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的话——写给三水华侨中学2020届的艺术生

天地一沙鸥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告别的话</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写给三水华侨中学2020届的艺术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欧玉玲</span></p><p><br></p> <p>亲爱的同学们:</p><p> 此时。窗外,风很静。暮色幽蓝,柔软的光斟满了属于我的黄昏。茶杯、椅子、小叶榄仁,我和它们,相看两不厌。一方茶桌,一平方米的寂静。阳台很小,仿佛是我的流放之地。我坐在竹椅上,静静地虚度时光。我不说一句话,就感到十分美好。黄昏的光里,有我独自一人知晓的隐秘欢乐。</p><p> 周国平说:“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听无用的鸟鸣,享无用的晚风,赏无用的月光,读无用的书,写无用的字,对生活在热恼中的我们而言,是一种奢侈。</p><p> 庄子在《人间世》中写道:“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山木篇》里有一个典故:“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这棵在史册上活了两千多年的大树,因为不材而不被世人砍伐,却因此可以终其天年,给过路人投下一抹明澈的凉意。世人大不懂得“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道理,常常活在计算中,世故、乏味,少了一些天真。李白在《襄阳歌》中唱道:“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往往是“无用”的,却又是无价的。在一个崇尚“有用主义”的功利社会,“无用”之物,“无用”之事显得弥足珍贵,它们往往与美相通。美是最“无用”的东西。</p><p> 在续写这封信的时候,我刚结束了一次“无用”的旅行。</p><p> 我刚从海边归来。云的白、天的蓝、林的幽、山的峻、水的阔……眼前的一切,洗去了现实的浮沉。“所怀诚已矣,既往不可追。”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个当下,这一片天地成了我精神的岛屿。那些曾经困扰生活的荣辱得失,变得微不足道。我这样想:让世界的吵闹去喧嚣它们自己吧,我自有属于我的海风白云。</p><p> 我赤着脚走在沙滩上,我眺望远方,自己仿佛变得蔚蓝,变得无边无际。紫色的牵牛花在沙地上野蛮生长,自歌自舞自开怀,我想起王小波的:“篱笆上开满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风入松林簌簌作响,此天籁也;潮起潮落波浪作响,此地籁也;沙岸上朋友放着黄梅戏的段子,此人籁也。天籁、地籁、人籁,一切仿佛都刚刚好。我枕着万籁,与风月对话。</p><p> 在海边,一天之内,阴晴不定,却丝毫不影响心情。清晨,第一道光穿云而来,点燃了海面;傍晚,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夜晚,无边的苍茫中,沙地上落满了星星的碎片,孩子们打着手电寻找螃蟹的栖息之地。</p><p> 苏轼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下雨时,我躲在木屋里,喝着朋友送的凤凰单枞,听雨滴落在屋檐上的声音;放晴时,太阳在远方白白地燃烧,海面泛起粼粼光波。还可以躺在松树林的吊床上,清凉、自在。看松果落下,看它好看的影子落在沙地上。阴天时,大人带着孩子,在海浪中陶然共忘机。躺在海面上,看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一切多么美好。</p><p> 一天清晨,朋友邀我们到山上采集野果。山中无别事,目及尽青山。雨后润泽的山林让人陶醉。一松一竹真朋友,山花山鸟好弟兄。此时,深呼吸,深呼吸。我们爬上红褐色的小山坡,一边摘山棯一边往嘴里送,朋友啧啧赞叹果子的甜美。“只有懂得像草木一样垂首和仰望天空的人,才能领悟此中真意:关于馈赠、美德、节制与平衡——我们并不比一株植物了解更多。”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让人心怀敬仰和谦卑。</p><p> &nbsp;一天傍晚,船夫带着我们出海打鱼。山悠悠,水迢迢,海岸渐行渐远。当船航行到海的中心,我们转过身来,眺望岸的那头,一片深阔的蓝色从天而降,我的眼睛仿佛重见天光。船笛悠扬,船带我们到达更辽阔的水域,近处怪石嶙峋,远处浮岚叠翠,远远的沙洲上有人在扎营。此情此景,让我想起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p><p> 行走,扩大了我生命的长度。我暂时忘记那些穿着镣铐走路的日子,生命的光一点点得以释放。在行走中,我空荡的生命慢慢被充满。白天和黑夜,我摄下一些闪灭的光影,潮起潮落,云舒云卷……我还摄下自己的影子。这些光影,或寂静、或热烈,包蕴着生命的彻悟:大自然的美足以和现实的暴力抗辩。而幸福的当下即是,顺应自然,不须外求。万物有灵且美,旅途中留下的深深浅浅的脚步,唤醒了我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恩。</p><p>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活的轨道从来如此,不可能一直流畅。未来的你们,一定会遭遇到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不要忘了,内心的柔光会在你感到困苦的时候照亮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情绪的流转全在于你一念之间。一首歌,一部电影,一杯清茶,一个澡,一场大觉,一次约会,一罐啤酒,一顿美食,一次远行……迷时师度,悟了自度。不管何时,不管何处,我们都应该学习用各种方式庆祝生命,而不被浮生淹没。</p><p> 儒家说:“道在伦常日用之中。”禅宗说:“担水砍柴,莫非妙道。”在日常生活中悟道,也许更能接近生命的本源。我们常常关注那些“耀眼”的美、“喧嚣”的美,却往往忽略了“细微”的美、“安静”的美。当你清晨起来,你是否想过:美好的一天,是怎么样的一天?你是否想过:我喜欢什么?我能做什么?生活的美需要自己来创造,你快乐或不快乐的每一天都是你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你去选择如何度过每一天。渴望走进光明里,你才可能把自己化为光。</p><p> 如果你的生活遭遇更深重的动荡和悲哀,甚至会在某个当下,质疑人生的究竟和存在的意义。那么,请记住福楼拜的这句话:“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的那天。”天黑了,但你是亮的,太阳不在的时候,你和你的火在。</p><p> 我在课堂上讲过,我崇尚老庄哲学。当我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时,老庄哲学引领我扬弃一些世俗价值,平衡我的内心,让我的精神得到一些解放。人之所以不自由,是因为身心拘执在俗世的境域中,囚禁在常识世界里。“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我常告诫自己:不要过于迷恋身外之物,从世俗的智巧欲念中摆脱出来,这样,我就自由了。</p> <p>  当七月的车辙驶过,我才有可能,让心安顿下来,给你们写一封“无用”的信。在写这封信的时候,我仿佛和自己久别重逢。文字和思想不能失去领土,在众声喧哗、文字式微的尘世,我坚守着书写时这一片刻的安宁。</p><p> 日子闪闪烁烁,疾驰而过,仿佛相识就在昨日。高木扶疏的文化长廊、平和空寂的鉴月湖、树影斑驳的河口桥、夕阳余晖下的篮球场、睡在上铺的那位兄弟……侨中的一切,那些在每个当下看似平凡的日子,转眼间,已成怀念。当你游思千里,记忆的梗上,是否还留着几朵娉婷的花?</p><p> 你是谁?是那个写过三行诗句的少年?是那个在走廊讨论三角函数的少年?是那个在画纸上享受一方自在天地的少年?是那个吹着同一首曲弹着同一首歌却乐此不疲的少年?是那个为了庆祝生命喝了几口香槟而被停宿七天的少年?是那个在体育馆为了打赢一场球赛挥汗如雨的少年?是那个在黄昏时分带着一丝迷惘忧郁的少年?是那个在满天星辰下和沙鸥在足球场慢步的少年?</p><p> 人生海海,当有一天,你被无名的缠绕追逐而回到自身,你才可能更清晰地辨认出侨中的这片风景,这几年的生活,不带一丝功利的友情,以及曾经年少的自己。</p><p> 两年的相处,时间凝聚成琥珀。两年前,我们在一个沉闷的夏日相遇,回想起来,那算不上是愉快的相遇。夏天的热浪滚滚而来,我没入时间的黑洞。每天浩如烟海的琐碎,廉价的努力,一点点构成了我日常的命运。我就像那个不断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稍不留神又会被滚下来的石头砸中。生活充满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每天的时间被撕裂成碎片。那时候的我,失魂落魄,我的心灵慢慢被掏空,我感觉自己不断地在消失。那些夏日已成过往。如今,只剩下如席慕蓉诗句里的喟叹:“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nbsp;/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nbsp;/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p><p> 生活的道理往往如是: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我依然感恩生活的馈赠,让我遇见了你们。你们年轻、生动,快乐向上,令人歆羡。</p><p> 还记得吗?2019年的一个春夜,足球场小舞台旁的校道,灯火阑珊处,我们练习《行香子》。王一的指尖在弦上轻盈翻飞,音符气韵生动,在寂静的夜晚荡漾清辉。“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那个春夜,乍暖还寒,古筝的声音清丽绝尘,你们的歌声掀动着庸常的生活。我把你们唱歌的情景录了下来,生活中总有一些妙不可言的瞬间。写这首《行香子》的秦观,不是写“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的那个秦观,不是写“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的那个秦观,不是写“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那个秦观。这首词色彩明艳,生命勃发,藏着我心中的桃花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桃花源。蓦然回首,你们的歌声,伴着晚凉的歌声,还留在这个乌托邦的夜晚。</p><p> 还记得吗?高考前的两个月里,我们常常在课间听到尤克里里发出的声音,袁月、倩琪、嘉仪、紫薇、常常在课间制造一些小确幸,大伙围在一起弹奏、唱歌。他们的声音被淹没在嘈杂的人声中,但他们依然不改其乐。蔚林更是有趣,一个人,躲在属于他的角落里孜孜不倦地弹着同一个音,他很享受这个过程。我喜欢这种以乐行世的人生态度。尼采说:“如果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一个错误。”对你们而言,音乐,不仅仅是一个美学命题,更多是一个人心灵的空间和宿命。《论语》里就记载过这样一个典故:“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可见音乐之妙境。我尤其喜欢《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大家应该还记得里面有一个镜头:安迪在监狱长的办公室里,他把房门反锁,继而把广播的音量调到最大。此时,贝多芬的《费加罗的婚礼》倾泻而出。所有囚徒仰望苍穹,如逢甘露。贝多芬的音乐,冲锋般的谐谑曲,击中了囚徒们渴望自由奔放的心。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我也曾一个人,卷起一本书当麦克风,打开K歌之王录歌,我唱《枉凝眉》、《红豆曲》、《独上西楼》、《往事》、《知道不知道》……我唱给自己听,我因此跨越了低谷。唱歌,的确具有一定的治愈力。同学们,至暗时刻,请放声高歌。</p><p> 还记得吗?“拈花微笑”、“诗话·画语”的作业展。那一段时间,你们利用课余的碎片时间,把自己投放到小小的创作活动中去。你们设计出自己的书签,在背后写上激荡人心的句子。你们在扇面上作画,在伞面上作画,你们画一只“幸福的碗”。万物之始,大道至简,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巨大情感冲击的东西,往往都很微小,比如,一片云、一棵树、一条河、一缕阳光……,外师造化,在你们的笔下,花鸟虫鱼、亭台楼阁、金樽柳笛、鸿雁鹧鸪、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都带着生命的温度。在你们的作业里,有对意趣的品鉴、妙悟的采撷,轶事的节录,逸格的赞慕。你们笔下的小诗,词清句丽,构造优美,有高山流水,有铁马冰河;你们笔下的风景,寄情深微,意蕴幽隐。拈花微笑间,是生命的浪花微溅。诗歌与绘画的融合,开阔了语文课的视域,同时让你们拨开现代化的浮华表层,觅到一股属于自己的清流。</p><p> 记得吗?每天的中午、傍晚,你们箭步跑到饭堂打饭,又会端着饭碗浩浩荡荡地回到课室。中午,你们边吃饭,边看电影,哪怕一刻钟也不放过。傍晚,把饭打回来后,不急着吃,先打一下羽毛球,玩一会儿滑板,出一身汗,才心满意足地开吃。一起吃才快乐,一起分享食物才美满,在你们的观念里,吃饭,仿佛都成了生命美学。到了周日晚上,吃货们提着大包小包回到学校。课间,你们摊开各自从家里带回来的零食,腌鸡爪、凉拌黄瓜、千层糕、圣女果、哈密瓜……课室的窗台上、多余的椅子上,酱油瓶、辣椒酱、指天椒、盐、多肉植物,一字排开……课室里,充满了人间烟火味。曾敏做的千层糕、伟琪做的腌鸡爪,礼华递给我的面条,都让我回味不已。感谢文轩在我上课前给我准备好一杯温开水,感谢张豪、展锋和诗欣递给我茶包,我们的语文课在茶的香气中徐徐展开。</p><p> 记得吗?高二时,我们曾经做过“你的水桶装满了吗”的生活小实验。我们把每天的生活比作一个水桶。读了一本好书、做对了一道超难数学题、课间帮同学打水、和舍友分享了一个苹果、和朋友在校园散步、画好了一张画、听了一首好歌、给父母打了一通电话、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周末看了一场好电影、大吃了一顿、在宿舍开生日party、对一个迎面而来的人点头微笑、打赢了一场篮球赛、和朋友和好如初……这些小事件都是往桶里装水的。而那些每天经历的小确丧,都是倒水的。那么,一天下来,你的水桶是装满的,还是虚空的?生活中的小确幸、小确丧,正在一点点构建着我们的生活。当我们把这些平凡而真实的事件放大之后,我们才发现,原来幸福力是一种需要锻炼的能力。梭罗说过一句话:“那些让我们失去视觉的光明,对我们来说是黑暗。”在往后的日子里,学习发现自己,发现生活,你们当给自己创造一个明媚而有意义的世界。</p><p> 记得吗?高考前最后一次电影课。一号厅放《霸王别姬》,二号厅放《钢琴家》。大家一边分享零食一边看电影。小番茄、丁丁糖、卜卜脆、葵瓜子、啫喱、麻辣小鱼、咖啡、糖果……课室里五味杂陈。我细数了一下这两年我们看过的电影:《小鞋子》、《怦然心动》、《十月的天空》、《肖申克的救赎》、《夏洛特的网》、《放牛班的春天》、《小王子》、《入殓师》、《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荒岛余生》、《遗愿清单》、《老男孩》……而我,始终坐在教室的后排,一年一年复一年,陪伴着你们这些十七、十八岁的孩子,分享这些我重复观看了很多遍的电影。这样的小时光,多少带着一点浪漫主义的色彩。</p><p> 这两年的生活,如一张巨大的网撒入水中,拉起来好像什么鱼都没有,唯有水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p> <p>  古人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一直以来,我对未知的事物心驰神往。中国哲学、美学、文学、艺术,滋养着我的生活。时间沉淀,其中的养分化作我的内心秩序。这个时代,西方的审美价值观大道其行,你们对华夏文明知之甚少,对精神食粮的吸取浅尝辄止。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大学求学期间,你们要多读点书,阅读可以延续你们生命的长度和广度。读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书籍、读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看画展、听音乐会、看电影、进行艺术创作……都有助于建立信念,构建你们的价值观。</p><p> 前段时间我在看陈丹青主持的节目《局部》,最近几天在读黄苗子的《画坛师友录》和陈传席的《画坛点将录》,这两本书收录的是著者对我国现当代美术家的评介文字,是介于学术和掌故之间的普及性著作。我们会看到许多闪光的名字: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张大千、林风眠、刘海粟、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启功、吴冠中、黄永玉、黄胄、廖冰兄、华君武、丁聪……在你们读大学的时候,也许会有“欲织繁花为锦绣”的愿望,那么,可以先去靠近这些伟大的灵魂,感受百年巨匠的风韵和典范。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历史烟尘处,读罢,一种温情与敬意油然而生。</p><p>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是智慧;好之,是趣味;乐之,是境界。艺术,是一个以建构身心本体为终极目标的巨大哲学问题。学问更当穷广大,友朋谁与共磨砻。希望日后的你们,砥砺前行,在专业领域大放异彩,能够到达“为人生而艺术”的境界。</p><p> 前几天,志筵给我发来信息,说想读读鲁迅的书。在我的印象中,似乎已经很多年没有学生愿意读鲁迅的书了,课室书架上鲁迅的书永远是最新的。志筵提出要读鲁迅的作品,我想这可以定义成“人的觉醒”。鲁迅的小说,多取材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他的话来说,其创作意图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的思想,透露出一种广阔的文化精神方面的思考: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匮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真文学总能显示社会的怪诞、生命的荒谬,以及人性的悲悯与温情。自古以来,独立思想者,思想上的英雄主义,无论对于人生还是社会,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曾经感叹:我们当下,还活在鲁迅的时代。只是,如今,满目萧然,无聊主义盛行,犬儒主义盛行,鲁迅精神早已隐匿,甚至消亡。</p> <p>  从2008届至今,这是我写给学生的第五封“告别的信”。我和大部分学生失散多年,早已相忘于江湖。而一些保持联系的,最终成了好友。世殊事异,情随事迁,每一次我写信的心情都很不一样。而这些年,我感觉我周遭的世界分崩离析,我的内心,也在一点点变得荒凉。教师的职业在我眼里丧失了原来的神圣感,这些年,我醒悟到“自己也属于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在中国,话语权一直是被强权控制的,中国人正在失去说话的能力,我们正出于一种“失语”状态。</p><p> 王小波曾经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提到:“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这些沉默的大多数,没有话语权,活在这个世界上,丧失幽默感,缺少思维的尊严。活在人世间,我们所求的无非是“尊严”二字。记忆的尊严、表达的尊严、智力的尊严、情感的尊严、理想的尊严……活着的尊严,谈何容易?!这是一个功利的时代,很多珍贵的东西都在被稀释,理想缺席,信仰缺席,我们去哪里寻求属于自己的精神庙宇?</p><p> 如今,我们大部分人,都不自觉地成了“圈中人”,每天裹挟在各种群的语言气泡里。微信下的语境,每个人都可以随时被打扰,每个人的时间变得前所未有的廉价。有时候,淹没在话语的洪荒中,我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老子说:“大音希声。”我想念那些远古的声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时无声胜有声”……众声喧哗,我们还能和自己相处吗?还能听得见自己内心深处的独白吗?</p><p> 或许,我们只能回到自己去寻找答案。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写过:“从你周围的一切掉转目光,朝向你的内心王国吧,这是哲学向他的信徒们道出的第一个要求。你身外之物没什么重要的,你本身是唯一的问题。”我们无法改变周围的世界,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决定,我们自己要到哪里去。我们为自己生长,哪怕无人知晓。</p><p> 浮云白日,我们即将远隔山海。这封信,从夏天写到秋天。今天,我轻轻地向你们挥手告别。世界日渐模糊,这封信,带着我对你们的映照,我对你们的祝福。我感到遗憾,我的这封信,没有达到“教育人民,提升人的灵魂”的作用,这跟我的内心底色有很大的关系。但我想暂时摆脱话语的桎梏,为自己觅得一时“表达的尊严”。这封信,至少可以认为是我自由和独立精神的结晶。</p><p> 唐朝青原惟信禅师有过一段禅语:“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有人说,这是人生的三种境界。我不知道,我离第三种境界还有多远。人像河川一样在不断流动,我也不知道,生活的浪花将会把我推向何方。下一封写给学生的信,都会有些什么?</p><p> 此刻,我依然坐在竹椅上,缓慢地注视着五棵小叶榄仁,这是我的小树林。我感觉每一片绿叶都在我心中生长。我喜欢看,云朵一片片,在叶片上飘过;我喜欢听,清晨带露的鸟鸣,一声声,点亮这些平凡的岁月。</p><p> 在纷纭的万象之中,我在长长的孤独里,坐断了几个春天?又坐熟了几个秋天?席慕容说:“此刻”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但是,“此刻”又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我喜欢用“此刻”,来记念这个孤独而美好的时刻。哪怕这美好,只有“此刻”那么短暂。</p><p>&nbsp;</p><p> 那么——</p><p> 此刻,让我们一起怀念,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p> <p>  亲爱的同学们,此去经年,天之涯,地之角,各自珍重,各自完成。愿每一个人,在未来的日子里,乘风破浪做自己。</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