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老区人民怀念您

万祝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东台市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四联中遗址纪念墙开工建设了,纪念墙能够顺利开工建设,得到了不少 四联中学员---革命老前辈的关心与支持,还有四仓河两岸(万桥村、四仓村)人民群众与众多热心自愿者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他们出钱出力、还为建设纪念墙拿出了自家的自留地,很多退休老同志忘我的做了许多前期工作。她们有的走遍了大江南北拜访了十多名健在的四联中学员、利用各种方式访问了几十名四联中学员后代了解情况、收集史料。有的与各级政府部门沟通协调相关事宜,组织自愿者积极参与纪念墙的建设。为了节省经费,有的突击自学电脑绘图技术设计制作草图。有的联系瓷板画制造工厂制作墙面板画。她们用行动传承发杨党的光荣传统、弘杨抗大精神,默默地将鲁家灶、四联中这块沉默已久的名片擦亮,扩大革命老区的社会的知名度、影响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让四仓河两岸的老区人民再创新的更大的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建四联中遗址纪念墙是我们四联中学员后代共同的心愿(我父亲万淳1943年曾任四联中第一任乙种支部书记),我们更加希望能在遗址上重现四联中的原貌,在这里建立革命传统的教育基地,让子孙万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和发杨密切联系群众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培养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谦虚谨慎的良好品质,养成艰苦奋斗、勤劳勇敢、不怕困难的高尚品德,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英勇牺牲的献身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介绍</p><p class="ql-block"> 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简称“四联中”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我党在苏中根据地腹地东台县三仓区鲁灶庙创办的一所培养抗日人才的新型学校,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四联中光荣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 四联中是我党坚持敌后斗争而创办的一所抗大式的学校,它经历了拼茶中学→二联中→四联中三个发展阶段。1941年日伪三次大扫荡苏中所有县城和较大集镇全部沦陷敌手,敌人挖河、筑公路、封锁交通将革命根据地分割碎块无法联系,1943年9月苏中区党委决定将在拼茶南乡蔡家庄一带游击教学的拼茶中学迁至东台县三仓区鲁灶庙。同时将如如皋中学一院、二院,紫石中学,邱升中学并入拼茶中学,改名苏中二分区联合中学,1944年11月苏中行政区划划调整,东台划归苏中四分区,又改名为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简称“四联中”同时将转离我县办学的南通中学、东南中学也并入四联中。虽然这里算是后方,但离敌人据点也只有40-50华里。在这艰苦的环境中四联中成了培养抗日干部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当时学校的校长何晴波、后是顾祝予(晚清举人),副校长刘子贞。教导主任及其它领导先后有;高景芝(1935清华大学毕业)、严玉麟、刘笃、徐静渔、罗络、裴定、蔡方伯、赵景植等人。教师有吴景陶(1932年清华大学毕业),吴遐(上海某大学)等50余名。设有初、高中班,简师班、速师班。课程有;国文、英语、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历史、地理、音乐、体育、公民课(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时事政治等,实行弹性教学法,打破年级界限,按学科集中上课。学员来自四面八方,大多为为调干生、残废军人和爱国青年。最多时有900多名。</p><p class="ql-block"> 学校设党团(相当现在党委),党团书记高景芝,成员先后有:何晴波、徐静渔、林琳、王本英等,下设甲、乙两种党支部。甲种支部有两个;一个是教职员工支部徐静渔任书记,一个是学生支部罗络任书记。乙种支部1943年9月成立,它是学生中建立的一种秘密党组织。主要任务是:</p><p class="ql-block">一、 了解落后学生政治面貌,掌握敌特活动情况;</p><p class="ql-block">二、 学习党内文件,宣传抗日救国;</p><p class="ql-block">三、 发展乙种党员,参加抗日活动;</p><p class="ql-block"> 乙种支部对外严格保密,由地委秘密工作特派员黎溯岩直接领导,特派员与支部书记,支部书记与党员之间都是单线联系,党员之间互不了解,与甲种支部不发生任何关系。乙种支部书记都是党组织在学校以外单位中挑选,经过严格审查后,通过报考四联中的方法,以学生的身份在校内开展党务工作和青年学生工作。为保证安全,防止暴露身份,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调离学校。再选派其它同志去接任。乙种支部第一任书记万淳,第二任书记朱保谷。党员先后有:缪子礼、万国富、鲁天民、万里程、陈文瑛、刘益民、吴云、吴光伟等人。1944年底革命形势好转,甲、乙两种支部合并,公开开展抗日工作。四联中的创建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少敌特分子混入学生中开展各种破坏活动,三青团骨干分子蔡晶雷隐藏很深,已当上了学生自治会主席,以“左”的面目公开扇动学生停课、放假,暗中撕毁抗日标语,破坏纪念“129”学生运动。后因暴露身份自己逃跑,离开学校。由潘祝平任学生自治会主席。</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苏中区党委书记粟裕,行署主任管文蔚,宣传部长俞明瑛。二分区专员陈杨,四分区专员梁灵光,东台县委书记胡辛人等都曾到校作过报告。四联中创办三年,先后输出抗日战争干部3000多人。后来他们大部份成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各个岗位上的骨干,担任地、师级领导干部,几乎分布全国各地,也有的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不愧是苏中一座革命的熔炉,培养输送抗日人才的摇篮。</p><p class="ql-block">以上摘自东台党史办1985年8月第四辑《东台革命斗争史》223-231页。四联中一段见227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7年军旅作家崔左夫(曾用名崔恒旃,原籍许河芦河人,四联中毕业后保送到新四军一师工作),根据华野一纵队二师司令员刘飞的要求,将1939年他带领36(沙家浜剧本中只写了18名伤员)名伤病员在在江阴县顾山镇养伤期间针对"忠义救国军"的战斗经历写成故事,参加南京军区政治部解放军三十年征文活动,初始名为《血染的姓名》,上海沪剧院将其改编成沪剧《碧水红旗》,正式公演时定名为《芦荡火种》,1964年5月该剧选调北京公演,毛主席、周总理观后给予高度评价并建议将名称改为《沙家浜》,从此“沙家浜”走向全国,家喻户晓。</p><p class="ql-block"> 鲁灶庙曾经有着非常真实辉煌的革命历史,仅四联中培养的3000多名抗战骨干有多少故事可以挖掘,内容比36名伤员多得多,遗憾的是至今未能抢救、挖掘、重建具有重大革命传统意义的遗迹,没有用这些题材去包装、宣传、展示这些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亮点,扩展革命老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这是东台教育史上的巨大成就与贡献,也是东台革命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张名片、是一张闪闪发光的名片,既可用于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还可作为红色旅游景点景区,让更多的人更广泛了解鲁家灶曾经的辉煌。带动地方的繁荣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  由苏中军区创办的《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创建于1943年,培养抗战干部3000多名。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学员们奔赴全国战场,几乎全部失联。</p><p class="ql-block"> 希望看到本文的朋友们分享出去并提供当年《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师生的线索,为筹建四联中纪念馆提供史料,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