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宣示表</p><p>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著名小楷法帖,原为三国时魏钟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p><p>中文名</p><p>宣示表</p><p>作者:钟繇</p><p>类别:小楷法帖</p><p>年代:三国</p><p>收藏地:故宫博物院</p> <p>《三国志》有传,《后汉书》、《资治通鉴》亦屡次提及钟繇,但上述三部史书之注均未对钟繇之繇注音,《辞源》、《辞海》等辞书也没有明确注音,以致至今人们对钟繇之繇的读音争论不休。</p> <p>钟繇,三国魏大臣,著名书法家。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钟会之父。东汉末,为黄门侍郎。曹操执政时,任为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 经营关中,招集流散,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曹丕代汉后,任廷尉。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 尤精于隶、楷。点划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p> <p>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汉末至三国时著名书法家、曹魏重臣。</p><p>钟繇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以功累迁前军师。魏国建立,任大理,又升为相国。曹魏建立后,历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职,累封定陵侯。在魏文帝时期,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太和四年(230年),钟繇去世,谥号“成”。正始四年(243年),配享曹操庭庙。</p><p>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人都曾经潜心钻研其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p><p>本名</p><p>钟繇</p><p>别名:钟元常、钟太傅、钟太尉 字 元常</p><p>所处时代 汉末三国 民族族群 汉族</p><p>人物关系 荀彧好友</p> <p>yáo</p><p>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同载,即驶车委去。比出,已远。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 至。’会答曰:‘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帝复问会:‘皋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南朝.梁.刘孝标注:“二陈,骞与泰也。会父名繇,故以遥遥戏之。骞父矫,宣帝讳懿,泰父群,祖父寔,故以此酬之。”晋文帝,即司马昭。晋宣帝,即司马懿。又:“钟毓为黄门郎,有 机警,在景王坐燕饮。时陈群子玄伯、武周子元夏同在坐,共嘲毓。景王曰:‘皋繇何如人?’对曰:‘古之懿士。’顾谓玄伯、元夏曰:‘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 党。’”钟毓,钟会之兄。景王,司马懿长子司马师。玄伯,即陈泰。元夏,武周之子武陔。</p><p>东晋亡后即为宋,根据《世说新语》所记载的上述两则逸事,钟繇之繇无疑当读yáo。</p> <p>清.胡鸣玉《订讹杂录.钟繇》:“晋.钟繇,字元常。繇音遥,取‘皋繇陈谟彰厥有常’之义。”《尚书.虞书.大禹谟》序:“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 之,作《大禹(谟)》、《皋陶谟》、《益稷》。”“矢厥谟”即“陈厥谟”。又《皋陶谟》:“皋陶曰:‘……彰厥有常,吉哉!……’”</p><p>yóu</p><p>但是读钟繇之繇为yóu也并非无中生有,而是空穴来风。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十二《马超兴兵取潼关》:“长安郡守钟繇,一面飞报曹操,一面引军拒敌。”小字注:“(繇)音由。”明.萧良有、杨臣铮《龙文鞭影》卷下尤韵:“篆推史籀,隶善钟繇。邵瓜五色,李橘千头。”《龙文鞭影》是风行于明清两 代的蒙学读物,影响甚大。</p> <p>萧良有官至国子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大学校长,但大学校长也不能保证不念白字,君不见这几年大学校长、文学大师念白字的比比皆是么?</p><p>注:繇yáo、尧古音不同,一在喻母,一在疑母,故钟会说“上不及尧舜”没有犯他父亲的名讳。</p><p>现在,仍有许多人把钟繇(yáo瑶)读作钟繇(yóu游)。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原因是没有弄清其名字字义的结果。因此,有必要重新辨析,以纠正之。</p><p>名与字</p><p>其实,在读到古人名时,如果碰到是多音字而拿不准该读何音,一个简单且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将本人的名字字义与他的“字”字义加以对照,就会知道这个名字该读什么音了。因为古人在起名上非常讲究,且有一定的规则。古人一般起名时,会再起一个字。其特征是:名与字是有关联的。有的是意义上的联系,有的是意义上的相辅,有的是意义上的相反。</p> <p>例如:</p><p>曹操,名操,字孟德。名与字取“操守品德”义。出自《荀子》:“夫是之谓徳操”一句。“操”与“徳”有着意义上的相辅。</p><p>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名与字皆取“明亮”义。且“明”与“亮”有着意义上的联系。</p><p>周瑜,名瑜,字公瑾。名与字义都属“美玉”。因而“瑜”和“瑾”有着意义上的关联。</p><p>以上所举,说明了“名”与“字”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那么,名子为多音字又该如何判定读什么音?道理同样简单。只须按照上面的方式,看哪个读音的字义与“字”的字义有关联,那么这个“名”就应该读作什么音。</p><p>例如:</p><p>唐代书法家李泌,他的名字就是一个多音字。名泌,字长源,如果名字读作“mì”时,字义为“涓涓长流”,与字“长源”的意义正好相合,彼此存在关联。而读“bì”时,则意思为“一河名”,显然与“字”的意义不符。因此判定读作“mì”。</p><p>再如唐代诗人杜甫,他的名字同样也是一个多音字。名甫,字子美。“甫”读作“fǔ”时,其义为“对古代男子的一种美称”,再与他的字“子美”义相对照, 都有“美”的意思,名与字有着关联。而读“pǔ”时,则指“莆田或者花园”,与“字”的意思就没有什么联系了。由此判定读“fǔ”是正确的。</p> <p>我们再来看钟繇名的读音:</p><p>钟繇,名繇,字元常。“繇”是一个多音字,如果读作“yáo(瑶)”时,意义为“花草盛貌”。其“名”与“字”出自《老子》:“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句。取“万物繁盛循环恒久不易”之义。河上公注曰:“芸芸者,华(花)叶盛。”于是可知,“繇”的义与“芸芸”之义相 合。可以说,他的“字”是对“名”的相辅。因而名“繇”与字“元常”有着意义上的关联。若读“yóu(游)”时,则与“字”的意义没有多大关系。</p><p>据此推断,钟繇的“繇”应读作“yáo(瑶)”,不能读“yóu(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