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里的那几个糖尿病爷们

李洪瑞

<p>据2019年有关报道,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位居全球第一,为1.164亿。曾经繁荣昌盛的唐朝,现在成了名副其实的糖朝!令人堪忧。</p> <p>近日,听说年近古稀的好友老李住院了,不免有些担忧。二十多年的高脂血症侵蚀了他的动脉系统,虽然带上了冠心病的帽子,但一直比较平稳,这次也不知他因何住院?这年头,老年人住院凶多吉少。当天下午,赶紧和一个朋友前去医院探望。</p> <p>见到我们来访,老李非常高兴!他抱怨说,都是他老婆大惊小怪,从来也没受过这样的罪。今天一大早就扎针抽血,75克葡萄糖粉冲水喝,让他顿感头昏脑涨,随后又扎了3针(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葡萄糖耐量试验)。</p> <p>老李这次住院缘于夫人发现他在单位退休干部年度体检中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4~6%,为血糖控制金标准)达到了6%,有些紧张,硬逼着他入院进一步检查确诊,看看有无糖尿病。冠心病加糖尿病,那可是雪上加霜啊。老李虽然这样说,但老伴是人生三宝之一,看得出他埋怨里也带有几分满足。</p> <p>隔着一张床是一位五十多岁的高级工程师,中等个,瘦瘦的。昨天下午,他因左半身有些麻木入院,一入院血糖就是二十多。医生很惊奇地问道:“你在家不监测血糖吗?”“每天都监测啊,都不高。”“那为什么这么高?”“可能我家血糖仪不准……”让医生哭笑不得。他语言表达还算流畅。毫不掩饰地说,“我是老糖尿病了,我不喝酒,就爱抽个烟,老婆劝我没用!现在有了伤口十天半个月都不愈合。”说完话,随后就到医院院子里去了。护士碰到问他出去干什么,他回答闷得慌,出去散散步。一天总要出去数趟。</p><p><br></p><p>见他又出去了,老李说:“他是个烟鬼,住院也不管那一套,决不亏了自己,一天两包,那是抽烟去了。”都病成这样了,还不忘抽烟,抽烟可是糖尿病人一大忌啊!香烟中的尼古丁造成的小动脉痉挛,早已被证实。我暗暗猜想,“八成他的脑动脉有堵的地方,影响了运动和感觉功能。”</p><p><br></p><p>不一会儿,经治医生陪着科主任来了,“张××,你的CT报告出来了,经过和神经科会诊,你得了脑梗塞。别紧张,幸亏入院了,明天上午转神经内科吧。”护士立即给他打了静脉针,溶栓治疗药输入了他的体内,他安全了。</p> <p>次日下午,老李夫人约我再次来到病房,这次我是带着劝老李戒酒,戒甜食的任务来的。同样的话外人说了就比老婆说了管用,这也是男人的通病,老李夫人深谙此理。</p><p><br></p><p>老李虽然是北方男人,但对粽子元宵等糯米食品和蛋糕面包那可是情有独钟。他酒量不大却经不住劝,现在在酒桌上还像年轻时一样,动不动就是半斤高度白酒下肚,好像只有这样才够意思。</p><p><br></p><p>看着床头柜上他偷着买的残余的糯米团子,我毫不客气地给他指出来,“你的糖化血红蛋白处于正常值高位,反映了近三个月血糖比较高。你百度一下吧,糯米是升糖指数最高的食品。如果再这样吃下去,胰腺功能高负荷,机体功能加速下降,对胰岛素不敏感,早晚会发生糖尿病。”他尴尬地笑着,连连点头称是,那神情就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p> <p>今天,那个半身麻木的病人已经转走了,病房里两张床又住了两位新病人,一位是刚刚退休的军转干部黄处长;另一位是74岁的本地人王大爷。看来是新冠疫情稳定了,医院开始正常收治病人了。</p> <p>病房既是个小社会,又像个大家庭,因同病相怜,病友们都像老哥们,家长里短,患病历史都不隐瞒,交流起来十分顺畅。我只呆了约一个小时,就了解了不少情况,见识了许多。</p> <p>不知黄处长在单位负责什么,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些,中等个,秃顶,老年斑已上脸,体型偏瘦。他床头放着一本泛黄的中医古书,自述酷爱中医,业余时间坚持学习,拿到了中医大专函授结业证书。杯子里泡着自己采的野生桔梗水。偶尔有电话打来,都是咨询他中药治疗事,看来他在民间还小有名气呢。</p> <p>黄处长一个月前刚做了肝脓肿手术,发现血糖很不稳定,赶紧再次入院检查治疗。他很肯定地说:“工作期间太拼了,经常加班,天天喝酒,把身体造坏了,糖尿病已有近三十年了,时好时坏。”</p> <p>话音刚落,营养食堂送晚餐来了,20元的两荤两素加三两米饭,营养挺全面。黄处长迫不及待地就吃了起来,除了这些,他还打开了几个包装,有一盒约半斤的鸭脯肉,一盒蕨根粉面条,外加一小袋浓浓的酱汁。只见他转眼间就把营养餐一扫光,鸭脯肉也吃了五六块,还把约二两面条吃进肚里,仍然没有停顿的意思。</p><p><br></p><p>我忍不住想劝他,可不知怎么脱口而出说成了:“您吃得好香哦!”并非真心夸奖他。他很得意地说:“我在家里就这样吃,吃少了半夜还饿得慌呢。不能少吃,不然医生给我减了药怎么办?”这究竟是什么理论?我无从知晓,但对他如此亢进的食欲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感到后怕。据说他注射胰岛素也不能完全控制血糖,空腹也在10多个,还配有口服药。</p> <p>旁边的王大爷是个身高183的大个子,身材肥硕,躺在床上纹丝不动。据老李讲,他入院后,很少说话,也说不太清楚。糖尿病十几年,这种说不清楚话的状况也有二三年了。有一个时刻他比较兴奋说话最多,那就是接近饭点儿时。说话内容都和吃饭相关,无非是不断地打电话催促儿子快点儿来送饭,“你走到哪里了,怎么还不来?”“堵车?他×的,谁堵车……”骂人话说起来挺顺溜。而其他时间犹如半昏迷病人一样,总是躺在床上昏睡。</p><p><br></p><p>据医生说,他对胰岛素还有一点儿敏感,注射后血糖略有下降,但也都在10以上。孝顺的儿子大虾、螃蟹,海鲜让他换着样的吃!糖尿病本身就是代谢病,过量的蛋白摄入同样会转化为血脂,与高血糖一并加重全身动脉硬化。“少吃点儿,多动点儿”,这浅显易懂的糖尿病生活方式道理在他身上丝毫不起作用,高血糖、高血脂让他的动脉硬化已经严重到了嗜睡的程度!估计“血管性痴呆”离他不远了。</p> <p>吃啊,吃!这俩糖尿病人如出一辙,每个人都表现出对吃的浓厚兴趣。“三多一少”的糖尿病症状在他们身上并不明显,一个个睡眠超好,还都不起夜。按说他们应该久病成医,不会不懂饮食控制对糖尿病人的重要性,可是,贪吃的欲望究竟为何?是否是用药超了剂量?继续发展下去,糖尿病并发症(心梗、脑梗、失明、肾衰……)肯定会接踵而来。他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毫无忧虑,让我这个外人倒替他们担忧了。</p> <p>老李还是幸运的,检查结果提示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排除了糖尿病!他感到这次住院收获不小,敲响了警钟,消除了糖尿病疑虑,还掌握了不少糖尿病常识,防病意识大大增强了。</p> <p>住了这几天院,老李这个不懂医的人也看出了几分端倪,他悄悄地说:“我不太理解,他们还是糖尿病呢,一顿饭吃了我一天的量。照这样一边大吃,一边注射胰岛素,治疗还有什么用呢?”是啊,的确没用,他们的病就是自己吃出来的!</p> <p>老李说得不假,糖尿病治疗的五个手段,其中控制饮食,改变生活方式十分重要,这本身就是治疗!如果自己不控制饮食,企图依赖药物,再好的医生也治不了他们的病。</p> <p>两次探视,让我见识了那几个糖尿病爷们。抛开遗传因素,很明显,大量饮酒,吸烟,暴饮暴食正是他们患糖尿病的主要诱因。现在依旧明知故犯,我行我素。希望他们早日认识到自己生活方式的问题所在,积极纠正;按照要求经常检测血糖;每3个月检测一下糖化血红蛋白,确保血糖稳定,严防糖尿病并发症。</p><p><br></p><p>今天在这里说说他们的故事,并无贬低之意,目的就是给糖尿病朋友们提个醒儿。作为糖尿病人,尤其是退了休的老年病人,工作了大半辈子,还没达到中国人的平均寿命(76岁),若是挂了那真是可惜!只有自律一些,管住嘴,迈开腿,幸福的日子才会更长远。</p><p><br></p><p>另外,作为糖尿病治疗手段之一的糖尿病教育,是内分泌科医护人员的重要职责,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浮在表面上。除了打针吃药,还应该加大教育力度,让病人住院一次,学习一次,受益一次。</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4wdks17?share_from=self&amp;user_id=1353551&amp;uuid=3a0012cbf9b00447e70a9b510b318d25&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1353551&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8403783f07c6b34b7c8d1044c15f1e4b" target="_blank">我只是血糖高了点儿,NO</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