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是1965年春天随父母(张文钊、陈剑琴)工作调动,从汲县豫北医专(现在是新乡医学院)来到信阳卫生学校的。在童年的记忆里对信阳卫生学校的初步印象,走进学校的大门是一个大水塘,一条由全校教职工共同修建的石灰煤渣路通往校区,校院内有一座标志性建筑,这就是1963年建造的大礼堂,礼堂的前面是一个花坛,南面是三栋倒品字型的教学楼,礼堂的东边是七排教职工宿舍,每排有九间房,西边是食堂和锅炉房。校区的最南端是大操场和动物园(1969年底信阳卫校撤销之后被311兵站占用)。让我最难忘的记忆是,1965年学校动员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修建了一个标准化的游泳池,当时信阳卫校的大部分孩子就是在这里学会了游泳。我们50、60后的孩子们是信阳卫生学校第一代成长起来的教职员工子女,是老一辈的教师们看着长大的。我们这一代人几十年来亲眼目睹了信阳卫生学校的变迁,进而留下了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记忆。</p><p>我于1974年信高毕业之后,作为上山下乡知青被分配到息县插队。经过两年农村劳动锻炼,于1977年1日1日应征入伍,经历了三年部队的磨炼,1980年1月1日,复员回到家乡信阳,按照当时退伍军人安置政策被分配到父母所在工作单位信阳卫校工作。1980年代初期,我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利用业余时间用传统胶片照相机拍摄了信阳卫校的大门、礼堂、教学楼、图书馆、游泳池等建筑,以及学校团委、学生会、运动会等各项活动的影像资料,而且构思了《信阳卫校老教师风采录》的拍摄计划。这些老教师都是我父母的同事,也是看着我长大成人的,所以对我非常的关心和爱戴,当我说明了拍摄目的和心愿时,他们都很配合我的拍摄工作,由于拍摄难度较大以及各种原因,我仅仅拍摄了一部分老教师工作时的照片,拍摄的底片素材我都一一编号保存起来,多年之后在学校编辑《信阳卫生学校校志》《信阳卫生学校建校五十周年纪念画册》时全部被采用。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又开始构思拜访拍摄老教师离退休生活的拍摄计划,并翻拍了部分老教师保存的老照片。可是很遗憾,拍摄工作刚开始不久,有一些老教师就离开了我们。今天当我在整理这些老教师的照片时,他们为医学教育事业勤勤恳恳工作的场景,象过电影一帧帧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不由得产生了深深地怀念之情。</p><p>本篇以1966年之前在信阳卫校担任教学任务及管理工作的老教师作为主要收集介绍的内容,这些老教师有些已经去世,健在的也都在80岁以上,个别已逝世有名望的老师,虽不在此时间范围,也收入其中。本人仅以手头现存的图片资料作为引子,还请有这方面老照片及背后故事的同志将有关文章及图片发至“情系信阳卫校”征集活动指定邮箱:312477661@qq.com,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p><p>2020年9月10日第36个教师节于广州。</p> <p>1960年代建造的大礼堂。</p> <p>八十年代初新改建的西教学楼。</p> <p>从左至右:赵煜、秦兆里、程贞益、王志中老教师。</p> <p>前排从左至右:李怀玉、张文钊、米大宗、赵海龙、周文涛、谭稚光、薛开文、牛天英。</p><p>后排从左至右:秦兆里、杨兆选、孙咸锐、王志中、郑福兆、朱素霞、王秀德、常颜青、王秀荣。</p> <p>朱素霞老师提供的老照片。</p> <p>药剂班的同学在鸡公山采集中草药标本。</p> <p>李怀玉科长保存的老照片。</p> <p>照片中有李怀玉、马仁甫、全启桂老教师,其他为学生。</p> <p>1979年信阳卫校师生参加修建浉河公园义务劳动。</p> <p>从左至右:李怀玉、邓国湘、米大宗、王志中。</p> <p>郭凤歧老师提供的老照片。</p> <p>前排从左至右:郑宝祥、王东光。</p><p>后排从左至右:杨克、杨茂轩、郭凤歧。</p> <p>前排从左至右:杨兆选、郭凤歧、申家友。</p><p>后排从左至右:吕善乐、马仁甫、孙润田。</p> <p>我的父母保存的老照片。</p> <p>从左至右:杨兆选、张文钊、郑宝祥。</p> <p>第一排从左至右:邱瑞菊、学生、李怀玉。</p><p>第二排从左至右:杨茂轩、秦兆里、米大宗、张方海。</p><p>第三排从左至右:杨克、张文钊。</p> <p>前排从左至右:陈剑琴、谭稚光。</p><p>后排从左至右:汤艳善、王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