年电影《怒潮》幻灯字幕油印本</p> <p>当年电影《怒潮》幻灯字幕油印本</p> <p>当年电影《怒潮》歌片《工农齐武装》《一支人马强又壮》。那个时候同学们书本里能夹有这么一张小小的电影歌片,是很引以为自傲的。</p> <p>当年电影《怒潮》歌片《送别》</p> <p>电影《怒潮》胶片播放带(平江历史文化群梵蒂冈提供)</p> <h3>《怒潮》,电影片头,大众金窝,现连云小区后门正对面。</h3> <h3>《怒潮》片头,大众金窝。现连云小区后门正对面。</h3> <h3><font color="#010101">县城北完小原彭家祠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县城北完小原彭家祠堂</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县城北完小原彭家祠堂</span></p> <h3>县城北完小原彭家祠堂前面操坪右侧,后面是錫福街。</h3> <h3>县城北完小原彭家祠堂</h3> <h3><font color="#010101">县城北完小原操坪下几十级石阶</font></h3> <h3>县城北完小原操坪几十级石阶</h3> <h3><font color="#010101">县城北完小彭家祠堂内原教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县城北完小彭家祠堂内原天井</font></h3> <h3>县城北完小原彭家祠堂前</h3> <h3>县城北完小原彭家祠堂进大门</h3> <p>县城北完小原彭家祠堂大门外面老城梨头嘴。</p> <h3>县城北完小原彭家祠堂享堂进门</h3> <h3>县城北完小原彭家祠堂享堂</h3> <h3>县城北完小原彭家祠堂享堂</h3> <h3>县城北完小原彭家祠堂享堂</h3> <h3><font color="#010101">县西街粮食局原大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县西街粮食局原大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县西街月池塘原棂星门</font></h3> <h3>县西街月池塘原棂星门下</h3> <h3>县西街月池塘原棂星门下</h3> <h3>县西街月池塘原石柱和镂空雕花青石围栏</h3> <h3><font color="#010101">县西街月池塘原棂星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县西街粮食局原大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县西街月池塘原棂星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县石壁潭原浮桥。城楼城墙系拍片前搭建。</font></h3> <h3>县石壁潭原浮桥,城楼城墙系拍片前搭建。</h3> <h3><font color="#010101">县石壁潭原浮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县石壁潭原浮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县石壁潭原浮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县石壁潭原搭建拍摄电影的城墙城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县石壁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县石壁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县石壁潭</font></h3> <h3>县石壁潭原浮桥</h3> <h3>县石壁潭原城门,左边扮演小生的是当时县花鼓剧团演员钟德建</h3> <h3>坐在彩船里面的是当时县花鼓剧团演员李练辉</h3> <p>(故事会中扮演的两位小演员是城北完小新四班的钟佳宁和钟以和)</p> <h3><font color="#010101">大众金窝(现连云小区后门斜对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浏家滩(现浏家滩大桥旁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浏家滩(现浏家滩大桥旁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县开发区防洪堤(县计生委宿舍处)</font></h3> <h3>县原三阳农科所板栗园(现天岳广场东北侧)</h3> <h3>县三阳农科所板栗园(现天岳广场东北侧)</h3> <h3>现浏家滩大桥西岸</h3> <h3>现开发区防洪堤林业局后面</h3> <h3>现开发区防洪堤林业局后面</h3> <h3>现连云小区后门</h3> <h3>远处背景为大众金窝</h3> <h3>县原三阳农科所板栗园(现天岳广场东北侧)</h3> <h3>县原三阳农科所板栗园(现天岳广场东北侧)</h3> <h3><font color="#010101">县东街南坛街</font></h3> <h3>县西街青石巷(左边是清澈的溪流)</h3> <h3><font color="#010101">县城东街南坛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县城东街南坛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县西街拖尸巷原万石廒(现启明宾馆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县西街拖尸巷原万石廒(现启明宾馆内)</font></h3> <h3>县西街拖尸巷万石廒(照片中女的特写镜头是当时县委招待所服务员余桃英)</h3> <h3><font color="#010101">县城界山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县城界山庙(远处凌云宝塔文革中被人为毁灭)</font></h3> <h3>城西驷马桥澄潭索桥上游300米</h3> <h3><font color="#010101">县南街毛家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县南街毛家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县南街李家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县三阳农科所(现天岳广场西侧)</font></h3> <h3>《怒潮》电影中唯一上演员表的平江本土演员邓格誉</h3> <h3>此照在长沙府正街拍摄,老街现在全部被毁。位置在芙蓉区(原来叫东区),与黄兴北路平行,南北走向,南起南阳街,北接老照壁。解放初期,这还是一条有名气的文化街。南阳街、府正街、老照壁其实是一条街,从五一路起到长康路叫南阳街,长康路到府后街这一截叫府正街,府后街起到中山路叫老照壁。</h3> <h3>此照在长沙府正街拍摄,老街现在全部被毁。位置在芙蓉区(原来叫东区),与黄兴北路平行,南北走向,南起南阳街,北接老照壁。解放初期,这还是一条有名气的文化街。南阳街、府正街、老照壁其实是一条街,从五一路起到长康路叫南阳街,长康路到府后街这一截叫府正街,府后街起到中山路叫老照壁。</h3> <h3>此照在长沙府正街拍摄,老街现在全部被毁。位置在芙蓉区(原来叫东区),与黄兴北路平行,南北走向,南起南阳街,北接老照壁。解放初期,这还是一条有名气的文化街。南阳街、府正街、老照壁其实是一条街,从五一路起到长康路叫南阳街,长康路到府后街这一截叫府正街,府后街起到中山路叫老照壁。</h3> <h3>此照在长沙府正街拍摄,老街现在全部被毁。位置在芙蓉区(原来叫东区),与黄兴北路平行,南北走向,南起南阳街,北接老照壁。解放初期,这还是一条有名气的文化街。南阳街、府正街、老照壁其实是一条街,从五一路起到长康路叫南阳街,长康路到府后街这一截叫府正街,府后街起到中山路叫老照壁。</h3> <h3>此照在长沙老黄泥街玉泉山(以前的中苏友好馆,现在长沙口腔医院后面)拍摄。老街80年代初期全部被毁。</h3> <h3><font color="#010101">此照在长沙老黄泥街玉泉山(以前的中苏友好馆,现在长沙口腔医院后面)拍摄。老街80年代初期全部被毁。</font></h3> <h3>此照在长沙老黄泥街玉泉山(以前的中苏友好馆,现在长沙口腔医院后面)拍摄。老街80年代初期全部被毁。</h3> <h3>此照在长沙老黄泥街玉泉山(以前的中苏友好馆,现在长沙口腔医院后面)拍摄。老街80年代初期全部被毁。</h3> <h3>此照在长沙老黄泥街玉泉山(以前的中苏友好馆,现在长沙口腔医院后面)拍摄。老街80年代初期全部被毁。</h3> <h3>此照在长沙老黄泥街玉泉山(以前的中苏友好馆,现在长沙口腔医院后面)拍摄。老街80年代初期全部被毁。</h3> <h3>此照在长沙老黄泥街玉泉山(以前的中苏友好馆,现在长沙口腔医院后面)拍摄。老街80年代初期全部被毁。</h3> <h3>此照在长沙老黄泥街玉泉山(以前的中苏友好馆,现在长沙口腔医院后面)拍摄。老街80年代初期全部被毁。</h3> <h3>《怒潮》片尾,大众金窝。现连云小区后门正对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