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爸妈诞辰一百周年

森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纪念爸妈诞辰一百周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零一九年农历二月二十四日是爸爸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我们姐弟商量为爸妈制作一个美篇,在妈妈二零二零年农历十一月初三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时,献给亲爱的父母。</span></p> <p> </p><p> 父亲 杨锡胤,1919年2月24日(农历)生,湖南省长沙县人。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毕业于重庆北碚中国乡村建设学院。1944年7~12月,在四川省南川县飞机厂附设农场任干事,搞蔬菜生产技术指导;1945年1~8月,在重庆北碚公园搞花卉栽培、庭院设计。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在重庆江北思克职业学校当园艺教师。1946年7月至1947年8月,在湖南农业改进所任技佐,在衡阳园艺场搞蔬菜生产技术指导。1947年8月至1950年1月,在长沙开物农校当园艺老师。1950年1~12月,在岳阳县立中学任生物老师。1951年1月至1954年3月,在衡阳市人民政府建设科任9级技术员,先后担任十方塘农场、东阳渡农场(现湘江农场)场长兼技干。1954年4月至1955年7月,在湘南行署农业技术推广站任技干,主抓柑橘生产。1955年7月至1986年3月,先后在衡阳专署农林水利局、农业局及地区农业局、行署农业局、衡阳市农业局工作,历任经作科副科长和农技站、经作站副站长。1983年6月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全省首批高级农艺师,1988年省职改领导小组特批为教授级高级农艺师。</p><p> 先后任中国园艺学会、棉花学会会员和湖南省园艺学会、棉花学会会员及衡阳市农学会常务理事、衡阳市园艺学会理事长。曾当选为衡阳市政协第五届常委、衡阳市城北区第八届人大代表,衡阳市科协第四届委员。</p><p> 主持的“棉花岱红良种推广”1983年获衡阳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参与“湖南省柑橘低产园改造综合技术”项目获1988年农业部农业丰收二等奖。1959年主持编篡了《衡阳地区果树誌》。</p><p> 1997年10月29日逝世。</p> <p class="ql-block">  母亲 陈义纯,1920年11月3日(农历)生,湖南省长沙县人。1942年毕业于湖南省第一师范。1943年9月至1950年12月在长沙县嵩北完小、大唐坳五保校、私立农校附小任教;1951年至1954年7月在衡阳市四完小、九完小、一完小任教;1954年9月至1957年2月在衡阳市公安局文化干校任文化教员;1957年2月至1959年2月在在衡阳市文化干部学校职工中学任教员;1959年3月至1977年12月在衡阳市六中任教师。1977年12月退休至1979年返聘任教两年。1961年至1965年,参加湖南师范学院教师进修班函授学习,1983年颁发函授本科毕业证书。</p><p class="ql-block"> 在中学任教二十年,担任语文教学,每期都当班主任。教学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关心爱护学生,深受学生爱戴。所执教的班多次获得统考年级第一名。</p><p class="ql-block"> 2006年7月19日逝世。</p> <p>  爸妈现在虽然已经与世长辞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p> <p>  父母于1948年8月3日(农历)结婚,当时他们是长沙县开物农校附小同事。婚后育有一女三子。</p><p> 爸妈结合,相濡以沫近五十年,感情甚笃。虽然有坎坷不平,碰碰磕磕,但最终还是幸福圆满的。在爸爸最后的日子里,妈妈悉心照顾,终日陪伴在爸爸身边。</p><p> 此照片摄于1953年衡阳市一完小(现人民路小学)。</p> <p>  爸爸才思敏捷,见多识广,兴趣广泛。吹拉弹唱、绘画、雕刻都来得一下。小时候经常听到他拉二胡唱京剧吹笛子。</p><p> 爸爸一生命运多舛,说话不注意,文革初期就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遣送回老家。1968年落实政策回原单位恢复原职。</p><p>  妈妈忠厚老实,为人低调。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很好,所以文革中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p><p> 爸爸记忆力很好。1983年晋升高级农艺师考英语时,全衡阳地区只有三个人合格,他就是其中之一。</p><p> 1984年在衡阳市庆祝建国35周年大会上(岳屏广场),爸爸作为知识分子代表发言。</p> <p>  1980月12月9日(农历十一月初三)妈妈六十岁生日与爸爸合影。</p> <p>  1984年爸爸到庐山疗养,妈妈随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87年国庆节在衡阳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工人文化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66年元旦全家福。</p><p class="ql-block"> 当时孩子取名字都是包含父母的关心和希望,或者是与形势相连。</p><p class="ql-block"> 女儿是老大,出生时,湖南还没有解放。那时算八字,说她五行缺木,就取名琳琳,加了四个木。后来文革中破除迷信,就改名“勇前”。但同学家人都叫惯了“杨琳琳”,一时改不了口。下放时迁户口,派出所工作人员说,琳琳很好听,还是改回来吧!这样,就又改回了“杨琳琳”。</p><p class="ql-block"> 大儿子出生时,正是抗美援朝,保卫和平期间,所以取名“杨卫平”。</p><p class="ql-block"> 二儿子出生时,要有利于世界和平,取名“杨利平”。</p><p class="ql-block"> 小儿子出生于2月14日,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纪念日,故取名“友苏”。后来,中苏关系破裂,改名“立雄”,一直到现在,就叫“杨立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79年春节全家福</p><p class="ql-block"> 外婆,爸妈,儿子杨卫平、杨利平、杨立雄,女儿杨琳琳,女婿邢春泰。</p><p class="ql-block"> 外婆张德仁,1951年随妈妈来到衡阳,一直就在我们家。我们四姐弟都是外婆带大的,跟外婆感情很深。</p><p class="ql-block"> 外婆精明能干,思想开明。外公早逝,外婆独自带5个孩子生活,外公去世时时最大的舅舅12岁,最小的舅舅半岁,妈妈是老二,当时10岁。外婆不识字,知道没文化的痛苦,所以再艰难也要送子女上学。妈妈就是在外婆的支持和自己刻苦努力下读到师范毕业的。</p><p class="ql-block"> </p> <p>  1955年春节爸妈回长沙,和爸爸的姐妹及各家的小孩合影。</p><p> 爸爸家是五姊妹。</p><p> 大姑妈杨世泽,心灵手巧。解放前在长沙县职校教刺绣,薪酬供爸爸上学,对娘家奉献很大。</p><p> 四姑妈在老家务农,家境比较贫寒。爸妈省吃俭用,经常接济他们。</p><p> 五姑妈杨煦琪,没有读多少书。但她自幼聪慧,自学四书五经、东周列国、二十四史等,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解放后担任小学语文老师。</p><p> 爸爸还有一个哥哥叫杨文胤,解放前被抓壮丁后一直杳无音信。</p> <p>  1957年小舅舅舅妈一家来衡阳,外婆、妈妈和他们及孩子们合影。</p><p> 妈妈家也是五姊妹。</p><p> 大舅舅陈逸迁,14岁当学徒,在长沙市酱园工作,七十年代末病逝。</p><p> 大姨妈陈义君,我们叫她“爱姨”。她在老家务农,七十年代初病逝。</p><p> 小舅舅陈健吾,在老家务农,勤劳肯干,是种田的好把手。</p><p> 小姨妈陈义然,我们叫她“庆姨”。庆姨心灵手巧,8岁就开始学织布。那时家境贫寒,她和外婆一起织布换钱,供妈妈上学。她后来进了隐储女校。解放后到郴州临武县药材公司担任会计。</p> <p>  1973年妈妈到长沙与大舅妈周顺华游览橘子洲头留影。</p><p> 大舅妈跟妈妈姑嫂感情很好,是爸妈一辈现在仍然健在的唯一一人,今年92岁高龄。</p> <p>  1976年12月19日庆姨来衡阳看望外婆和爸妈,与妈妈合影。</p><p> 姐妹情深。庆姨比妈妈小八岁,她的生日跟妈妈的生日只相差两天,妈妈生日是农历十一月初三,庆姨生日是农历十一月初五。</p> <p>  1980年国庆节,小舅舅舅妈来衡阳与爸妈合影。</p> <p>  1994年11月13日小舅舅来衡阳与爸妈合影。</p> <p>  1997年爸爸去世后,庆姨姨爹、小舅舅来看望妈妈合影。</p> <p>  1998年春节妈妈来广州,与五姑妈姑爹在越秀公园合影。</p> <p>  1985年8月,春泰到北京出差,妈妈和我们随同到北京玩了几天,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合影。</p><p> 在北京,我们游览了天安门广场、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十三陵水库、雍和宫等,瞻仰了毛主席遗容。</p><p> 在北京,我们第一次吃了两毛钱一个的冰淇淋。回衡阳的火车上,在河南郑州买了一个烧鸡,舍不得吃,结果回到家里坏掉了,真可惜!</p> <p>  爸妈和他们的孙辈们邢蔚、杨欣、杨江、杨犀在一起。</p> <p>  爸妈翁婿婆媳关系都很好,与亲家相处和谐。</p><p> 爸妈与大儿媳爱华的父母合影。</p> <p>  2000年5月1日在广州沙面艺术馆前,妈妈与大儿子卫平、孙子杨欣合影。</p> <p>  2000年1月23日广州星海音乐厅前,妈妈和二儿媳晓芬的父母、晓芬、晓芬妹茵茵、外孙女邢蔚合影。</p> <p>  2000年3月11日 妈妈和二儿子利平、二儿媳晓芬合影。</p> <p>  妈妈和小儿媳一丹父母在广州合影。</p><p> </p> <p>  小儿子立雄全家福。</p> <p>  女儿琳琳全家福。</p> <p>  二十一世纪初,衡阳市农业局根据衡阳市政府的要求,编纂了《衡阳市农业志》,爸爸被征集入志。</p> <p>  爸爸在工作。</p><p> 爸爸从事农业技术工作三十多年,主攻棉花和柑橘栽培。爸爸敬业爱岗,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我们小时候,爸爸是吃住在单位,很少有时间回家。</p><p> 我们长大后,有同学、同事来家里玩,跟爸爸聊天。爸爸一聊就聊到他的棉花和柑橘,滔滔不绝。我们同事说:你爸爸真是农业专家,三句话不离本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爸爸手迹</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妈妈手迹</p> <p>  1951年10月,妈妈参加衡阳市第一期小学少年先锋队辅导员学习班。</p> <p class="ql-block">  妈妈和衡阳市六中的同事们合影。</p><p class="ql-block"> 衡阳市六中原来在丁家牌楼,六十年代初搬迁到汽车西站,就建在汽车西站东南面的一个山坡上。在学校周围的山坡上,有很多空地。妈妈在课余时间,带领我们姐弟几个挖土种菜。那时生活比较艰苦,大家都种菜。为了找肥料,我们到厕所(旱厕所)掏大粪,到衡阳市一大米厂去拖糠头灰,小便在家里用木桶存起来,放几天再淋菜。夏天,要到坡底下的池塘里挑水淋菜,好辛苦啊!劳动就有收获,有了萝卜白菜等助餐,我们感到非常幸福了!有一年,由于放了大粪和糠头灰,我们种植的马铃薯长得好大啊,两个就有一斤多!</p> <p>1992年妈妈参加衡阳市六中59届学生</p><p>毕业三十周年联谊会</p><p>站立第一排正中间为妈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妈妈在写回忆录。</b></p><p class="ql-block"><br></p> <p>  在联谊会上妈妈和王兰香同学握手。</p><p> 妈妈师生关系融洽,她退休后,很多学生经常来看望她。</p><p>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妈妈所带的班上有一个同学,家庭困难,没有被子,妈妈就拿出40元钱资助他,给他买被子和所需物品。那时候40元可是妈妈近一个月的工资啊!</p> <p class="ql-block">  2000年元月,妈妈来到广州,住在小儿子立雄家。</p><p class="ql-block"> 闲时经常与儿媳一丹谈论过去的往事。一丹建议母亲把往事写下来,让后人知晓。妈妈接受了一丹的建议。当时妈妈已近八十岁高龄,眼睛高度近视,但她还是认真地写起来。特别是写到外婆时,妈妈是流着泪写的。历时一个月,终于完稿。</p><p class="ql-block"> 妈妈写完后,立雄进行了编辑。杨欣打字编印成册。在妈妈的八十岁生日宴会上,分发给各位亲朋好友。</p> <p>  妈妈写的回忆录手稿。</p> <p>  立雄为妈妈八十岁生日制作的贺卡。</p> <p>  杨欣为奶奶八十岁生日制作的贺卡。</p> <p>  杨江为奶奶八十岁生日制作的贺卡。</p> <p>  爸爸妈妈,我们永远怀念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