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摄影.制作/凌燕/部分图片友人提供</p> <p class="ql-block">光阴里每到教师节的时候,脑海中总是萦绕着教育我成长慈爱的老师画面,一遍遍不停的播放着……在庚子年教师节来临之际,我用文字把心中想念已久的恩师情感表达出来。</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四年夏末,父亲手牵着七岁的我,走进了宝泉岭中心小学校王淑云老师的身边。那时父亲的单位宝泉岭试验站的办公场所,和小学校的办公室是南北朝向的前后房子。父亲和小学校的诸位老师多有认识。开学的第一天我和父亲来的较早,我站在父亲的办公室里往小学校的办公室里张望。父亲手指着一位老师的背影,告诉我那位漂亮年轻的女老师就是你入学的新班主任。我目不转睛的盯着老师,想努力的记住她的模样,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我都不肯放过。父亲说“走我带你去先认识认识老师”。我紧跟着父亲,手牢牢地握着父亲的手,有点紧张怕见生人的小孩样子。父亲蛮高兴的把我介绍给王老师,我与清纯美丽的女教师对视微笑着,我说了声老师好。再转身环视着眼前女教师的办公桌,课本教材,井然有序的摆放在一旁。在她坐的椅子后背上我看到了“王淑云”三个字。这三个字是父母在我学龄前提前教我识字认识的。从此我知道了我的启蒙老师名字叫王淑云。</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左边是王淑云老师六十年代从教照片。右边是我童年照。</p> <p class="ql-block">王淑云老师是新中国六十年代初期富锦师范学校毕业的高材生。她的爱人刘忠富和她是富锦师范不同班的校友。夫妻俩毕业后双双投入到北大荒农垦的教育事业之中。</p><p class="ql-block">课堂上她教我学知识,从汉语拼音字母开始,到一系列中文汉字,人、手、足、口、耳、目等等……让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也使我小小的心灵有了时代的责任感,励志要好好的发奋读书,长大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当好革命事业的接班人。</p><p class="ql-block">花开花落,八十年代初期,我走进了王老师的家族中,成了她的弟媳。年龄上她比我大十八岁,既是姐姐又像母亲。她的言行、举止、为人、好有感召力的感染着我。平易近人、在岗位中尽职尽责、讲原则识大体、包容他人、与人友爱帮助弱小、知感恩懂珍惜、孝敬长辈、姐姐的好品德为人师表是我今生做人的典范。</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上图,是姐姐的晚年生活照。姐姐夫妻俩喜欢养花,她们家的平台上花卉品种很多,我最喜欢她养的昙花,昙花刹那间的美代表着永恒。下图,是姐姐过八十岁寿诞我与她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在幸福的阳光下渐渐长大,到了五年级来了一位漂亮头发卷卷的,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梳着两条又粗又黑大长辫儿的马素霞老师,担任我们的新班主任。她人说话很豪爽,嗓门大,但对学生很有爱心,马老师很喜欢我活泼开朗的性格。经常喊我的乳名小燕子,我会时常凑到她身边,悄悄的观她浓浓的睫毛,摸她长长的发辫儿。当年我是班级的学习委员,更是班委成员中比较重要的角色,和马老师密切接触的机会多些。她会经常招集我们班委成员开会,让我们参与出谋划策,怎样帮助淘学生认真读书走向正轨。</p><p class="ql-block">马素霞老师对学生的负责很执着也很有力度。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后进学生,文革时期,学校秩序有点儿混乱,造成个别男孩从那时起,自由散漫惯了经常逃学。马老师发誓一定要拯救这一部分淘孩子。下班后自己不吃饭,赶到学生家去家访,给他补课,连续一周的家访沟通。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热心引导帮助。淘孩子在马老师的及时挽救下,端正了学习态度,成为好好学习努力向上的好少年。这在当年学生和家长中已传为佳话。从此课堂上没有了调皮捣蛋现象,同学们在安静温馨的环境里读书学习,全班整体学习成绩与日俱增。老师的努力收到了成效。</p><p class="ql-block">平时言谈时马素霞老师教育我们从小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要浪费。在穿戴上旧衣服能穿尽量穿,干净整洁就好。在家时要多为母亲分担家务,不要给母亲添麻烦,母亲辛苦的一生承担的角色很多,她很不容易。珍惜今生母亲给予的爱,长大了要孝敬父母。老师简短的闲谈她是让我们从小记住“孝德”当先才是做人的根本。朴素的话语,道理深刻。</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五年级时我们和马老师的小学毕业师生合影。当时马老师高兴的拉着我的手坐在了她身旁。拍照时马老师温暖的大手一直握着我柔柔的小手,我感觉美美的。后来的岁月里我再也没有见到马老师,到了庚子年间我才知道马素霞老师病逝,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我与老师亲切的握手定格在我的童年,我泪目,敬爱的老师,我好想您!愿您在天堂安好!</p> <p class="ql-block">升入初中后,我们迎来了一位洒脱干炼小巧玲珑的北京知青孟宪文老师。她是从基层抽调上来的优秀知青,是文化水平极高的北京老高三。孟老师当年教我们语文课,并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孟老师的个人仪表特别吸引我,白白的牙齿,炯炯有神的眼睛,说着非常好听的京腔,她很爱干净,课堂授课时她衣服里面戴着一个雪白的袖套。讲话时浅浅的微笑我好喜欢。她理科数、理、化的功底也是令我们学生刮目相看的。</p><p class="ql-block">插叙一段小故事,在孟老师接教我们班之前,有一位哈尔滨知青老师名叫骆丽霞。骆老师教了我们三个多月的语文课也是担任我们的班主任,由于工作需要后来调到佳木斯子弟校任教。骆老师的调离,给学生们在情感上闪了一下,刚刚建立起的师生友谊,突然中断了有点遗憾。孟老师的到来,我们孩子们多少的会把二位老师作为比较。这一切微妙的孩子在心里面,端详审视老师,孟老师全然不知?记得孟老师刚教我们的一周内,自习课堂上我们在作代数题。孟老师微笑着走进教室,嘴里说着“同学们好”然后就直接走到学生中间。看我们在解方程式,她轻声问一句“解出来了吗?”学生男甲回答“没有,今天刚学的,题有点难度”孟老师说“可以给我看看吗?”学生男乙说“你是教语文的代数题你也……”目光中带有质疑。但还是把作业本递到孟老师手里。孟老师用学生的草稿纸边解题边回答,瞬间的功夫一道我们认为难解的方程式,孟老师很麻利清楚明了的解完了。</p><p class="ql-block">我当时就坐在孟老师解题的桌子旁,前排同学们迅速的传阅着孟老师解方程式的那张草稿纸,我记忆中的那张题解纸上,孟老师的阿拉伯数字与字母写的娴熟、漂亮、又工整。大家传阅的同时,也是在逐渐的开始欣赏孟老师,同学们嘴上不说老师有多能耐,但从心底里佩服她。这位新来的班主任知识底蕴厚,不但文科好而且理科也很厉害。孟老师用扎实的数学功底,赢得了同学们的认可和爱戴。同时也给我们大家温习掌握了白天所学习的数学课程。</p><p class="ql-block">后来的时光里,孟老师每到下午的学生自习课时,都自带学习笔记本,和我们一起上自习课。物理、数学、化学这三科遇到难题,她都会帮我们再次温习耐心讲解,直到我们学会理解为止。学生们很受感动,像这样的辅导我们上自习课,孟老师雷打不动的坚持到我们上高中一年级。(中间有事除外)孟老师用行动诠释了一位人民教师的执责所在。她也走进了学生们的心里,我们也离不开她,更喜欢接近她。用她当年自己谦虚的话讲“在学知识方面,我们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句话至今在我脑海中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孟老师芳华时期照片。</p> <p class="ql-block">孟老师为抓好孩子们的思想工作,把贪玩的心收回来,使学习成绩更向一层楼。曾经很民主的招集我们班委成员集思广益,创建了一个,“一帮一,一对红”的学习好方法。这一方法还真的很奏效,全班课堂纪律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p><p class="ql-block">兵团时期我们学文化的同时,还要经常的下连队劳动。夏锄、麦收、秋收、人工割大豆掰玉米,都需要我们学生去帮农。初一的时候我们班被学校分配到三十连夏锄。当时我们是给玉米地铲草,长长的垄一眼望不到边。这个辛苦的农活对于我们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还是第一次干。</p><p class="ql-block">炎炎烈日下,孟老师带领我们几十个孩子很快就进入到劳动角色。下午时分,天空巨变,乌云压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孟老师为保护好她的孩子们,迅速做出决定。冲着满地的学生高声喊到“暴雨就要来了,不要扎堆,不要站在大树下,立刻疏散到安全的地方”孟老师一遍遍的高声喊着……话音刚落,瓢泼大雨,倾盆而下,雨中夹杂着若大的冰雹,顷刻间密集的冰雹铺天盖地而降。我和几名男女同学扛着锄头跟头把式的跑到砖瓦厂的女厕所里,大冰雹砸在头上疼的我直落泪。但我脚步没停继续快跑。这一突降的冰雹,把全班师生砸的是鼻青脸肿,真是砸蒙了。在跑的过程中,我上衣口袋里还落进了一个圆圆的硬硬的大冰雹,这是我有生之年遇到的最大一次冰雹,来势凶猛,给人造成措手不及,好在孟老师果断处理指挥得当。听命令的孩子挨雹子砸的时间要短些。</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天气状况下,还有几名淘气的男生,手端着锄头站成一排,嘴里啍着电影地道战,鬼子进村的曲调,当当当当当当……横着地垄沟仍在漫不经心的玩耍着。孟老师为催促这几个男孩儿赶快跑离开此地,自己根本没躲藏,被冰雹砸的从头湿到脚浇了个透心凉。由于受冰雹暴雨的强淋,孟老师的胃病范了,发起了高烧。今回想此情景,给老师说声道歉,当年我们不懂事,您用行动护爱您的学生,感谢您当年的护佑。危机时刻舍己为人,不是选择自己如何躲藏!而是奋不顾身的顾及全体学生们的人身安全。宁愿牺牲自己,也要舍生取义保护大家。您是一位称职的人民教师。</p><p class="ql-block">初一在三连收割麦时,孟老师重点强调了,收割好麦子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第一”。当时十三岁的我还是第一次割麦子,割麦前要先学会打要子, 然后捆捆,再把捆好的麦子码成垛。那一年孟老师带着一帮初学割麦的孩子们奋战在昔日的麦场上。</p><p class="ql-block">下雨天不能下地割麦子,师生们吃完早饭在住地的场院上休息。淘气的我看见场院,盖麦子的帆布边沿上有许多积存的雨水。就穿着塑料凉鞋,在水里欢快的来回跑着玩,孟老师喊我“别趟雨水玩免得着凉”我玩的正在兴致上根本没听见老师的喊声。后来是被俩位高年级的姐姐把我叫了回来。随后孟老师利用雨休时间,给我们全体女生上了一堂青春期女孩子必懂的常识课。并再三提醒嘱咐,“有特殊情况时一定要告知老师,自己平时千万要注意小心别着凉。经期不要用凉水洗东西”。孟老师的一席话我们受益匪浅,感谢孟老师多方位的呵护,她给当时闭塞的北大荒女孩子们上了一堂很重要的生理课。她的角色是老师又很像慈祥的母亲。</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是孟老师组织班级中的部分学生,欢送即将踏入社会工作的同学们。前排左四是我和李忠琴同学,手捧着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像。最后一排左一是孟宪文老师,左二是教几何的孙淑云老师。那时的老师拍照是选择站在最后一排,不突出自己的个人形象。</p> <p class="ql-block">孟老师语文课上的黑板粉笔字我特别羡慕。她的课堂笔记,粉笔字写的很娟秀。每次下课后我都悄悄的欣赏一会。插叙一段往事,“参加工作后我在连队里负责板报宣传,每期出板报时,我脑海中就会浮现孟老师写的漂亮的粉笔字。我就模仿她秀美的字体,在写中体会粉笔字要下笔轻转着写自如的写,最后也写的非常好。还得到了大家的赞扬。”</p><p class="ql-block">她教我们每天多写钢楷熟读课文,牢牢地打好语文基础,孟老师屡次强调这一环节。曾记得孟老师绘声绘色的教我们朗诵课文《延安的种子》文中描述的是一个出身革命家庭的女知青,下乡在延安山村,在老贫农田大爷的教导哺育下茁壮成长的故事。孟老师用这篇文章当朗诵范文,然后让卢明、吴宁、还有我分段落朗读。孟老师刚刚诵读完,而且读的是娓娓动听。我们三人大概是紧张课后读的少,朗读效果太不佳了,三个人全犯口语发音上的毛病,逗的全班师生们哄堂大笑。孟老师没有批评我们,只是微笑着说“今天你们这三个孩子是怎么了?回去熟读,坐下吧”。她温情中无责怪的话语,没有给我们增加心里负担。当年的这一幕我至今还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她教我们语法,功夫可没少下“主、谓、宾、定、状、补”每堂课临近尾声时,都会频频叮嘱重点要素部分。语文课自习孟老师又挑选了很多的例句,让我们去体会加深语法的概念性关键词。</p><p class="ql-block">孟老师关爱在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错判案中的百姓家庭中的子女。不冷落不歧视,而且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关照该女孩儿安心学习的同时,还照顾她生活起居人身安全。这位女同学坤子至今仍深深的感激孟老师当年为她所做的一切。孟老师把爱播撒,温暖着女孩儿曾经破碎的心,使她对生活和前途充满希望。后来拨乱反正,历史最终还给这一家人清白。</p><p class="ql-block">孟老师带我们下连队务农时,利用午饭后休息空闲间缓解疲劳,给我们增加拓展知识面讲革命故事。好多的故事和电影都是孟老师传播给我们的《羊城暗哨》《英雄虎胆》《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早春二月》等等。这些故事大大丰富了我们北大荒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和知识阅历。</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是我剪裁的,后排左一是孟老师,左二是孙老师。放大后便于同学们找回昔日老师的记忆,但我的摄技不佳,照片有点模糊,望大家凉解。</p> <p class="ql-block">下连劳动是锻炼我们孩子的体能,掌握生产技术。但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做人水准的尺度。初二麦收的时候,我记得是在二连,那天太阳火辣辣的热,师生们在泥泞的麦田里收割麦子。汗水湿透了我们的衣服,已经快临近中午时分,连队始终没来送水。师生们渴的口干舌燥,后来连队派人送来一萝筐大小不匀的黄瓜。</p><p class="ql-block">个别口渴急眼的男生不顾一切的冲到黄瓜筐前,抓起黄瓜就开吃,女孩们生气干着急。孟老师严厉的下令把黄瓜全部放到筐里。学生们盯着一筐不均匀的黄瓜不知如何分配?孟老师又说到全体集合排好队,自己去取萝筐里的黄瓜。拿着大黄瓜的学生,自己考虑决定怎么个吃法,萝筐里的黄瓜很快被学生们取光。孟老师大概一根黄瓜也没吃到,我拿了一根小小的黄瓜,三口两口就吞到了肚里,后来女同学孙俭分享了一段她的黄瓜给我吃。劳动结束晚上回家后我跟父亲谈到此事,今天孟老师又给我们上了一堂吃黄瓜的人生课。“做人做事要懂礼数、吃东西应该养成礼让他人的好风格,不能私心太重”。这几个字是我自己总结的。现在回想,当年孟老师的黄瓜分配法,是很睿智的。</p><p class="ql-block">长大后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聊起孟老师,她回京后我们也很想念她,孟老师教我们的几年间,她是我们在各方面受益最多的好老师。从学生家长社会地位上讲,她不势利,平等待人。从育人方面讲,她注重养德,尤其是德行、做人、她倾注最多。</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左一是白燕民老师,当年教我们代数。右一是回京后继续任教的孟宪文老师。</p> <p class="ql-block">我们快升高中时,学校从十八连抽调上来一批北京知青老高三。白燕民老师教我们代数,姚彦明老师教我们几何。俩位老师在授课方面,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耐心细致。他们教我的考试成绩用现在的考核标准讲我都是A佳。姚彦明老师教我们的几何剖视图,我当年学的很好。现在我还记得剖视图分全剖和半剖,实剖与虚剖。图我也画的干净整洁,每次画图一点涂抹都没有。考试的卷面图我画的更漂亮。姚老师也经常表扬我,把我画的剖视图作业,挂在墙报上当样本展览。概念题我也背诵的挺好,姚老师提问背诵,我会对答如流的默契配合。记得当年姚老师鼓励我毕业后到工厂当绘图技术员。快恢复高考时,我已经高中毕业,姚老师他们下二十六连务农实习,我们师生在连队挑灯夜战中巧遇。我和姚老师负责装车装黑土,黑土当时好像是用做科粒肥,我们边劳动边交谈,他再次鼓励我参加高考。姚老师叮嘱的话语仿佛就在昨天,感谢恩师们当年课堂上的悉心指导。高考虽然我没参加,但我也是工作事业中严于律己非常努力优秀的人。没有辜负恩师们的谆谆教导。</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 两千年后回到北大荒当年教我们的北京知青老师和学生合影。</p><p class="ql-block">左起:田树泉、白燕民老师、姚彦明老师、谢松香。</p> <p class="ql-block">图中是两千年后北京知青孙宪利老师返回北大荒和同学们的合影。</p><p class="ql-block">孙宪利老师当年教我们化学,是他引领我们走进化学元素周期表。他讲话微笑中带着幽默,他授课的方法比较灵活。课堂上他教我们化学知识,课下他与学生们情深意重,经常看到他与学生们谈笑风生。几十载光阴里他是我们的师长,又是联络在京老师与北大荒学生们的信使。孙老师平易近人很有学生缘,他和我们七四届各班的同学又是很亲密的好友。</p><p class="ql-block">图中人物:左起:王秀英、孙宪利老师、汤晓梅、田树泉、卢明。</p> <p class="ql-block">图片中:是二○一九年八月十日我们毕业四十五周年在宝泉岭举办的同学会。我和孙宪文利老师在会场上亲切交谈的画面。</p><p class="ql-block">摄影者:七四届高中(3)班曲延臣抓拍。</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和孙宪利老师在聚会当天宝泉岭后山广场的师生合影。二○一九年八月十日。</p> <p class="ql-block">孙宪利老师代表孟宪文老师和七四届高二(2)班全体同学在宝泉岭后山广场的师生合影。二○一九年八月十日。</p><p class="ql-block">孙老师和我们热情交谈的时候,微笑的说到,“这次聚会孟老师家中有事脱离不开,我替孟老师关照你们二班的孩子们”。孙老师温暖的话语,令我们心生感动。这份浓浓的师生情谊,让我们今生永远牵念彼此,“岁月不老、我们不散。”</p><p class="ql-block">图中:中排左三是孙宪利老师。</p> <p class="ql-block">曾经从教在宝泉岭一中的在京各位老师与学生合影。</p><p class="ql-block">后排左一: 孟宪文、后排左三:姚彦明。前排左二:吕战文、前排左三:孙宪利。这四位老师分别在初中高中教过我们。拖海岩、刘汝宝、颜琪祥、陈渝、这四位老师我认识,他们都是教育界的精英。(照片来源孙宪利老师微信上传)</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裁剪再次放大的一张图片,便于大家观看。虽然光阴已过数十载,老师们美好的形象,依然是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伴随我成长中的恩师还有,小学的寇杰、李风珍、刘锋、刘珊、刘忠富、苏玉佩。中学的骆丽霞、刘柯愚、杨国翰、吕占文、李善文、王元刚、周龙、白燕民、孙清孝、乔林、乔淑芳、刘辉、张如效、赵亮、张士岭、薛震。诸位老师敬业,恪尽职守,难忘课堂上讲台前你们曾经年复一年默默耕耘熟悉的背影。你们是北大荒教育事业中,无私奉献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功臣人物。更是我心中永远敬佩的恩师。</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宝泉岭工人文化宫。这里是伴随我成长的摇篮,岁月篇章从这里一页页翻开。它是我成长的记忆库,我的家就居住在它的对面。这座带有古典雅致的宝泉岭老建筑我非常喜欢。它是宝泉岭的文化中心,这里有各位恩师陪伴我长大的美好记忆。</p><p class="ql-block">摄影者:凌燕拍于2019年初夏</p> <p class="ql-block"> 感谢收看!</p><p class="ql-block"> 凌燕写于2020年教师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