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情深

梓麓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农村,种田务农为主要挣钱渠道,经济来源单一,收入水平低,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于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老家的年轻劳动力纷纷外出,先后来到沿海发达地区,从事建筑、装修、餐饮、服装等工作,既增加了家庭收入,改善了生活水平,也有效缓解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保持了社会稳定。另一部分人则通过读书到外地求职上班。如此,年轻人基本上在前方打拼谋生、经商创业,老人、妇女和儿童大部分留在原地、守在后方,过着较为单纯的传统生活。这些留守人员,特别是老人一代,以勤劳的双手建设家乡,以长年的坚守推动农村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保护农田。自古以来,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老家人均耕田不到2亩,除了鹿冈河两岸的的几百亩优质粮田外,其余的耕田多数位于山谷或偏僻的山脚下,有些则是不易耕种的水涝田、干旱地、荒草地。以前,年轻人都在家里,可以一起干活,帮忙耕田、犁地,运送生产工具、化肥、粮食,极大减轻了家里的负担。现在,子女进城了,生产重活几乎全部落在了父母的身上,而这时父母已年近花甲或者六、七十岁了,体力大不如从前,动作明显迟缓,难度可想而知。虽如此,这些老人仍然挑起重担,敢于面对难题,早出晚归,精耕细作,确保一家人吃饱穿暖,不用额外花钱买粮食,也无需依赖儿女的接济。实在干不动了,他们宁可省吃俭用,也要雇人耕种土地,绝不任其杂草丛生、闲置浪费。后来,农村出现了二次承包租地的新型专业户,大规模种植水稻或烟草、西瓜、草莓等经济作物。一些老人就把自己无力耕种的农田出租给承包户,嘱咐他们合理利用土壤,防止沙化、钙化、盐碱化。租金每亩100元左右,虽然不多,但总比弃耕撂荒要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呵护山水。对于一山一水、一林一木,农民有着天然的依恋和深厚的感情。在农村生活了半辈子多的老人非常懂得山水涵养土地、滋润万物这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老家鹿冈拥有耕地2.75万亩,而山林地面积高达16.94万亩,森林覆盖率75.5%,是远近闻名的森林大乡。境内山地有松、杉、樟、毛竹、油茶等各种林木,另有较大水库10座、塘坝140余座,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这些宝贵资源是村民共同植树、精心养护的结果,凝聚了乡里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曾经有一段时间,森林乱砍乱伐现象十分严重,山上较大一点的树木都被砍伐殆尽,自然生长的林木所剩无几。结果,水土流失,河水泛滥,农田受损。为了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村民决定实行改革,将集体所有的山地、林地发包出去,由本村人或附近村民集中承包经营,负责造林,享有收益。这样一来,为了创业致富,承包人投入尽可能多的人力财力,精心松土、除草,定期施肥、补苗,认真养护、管理。村里其他人员也积极配合,共同做好防火防盗工作,促进林业发展壮大。几年后,树木长高长密了,山体重新变绿了,溪流“叮咚”声复又响起来了,一股股清泉源源不断地流进农田大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守护家园。原先,村里的房子以传统瓦房为主,一般都住了几十年;有些房子还是祖先留传下来,建于建国前后。这些老房子由于长期使用,外貌样子变旧难看了,功能结构也淘汰落后了,或在日晒雨淋的作用下,经常漏雨进风,或因无人居住、修缮致使地基下沉、墻体坍塌损毁。很快,不少村民在旧房原址上或者另辟蹊径,在附近空地上盖起了新房,有些是砖混结构的平顶房,有些是墙面砖、罗马柱的琉璃瓦房,有些则是追随外面时尚潮流的别墅洋房。许多青年人常年在外,不清楚家族历史,不了解家乡变化。村里的长者就主动介绍情况,提出发展建议,同时组织修家谱、建祠堂,引导人们忆苦思甜、发扬传统、热爱家乡,培育家园精神文化。在新农村建设的引领下,村里的男女老少又出力的出力,出钱的出钱,整修疏通排水沟,把石头泥巴老路全部铺成水泥路;在各路段安装路灯,增设垃圾桶并聘人定期清运垃圾,统一集中建造牛栏间,设立村民活动室,筑墙保护古樟,规划健身休闲广场、停车场,切实解决交通、环境、文娱等实际生活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村子干净、整洁了,家园美化、亮化了,呈现出一个个新面貌、新气象、新风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看护小孩。年轻人成家了、生儿育女了,面临着外出务工与照顾小孩的两难问题。父母永远是最值得信赖的亲人,年轻人首选把小孩留在老家,由父母看护,照顾生活和读书。一般来说,小孩出生后,年轻的妈妈会照养一两岁,然后就与之分别,前往外地务工赚钱。这种亲子分离的现象在农村普遍常见,分别之痛确实令人纠心难受,但在当时的形势和条件下,为了一时生计,为了长远的发展,割舍利大于弊,所以不得不而为之。老人们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支持理解儿女的工作和事业。他们重回当年婚后不久的状态,开始保姆式地照顾小孩,喂饭、哄睡、洗衣,倾其所有给予小孩最好的物质待遇。特别是安全方面,他们更是尽其所能,警惕远离各种危险因素,日夜看护小孩,让小孩茁壮成长,让子女放心在外工作。小孩调皮乱跑时,他们不遗余力地紧跟其后;感冒发烧了,他们便来回抱到医院;晚上睡觉踢被子,他们就时刻起身盖好。多少次操心守候,多少回担惊受怕,多少个不眠之夜,老人们走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小孩也从步履蹒跚到牙牙学语,从嬉戏玩耍到上学读书,逐渐长大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维护亲情。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也是礼仪之邦,一直注重亲情,讲究礼尚往来。相对来说,乡下的风俗更多,礼节更复杂,比如说婴儿出生、满月周岁、六十岁寿辰、新房上梁等,都需要人们到场祝贺或赴宴送礼。除此之外,村民平常也相互登门,聊聊天、说说话,以加深联络感情;晚辈们则会抽空去走访看望长辈,表达敬意和孝顺。在这方面,女人更富有天赋,感情更细腻,喜欢到别的村庄走亲戚,时不时回娘家,哪怕是邻居家也三番五次地串门。家里如打算举办重大活动,老人们首先告诉在外上班的子女,询问他们是否回来,如不回来,就自已张罗招待亲戚;亲戚家要是举办酒席宴会,老人通常会嘱咐儿女以电话形式向亲戚问候祝贺下。对于这些亲情活动,老人很在意、很重视,会亲自参加,同时也代表了子女的心意。父母在,家就在。子女们成年独立后,更是以父母、长辈为纽带进行手足交往。因此,在上述老人妇女的组织、参与下,农村的亲友圈得到了维系,邻里家族关系得到了巩固,亲情也随之得到了延续和发展。(摘自《岁月往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