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br></p><p><b>为学莫重于尊师</b></p><p><br></p><p><b style="color: rgb(123, 12, 0);">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6个教师节,是感念师恩的节日。中华乃礼仪之邦,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师道”光芒闪耀,至今薪火相传。</b></p><p><br></p><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礼记·学记》告诉我们:“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求学路上,尊师是最难的,却也是最重要的——所谓</span><b style="color: rgb(0, 0, 0);">“为学莫重于尊师”</b><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中国传统启蒙经典《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宋朝李觏说:“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在中国古人看来,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养子使作善也”,一个真正的好老师,能够以身作则、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开启学生的“本善之性”。</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对于个人而言,“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对于国家来说,多培养一个好人、善人,能给社会带来好的风气和榜样。所以荀子说:“</span><b style="color: rgb(0, 0, 0);">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b><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老师在人们心目中有着神圣崇高的地位。</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传统中国人把老师的恩德比同于父亲,古人说:“人之常尊,曰君,曰父,曰师,三者而已……君之于臣,父之于子,力有所不及处,赖师之教尔,故师之德配君父”。因而老师不但有“恩师”之称,而且被弟子称为“师父”。</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德业之师,以父道事之”,古代的学生也确实是像孝敬父亲一样对待老师的。《吕氏春秋.尊师》说:</span><b style="color: rgb(0, 0, 0);">“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b><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在师生共同生活的学校里,学生要精心侍奉老师的起居饮食;老师去世后,弟子要像对死去的父母那样祭祀。这种情同父子的师生情谊,表现了中国古人特殊的师生关系。</span></p><p><br></p><p><b>尊师典范</b></p><p><br></p><p><b>儒商始祖子贡:尊师至诚孝道楷模</b></p><p><br></p><p>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p><p><br></p><p>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p><p><br></p><p><br></p><p><b>汉明帝敬师</b></p><p><br></p><p>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p><p><br></p><p>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p><p> </p><p><b>理学家杨时:程门立雪尊师典范</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p><p><br></p><p>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p><p><br></p><p>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数千年来,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民风的淳朴归厚、文明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理学家张载的这四句名言,是对老师这个神圣职业所肩负的社会职责最贴切的概括。</p><p><br></p><p>除了中国,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教师节,虽然日期各不相同,但向老师表达敬意的心情却都一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于1994年宣布每年10月5日为“国际教师节”,目的是为了<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向全世界的所有教师表达国际社会的崇敬之情,</span><b style="color: rgb(0, 0, 0);">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他们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为把今天的孩子培养成明天的公民所承担的巨大责任。</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1, 25, 66);">尊师无国界,重道无古今,在教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以真诚之心,向尊敬的师长及老师、以及所有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致以崇高的敬意!</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