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河洛觅胜迹(19):老城有座钟鼓楼(老城区)

觉浅

<p>钟鼓楼(西面)</p> <p>  在老城区的东大街中段,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见证着古都历史的久远沧桑,感受着老街百姓的喜怒哀乐。风雨钟鼓楼,是一段岁月的过往,是一座城市的故事。曾伴着清晨的钟声,守望这座城的兴衰沉浮;曾随着夜晚的鼓点,回味这座城的静谧安祥。</p><p> 老城钟鼓楼,正名谯楼,是古代用以报时的建筑,也发挥着瞭望、保安的作用。早晨敲钟,晚间击鼓,根据明清时期的规制,每日报时始于“暮鼓”,止于“晨钟”。人们常说的“晨钟暮鼓”,就是这个意思。</p><p> 据《老城区志》(1989~2000)、《厚重老城--洛阳市老城区文史资料选编》介绍,清代龚松林编修的《洛阳县志》记载,钟鼓楼原来坐落在县前大街十字路口(今中州东路北大街口至太平街南口一带),有专家说其始建于金代大定六年(1166)。明代万历四十二年(1614),兴修福王府时,移建到东大街现在的位置。清朝顺治、乾隆年间,进行过两次重修。如今成为老城区的地标性建筑,已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在介绍老城钟鼓楼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钟鼓楼的常识。著名古建筑专家张驭寰教授在其《中国城池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5年)一书中指出,我国古代城池基本上都做成方形,其中道路的划分 ,小者为十字大街,井字大街,四个十字大街……不论大小,在城池中心部位都要设一座标志性楼阁,如钟鼓楼、更楼、牌坊等。这些建筑建在城中心,除了主要发挥各种建筑的作用功能外,还要壮观街景,供人们往来欣赏,增加城池的美观效果。</p><p> 钟鼓楼是我国传统建筑之一,为钟楼和鼓楼的合称,主要用于报时。钟鼓楼有两种,一种修于宫廷之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汉唐时期,里坊制城市实行宵禁,早晚鸣钟击鼓为开闭城门、坊门的信号。北宋以后,城市逐渐趋向开放,里坊制取消,但仍保留钟鼓报时的习俗。到了元、明、清,钟鼓楼最主要的用途就是报时,如遇紧急情况,还可用作警报。此外,从唐代开始,寺庙设置钟和鼓,元、明时期,相对修建钟楼、鼓楼,专供佛事之用。</p><p> 作为当年洛阳城中心标志性建筑,钟鼓楼经历了哪些事儿?又有哪些轶闻传说呢?</p> <p>钟鼓楼(东面)</p> <p>“就日”石匾</p> <p>  我们回过头,看看老城钟鼓楼现在的“模样”。原来建筑占地约288平方米,位于东门与十字街中间,横跨大街南北。拱券楼台用大青砖砌成,券台两边建有登楼台阶。台下拱券门洞宽4.2米,高5.3米,为行人通道。东西两端门额各镶嵌一方阴刻楷书石匾,东为“就日”,西为“瞻云”,据说出自司马迁《史记•帝王本纪》“就之如日,望之如云。”</p><p> 台上正中建12米见方两层钟楼,砖木结构,面阔3间,进深2间。两层楼阁四周斗拱飞翘,琉璃瓦剪边,青瓦覆面。室内悬挂一口大铁钟,上铸龙凤梅菊图案和“皇帝□□国泰民安”字样,相传铁钟是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与白马寺大钟同时铸造的。</p><p> 解放后,饱经风霜的钟鼓楼已破败不堪。2002年,政府斥资对钟鼓楼进行了重修,恢复保留下明清时的风貌。但新修的钟鼓楼悬挂着“鼓楼”木匾,有人提出异议,需要商榷和讨论一下。</p><p> 穿越时空,回首当年。钟鼓楼碰到了什么大人物?非要移址重建。钟鼓楼现在叫“鼓楼”,为什么只有钟,没有鼓?东西门额两面石匾题字没有落款,到底是谁题写的呢?</p> <p>“瞻云”石匾</p> <p>铁钟</p> <p>  洛阳到了明清时期,已改为河南府,从盛极一时的千年帝都,成为一座普普通通的地方性城市。明朝年间,在洛阳城工作和居住的最大的官儿,是两个藩王,先前是伊王朱彝,后来是福王朱常洵,两人从藩洛阳长达250年。</p><p>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神宗朱翊钧封他的三儿子朱常洵为福王。由于深受皇帝溺爱,朱常询15岁封王时,就“享有大国,著声藩辅”,食邑洛阳两万顷。万历四十二年(1614),神宗御批38万两白银,撵走了原来在洛阳的伊王,在原县署址(今老城区青年宫处)大兴土木,开始扩充修建福王府。</p><p> 福王府是按皇宫建筑模式扩建的,规格很高。整个府邸东至原县前街,西至城中的十字街北,南至旧察院街,北至莲花寺,占地约2.3万平方米。王府四周建有高墙,修有内寝、外殿和四座府门楼,门楼下设石牌坊。外殿有仪门、圣谕牌坊、中正殿、皇恩殿以及近百间厢房、廊庑,并驻有守卫的士兵。内寝筑大门三间,外立一对石狮,里面建有左右私宅、客堂、书房,内寝的后面筑文昌楼,东为练武场、土地庙,西为花园、人工湖,亭台楼阁,假山奇石,十分地壮观和奢华。《河南通志》记载:“值福王之国,缮造府第,日与内监,规画基址。挺身争之,百姓赖以安全。”说明王府工程之大,不仅侵夺了城内百姓的利益,还与当时的洛阳知府发生了冲突,</p><p> 碰到了朱常洵这么个“牛人”,兴建自己的福王府时,先把洛阳千年衙署强制东迁到迎恩巷(今民主街)之北,又将原来在府前街的钟鼓楼移到东大街,重新修建,正对着王府的东大门。就连河南府文庙后大门,也得东移,给福王府让道。 </p><p> 朱常洵28岁时,全家才迁到洛阳王府居住。福王到洛阳后,听信道士的言辞,暮鼓设在大门东边不吉利,影响仕途官运,就把大鼓撤走。从此,钟鼓楼没有了大鼓,一口铸铁大钟挂在二层中央。钟鼓楼也变成没有鼓、只有钟的“鼓楼”了。</p> <p>梁枋</p> <p>飞檐</p> <p>  朱常洵在洛阳待了三十多年,名声很坏。他倚仗皇亲,巧取豪夺,荒淫无度,致使洛阳老百姓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明崇祯十四年(1641),李自成起义军攻入洛阳,在周公庙处决了朱常洵,一把大火,焚烧了福王府。仅剩下两只伤痕累累的石狮子,清冷地伫立在福王府的遗址上……</p><p> 钟鼓楼至今屹立在老城古街之上,人们除了领略到其独有的古韵风姿之外,还对东西两面券门洞上的石匾题字,充满了好奇。参阅洛阳文史学者沙草先生《鼓楼题额“瞻云”“就日”出自谁手》一文(《厚重老城--洛阳市老城区文史资料选编•老街旧话》),石匾题字,流行的说法是出自金代中京太守,由他亲书。又在文中举例,说李冷文先生在其《老街活古》短文中讲道,钟鼓楼“系明成祖永乐所建,钟楼有三层高,内置古钟一座,是洛阳八大景之一,……鼓楼门洞东西两侧的门楣上各有一块石匾,上有大明皇帝朱元璋的御笔榜书两面。”于是,题额出自何人之手,就有了两种说法。</p><p> 据沙草先生考证,西面的“瞻云”二字,笔划坚锐,锋芒毕露。东面的“就日”二字,丰膄圆融,内敛含蓄,并根据典籍志书有关钟鼓楼几经变迁的记载,分析认为“就日”为金代留守所题,“瞻云”为朱元璋所题。</p><p> 按照这一结论,老城钟鼓楼由原来的座北朝南,移址重建为东西走向,而且两块石匾,分别由不同时代的两位人物题字,这在全国钟鼓楼中是比较少见的。</p> <p>门洞</p> <p>古城老街</p> <p>  当年老城鼓楼的钟声响起,总能与相距十几公里白马寺的大钟,产生阵阵共鸣,有了“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说法,使得“马寺钟声”成为洛阳八大景之一。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晨钟暮鼓”声中,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那时的钟鼓楼发挥着报时作用,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威风啊!</p><p>  “静听洛城千秋事,纵观风雨几百年。”眼下的钟鼓楼,默默的矗立在老城古街,任凭形形色色的行人,你来我往,从它身下穿过。古朴的楼阁,斑驳的砖墙,落满灰尘的铁钟,没有大鼓的老城钟鼓楼,依然是洛阳历史的一座闪亮坐标。</p><p>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钟鼓楼原有的功能,到了近代已经消失,周边的人和事,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钟鼓楼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一座城市的地标,正如著名作家刘心武《钟鼓楼》小说里所讲的一句话那样:“时间流逝着,而钟鼓楼永存。”</p><p> 是的,钟鼓楼永存,钟鼓楼所在城市的故事和人们的精神永存。</p> <p>“河洛人文”图标(聂剑帆设计)</p> <p>  除标注外(设计及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与文字,均为本人拍摄和编写。如有不妥?敬请指正。欢迎传播,感谢有您!</p><p><br></p><p> 觉 浅</p><p> 2020.9.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