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绍兴,简称“越”,古称越州,是浙江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绍兴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p> <p>绍兴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东连宁波市,南临台州市和金华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p> <p>绍兴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绍兴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著名的文化古迹有兰亭、禹陵、鲁迅故里、沈园、柯岩、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秋瑾故居、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贺知章故居等。</p> <p>柯岩风景区,位于绍兴城西12公里处柯山东麓,南临鉴湖,北连柯桥,总面积为6.87平方公里,是鉴湖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始于隋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柯岩之“柯”,来源于柯亭。古人建驿亭,因陋就简,树枝为梁,青竹为椽,茅草为顶,以柯名亭,自有一种草创的粗犷原始。</p> <p>三国时期,这里曾是一处采石场,经历代能工巧匠的不断开凿,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姿态各异的石宕、石洞和石壁。千百年来,随着宗教的介入,文人名流的渲染及后人的开发,现已形成天工大佛、炉柱晴烟、七星岩、八卦台、文昌阁、蚕花洞、莲花听音等景观。</p> <p>。柯岩以石景而名世,但这石景却非天设地造。柯山之石石质优良,石条、石板便源源不断地从这里流向四方。从魏、蜀、吴割据的三国时期发端,柯山便成了有名的采石场达四百余年,偌大一座柯山,竟被齐根挖去大半。“削壁耸千尺,危崖锁雾中”,姿态各异的石宕、石洞和石壁,柯山也从乱石纷飞的采石场逐渐变为人们览胜的“绝胜”之地。</p> <p>柯岩内还有名人苑。绍兴本就是名士乡,名人辈出。但最醒目的还是周恩来总理的“我是绍兴人”和大禹像。古今名人交相辉映。</p> <p>鉴湖,又叫镜湖,是东汉马臻任绍兴太守时所开凿。沧海桑田,鉴湖不断变化,现景区内为原鉴湖的极小一块。</p> <p>柯岩里面有典型的江南山水风景,小桥流水,碧波荡漾,映着亭台楼阁,别有一番风味。</p> <p>鉴湖的一小段古纤道是最具有历史文化的地方。走在石板道上,两边水波粼粼,不知道古人如何用这小小的纤道拉起大大的船只!</p> <p>鲁镇位于绍兴市柯岩风景区的左侧。是柯岩风景区的一个主题公园,占地150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p> <p>走进鲁镇,仿佛是走进了历史,走进了鲁迅的小说,给人的是一种似幻似真的感觉,是一种以心灵而去实地感受历史、体验历史的感觉。</p> <p>绍兴的历史上并无鲁镇这个小镇。这是鲁迅对东浦、樊江、东关、皇甫庄、安桥头等几个水乡小镇儿时记忆的一个艺术的文本概括。它只是存在于小说中的一个书面的水乡小镇。但这个小镇,确实早就存在于鲁迅的心中,也通过他的小说,存活于千百万读者的心中。</p> <p>从柯岩往鉴湖景区,需要坐船。水面上,大的渡船,中的画舫,小的乌篷船,任君选择。</p> <p>社戏的戏台</p> <p>鲁迅铜雕像和江泽民题词:民族魂。</p> <p>鲁镇的臭豆腐小食店</p> <p>鲁迅故事里的孔乙已雕像</p> <p>安昌古镇是绍兴有名的四大古镇之一,是浙江省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境内西北端,与杭州市萧山区相接,南靠柯桥城区,北邻杭甬高速公路。</p> <p>小镇始建于北宋时期,后因战乱,多次焚毁,又于明清时期重建,其建筑风格传承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一衣带水,古朴典雅,其特产安昌腊肠、扯白糖远近闻名,具有水乡风情的水上婚礼也是别具特色。是绍兴师爷的故乡。最有特色的是安昌的小桥。每年的腊月风情节吸引了大量游人。</p> <p>老街依河而建,全长1747米,河之南为民居,河之北是商市,两岸之间古桥相连。河之南有带着顶棚的长廊,遮阳挡雨,各种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翻轩骑楼错落有致。</p> <p>沿街各式传统老店鳞次栉比,千姿百态,销售的当地土特产品琳琅满目,尤其是百姓现场制作的传统食品,如香肠、扯白糖等,风味独到,颇有地方特色。分散在街上的深宅大院,尤其婚俗馆、师爷馆、钱币馆等,足可使入内的游客沉浸在浓浓的水乡风情之中。</p> <p>河对岸则是青石板小路,古朴旧貌的民宅,逼仄幽深的小弄 。始建于明朝成化、弘治年间。东起高桥,西至清墩桥,濒河设街,街河相依,街面全由绍兴当地的青石板铺成。现保存有旧石板路、翻轩骑楼、店铺作坊、拱桥石梁、台门弄堂等,风貌古朴依旧。</p> <p>在安昌,你还可以看到浓浓的江南民俗风情,绍兴几千年的民俗风情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热闹的水乡社戏、喜庆的船上迎亲、传统的手工酿酒、穿梭的乌篷小船......乃至祝福、裹粽子、串腊肠、扯白糖等等江南风俗一应俱全。</p> <p>随着根据师爷故居等古民居整修而成的“绍兴师爷馆”、“安昌民俗风情馆”和“安昌文史馆”等景点的开馆迎客,给古镇又平添一份浓浓的人文气息,使古镇真正成为“水乡文化的长廊”、“市井习俗的长卷”、“特色商品的长街”。 绍兴千百年来的民俗风情在古镇大都得到保存延续,隆冬腊月,漫步安昌老街,更能体味到一幅幅喜庆祥和、古老淳朴的水乡地方风情。</p> <p>人说天下师爷出绍兴,但很少有人知道,绍兴师爷多出自安昌。200年间由这里出去的师爷据说不下一万人,今天的河道两侧还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众多的师爷故居。师爷馆依托娄心田师爷的故居,展示“绍兴师爷”这个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历史上特殊的社会群体、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及其在安昌的深厚根基。</p> <p>安昌的小桥非常有特色,“拱、梁、亭”各式,千姿百态,古朴典雅,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美誉。其中最著名的是名为福禄、万安、如意这三座桥,古镇人家嫁女儿时,都要走全三桥。</p> <p>东湖在绍兴古城东约六公里处,以崖壁、岩洞、石桥、湖面巧妙结合,成为著名园林,是浙江省的三大名湖之一。东湖虽小,但因它的奇石、奇洞所构成的奇景使东湖成为旅游业界人士公认的罕见的“湖中之奇”。</p> <p>东湖所在地,原为一座青石山,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驻驾饮马,故被称为箬篑山。汉代以后,箬篑山成了绍兴的一处石料场,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又是采用特殊的取石方法,搬走了半座青山,并形成了高达50多米的悬崖峭壁。</p> <p>劳动者取石还普遍深入到地下20多米,有的甚至四五十米处,日子一久,形成了长过200米,宽约80米的清水塘。清末,绍兴著名乡贤陶浚宣眼光独到,利用采石场筑起围墙,对水面稍加拓宽,遂成山水相映的东湖。东湖经过百年的人工装扮,成为一处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p> <p>建国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到过东湖。郭沫若在东湖还留下诗歌一首:“箬篑东湖,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大舟入洞,坐井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游览东湖的游客不仅会被如画的景色所吸引,而且还会被劳动人民手足胼胝创造的如此奇迹所感动。</p> <p>沿着古运河旁围墙边小路步行远看,崖壁表面颜色深浅不一,洞穴形状各不相同,富层次,多变化;沿着湖中小径可以中瞧,崖壁及崖壁所组成的洞穴给人以神奇,并禁不住为先人们的锲而不舍发出感叹;近观的形式当然是乘船入洞,在崖壁之下感受东湖,那时的你感觉可能会是自己的渺小。</p> <p>游船观东湖,最奇妙的是近观陶公洞与仙桃洞,可以说未进二洞等于没有到过东湖。陶公洞入口处仅容一艘小舟通行,进入洞内之后却是另有洞天,在洞底仰望小片天空,坐井观天的意境悠然在目。站在岸上看仙桃洞,只是一座简单的石框门,而你在和仙桃洞零距离接触之时,才能在导游人员的指引下,见到与倒影组合在一起的巨大仙桃。</p> <p>东湖是外地游客在绍兴参观的主要景区之一,乘坐乌篷船是湖中游览的特色,初次到东湖的人可能因此而玩个心跳。除在湖中观光外,人们还可以上山。山顶有茶园和茶室,还是登山远眺的好地方。阳春季节,东湖东北方向的平原风光是外地很难见到的江南水乡秀色。</p> <p>大禹陵,古称禹穴,是大禹的葬地。它背靠会稽山,前临禹池,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南稽山门外会稽山麓,距绍兴城区3公里。</p> <p>绍兴公祭大禹陵的历史十分悠久。公元前2059年左右,从大禹的儿子夏启开端,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 </p> <p>大禹是上古时代一位治水英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被后人尊为“立国之祖”。明太祖洪武年间,大禹陵即被钦定为全国该祭的36座王陵之一。</p> <p>享殿</p><p>是古代帝王陵墓地面建筑的主体部分,明代嘉靖初年,绍兴知府南大吉邀请学者对大禹陵的位置进行了考证,立“大禹陵”碑,并在碑后建享殿三间,至清代光绪年间倾圮。2007年11月绍兴市文物局对大禹陵享殿复建,重建后的享殿与现存禹庙大殿的建筑风格一致,同为清代官式。</p> <p>宋孝宗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咸若”二字,出自《尚书·皋陶谟》,咸若古亭由石构建筑,为八角重檐石亭,上刻“咸若古亭”四字,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又称奏乐亭、奏乐亭,是古时候祭祀大禹时乐师奏乐的地方。</p> <p>绍兴黄酒城坐落于绍兴古老的光相桥边、绍兴环城河畔,占地28000余平方米,作为核心的黄酒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专业性的以黄酒文化和产业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占地近10000平方米。博物馆通过各种陈列手段全面展示了黄酒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精髓,分为酒史厅、酒艺厅、三维影视厅、地下酒窖等,酒史厅主要通过历史的线索,以文字展板、实物展示、立体场景等形式展示黄酒的悠久历史,以及在这个历史长河中所孕育的各种文化风俗。</p> <p>自古黄酒、啤酒、葡萄酒为世界三大古酒,唯黄酒源于中国兴于中国。酒并不是人们刻意发明创造的,而是无意间得来的一种浓郁甘洌的饮品,我们把它叫做“空桑偶得”。</p> <p>仓前古镇原名灵源,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官方在街北建临安便民仓,古以南为前,遂称仓前街,距今已有874年历史,虽隶属关系和建置几经变迁,但仓前之名一直沿用。老街上有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故居,曾因清末杨乃武一案的钱爱仁堂药店。</p> <p>仓前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是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故乡。清水丝绵明清时期就闻名遐迩,早竹笋以肉厚质嫩味鲜驰名省内外,龙泉寺小白蚕豆因特具的美味列为贡品;镇南面有白虎山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存,镇中心有历史上著名的南宋临安仓遗址,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故居,老街上曾因清末杨乃武一案的钱爱仁堂药店。</p> <p>仓前街境内余杭塘河横穿全境,东苕溪紧贴其西。西南边缘有宋家山、万金山丘陵,东北角寡山、吴山孤峙,与平原隔水相望,形成山水相嵌的优美景色。</p> <p>兰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13公里的兰渚山麓,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园林住所,是一座晋代园林。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时任郡守沈启重建,而后几经改建,于1980年修复成明清园林的风格。</p> <p>在兰亭里,有一座三角形的碑亭,亭内碑石上刻有“鹅池”两个草书大字。相传这两个字是王羲之手书,传说王羲之对鹅情有独钟,在家里养了一群鹅。兰亭的鹅池里也养了几只白净的鹅。</p> <p>鹅池是兰亭的第一个景点。池水清碧,白鹅戏水,诉说着王羲之爱鹅、养鸡鹅、书鹅的传说。池边立石质三角亭“鹅池碑亭”。亭中之碑系清同治年间建,上书“鹅池”二字,相传“鹅”字为王羲之所书、“池”字王献之所书,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被人称为“父子碑”。</p> <p>流觞亭面阔三间,四面有围廊。亭前有一弯弯曲曲的水沟,水在曲沟里缓缓的流过,这就是有名的曲水。当年王羲之等人就是列坐在曲水岸边,有人在曲水的上游,放上一只盛酒的杯子,酒杯由荷叶托着顺水流漂行,到谁处停下,谁就赋诗一首,作不出者罚酒一杯。</p> <p>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祠堂。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祠内有许多碑刻,正中悬挂王羲之画像,两边的楹联是“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祠内有一水池,称为“墨池”,据说当年王献之用这池子的水蘸笔习书,把整池水都染黑了。</p> <p>在绍兴城内的劳动路东端,坐落着一座具有明代建筑式样的砖瓦平房,这就是周恩来的祖居。周恩来的祖居俗称“百岁堂”,他的祖辈世居于此。“百岁堂”西轴线第二进楼屋,便是属于周恩来祖父的家产。根据《洛塘周氏》记载,周恩来的始祖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西汉功臣周勃。周恩来的祖先由中原迁到浙江,后在绍兴落户,到他祖父这一代已是第十八代。</p> <p>绍兴鲁迅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鲁迅故里是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路241号,绍兴市东昌坊口,在鲁迅纪念馆西侧[1],属清代建筑,在周家新台门的西轴线上。</p> <p>为纪念鲁迅,蔡元培先生书写了“民族脊梁”四个大字,题刻成碑。</p> <p>鲁迅祖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周家老台门。老台门坐北朝南,前临都昌坊口,后通咸欢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 周家老台门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是绍兴目前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建筑之一。整个台门占地近3000平方米,是一座江南典型的官宦人家住宅。</p> <p>鲁迅故里是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p> <p>鲁迅纪念馆首建于1972年,后于2004年重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分为展览区、辅助区、办公区、服务区和休闲区五个功能,它与鲁迅故居、鲁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构成一个整体,我们在这里可以深深领略到鲁迅当年的生活场景和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p> <p>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十分形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p> <p>三味书屋,清代建筑,在鲁迅故居东约70米处,本是寿氏书房,后改为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时在此入塾。书屋是寿家台门东花厅,坐东朝西,三开间平屋。屋后有小园一,植有腊梅、桂花及天竹等,为鲁迅与同学课余嬉戏之处。</p> <p>咸亨酒店创建于1894年,因鲁迅先生在《孔乙己》等多部作品中的生动描述,而名扬海内外。现经扩建改造,酒店已提升为以江南文化、越文化为背景,融名城、名士、名酒风情于一体的五星级文化主题酒店。</p> <p>沈园位于绍兴市越城区春波弄,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沈园,又名“沈氏园”,是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始建于宋代,初成时规模很大,占地七十亩之多。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江南景色。是绍兴历代众多古典园林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宋式园林。</p> <p>沈园分为古迹区、东苑和南苑三大部分,有孤鹤亭、半壁亭、双桂堂、八咏楼、宋井、射圃、问梅槛、钗头凤碑、琴台和广耜斋等景观。1963年被确定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p> <p>陆游曾在此留下著名诗篇《钗头凤》。词于壁间,极言"离索"之痛。唐琬见而和之,情意凄绝,不久抑郁而逝。晚年陆游数度访沈园,赋诗述怀。公元1192年重游沈园,又赋诗一首,写道:"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于石,读之怅然"。</p> <p>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1]),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p> <p>沈园在保证基本的园林活动空间外,水体、建筑、山体及植被(花木)进行了合理的配置。整个沈园之内建筑不多,满地绿荫,挖池堆山,栽松植竹,临池造轩,极为古朴。园林四要素的完美结合,相互协调,营造出咫尺山林的意境,突出了各苑的主题气氛。</p> <p>西施故里旅游区坐落于西施的故乡——浙江诸暨,是诸暨唯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p> <p>以浣纱江为主轴的滨水景观区。以沿水上游览线观赏两岸景观为主要内容,以安排坐江垂钓、参与鸬鹚捕渔、夜放河灯等为主要活动的游览区。</p> <p>西施殿</p><p>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为纪念西施,前人在西施故里建造了西施殿,</p><p>位于诸暨城南的苎萝山下,浣纱江畔。</p> <p>古越台依山而筑,正对门楼。台内奉越王勾践,两侧立谋巨范蠡、文种,台中上悬"卧薪尝胆"匾额,尽显励精图治、灭吴雪耻之志。造像高大魁梧。系樟木雕刻。</p> <p>范蠡祠面西南背靠金鸡山,气势恢宏,采用清代民间建筑风格,黛瓦粉墙,古朴典雅。主要建筑除“魁星阁”外,屋架及相应构件均从民间整体购买,各种木雕构件琳琅满目,精彩非常,充分展示了江南民间建筑艺术特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