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声明:本号所有文章、图片均为原创,任何平台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违法必究!鼓励原号转发群发,如有合作意向,请联系我们。]</span></p> <p><b>编者的话</b></p><p><b style="font-size: 15px;"> 我们在组稿当中,碰到各种情况:有人不屑,认为这是几个人的行为,不上档次;有人不敢,觉得父亲没当英模,不曾立功,摆不上去;有人不善,吹毛求疵、冷嘲热讽,怀疑我们有不良动机……当然,我们也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肯定与赞誉。这是我们努力坚持下去的真正动力。</b></p><p><b style="font-size: 15px;">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立国之战,是中华民族崛起之战。200万志愿军,200万中华优秀儿女,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新的长城。这里面包含你、我、他的父辈,有些人是戎马倥偬的军人,有些人是纯朴的农民,有些人是读书的学生……只是因为祖国一声召唤,义无反顾奔赴战场。</b></p><p><b style="font-size: 15px;"> 70年过去了,大多数参战将士已然不在。硝烟虽已散去,可是霸凌欺压还在。我们只是以自己的方式纪念20军这个光荣的团队,唤醒大家对那场战争的集体记忆。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20军番号撤销了,但她的传统不能丢了。</b></p><p><b style="font-size: 15px;"> 我们不是在写史,而是催醒人们精神深处的民族认同感!</b></p><p><b style="font-size: 15px;"> 如果您的父亲、母亲经历过那场战争,赶紧整理一下回忆,那怕是一些片断、三、两张照片,发给我们吧,以铭记那段历史!</b></p><p><b style="font-size: 15px;"> 我们需要您的支持、参与、关注、转发。</b></p><p><b style="font-size: 15px;"> 《纪念20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电子画册等着您!</b></p><p><b style="font-size: 15px;">谨以此篇:</b></p><p><b style="font-size: 15px;">纪念20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b></p><p><b style="font-size: 15px;">向20军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先烈们致敬!</b></p><p><b style="font-size: 15px;">向20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前辈们致敬!</b></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阅读索引</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A</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全国战斗英雄寿志高</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J</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60师180团政委姜宿</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军通信科无线报话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L</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60师180团1连2排长郎嫩傲</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w</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89师政委王直</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X</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60师政治部主任徐放</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Z</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58师政委朱启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59师176团7连5班副班长张建明</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60师保卫科长章洪珊、宋远帆夫妇</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耸立的高山——全国战斗英雄寿志高</b></p><p> 寿志高,又名寿高良,1924年出生于浙江诸暨草塔,成长于青山乡廊坞村。1944年7月,参加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1945年9月,随部队北撤,编入1纵3旅8团,参加过泰安、宿北、莱芜、孟良崮、鲁南、豫东、孟良崮、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因为作战勇敢,屡建战功,寿志高荣获“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全国战斗模范”称号,被誉为“爆破大王”。抗美援朝时,寿志高任60师179团1营2连副连长,在二次战役长津湖之战乾磁开战斗中英勇牺牲。1953年,被追认为“全国战斗模范”。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全国战斗模范寿志高</b></p> <p> 二次战役东线长津湖之战,60师犹如在古土水与下碣隅里之间楔入的一枚钢钉:阻击古土水之敌北援,扼止下碣隅里之敌向南突围。</p><p> 1950年11月29日上午,古土水之敌连续四次向60师阵地进攻均被打退。午后,美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下令古土水之敌组成德莱斯代尔特遣队再次北援。</p><p> 乾磁开,公路两侧高山夹峙,犹如一条狭长的溪谷,被美国人称为“火地狱溪谷”。</p><p> 这一天真是“练狱”日子。德莱斯代尔特遣队以29辆中型坦克为前导,步兵分乘160辆汽车,在30余架敌机掩护下,气势汹汹地向179团阵地攻来。60师出了名的战将、179团团长张季伦也发了狠:“不惜一切牺牲,坚决阻击,断其退路,加以歼灭!”</p><p> 下午3时,2连副连长寿志高带领3排两个班防守的1182高地前公路上,数辆坦克开道掩护步兵冲过来,一面打炮,一面扫射,企图打开一条通路。战士们扔出手榴弹和炸药包进行阻击,可是,炸药包扔完了,敌人的坦克依然在前进,并疯狂地发射炮火。</p><p> 这是极为悲壮的一幕:面对疯狂的敌人,寿志高大吼一声,率领26位勇士跳出战壕冲上公路,与敌人坦克和步兵混战在一起,他们用手中的枪械,插进坦克的履带,迟滞坦克行动。战士罗金山和徐忠启每人腰间绑着8颗手榴弹,勇敢地迎着坦克冲上去,仰卧在地上,在敌坦克即将压到身子的瞬间,共同拉响手榴弹。爆炸声中,敌坦克瘫痪了。这场恶战,寿志高等27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以血肉之躯挡住了敌人的进攻,为胜利赢得了时间。</p><p> 夜里,德莱斯代尔特遣队彻底土崩瓦解,一部分逃回古土水,一部分被179团歼灭,其中240人成为1营的俘虏。</p> <p> 寿志高的英雄壮举决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期战火磨炼的结果。1948年,寿志高去山东老八团学习小包炸药爆破的技术回来,由步兵转任爆破班班长。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每次攻坚战能否减少伤亡,取得胜利,决定于爆破是否成功。因此,爆破成了攻击部队的开路先锋。每次进攻,寿志高总是带领全班用炸药包掀翻鹿砦,炸毁碉堡和铁丝网,为主攻部队撕开缺口,扫除障碍,取得战斗的胜利,荣获“爆破模范班”的光荣称号。 </p><p> 在爆炸中他被炸瞎了右眼,伤好后又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战斗。</p><p> 为了对付敌人的铁丝网和厚实的鹿砦,寿志高以自己的战斗实践创造了一种用好几包小包炸药安上雷管,绑在一根丈把长的木棍上,插入敌铁丝网特别是鹿砦内引爆、威力很大的“爆破棍”。</p><p> 1948年6月,豫东战役白凹攻坚战中,正当步兵发起冲击时,突然遭到敌地堡火力的杀伤。寿志高果断指挥爆破员迅速炸毁了地堡。步兵再次发起冲锋,距敌前沿阵地50米处时,又遭到敌暗堡交叉火力的拦阻,主攻部队再次受挫,情况紧急。在这紧要关头,寿志高临危不惧,毅然抱着炸药包,敏捷地跃近暗堡,连续成功地炸毁了两个暗火力点,为主攻部队扫清了障碍,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在这次战斗中他和他的战友共炸毁敌明、暗堡三座,铁丝网鹿砦各一道,火力点七个,土石墙二道。</p><p> 出生入死,英勇无畏的寿志高烈士,就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永远耸立在人们的心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份十万火急的密语电报</b></p><p> 1950年11月下旬,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东线战场上,9兵团十余万将士在长津湖地区摆开口袋阵,引弓待发。战役总攻时间原定26日晚,所有参战部队均已进入战斗出发位置。就在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刻,一份十万火急的密语电报发往20军。报话队经历了异常紧张严峻的两小时。</p> <p> 入朝前,军通信科无线电报话队临时在靠近鸭绿江边一个叫太平庄的村子里宿营。隔着江岸,可以看见美军战斗机和轰炸机组成的机群,飞抵鸭绿江边沿江而上,在对岸的满浦上空投下大量炸弹和凝固汽油弹,硝烟火光笼罩着满浦上空,燃烧成一片火海。在我们住的地方已能闻到刺鼻的焦烟味儿。</p><p> 晚上,司令部集合作抗美援朝动员。我们报话队青年人比较多,全队报务人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0岁,大多数是从解放战争中过来的,对战争已经无所畏惧。当时认为美国少爷兵,怕吃苦、怕打仗,是经不起我们打击的。</p><p> 第二天,报话队报务主任吴鹤鸣布置任务:报话一台负责与兵团台联络,建立军首长同兵团首长的无线电话通信。</p> <p> 过了朝鲜江界,20军向东海岸元山港方向疾进。此时,美第10军指挥的美陆战1师、美7师、美3师及韩军2个师,由元山、咸兴向江界侵犯。敌我双方几乎同时到达长津湖地区。这里是朝鲜东北部的狼林山脉,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那年冬天遇到强寒流袭击,气温一直持续在摄氏零下35度左右。高山峻岭,天寒地冻。我们白天宿营,晚上行军,穿梭在高山密林之中。为了防止敌人通过过于集中的无线电波侦察到我们军部位置,报话一台暂时处于静默隐蔽状态。</p><p> 20军在长津湖西南松落洞、小马岱地区展开,军部驻武陵洞,我们报话队开设在军指挥所附近的甘迟寨。</p> <p> 11月26日傍晚,一台台长吴昌业,走到正在开机值勤的报话二台,想了解一下他们的工作情况,并与二台台长李福桂商量,趁他们工作间隙听听兵团台有什么信息。经李台长同意后,吴昌业上机变换频率收听兵团台。巧得很,兵团台正在呼叫一台,同时发出联络密语:“有十万火急电报。”</p><p> 吴昌业马上对李台长说:“兵团有十万火急电报,借你的机器让我把报抄下来。”随即叫摇机员摇动发电机,迅速调整发信机回答对方,请他把报发过来,这是入朝后抄收的第一份通信密语。</p><p> 抄好密语后,对方台告诉我台从现在起随叫随应。一台台长吴昌业立即拿出通信密语表翻译,译出电文如下:“张、廖:二六晚停止总攻。宋。”(张,张翼翔军长;廖,廖政国副军长;宋,宋时轮兵团司令员。)便叫通信员赶快把电文送到作战科去,同时向报务主任吴鹤鸣汇报,并通知本台摇机班把报话机架设起来,立即与兵团保持联系。</p> <p> 吴鹤鸣来到一台,接过吴台长交给的密语一看,简直不能置信,此时此刻,各部队已按照预定计划向作战地区开进,这份密语电报涉及到全军的整个作战行动。他把密语又查对了一遍,准确无误。</p><p> 不多时,军作战科长朱锦辉来到一台,见了我们非常严肃地说:“小吴,密语没有抄错吧?这关系到这次战役的重大部署,弄错了要杀头的!”吴昌业肯定的说:“保证没错。”朱科长又说:“翻译没有错吧。”吴昌业拿出密语表说:“保证没错。”报务主任吴鹤鸣也说:“我查对过了,没错。”朱锦辉科长从衣袋里拿出那份电文递给吴昌业说:“你们再问问。”</p><p> 接过电文一看,上面用红铅笔把电文改成:“宋:是否二六晚停止总攻。张、廖。”军情紧急,吴台长立即上机呼叫兵团台,把电文译成密语发了过去,并用联络密语告诉对方:“等你回电。”</p> <p> 吴台长把着收信机频率旋钮,守听等待着兵团给我台回电。</p><p> 没有讯号,没有讯号……20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讯号。</p><p> 呼叫、呼叫、再呼叫,除了干扰杂音外,就是没有讯号。</p><p> 吴台长跑到外面看看天线,天线架得没有问题。再到机上呼叫、收听、呼叫、收听……军通信科长应荣华来了,坐在吴的身边并轻轻的告诉他:“军首长急着等这份电报。”应科长把一副耳机戴在头上,帮助一起收听。</p><p> 一台台长知道自己的责任,呼叫、收听,再呼叫、再收听………这时正值电离层变动时间,干扰杂音越来越大。应科长拿下头上的耳机递给身后的人说:“你们听听,你们听听,干扰实在太大了。”</p><p> 呼叫、收听、再呼叫、再收听……应科长鼓励吴台长:“仔细听,仔细听!”这份回电没收进来,大家都很紧张,因为这是一份“十万火急的密语”。</p><p> 军首长推迟转移,就是要等到这份密语。报务主任吴鹤鸣叫几个没有工作的报话台,把机器都架设在一台旁边,帮助一起收听,一台收听,一台呼叫,大家收听……</p> <p> 19时刚过,听到了!听到了!讯号很清晰。不仅一台听到了,几个台同时听到了。一台请兵团台把密语发过来,一台抄,几个台帮助抄,大家抄得都一样,密语翻译出来,电文仍是:“张、廖:二六晚停止总攻。宋。”应科长高兴地说道。“没错,没错!”</p><p> 近两个小时的紧张气氛顿时缓和了下来。一台用联络密语告诉兵团台我们要转移,兵团台同意了。军作战科根据军首长的决定,派骑兵通信员分路追上部队传达命令,保证了整个兵团作战的统一行动。</p><p> 在撤收机器时,摇机班长在吴台长耳边轻声说:“你在机上不知道,来了好多人,说了好多话,我们都为你捏着一把汗……”吴转身说:“我们还没吃饭!”司令部管理员应道:“首长叫我们把饭留着呢!”他们送来了军首长吃的马肉、稀饭、馒头,还有一瓶泸州大曲,并说:“这是首长对你们的犒劳。”</p> <p> 军部领导机关先出发了,留下警卫连的一个班护卫我们一起转移。第二天,我们在指挥所见到军政委时,他以赞扬的口气说:“入朝初战,报话队起了作用,你们是比电台早一会儿收到信息的。”</p><p> 东线反击战从11月27日开始,部队翻越海拔1700米,上下40公里的广域岭,从侧翼割裂柳潭里、下碣隅里、古土水之美陆战第1师,首先配合友邻军歼灭柳潭里、新兴里之美7师一部。尔后,围歼下碣隅里美陆战1师。经过近30天艰苦卓绝、英勇顽强地战斗,敌军伤亡惨重,大部被歼。号称“王牌师”的美军陆战第1师,有着一百多年建军史,从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未遭到如此重大伤亡。残敌在我军追击下,仓惶经元山港向海上逃窜,东线反击战结束。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基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作者吴鹤鸣、李福桂、吴昌业,阚文言推荐)</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制胜之道:换个视角看战争》为战争系列丛书。每个人都可从从战争中汲取经验、启迪智慧。海军空战英雄高翔、国防大学教授马骏、军事专家赵宗九、房兵等倾力推荐。</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本系列丛书共分为7册,分别为:《百战归来:名将的成名战法》《空战英豪:王牌飞行员的天空》《决战大洋:传奇舰长的海战》《大浪淘沙:消逝的经典兵器》《经天纬地:不可不知的战场环境》《威武外挂:古今军队的服饰标示》《师出有名:武器装备的命名》。</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其中《百战归来:名将的成名战法》讲述了古今中外著名将领们所参与的著名战役,并对战役战法进行详解;《空战英豪:王牌飞行员的天空》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空战英雄的故事;《决战大洋:传奇舰长的海战》讲述了从古至今的著名海战及海战指挥官;《大浪淘沙:消逝的经典兵器》讲述了那些曾经在战场上耀眼过,但现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经典武器;《经天纬地:不可不知的战场环境》对军迷广为关注但市面书籍较少的战场环境导致战役成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威武外挂:古今军队的服饰标示》向军迷展示了从铠甲时代到近代统一军服的历程及军服的发展;《师出有名:武器装备的命名》则介绍了中外曾经和现在装备的一些武器的命名及外号等。</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姜宿:归国前夜的惊险一刻</b></p><p> 1952年初冬,朝鲜东海岸下了几场大雪,山脉河流仿佛披上一层银色铠甲。</p><p> 志愿军东线兵团奉命在元山至咸兴一带山脉,构筑反登陆坑道,随时准备迎击美韩军从海上向峰腰部的“三九线”发起登陆袭击。指战员们以发扬革命献身精神,誓言克服在冰雪坑道作业中种种困难,在朝鲜再打一次大胜仗,以报答祖国人民的热切希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80团政委姜宿与夫人、60师卫生队队长董思浩(摄于五次战役云山战斗前)</b></p> <p> 这时,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不胫而走:20军要班师回国了!这个仿佛闪电般的消息迅速前沿的阵地上流传开来。正在检查加固覆盖炮兵阵地的180团参谋长张锡祚,面对欣喜万分的战士们正式确认了这回事。他站在面对元山湛湾的机枪掩体旁不时指点着战士们修筑工事,心里盘算着兄弟部队接防的时候,如何把入朝两年来同美韩军作战的经验教训,原原本本地交代清楚,避免走弯路。他作为指挥员仍不露声色地说:“大家再加把劲,迅速把阵地构筑好,给兄弟部队留下见面礼!”</p><p> 为了保密,不过早走漏风声,各单位都是逐级下达交接任务,务须在一个星期内把繁重的各项工作准备完。上级要求交接任务结束尚须留下一个精干的指挥小组继续协助新入朝单位熟悉情况。</p> <p> 这时气温已是零下30度。人、马都要过冬,当务之急是马上派出两个连,徒手到250里外的杨德兵站去背全团的冬天服装;设在“三九线”以北山区的一个营要提前完成割马草250万斤任务;通达各前沿阵地的所有道路、桥梁要修填加固;各坑道掩体内必须储足两个月的粮食、弹药和水源;各隐蔽部队做到不暴露地面痕迹;堵塞夜间露光的漏洞,防止夜间故机空袭……</p><p> 除了部队内部的事,外部的防御作战、与朝鲜当地政府的协调和执行群众纪律等,一样也不能掉以轻心。在这个特殊时刻,敌特、间谍活动猖狂,要同当地朝鲜人民军和群众密切协同捕捉空降特务;在部队离开之前,送还向当地群众借的物品,损坏要赔偿;对外宣称部队要执行新任务,遇有朝鲜劳动党里(即村)洞(即乡镇)委员长送行,只希望夜间派代表会面,谢绝聚众相送。尤其是一旦敌情变化,兄弟部队来不及接防,我们仍要原地防范,粉碎敌人的新阴谋。</p><p> 团里领导和司、政、后干部都下到各营、连,直到最前沿的班组,帮助他们鼓舞斗志,掌握思想动态,落实各项措施,在新的任务面前,深入开展团结互助,立功运动,提倡个人或集体给兄弟部队办一件实事,使新入朝的部队亲身感受到兄弟般的关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在朝鲜东海岸构筑反登陆坑道(李黎供稿)</b></p> <p> 团主力营2连司务长为了感谢朝鲜老大娘的关爱,深夜翻越冰封的两个山头,把一袋大米背送给大娘。割马草的部队为了归还群众借物,专门留下工作组,走遍40余里的山沟,逐家逐户地检查群众纪律,始终如一地履行爱护朝鲜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宗旨。到杨德兵站背棉衣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赶路,4天的路程3天就提前回来,他们每餐以压缩饼干拌雪水充饥,为的是早一日给大家穿上棉衣。</p><p> 附近朝鲜人民军演奏团获悉我军要换防,特地赶来为我们举行慰问演出。为了不暴露目标,演出只能黄昏后在团驻地一个极简陋的地下礼堂进行。朝鲜人民军功勋演员的演唱、富有朝鲜民族特色的舞蹈、气势高昂的军乐篇章,赢得全体指战员的热烈掌声。每场演毕,我们的战斗英雄将朝鲜特有的金达莱花献给演员们,象征中朝两国人民以血肉结成的战斗友谊源远流长。</p> <p> 来接防的兄弟部队按计划陆续抵达驻地,由于双方参谋人员制定的周密计划,各单位都按时按地办理交接手续。那时刻,连队、机关如同迎来伟大的节日一样,把自己的掩蔽部粉饰一新,每个坑道口披上松柏鲜花。战士们远出二、三里外迎接新战友,前呼后拥地拥抱在一起。这种动人的场面,让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在坑道暖坑上,大家围坐在一起,个个争着发言、介绍。班长把保存的祖国香烟、花生和自已腌制的朝鲜辣白菜拿出来招待。</p><p> 但是就在这热烈紧张的节骨眼上,后续接防单位急于求成,违反“严禁白天在公路上暴露目标”的纪律规定,竟在中午后就开始行动,被敌机发现,遭到俯冲扫射,把大部队的行军次序打乱了,敌大编队数十架飞机,迎头而来,投掷排子炸弹和大量的凝固汽油弹,把近30余公里的公路两侧山头、沟底变成燃烧着浓浓硝烟的火海。敌机的狂轰滥炸还涉及到我驻地的隐蔽部,很多地下室被震塌了,三天前人民军演奏团演出的地下大礼堂,也被大火烧毁。</p><p> 敌机轰炸过后,我团顾不得修复自已的驻地,动员待命的单位从四面八方迅速赶到50里外被炸地区抢救伤员,帮助掩埋牺牲同志。这次敌机轰炸,造成120余名指战员伤亡。志愿军司令部查明情况后,对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p> <p> 这事,加重了180团移防交接的任务,约有一半的力量去抢修被震塌的地下掩蔽部。为使兄弟部队稳定情绪,我方将完好的暖坑让他们住,我们几个单位挤住在一起。像这样先人后己的感人事迹层出不穷。</p><p> 部队出发回国那一夜,派到各单位检查的工作组先后归队,队伍开始撤离阵地,边行军边动员边总结,同时严防沿途敌机的袭击。</p><p> 尽管作了周密的安排,但还是发生了险情。入夜,大兵团前后衔接蜿蜒在北返公路上,而从部队旁边急驶而过的成百上千的运输车辆,开着大灯疾行。虽然路上每隔一、二公里布置有防空哨,时刻监视着天空,遇有敌机即鸣枪报告,汽车必须关灯。偶尔也有疏忽和遗漏。</p><p> 在通过五老里南北铁路及公路的交叉枢纽时,所有部队几乎是一口气跑步十来里迅速越过敌机重点封锁区。在距部队上车的常德车站还有一天路程的温泉附近公路拐弯处,刚驶上山顶的汽车,听见枪声,关上大灯,后面的汽车因在山后,未听到枪声,仍开着大灯行驶。此时两架敌夜航机俯冲而来,投下成串的炸弹,几颗炸弹在团直机关队伍附近爆炸,一辆汽车驶出路界,滚翻在山沟里,团警卫连当场有3名战士牺牲,6名负伤。</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60师178团通信连战士姜朝阳与父母合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摄于1974年上海)</b></p> <p> 待敌机过后,留下政治处干部,料理伤亡同志,队伍继续前往温泉宿营地。天明,后勤人员就在山间僻静处掩埋了牺牲同志。政委姜宿代表团党委和各单位代表一起,在墓前肃穆地向牺牲同志默哀,敬献鲜花!</p><p> 10月下旬,部队回到了祖国华东地区,迎来新的战斗任务。(原180团政委姜宿回忆录,姜朝阳供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坚守887高地的郎嫩傲和180团1连2排</b></p> <p> 1951年6月9日,在朝鲜华川前线阻击战中,180团1 连(当时为军特务团1连)坚守887高地巳经六天六夜,连日激战,多有伤亡,全连缩编成一个排,加强重机枪三挺,由2排副排长郎嫩傲同志负责指挥,继续坚守887高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80团1连2排长郎嫩傲</b></p><p><br></p> <p> 郎嫩傲(1920年7月一一1987年1月),浙江昌化义干(今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杨溪村)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抗美援朝,参加了二次战役、五次战役。他摸索出了对付美伪军空炮步协同进攻的防御办法。</p> <p> 887高地是鹫峰南边的第二个高峰,山脚紧接公路,是敌人向金城方向进犯的必经之路。当面进犯之敌,系韩军第6师79联队,妄图由此进占鹫峰,北犯金城。郞嫩傲与战斗骨干们总结了六天来的经验,提出往后的打法,确定4班加强重机枪一挺,占领正前方无名高地;5、6班配置在主峰西侧,重机枪基本阵地在排的两翼,火力能广泛机动。全排抓紧修筑工事、激励士气、准备迎敌。</p> <p> 9日18时,敌炮及10余架次飞机,向887高地猛烈轰击,然后以两个排兵力向4班方向发动冲击。郞嫩傲为了不过早暴露火器位置与前哨阵地,指示4班待敌接近投弹距离以内,再一齐开火,幷组织5、6班的轻重机枪,准备射击。4班长章赞洪立即命令全班沉着隐蔽地作好准备。直到敌人接近堑壕约30米时,突然一排手榴弹在敌人队形内爆炸,迫敌不敢前进。另一部分敌人,仍想从4班的右侧插入。一等功臣、4班副孔祥华机动地带领一个组,跃岀堑壕,向将插入之敌反冲击。新战士杨贵昌绕到敌人侧后,击毙手摇小旗的敌军官一名。在我反冲击小组与4班正面火力的夹击之下,又受到6班右侧重机枪火力的侧射,敌当即被击毙九名,失去指挥,弃尸而逃。4班乘胜追击30余米,迅速拿回敌人遗弃的武器弹药。这时,郞嫩傲也来到前哨阵地,命4班立即隐蔽,指定专人加强观察,表扬了4班和杨贵昌等同志,鼓动大家准备击退敌人的再次进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郎嫩傲荣立二等功奖状</b></p> <p> 10日6时天明不久,敌人调集大量炮火与4架飞机向 4班阵地及887主峰轰炸扫射,随后约一个连的兵力,隐蔽地绕过4班突然直向我6班阵地冲来。郞嫩傲即命4班侧射敌人,6班与两挺重机枪集中开火,杀伤一部分敌人,敌见情况不利,迅速退走。但另有一股敌人巳窜入6班右侧,6班长申维先带头跃出堑壕,冲入敌群展开白刃搏斗。郞嫩傲带着5班赶来,合力消灭了突入之敌,转危为安。</p><p> 10时、13 时、17时,敌又攻击三次,均被击退。</p><p> 当晚营、连首长同来巡视阵地,慰问全排同志,指示2 排要戒骄戒躁,趁夜加修工事,准备迎接更艰苦的考验。全排振奋,斗志更坚,郞嫩傲根据支部书记指示,迅速召集党小组长和班长硏究第二天怎样更多的歼灭敌人。4班长说:“我们要用敌人的武器来打击敌人,利用敌人丢弃的手榴弹代为地雷,遍设阵地前沿,加强我们防御。”获得一致赞同,当场决定:一面紧张加修工事,一面派人摸到阵地前收集敌人弹药,同时组织老同志教新同志使用敌人的武器。然后又根据营部指示,收缩阵地,撤回4班,作为排的预备队;重机枪也改换了位置,集中力量固守主峰。</p> <p> 11日,敌人炮击轰炸了5小时之久,原4班的阵地成了一个光秃的山头。接着敌以两个连的兵力向887主峰的西侧迂回,一个连从正面猛攻,企图一举消灭2排。2排三面受敌,情况紧张,郞嫩傲毫无惧色指挥全排沉着应战,英勇顽强坚持阵地,同时发出信号请求炮兵支援。</p><p> 正在组织火力之际,发现敌约一个排巳进到4班左后方50米处,郞嫩傲胸有成竹,指挥重机枪掉转方向,猛烈开火,敌人仍继续冒进,4班接着拉响了“土造地雷”,冲锋枪、手榴弹一阵猛打,打垮了企图偷袭之敌。郞嫩傲又将4班调向5、6班之间占领阵地,留少数战士继续监视侧后。</p><p> 正面与右路敌人企图从左右两侧箝击2排。此时我巳无后顾之忧,更加不慌不忙,沉着应战。敌人先在运动中被我拦阻炮火杀伤不少,继而又盲目进入预设雷区,随着几声巨响,伤亡成片。但在其指挥官严厉监督之下,仍向我阵地蜂涌而上。郞嫩敖一声口令,全排所有火器同时开火,手榴弹、手雷接二连三地在敌群中爆炸。残敌向后逃跑,退至无名高地后又逐渐集结。郞嫩傲迅速报吿了情况,我军炮火积极支援飞向敌群,打得敌人混乱不堪。2排乘机出击,恢复了原阵地。</p><p> 黄昏后,2排任务完成,奉命撤出,至此,全排在上级和友邻的支援下,苦战三日,歼敌约300余名,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3挺。</p> <p> 887高地防御战充分体现了步兵分队山地防御作战的重要成果和战术思想:</p><p> 发扬军事民主是我军传统。对付武装到牙齿的美伪军,2排在营、连首长的指示下,发挥集体智慧,战斗中抓住间隙组织硏究打法,如充分利用敌人遗弃的武器弹药消灭敌人,就是敌我双方不对等条件下防御战斗能够持久的重要条件。这也是进行防御的一种积极手段。 </p><p> 山地防御应重视利用前沿突出部,分队应大胆地伸出小分队占领有利阵地,机动地打击来犯之敌,幷应组织火力支援。4班前哨阵地对2排完成任务起了重要作用。 它迫使敌人提早展开消耗其有生力量。虽然后来敌曾一度避开4班直冲主峰,但在最后大举进攻时,在空无一人的假阵地前大量浪耗了弹药与时间。</p><p> 主峰阵地上应构成环形防御,加强观察、警戒,防止敌人迂回偷袭。排长郞嫩傲适时将4班收回作预备队,又适时将4班用于空隙,加强了防御弹性。战例虽小,经验重要。</p><p> 2排防御成功的因素之一,是全排的近战思想明确,敌人不到跟前不打,一旦开火便又准又狠。这样既减轻了敌人炮火对我的破坏,在敌人接近时又给敌以集中突然的猛烈打击,积极杀伤敌人,保持防御的稳定性。近战是分队防御的重要方法。 </p><p> </p><p> 我们说过180团善拼,郎嫩傲和他的1连2排887高地阻击战,就是善拼的典型。(王晓兵供稿)</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制胜之道:换个视角看战争》为战争系列丛书。每个人都可从从战争中汲取经验、启迪智慧。海军空战英雄高翔、国防大学教授马骏、军事专家赵宗九、房兵等倾力推荐。</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本系列丛书共分为7册,分别为:《百战归来:名将的成名战法》《空战英豪:王牌飞行员的天空》《决战大洋:传奇舰长的海战》《大浪淘沙:消逝的经典兵器》《经天纬地:不可不知的战场环境》《威武外挂:古今军队的服饰标示》《师出有名:武器装备的命名》。</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其中《百战归来:名将的成名战法》讲述了古今中外著名将领们所参与的著名战役,并对战役战法进行详解;《空战英豪:王牌飞行员的天空》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空战英雄的故事;《决战大洋:传奇舰长的海战》讲述了从古至今的著名海战及海战指挥官;《大浪淘沙:消逝的经典兵器》讲述了那些曾经在战场上耀眼过,但现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经典武器;《经天纬地:不可不知的战场环境》对军迷广为关注但市面书籍较少的战场环境导致战役成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威武外挂:古今军队的服饰标示》向军迷展示了从铠甲时代到近代统一军服的历程及军服的发展;《师出有名:武器装备的命名》则介绍了中外曾经和现在装备的一些武器的命名及外号等。</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剑山岭下痛歼美军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 “英雄儿女”再现原型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开国将军王直抗美援朝征战纪实 </b></p> <p>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9师隶属第九兵团第20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89师原是30军的一个主力师,解放上海时攻占高桥和白龙港,歼敌51军后,驻守浦东的川沙、南汇、陆家嘴等地。</p><p> 王直,时任89师政委兼浦东军管会主任。这位配枪的军人、握笔的政委,平日里和蔼可亲、耐心细致,打起仗来作风果敢,雷厉风行。王直是福建人,却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他的妻子潘吟秋是上海人,曾是日本纱厂的童工。“八一三”抗战爆发,她在闸北的家不幸被炸,一年后她乘船从上海到温州,徒步到皖南,参加了新四军。1939年夏,潘吟秋和王直分别于新四军教导队8队和9队毕业,从此两人走到了一起。潘吟秋的父亲潘庭镕是上海的老工人。上海的解放使这一家团圆,但是,朝鲜战争的爆发很快又使他们分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王直在朝鲜战场</b></p> <p> 89师接上级命令,从浦东驻地出发经山东兖州集结,向东北开进。当列车停靠锦州车站时,王直从报纸上看到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发表的联合宣言,宣言提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对于急速北上的将士们来说,这就是战争动员令。王直立即在火车上召开师党委会议,认真学习宣言,同时派人购买了数十份报纸分发给部队,迅速组织传达学习,全体指战员更加明确了北行的光荣使命。</p><p> 11月9日,部队到达鸭绿江边,已经能够听见枪声和敌机的声音。王直清楚地知道,情况和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而部队自离开山东兖州后,一直没有时间进行入朝作战的政治动员。在此关头,部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以提高战斗意志。他以师党委的名义,起草了《给各团党委和政治机关的一封信》,阐述了出国参战的意义,要求全师指战员坚决贯彻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信的最后向全师指战员发出了“集中全力打好出国第一仗”的号召。</p> <p> 师长余光茂与政委王直率89师赴朝作战,全师指战员配发了棉大衣,但还缺少两百多条棉裤,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棉帽、棉手套和棉鞋。入朝后,时值朝鲜寒冬,北部山区气温骤降到零下30多度。王直命令没有棉帽和棉手套的战士拆掉一些棉被里的棉花,自制棉帽和棉手套。宿营时,号召干部战士相互关爱,挤在一起取暖睡觉。当他发现警卫班战士徐喜良的手冻伤了,急忙用自己的洗脸毛巾帮小徐包手。</p><p> 89师入朝后即与美军陆战1师第7运输大队遭遇,267团缴获敌人3000余条军毯。王直立刻下令把缴获的军毯全部发到部队,剪成小块分发给指战员们包手包脚。这一果断措施对于保障89师的战斗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长津湖作战中,89师是九兵团因冻伤非战斗减员最少的一个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王直在朝鲜</b></p> <p> 20军进入朝鲜,立即投入第二次战役。在东线战场,美陆战1师、步兵第7师、第3师在机械化装备运送下,由南向北,长驱直入长津湖地区,疯狂向鸭绿江边进攻。美军还出动航空母舰,驶近朝鲜东部海域直接支援地面部队。 </p><p> 11月27日,志愿军第二次战役东线战斗打响。第九兵团按照预定部署向长津湖地区之敌挺进。89师独立在社仓里方向进攻敌人,保障军主力对柳潭里方向作战。这是89师出国后第一次大的战斗,胜负将直接影响军威和部队士气,因此王直亲临主攻团266团作战前动员。27日晚,部队开始行动,次日拂晓迫近社仓里,晚10时向社仓里发起猛烈进攻。266团首先攻入社仓里北街,与敌展开激烈巷战。为夺取敌方防御要点,两位英雄班长蒋德林和吴怀有舍身炸碉堡,炸死敌人30多人,给部队打开缺口,开辟了前进通道,自己光荣牺牲。重创敌人并占领有利地形之后,89师奉命在社仓里转入防御,阻击北上增援柳潭里之敌。经过三天三夜防御战,敌人没能前进一步。</p><p> 美军陆战1师在柳潭里遭到沉重打击后,为逃脱被全歼的命运,于12月1日开始全线溃退南逃。社仓里美军第3师第7团向南逃了一整天疲惫不堪地行至剑山岭下。他们以为志愿军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仅凭两条腿无论如何也追不上他们,便放心地宿营了。而在美军睡大觉时,265团在王直的果断指挥下穷追不舍,翻越海拔1300多米的香榆山峰,抄近路突然出现在剑山岭下。</p> <p> 追上敌人,3营从正面攻击,2营攀登峭壁从侧后袭击,团警卫连迅速插入敌阵,枪声爆炸声响成一片,打得敌人措手不及。美军遭此袭击,混乱不堪,被击毙100余人。美军缓过神来立即组织反击。夜航机出动了,照明弹把夜空照得雪亮,在坦克的引导下,气势汹汹地反扑过来,妄图突围。这时,267团也赶来投入战斗。副连长李太隆拎起两颗手雷,迂回接近公路。随着爆炸声响,前面的两辆敌坦克被炸毁,阻住了后面的坦克。高射机枪手洪成茂击落一架敌机。拂晓前,志愿军发起总攻,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经一夜战斗至12月3日上午10时,终于将美军第3师第7团第2营大部歼灭。在12月5日至12日的追击战中,又击毙美军100余名,俘敌300余名,击毁和缴获敌汽车100多辆。</p><p> 志愿军一直追敌至东海岸,美军在两艘航空母舰的掩护下,仓惶从海上撤逃。12月24日志愿军主力收复元山、兴南港,第二次战役胜利结束。</p><p> 第二次战役的胜利,粉碎了美帝国主义“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的梦想,改变了朝鲜战场的态势,达到了我方战略预定目的。89师在剑山岭战斗中所取得的胜利受到了兵团嘉奖。</p> <p> 由于王直在第二次战役中政治工作坚强有力,部队战绩显著,战役结束后,即被任命为志愿军第26军政治部主任。王直到任后,战时政治思想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对文工团、文工队的创作和演出抓得很紧,亲自督促检查。26军文工团里有不少上海籍团员。王直在回忆录《志愿军26军政治部文工团在朝鲜战场上》中,较详细地介绍了以下情况:</p><p> 那时26军的文工团有100多人,有表演队(曲艺、舞蹈、器乐等)、军乐队、美术创作组等。在朝鲜近两年的时间里,文工团创作了许多文娱节目,如:小歌剧《血的友谊》,歌剧《阿妈妮》;京韵大鼓《反坦克英雄班》;舞蹈《士兵舞》、《阵地舞》;自编的独唱歌曲《慰问袋》、快板、乐器演奏、相声、戏剧演唱、秧歌、腰鼓、小剧等。他们深入前沿阵地慰问演出,深受广大指战员欢迎。王直要求文工团创作文艺作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要有很强的战斗性和群众性;二是部队作战频繁,阵地分散,敌机骚扰,表演形式必须是适合分散、隐蔽的小型化形式。因此,那时的文艺表演是走进树林,走进坑道,走上炕头去“搭舞台”。文工团往往是在晚上演出,战士们在黑暗中倾听。“唉哟哟,不怕天冷石头硬,筑好阵地杀敌人,争取立个国际功啊,唉哟哟”……在山峦起伏的阻击线上,文工团员与夜晚挖坑道的战士们一起欢笑,一起歌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王直(前排左五)与文工团员合影</b></p> <p> 文工团不仅要演好戏,还要担负很多工作。在部队演出时,配合部队指挥员,做战士们的思想工作;到前线演出时,要将各类补给品带给前线部队;从前线返回时,将伤病员护送到后方医院治疗;遇到部队作战时,他们要担负抢救、掩护伤病员的任务;还要做群众工作,与朝鲜老百姓建立军民鱼水关系;有时要组织国内民工支前作战;有时要当临时翻译、临时战地记者等等。从后方到前沿要经过敌方炮火封锁线,时常遇到敌机轰炸和扫射;到了前沿阵地,遇上敌人进攻,他们和战士一样,也要参加战斗和做战斗保障工作。</p> <p> 26军一直流传王直和26军文工团就是巴金小说《团圆》及电影《英雄儿女》原型的说法。电影《英雄儿女》影片中王成紧握爆破筒跃向敌人的形象,与真实的班长蒋德林、吴怀有的形象重叠在一起;乘坐吉普车奔赴前线的王文清主任的形象,与坐吉普车穿越敌人炮火封锁的王直的形象重叠在一起;文工团员王芳的形象,与真实的26军文工团员的形象重叠在一起。对此,王直这样说:“(电影中)王主任这一形象的原型,应该是志愿军高级政工干部的整体形象。我是不是‘王主任’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应当通过《英雄儿女》这样的优秀作品,记住那段历史,记住革命先烈为了祖国和人民所付出的一切。” (作者刘云刚、王宁峰,葛大庆推荐)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王直与夫人、孩子们全家合影</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冰雪夜,长津湖,英雄冢</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放追忆60师长津湖之战</p><p><b style="font-size: 15px;"> 倘若没有经历过长津湖的残酷,又怎能知道志愿军意志的坚强!</b></p><p> 1950年11月11日,穿着华东地区单衣的60师官兵,经过朝鲜的满浦、江界奔赴朝鲜东线战场。</p><p> 11月16日,部队在广城洞召开了全师团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战役动员大会,师政治部主任徐放在动员会上要求全体指战员克服困难打好出国第一仗,争立出国第一功。</p><p> 11月20日,部队顶风冒雪翻越1900米高的雪寒岭,赶到加里洞集结待命。60师的任务是由小马岱里地区夺取古土水以北有利地形,切断长津湖地区敌人的退路,并坚决阻击敌人增援,而后相机行事围歼古土水之敌人。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60师政治部主任徐放</b></p> <p> 长津湖东线白头山,属高寒地区,山地海拔1000米至2000米。气候冬季达零下40度。崇山峻岭,林木茂密,村镇稀少,道路狭窄。一条长津江由北向南至黄草岭南奔流而下。</p><p> 长津湖是由拦水坝拦住长津江水而形成的水库,江东面有一条沿江岸山边公路从古土水直通下碣隅里,此时已被美军陆战一师占领。我军的运输车辆无法通行,火炮,粮食装备运不上来。由于准备不足,没有朝鲜地图,翻译没有,语言不通,问路、侦察敌情都有困难,好在朝鲜人大都认识汉字,写字问答。</p><p> 60师的官兵冒着刺骨寒风,没有冬装,战士们把棉被裹在身上御寒。就靠随身携带的机步枪、手榴弹、炸药包,几门82迫击炮和一条米袋,用大无畏的精神与现代化的美军飞机、坦克、大炮和新式武器装备作战。</p><p> 11月26日夜间,二次战役打响。师长彭飞率领60师178团和179团的2个营,渡过长津江。178团2营攻占了古土水东北角的小民太里、化被里的1355.7和1276.3高地;3营在2营以北占领1236.5和1612.6高地,控制了公路和179团阵地相接。179团二个营攻占乾磁开东洞两侧的1478.5和1182.1高地,切断了美军陆战一师古土水与下碣隅里之敌联系。180团攻占古土水以西的高地。</p><p> 28日,古土水美军陆战一师发现公路被切断,感到危机降临。上午8时,敌人以一个营的兵力,在8辆坦克和20余架飞机掩护下,向178团阵地进攻了一整天遭到顽强抗击而被击退。28日晚,下碣隅里遭到我兄弟部队58师的猛攻。美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感到情况紧急,电令古土水美军“不惜一切代价增援下碣隅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在朝鲜战地指挥所</b></p> <p> 29日上午,古土水之敌又以一个营的兵力在飞机、坦克支援下,向我178团和179团阵地发动四次猛烈进攻均被击退。至11时,美军只好缩回古土水。为了增援下碣隅里,古土水美军再次纠集一个坦克营、一个通信营一部,及美军七师32团的一个连、英军突击大队等900余人,分乘汽车百余辆,在坦克开路和20余架飞机掩护下,于下午1时许沿公路冲击我部防御阵地。经过激战,美军攻占了1236.5以南的小高地,并以强大火力掩护敌人车队冲过化被里山口,于15时进入179团1182.1高地防御阵地。1营2连副连长寿志高等27名勇士,以血肉之躯阻挡敌人坦克,全部壮烈牺牲。被炸毁的敌坦克,阻塞了前进道路。我山上防守部队用轻重机枪、迫击炮猛烈射击,敌人立即陷入一片混乱。</p><p> 179团团长张季伦、政委张浪抓住战机,命令全线出机,将敌人截成数段,分割包围,反复冲杀激战。与此同时,178团以一部分兵力向古土水警戒,1、3营主力向北出击。2连向古土水进攻,造成古土水美军惊慌失措,急令坦克和部分人员回增古土水。178团毙伤敌人40余人,因无法对付敌坦克而退回。</p><p> 黄昏敌人失去飞机大炮支援,179团向被分割包围的敌人,发起反复冲击数次,激战至半夜,1营利用美军俘虏喊话,以军事打击与心理攻势双重压力,迫使美军放下了武器投降。受降敌军共240余人,包括:美军160人,英军、土耳其军22人,韩军53人,日本人3人,台湾特务2人,其中美军中校1名,少校2名。缴获坦克4辆(包括击毁的)、汽车78辆、火箭炮1门、无后座力炮10门、90火箭筒10余个、轻重机枪26挺、步枪200余枝及各式无线电台、步话机等物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徐放与夫人金虹(摄于1951年朝鲜)</b></p> <p> 60师经过半个月的战斗,由于缺乏防冻装备,冻伤人员很多,粮食供应困难,造成部队严重减员。</p><p> 180团担负防守门岘及黄草岭1081高地,于12月7日、8日,顽强阻击真兴里北援之敌,受到黄草岭南逃美军与真兴里北援之敌南北夹击。战斗中,3营伤亡很大,弹药耗尽。2连在零下40多度的冰天雪地执行守备任务,没有吃过一点热食,穿的单薄棉衣不能生火取暖。全连干部战士一个一个都俯卧工事旁,手握步枪、手榴弹全部冻死在阵地上,凝成了冰雕般的英雄群像。</p><p> 当第二天早晨来打扫战场的我军指战员看到这个无比悲壮的情景,人人都悲痛万分。就连美军史料记录也不得不称颂坚守1081高地的中国军人:“这个阵地的中国60师,忠实执行了它的任务,顽强战斗,无一生存”。</p> <p> 长津湖,20军痛打美军王牌陆战一师,让其饱尝了“地狱”般的煎熬。然而,长津湖也是英雄的祭台:全国战斗英雄、179团2营副营长毛杏表,全国战斗模范、179团1营2连副连长寿志高27名勇士,180团团长赵洪济、团参谋长(身负重伤后送治不及时牺牲),徐放的亲弟弟徐文华,180团“冰雕连”……60师的英烈排出一长串名单。</p><p> 长津湖,就象一个巨大的英雄冢!</p><p> 第二次战役结束,全师共伤亡3203人,其中因缺乏防寒衣物冻伤1663人。</p><p> 1951年1月8日,60师移至咸兴、五老里一带休整,治疗冻伤,总结战斗经验,开展英模评选活动,补充新的兵员,进行防空、打坦克、射击、投弹等军事训练,等待参加第五次战役。(选自《徐放回忆录》,徐晓红供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徐放与女儿徐晓红、女婿王成宇合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976年于舟嵊要塞区)</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朱启祥:华川阻击战彰显责任与担当</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 58师政委朱启祥以敏锐的战场洞察力、果敢的决断力和军人的使命感,主张并支持师长黄朝天下决心打一仗“没有上级命令”的华川阻击战。</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 这一仗名垂青史。</b></p><p> 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结束,志愿军主力向北转移至渭川里、朔宁、文惠里、山阳里、杨口、元通里及其以北地区进行休整。联司命令各部队于5月23日晚开始向指定地区转移,并要各兵团留1个师至1个军的兵力,阻击敌人,掩护主力北撤。23晨,在我主力尚未转移时,敌人便以4个军13个师的兵力,以摩托化步兵、坦克、炮兵组成的“特遣队”为先导,沿汉城至涟川、春川至华川、洪川至麟蹄公路,多路实施反扑。我军最初的机动防御线未及形成,即被敌突入,西线的加平和东线的麟蹄被敌分割,我军一度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朱启祥将军</b></p> <p> 1951年5月24日夜,58师到达大兴里,突然火光连闪几下,“轰轰轰”一片爆炸声。</p><p> 怎么回事,第60师、第27军和朝鲜人民军还在后面,敌人的炮怎么打到这里来了?走了不远,师作战科李峰参谋在公路边传达师长、政委的命令:敌炮轰击,绕道开远里,经仓里西进。</p><p> 26日晚,部队到达榆村里,火光不断闪现,轰鸣声不断。通讯科王风岐参谋站在公路边说:“敌人炮火封锁,先头172团,还有173团一部分强行通过了北汉江,但是炮火越来越近,越来越密集,师长、政委决心绕道过北汉江。”接着他又说:“朱政委说,敌机轰炸是正常情况,敌人炮击是异常情况。一定出了意外情况,部队要掌握!”</p><p> 从大桥过江就是华川城。其实华川没有城,因为郡政府所在地,所以这样叫。炮弹四处爆炸,越来越密集。</p><p> 在下芦谷师指挥所,师长、政委、参谋长、主任都伏在地图上研究敌情。突然,上、下芦谷一片爆炸声,尘土飞扬。远处,173团驻地启星里、场巨里,城山一线也传来轰轰隆隆声响……</p><p> 黄朝天师长从地图上抬起头来,听了一下,大声说:“不对头!是密集炮火,要出鬼!”</p><p> 朱启祥政委正往173团打电话,一次、两次都呼叫不应,急得额头上沁出汗珠。他对师长说:“美军动作挺快,说不定到达北汉江了!173团那边可能是美军进攻……”</p><p> 有位参谋插话:“我们后面还有60师和27军,敌人怎么能跟在我们师的后面呢?”</p><p> 朱政委斜睨了那参谋一眼,严肃地指出:“正因为这样,情况更加不妙。后面还有兄弟部队。北汉江大桥一定要控制在我们手里!”</p><p> 黄师长问通讯科长王光:“军部、兵团部联系上没有?”</p><p> “都在行军转移中,没法架线,电台也联系不上。”</p><p> 黄师长用拳头狠敲一下地图,抬头向朱政委征询:“老朱,你看……”</p><p> “天塌下来也要顶住!”朱启祥坚定地说:“师长,下决心吧,时不我待!兵团、军部继续联系,先把部队展开,着173、174团控制北汉江大桥和华川。”</p><p> 黄朝天双拳一挥:“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948年9月在山东济宁</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后排左起:周涌、朱启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前排左起:栗亚、兰阿嫩</b></p> <p> 这时,电话铃响。朱启祥拿起听筒,高兴得喊起来:“李彬!”把话筒交给黄师长。173团团长李彬是个大噪门:“在5连的401高地前面,敌人以坦克开道,顺着沙河攻击前进。现在已经和我团打上啦!”</p><p> 师长说了声“坚决打!”放下电话,叫过黄明秋科长:“着173团以一个加强营急速抢占启星里、大加马伊、389.7高地、场巨山、城山一线阵地;着174团以一个营占领巴积洞、372高地、占场洞、大利里一线阵地,准备迎战北犯敌人。”转头征询:“老朱……?”朱启祥说:“坚决守住北汉江大桥北侧高地,控制渡口,接援后续部队。没有命令,不准后撤!”黄师长向黄明秋交代:“要174团派一个加强排控制九万里岘浮桥。172团待命!”朱政委表示同意。</p><p> 下芦谷西边就是公路,兄弟部队的小部队和一些零散人员向北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成了敌机的目标。负责警卫的干部生怕因此而暴露师指挥所的位置,向公路派出了警戒,疏散零散人员。朱启祥却派参谋向零散人员查询沿途情况。从他们的叙述中,弄清大致的敌情:美军前锋有摩托化步兵、炮兵、坦克兵,沿公路冒进,已经占领了富坪里、华川,还在向北冲击。</p><p> “好几种臂章,大概有不少番号。”以后查明,在58师当面之敌约有10个团的兵力:美7师位于大利里、华川、城山一线,韩3师15联队位于原川里一线,韩6师位于万下桥、新浦里、722高地一线,韩2师17联队位于松亭里、史仓里一线;并有坦克270余辆,各种火炮550余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朱启祥与夫人沙路(1955年于上海)</b></p> <p> 遥望401高地,173团5连正在苦战……</p><p> 师长和政委赶到173团指挥所,401高地方向枪声稀疏起来,只有坦克的轰鸣声传来,偶而也有炮弹掠过团指挥所上空。</p><p> 5连怎么没有动静?李彬团长抓住电话机,声嘶力竭地叫喊,一点回音也没。团指挥所里十分紧张,空气也好象凝结一样。</p><p> 黄师长急得把头上的帽子扯下来,狠劲丢给警卫员,说声:“走!”只走了几步,给朱政委一把拉住:“师长,不能上去!”</p><p> 这时,5连方向骤然响起震天动地的巨雷声……</p><p> 173团的参谋赶来报告:敌人以7辆坦克开道,步兵随行,向401高地猛攻,5连埋伏在路边的反坦克小组,首先炸毁打头阵的坦克,后面坦克乱了套。5连乘机反击,又打毁敌人3辆坦克。美国佬连尸首、伤兵也来不及拖走,缩回到华川去了。</p><p> 黄师长和朱政委回到下芦谷指挥所,廖政国副军长也赶来了。廖副军长实战经验丰富,对反击地点、兵力使用和战术动作一一作了交代。黄师长立即与174团莫长富团长通电话,部署当晚向华川之敌反击,夺回蛇头帆南山阵地,攻取华川。</p><p> 另一个电话机上,朱政委正和173团通话:“这个地区原是我东线出击兵团发起进攻的战役后方,有兵站,有物资,附近还留有兄弟部队的大批伤员。你们组织小分队向场巨里、原川里山沟出击,抢救伤员和物资。”朱政委放下电话机,疲惫地闭上眼睛……</p><p> 晚上,师里召开各团首长参加的紧急会议,朱政委开门见山:“今晚这个会议是如何阻击敌人的作战会议,而不是要不要阻击敌人的讨论会。”黄师长讲了当前的情况和师的决心、部署。并要173团主力在将军山至541高地构筑阵地,174团在313高地西坡到好音洞一带抢修工事,随时准备迎击北犯敌人。他说:“敌人都打上门了,能不打吗?美国佬要想冲过去,除非我们58师的人都死光了!”</p><p> 廖副军长指出:今天和美韩军仅只是接触,敌人还摸不清我军的情况,明天开始就会有大的进攻。一定要有打恶仗的准备。他交代了具体战法:部队配置要前轻后重,主力要配在马蹄形两侧;要不断实施反冲击,以攻代防,以防代守;白天坚守,夜间反击;白天杀伤大量敌人后撤离,夜间反击恢复阵地。总之,要机动灵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朱启祥、栗亚在延安毛泽东故居前合影</b></p> <p> 当晚,173团组织小分队向场巨里、原川里西山沟出击,抢救伤员300多人,和一部分物资主要是炸药;174团毙敌100多,俘敌50多,收复华川,并以一部兵力前出九万里蚬,接援北撤的后续部队。</p><p> 黄师长和朱政委赶到173团指挥所,刚好兵团宋时轮司令员来电话:“噢,黄朝天呀!你们打得很好啊!朱启祥在吗?要他一起听电话。”宋时轮对58师在行进间机动转入防御表示满意。他说:美军搞“闪击战”,企图夺取金城、平康、铁原三角地带,割裂志愿军东、西兵团。彭总命令我9兵团粉碎它这狂妄企图。兵团党委研究,决定58师担任阻击任务,顶住敌人的冒进,要求在东自华川湖,西至史仓里,北到山阳里,纵深40里,正面120里的地段上坚决阻敌北犯,掩护东线出击兵团和人民军转移。</p> <p> 根据朱启祥指示,师政治部成立了政工指挥所,由秘书科长王昊、宣教科长柴一清和宣教科干事范执中组成。朱政委特别强调让战士了解战况:“不能叫战士做糊涂兵,打糊涂仗。”他说:“一个人的勇敢不可能来自愚昧,只能来源于他对战争的责任性。”</p><p> 政工指挥所印发战报,宣传阵地上的战斗事迹,鼓舞斗志。柴一清和范执中经常深入前沿阵地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典型。</p><p> 6月8日晚上,政工指挥所印发了华川阻击战的最后一份《战地简讯》。那是兵团首长亲自签具的电报:“你部在友邻协同下,英勇抗击敌人连续13天的进攻,给敌人以重大杀伤,挫折了敌人疯狂冒进气焰,迟滞了敌人进攻,赢得了时间,掩护了东线出击兵团主力的转移,胜利地完成了任务。”</p><p> 战至6月8日,全师奋战13个昼夜,在30余里宽大正面的防御战斗中,取得了毙伤俘敌人7400余名的战绩。</p><p> 10日上午,朱启祥政委披了一件美国长毛绒军用背心,斜倚在树杆捆扎的临时木床上,脸色青灰,两颊突露。他对王昊说:“最近我老发低烧。前天转移到这里,喉咙里发痒,咳出一口浓痰,里面有血丝……你找个朝鲜联络员(朝语翻译),只说你要买的,想办法给我买点高丽参补补气。”朱政委特别交代:“就你一个人知道,不要把我吐血的事告诉任何人。””</p><p> 王昊知道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患过肺结核病,还未痊愈就从疗养地返回部队出任团政治处主任。</p><p> 战斗任务解除了,朱启祥病倒了。上级党委电令他回国,到山东曲阜留守处养病。(作者原58师秘书科长王昊,荐稿阚文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朱启祥、沙路全家合影(1973年于武汉东湖)</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特等功臣张建明小组三人歼敌一个排</b></p><p> 1951年6月8日,20军全线展开华川以北主阵地防御战。59师176团于山(阳里)金(化)公路南北,以三天峰、赤根山为主阵地实施防御。</p><p> 这天晚上,7连5班副班长张建明带领两个战士,组成突袭攻击组,目标是摸上山干掉敌人的一个宿营小队。连队为他们配备了一个救援组,由副排长带5班长等9个人组成,远远地跟在他们后面。</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特等功、二级英雄张建明</b></p> <p> 就在他们离山头还有大约50米的时候,山顶上突然传来了子弹上膛的声音。原来,一名战士有哮喘,轻轻咳了一声,敌人警觉性很高,一阵韩语哇哩哇啦叫了起来。</p><p> 张建明用手势示意两个战友快速接近山顶,摸到敌人宿营地前10米。敌人的帐篷共有4顶,呈棱形排列,最左边的帐篷内开始骚动,都能听见重机枪在上膛了。先下手为强!张建明立即拉响了手中的反坦克雷,朝着第一个帐篷扔了过去,帐篷顿时被掀翻,里面的敌人和东西全都飞了出来。</p> <p> 这时,张建明大声指挥战友:“快把右边那个干掉!”战友立即拉出一颗反坦克雷,向着最右边的帐篷扔去,第二个帐篷也被炸掉了。</p><p> 张建明刚要炸左边第二个,只听身后呼的一声扔出了一颗手雷,原来,是班长傅保生扔出去的,他听到上面开打后,担心只有三个人应付不过来,就以最快的速度爬上了山。</p><p> 这时,最大的帐篷中的敌人跑了出来,一边端枪扫射,一边狂吼壮胆。张建明在暗处,端起冲锋枪,一梭子子弹过去,韩军顿时没了命。</p><p> 完成任务后,张建明和班长准备带人撤退,山下的救援组也做好了接应的准备,却不料,敌人又一队士兵冲来,将张建明等人包围了。原来,敌人一拨巡逻队正巧路过这里,听到这里有枪声,就立即过来增援。张建明等人一边撤退一边还击,但张建明感觉仗打得不过瘾,就趁乱摸进了敌人刚刚被炸的帐篷,扛起一挺美式重机枪、一支卡宾枪,然后快速后撤。</p> <p> 这时,后援组已经上来了,副排长正背着腿部受重伤的班长傅保生,情况十分危急,敌人巡逻有20多人,后续增援部队也快过来了,隐隐约约能听到叫喊声。张建明急忙将重机枪和卡宾枪交给副排长,说:“副排长,你先指挥大家突围,我背着班长走小路,不然我们全都会被包围!”</p><p>副排长将傅保生交给张建明,指挥人员边打边撤,张建明则背着傅保生,走小路往回撤。</p><p>从这里回营,大概有六、七里的山路,要翻过两个山头,张建明吃力地背着傅保生,翻过一座山头后,他的体力就已经透支了。这时,几个敌人发现了他们,追击过来,情急之下,张建明实在走不动了,干脆坐在山坡上往下滑,裤子很快被磨破了,双腿鲜血淋淋。</p><p> 追兵越来越近了,傅保生用微弱的声音要求张建明放下自己,让他快撤,可张建明不知哪里来的力量,又将傅保生背过了一个山头,直到看见公路。</p> <p> 连队派出接应的人员赶来了,张建明将傅保生放下后,因为身体极度透支,当场昏倒过去。</p><p> 张建明和傅保生一起被救回了营地,傅保生因受重伤,转移到后方医院治疗,张建明则接替了班长的职务,继续在前线作战。</p><p> 因张建明的英勇表现,志愿军总部为其记特等功,授予“二级英雄”的荣誉称号。(作者荒沙,荐稿周泉渊)</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章洪珊、宋远帆:抗美援朝亲历记</b></p><p><b style="font-size: 15px;"> 章洪珊,浙江省三门县人,1926年1月出生。1943年11月参加新四军浙东纵队,194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历任纵队指导队学员、第五支队副政治指导员,解放战争,任华野1纵3师7团政治处保卫股长,抗美援朝,任20军60师政治部保卫科科长。</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60师保卫科长章洪珊</b></p> <p> 60师入朝后,连续急行军赶到战区。此时,地处朝鲜东北部狼林山脉的长津湖地区已大雪纷飞。气温降到零下30度。</p><p> 美陆战1师进入长津湖地区后,摆开长蛇阵。北起柳潭里南至古土里,下碣隅里居中,为师指挥所,并筑有简易机场。</p><p> 20军各师的任务:59师割裂柳潭里与下碣隅里之敌的联系;58师攻击下碣隅里之敌,60师切断古土里与下碣隅里之敌的联系,并相机夺取古土里,防敌南逃。</p><p> 11月27日夜,我60师各团按任务迅速占领阵地。28日上午8时,古土里之敌为了与下碣隅里打通联系,以8辆坦克为先导,载兵40辆卡车,在20架飞机掩护下,向178团阵地进攻,遭顽强抗击,伤亡重大,退回古土里。下午2时,又出动一个营,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向我猛攻,又被击退。29日上午古土里之敌,接连四次向我进攻,均被击退。由于下碣隅里之敌,遭到58师猛烈围攻,处境危急,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命令古土里之敌,要不惜一切代价,増援下碣隅里。古土里之敌又于29日下午,组织一支特遣部队,约1000余人,在英国海军中校德赖斯代尔指挥下,集中中型坦克29辆,汽车140辆,在30架飞机掩护下,企图向北冲过我阵地,増援下碣隅里。15时进至179团1营扼守的1182高地前,遭到1营2连顽强抵抗,战士罗金山、徐忠启腰捆八颗手榴弹,跃上公路,将敌坦克炸瘫在公路上,接着1连也在北面公路上炸瘫前头的一辆坦克,使敌前进受阻。此时,山上防守部队,以轻重机枪、迫击炮,猛烈攻击汽车上的故人,敌纷纷下车抵抗,一片混乱。179团团长张季伦、政委张浪抓住战机下令全团出击,冲入敌阵,将其截成几段,经反复冲杀,敌伤亡重大,陷于绝境。30日凌晨2时俘敌一名中校,经做工作,向敌喊话,迫使德赖斯代尔特遣队240余人阵前投降。这是60师入朝首战胜利,是以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并举迫使敌投降的一个范例。</p> <p> 12月6日,美陆战1师在100余架飞机掩护下,向古土里突围。58师和60师节节阻击,敌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直至12月15日其残部在美3师的接应下逃至兴南港,登舰从海上逃亡。号称建军百年,从未打过败仗的陆战1师,虽未遭全歼,但伤亡过半,元气大伤,丢盔弃甲,狼狈不堪,被赶下海去。多年后,陆战1师作战处长鲍泽上校说:“中国人没有足够的后勤支援和技术设备,否则,我们绝不可能走出长津湖,陆战1师不过是侥幸生还”。</p><p> 第二次战役中,美陆战1师受到了歼灭性的打击。这一巨大胜利,扭转了朝鲜战局。毛主席致电志司彭德怀司令员和9兵团宋时伦司令员:“9兵团此次东线作战,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章洪珊、宋远帆与朝鲜儿童合影留念</b></p> <p> 在长津湖战役中,60师全体指战员忍受极其严酷的自然环境,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身穿江南薄棉衣,在粮食供应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以冻土豆充饥,用步枪、手榴弹、迫击炮加炸药的劣势武器,抗击敌人的飞机、坦克、大炮现代化装备,以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涌现出毛杏表、寿志高等烈士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以及180团2连在门岘1081高地阻击南逃之敌,经30多个小时的暴风雪,全部冻死在战壕里的“冰雕连”英雄群像。</p><p> 长津湖战役的胜利,就是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和极为恶劣环境中取得的,广大指战员不怕艰苦、不畏强暴、英雄顽强、坚韧不拔,忍受了难以忍受的困难,为了保卫新中国和朝鲜人民,为了打胜这场正义战争,任何艰难困苦都不在话下,流血牺牲亦在所不惜,彰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崇高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p> <p><b style="font-size: 15px;"> 宋远帆,江苏无锡市人,1935年1月出生,1950年3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教导团,1951年初入朝分配到60师政治部任文书、文教,抗美援朝期间参加了第五次战役。</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20军教导团女生大队入朝前</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在山东曲阜孔府前合影(箭头所指为宋远帆)</b></p> <p> 1950年11月中旬,宋远帆所在的20军教导团留在中朝边境通化地区待命。女生大队住在通化南头道围子,这里是长白山腹地,冰天雪地,气温降到零下二、三十度。房东大娘见到这些有说有笑的姑娘,非常热情地说:“你们这么年轻就离开父母来打美国鬼子,真了不起,这里天气太冷,你们南方人怎么受得了?”女兵们说:“大娘,我们是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吃点苦算不了什么,再苦也不怕。” 大娘把大炕让给女兵睡,她和老伴及女儿三人挤在一个小炕上。</p><p> 一个月后,学习结束,女学员们要被分配到各师,准备入朝参战。临走前一天晚上,大娘手里拿着许多小纸包说:“你们明天要走了,我实在舍不得,但你们要上前线,怎么能留得住?只能表点心意,这纸包里的参须,是老伴上山采来的,这是长白山的特产,你们每人一包,可以泡着喝,暖身子,女孩吃更好,朝鲜比这里还冷,千万别冻坏了……”大娘边说边抽泣起来,女兵们也被感动得流下眼泪:“大娘,你这样关心体贴我们,好似亲妈,打完仗我们一定回来看你们。“</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宋远帆在朝鲜</b></p> <p> 入朝后,宋远帆被分配到60师政治部当文书。1951年4月下旬,志愿军发起了第五次战役。60师担任正面主攻任务,突破敌人防线后,进行纵深穿插迁回。宋远帆参加了一线包扎所工作,战斗打响后随部队前进。包扎所设在一个山沟的大石旁,卫生员们在这里进行紧张的救护和转运工作。急救包用完了,她们就撕下自己的衣服当绷带,伤员饿了,就把自己背的干粮给他们吃,并在战场四处寻找敌人丢下的罐头、食品,还用敌人的钢盔烧水拌炒面。她们一面不断地动员安排轻伤员转移,一面把重伤员一个个抬上担架往后方运送。</p><p> 伤员们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而且在负伤后也表现得很坚强。一个伤员手臂打断了,腿又受伤,要他坐担架,他坚强地说:“把担架留给不能走的重伤员。”他硬是一拐一拐地走下去。</p> <p> 5月中旬,为消灭东线的韩军,我军又发起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战斗。敌人沿昭阳江设防,60师再次担任主攻任务。昭阳江200余米宽,水流湍急。在炮火掩护下,部队很快突破了敌人的前沿阵地,包扎所也迅速跟进。来到江边,大家立刻下水往对岸奔去,水越来越深,当不会游泳的宋远帆走近江心时,被湍急的江水冲得站不住了,心里发慌,但又想这是打仗,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死也要往前冲。一股激流把队伍冲散,她一连呛了几口水,就在这危急时刻,感到身后有人推她,接着一支手伸过来拽住了她,一个尽力拉,一个拼命划,一步一步走向南岸。死里逃生的宋远帆来不及问一声这个救助她的战友的单位和姓名,便匆匆奔向前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章洪珊、宋远帆与孩子们合影</b></p> <p> 第五次战役后,部队转入休整。一天宋远帆走在山边公路上,遇到科里的张会计。他从车上下来,说有事刚从后方回来。正说着,突然敌机来了,炸弹跟着落下来。一声巨响,她被埋在土里,过了一阵醒来后,扒开身上的土,站了起来,只见身边炸了一个大坑,张会计已倒在血泊中牺牲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遭遇,她的心久久无法平静,潸然泪下,心中燃起对美帝仇恨的烈火。</p><p> 一天晚上要去背粮,管理员说:“小文书,你背不动,就不要去了。”她说:“要吃饭就得背粮”,执意要去。一路十几个人,有说有笑,到粮站装完粮食即往回走,通过封锁线时,管理员说:“大家注意,拉开距离,快点走。”他话音刚落,果然敌机来了,来不及疏散,大家只好就地卧倒,只见火光一闪,前后左右都落下炸弹。敌机飞走后,清点人数,发现保卫科干事牺牲在血泊中,大家失声痛哭,悲愤至极。</p><p> 1952年底,部队奉命回国。一次夜行军通过敌机重点封锁区阳德。宋远帆走在一个炊事员后面,经过一段急行军,当快要离开封锁区时,刚松了一口气,不料敌机又来了,一颗炸弹就落在身旁。宋远帆被炸懵了,以为这次可能在劫难逃,但还是幸运地醒过来了,可是炊事员却再也起不来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章洪珊、宋远帆夫妇晚年</b></p> <p> 亲眼看到三个战友为国捐躯,长眠异国,宋远帆每当追思这些难忘的战友,心情都很不平静。作为曾经的一名志愿军女兵,一名幸存者,回忆往昔,她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供稿张文勤)</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制胜之道:换个视角看战争》为战争系列丛书。每个人都可从从战争中汲取经验、启迪智慧。海军空战英雄高翔、国防大学教授马骏、军事专家赵宗九、房兵等倾力推荐。</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本系列丛书共分为7册,分别为:《百战归来:名将的成名战法》《空战英豪:王牌飞行员的天空》《决战大洋:传奇舰长的海战》《大浪淘沙:消逝的经典兵器》《经天纬地:不可不知的战场环境》《威武外挂:古今军队的服饰标示》《师出有名:武器装备的命名》。</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其中《百战归来:名将的成名战法》讲述了古今中外著名将领们所参与的著名战役,并对战役战法进行详解;《空战英豪:王牌飞行员的天空》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空战英雄的故事;《决战大洋:传奇舰长的海战》讲述了从古至今的著名海战及海战指挥官;《大浪淘沙:消逝的经典兵器》讲述了那些曾经在战场上耀眼过,但现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经典武器;《经天纬地:不可不知的战场环境》对军迷广为关注但市面书籍较少的战场环境导致战役成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威武外挂:古今军队的服饰标示》向军迷展示了从铠甲时代到近代统一军服的历程及军服的发展;《师出有名:武器装备的命名》则介绍了中外曾经和现在装备的一些武器的命名及外号等。</b></p> <p><b> 面向20军子弟征集相关资料:</b></p><p> 一、照片(3——5张)</p><p> 1、父亲(母亲)在朝鲜战场的照片;</p><p> 2、军功章或奖状(选项);</p><p> 3、全家福照片一张。</p><p> 二、文字(500字左右)</p><p> 1、简历(主要反映抗美援朝中所在部队、职务);</p><p> 2、战斗事迹。</p><p> 三、版权归原作者。</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共和国两代军人》编辑部</b></p><p>统筹:毛战海、杨少华</p><p>文案:冯杨</p><p>助理:阚文言</p><p>美篇制作:冯杨</p><p>外联:林平(135 1682 9260)</p><p> 范晓莹(13777888336)</p> <p><b>投稿:扫码加微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