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小编语】重温东山才女王小堂的文章,不由得老泪纵横。东山—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的是这个地方的道路分布、村庄坐落历历在目,陌生的是几十年来对东山的人文历史文化一窍不通。值此教师节日,特推荐王小堂美文“母校情,师生谊”,略窥东山人纯朴、勤劳、无畏的冰山一角。</p> <p> 母校情师生谊</p><p>前几天再次回到老家罗河。隔河远望山沟对面的初中母校,凝思了很久.....</p><p>寨豁山区分东山和西山,罗河在东山,我自然是东山人。</p> <p>母校位于村对面高高的山头上,东西向两排瓦房四个教室,三个年级各占一个教室,另一座房子分成男女生寝室。教室南面一排低矮的平房是伙房,分大伙房和小伙房,分别供学生和老师就餐。西边南北向横着一排教师办公室,三竖一横,学校布局像一个大大的"山"字。</p> <p>学校四周视野空旷,远处连绵不断的群山中点缀几个稀稀拉拉的小山村,就像落在山旮旯的一把珍珠。大部分山村都有小学,到了上初中的时候,父母们为了让儿女走出大山成龙成风,就会省吃俭用把孩子们送到这个叫“南田院中学”的山头上。距离近的叫跑校生,早上去学傍晚回家;距离远的叫住校生,星期一背着一个星期的干粮上学,星期六放学才能回家,周而复始。</p><p><br></p><p>每到冬天,西北的冷空气就会迫不及待光临山头,吹得周围几排笔直的杨树呼呼作响,疯狂而袭的寒流肆无忌惮,学校寒风刺骨让人瑟瑟发抖。尽管教室里生有煤火取暖,但清晨仍然冻的大家手握不住笔。</p><p><br></p><p>我家离学校稍近,是跑校生,早上带着两个萝卜丝玉米面窝窝头去上学,中午凑合填饱肚子。住校生拿着大瓷碗和饭票去伙房买饭,午餐经常是玉米面酸菜糊糊。学生编成顺口溜:“早上甜糊涂,晚上糊涂甜,中午糊涂撒把盐”。我们这些跑校生从课桌兜里掏出干粮,叽叽喳喳的围着煤火台“午餐”。</p><p><br></p><p>火口边围着一圈馍馍,多数是窝头,少数两参,有的把馍扎筷头上,直接在火上烤的焦黄滋滋冒热气,整个教室便弥漫着玉米面的香味。掰一块塞进嘴里外焦里酥越嚼越香,总觉得当年那个烤馍味道,比现在地摊上的烧烤要香百倍。</p><p><br></p><p>两个窝头三下两下就消灭了,伙房那边的住校生也吃罢洗罢回了寝室,我们几个女生便相约去伙房喝水。一天我和两个同学在水缸边舀水喝,冰凉的水不敢直接下咽,就想留在口里温热一下,恰巧这时老校长王子敏从门口走过,看了看我鼓鼓的腮帮子好奇的问:“你们在干啥?”一个同学回答在喝水。“喝冷水?”老校长又问。他凝思一下走了几步又转回来对我们说:“你们女孩子,喝冷水对身体不好。”停了一下又说:“去小伙房吧,那里有面汤,还热乎着呢。”</p><p><br></p><p>我们从来没去过小伙房,也不敢去,只拘谨地仰视着老校长慈祥的面孔。</p><p><br></p><p>老校长大声道:“你们不去,还叫我给你们端来?”我们才怯生生地走进小伙房。</p><p><br></p><p>那顿午餐吃了烧烤喝了面汤,下午很舒服,也暖和多了。</p><p><br></p><p>第二天上午放学前,任课老师在堂上叮嘱:“等一会儿跑校的女生去小伙房喝面汤。”</p><p><br></p><p>小伙房里围了一堆女生,老校长亲自查看面汤够喝不够,如果不够叫吹事员再烧。过了几天,男生也享受了喝面汤的待遇。</p><p><br></p><p>到了初中三年级,学校规定全班同学都要一起上晚自习,班主任老师要求学生们一律住校,我也成了住校生。有一天轮到我值日,按规定必须在早自习前把煤火捅开烧旺提前给教室加温,我在夜色朦胧中恋恋不舍离开被窝,顶着凛冽寒风哆嗦着向教室跑去,远远看见教室的灯光,还以为昨晚自习后值日生没有关灯,急匆匆推开教室门,一股暖气迎面扑来,火焰正旺,火台上也清理的干干净净,我们的班主任毋法洪老师站在煤火前,原来他已经提前打理好了。见我进来,他面带微笑温和的说:“快去背书吧,我去把他们叫起来,早上背书记得牢。”</p><p><br></p><p>真像老师说的那样“少年背书记在骨头里”,初中时候背会的很多文言文,多数至今仍记忆犹新。到后来教育子女,这些知识也起了一定作用。</p><p><br></p><p>盼到每周六回家,饱饱吃顿晚饭,母亲便会催我去睡觉,然后帮我拾掇脱下来的棉衣棉裤,清理衣服里养了一周的虱子、跳蚤。平时晚饭后邻居的大娘婶婶都会来我家聊天,但星期六却没人串门,她们和母亲一样,在自家做着同样的事情。</p><p><br></p><p>妈妈在灯下一边翻我的衣裤一边责备叹息:“学校冷不冷?”为了不让妈妈担忧,我总是说不冷,实际上我一个星期睡觉没脱过衣服。“那招风圪梁上咋会不冷?明天去学把夏天穿的那条裤子套里头吧”。后面不知道妈妈说些啥,我已迷迷糊糊了……</p><p><br></p><p>日月如梭,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母校已经改造成休闲山庄,闲暇之余常回忆那个艰苦岁月,依然觉得有味,烟火和亲情永远温暖滋润着我的心灵,像一杯历久弥香的醇厚佳酿,在脑际久久挥之不去!</p> <p>南田院中学的芸芸学子</p> <p>镶嵌在大山里的珍珠胡仟庄村</p> <p>朱岭村</p> <p>北田院村</p> <p>上世纪的时代标志:为革命种田</p> <p>北田院一隅</p> <p>俯视罗河村</p> <p>座落在山巅上的南田院中学遗址</p> <p>南田院村</p> <p>人定胜天的佐证—愚公洞</p> <p>留守在南田院村的村民</p> <p>游客漫游圪了山村</p> <p>班主任毋法洪老师近照</p> <p>胡仟庄村毋法洪老师的老院,如今已人去楼空,唯有这几只山羊给院里增添了生气</p> <p>毋法洪老师的侄媳素清,仍留守在老家,搞起了天然养猪专业,养出的猪从未打过防疫疫苗,全凭猪的自身免疫力成长</p> <p>有幸拍摄到张三街吴秀荣老师的美照,吴老已年近八旬,退休在家,仍老不歇心,精心管理着自家的小菜园</p> <p>俯视去往南坡村的盘山路</p> <p>大山深处有人家—南坡村</p> <p>南坡村赵家四哥赵青站</p> <p>故地重游</p> <p>勤劳朴实的山民</p> <p>回娘家罗河村,一切都是儿时的记忆,房屋依旧,却失去了当时人欢马叫的热闹景象,随波逐流用在这儿最恰当不过了</p> <p>王家大哥的烟袋已不多见</p> <p>体验失去多年的生活</p> <p>张三街蓄水池</p> <p>偶遇东仲水村赵贵生兄弟</p> <p>山中美景</p> <p>遥望晋焦高速</p> <p>东山鲸鱼湾</p> <p>作者简介:王小堂,女,网名棉花堂,生于博爱县寨豁乡南田院大队罗河村。热爱生活,崇尚自然,喜欢文学,追求真善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