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马拉松式的调转 <p>朗读者张晓丽</p> <p> 七、马拉松式的调转</p><p> 虽然长了一级工资,生活实际还是很紧张的,这是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大女儿小玲毕业后,求爷爷告奶奶的也总算安排个临时农村民办代课老师,根本不是长远之计。就在这时学校的总务老师徐国学人送绰号徐大眼镜子的二女儿徐雅娟怀孕八、九个月,求我爱人给护送一下,出于同一单位的同志,也算是助人,我爱人就把徐雅娟送到大庆油田五部一大队。那时正是快到新年之际,数九严寒滴水成冰,外边寒风凛冽,室内温暖如春。用天然气烧大铁筒子,就是职工家里也是天然气做饭、采暖,根本不花钱。当时的大庆不仅是烧的不花钱就是住房,吃水,坐车……十不花钱,真是叫人羡慕。就烧的一项不花钱就省了一大笔开支,这是生活方面儿,而大庆正处在文化大革命后各方面蓬蓬勃勃大发展的时期,将来孩子就业也好安排,于是下定决心往大庆调转。</p><p> 马拉松式的调转。七七年恢复高考,全省高考成绩倒数前三位的是大呼黑,大,当然是大庆了。为了把教育迎头赶上去,大庆决定从外地调入师资力量,调入教师解决住房家属干活儿,企业招工时帮助子女就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教师调入。</p><p> 八零年十月一日,我乘上古城到齐市中转经龙凤的火车,顺利地到达目的地,找到赵俊杰老师,就是现在的赵哥,当时他是大庆四中高中部的校长,他与全家人不仅是热情接待,并积极想办法帮助联系。 </p><p><br></p><p> 调转作为其他人不是什么难事,但对于我可不是一件简单事。大庆调入教师是为解决高中教师的紧缺,调入教师的条件是本科毕业的学历,最低也得是专科毕业生,可我连个函授专业毕业证都没有,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高中生,所以调入难度极大,困难重重。</p><p> 因赵哥在龙凤,就是在全大庆教育界也是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他向龙凤区关书记介绍我的情况,关书记一是信任赵哥,二是考虑调入的教师是讲课是工作,不是要那张文凭,那张证书,所以龙凤区同意接受我,但得通过考核。考核主要方式是试讲,可对我的试讲可不是一般的组织形式,有市教育局局长亲自部署安排,听讲人除局长外,有市教研员,大庆一中教研组长陈老师,还有一中其他的业务骨干教师,地点是在大庆一中,内容是高中高一物理当时教学进度。恰好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二)“连接体”问题。</p><p> 讲课的时间、地点、内容确定后我就回赵哥家,我自己先备的课,真是用了心,应该说特别特别地重视,反复的钻研教材,推敲教法,认真的斟酌每句话,甚至开头语结束语都做了准备,可把自己备课的想法向赵哥一讲,赵哥说,忠诚呀,这怎么能行呢?我告诉你,物理教学主要是先向学生描述清楚物理现象,展现物理过程。在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然后再转入对现象、过程的定量分析,物理现象、过程的奇妙之处,往往是用教学语言来揭示的。这是物理的严密性、深刻性、科学性。当然了,定性是基础,定量是关键。然后赵哥又结合本节课帮助我分析,告诉我应如何如何……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是我教物理以来,第一个人向我讲授物理教学的规律与教学方法,是我物理教学的领路人,有了名师的指点,试讲是相当成功,大庆一中权威物理陈老师课下对我说,这节课我讲不了你这水平,我想这节课形式上是我讲的,其实是赵哥的智慧,赵哥的经验。</p><p> 这节课以录音的形式留下来,因为讲得好,教育局准备把我调入大庆中学,当时的大庆中学是大庆名校之首,这校进出教师需许副市长批准。录音经许副市长传到大庆中学,大庆中学再传回教育局,传来传去,把录音传丢了,没办法向市人事局上报,所以这次我试讲就不了了之,直到八一年五一前得到通知,叫我来大庆第二次试讲。</p><p> 第二次试讲是在龙凤区十九中进行的,讲的内容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有了第一次赵哥的指点,这次赵哥就没过问,讲得很成功,博得好评。很快就要档案。问题来了,档案是我个人随身带的,一路非常顺利,一个熟人送上车的,火车票都没起,一路绿灯,可下火车正是半夜12点,为了省钱在候车室等候时档案丢了,怎么我也没找到。真是急死人,火冒三丈。</p><p> 档案丢了怎么办?返回克山急忙告诉了教育科的赵奇科长和人事组组长陈玉林。赵科长问还去不去大庆了。我说坚决去。去也得等三个月,陈玉林也问去不去了,我说一定去。去就得重补档案了。</p><p> 赵科长叫我等三个月,回家就把日历牌儿翻过90天,90天的时间好比九个月还长,天天盼,日日想,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时间一到,我就又去找赵科长,赵科长当即说你别找我。我说不找你我找谁啊,他说,你把档案随身带走是违背组织原则的,不是我允许你带的,这事儿我就假装不知道,你同陈玉林是同学关系,他直接补办就算了。</p><p> 当时涉及档案工作的有三个人,他们都知道我同赵科长的关系,所以补办过程还算顺利,当然这次不能让我在随身带了,是组织上通过邮递方式发出的,发出时间快到八一的十月份了。</p><p> 情况有变,一波三折。当调令来时,我已调入古城轴瓦厂了,怎么回事?原来新补的档案是在八一年就寄出了,可82年五一还没接到调令,认为调转是不可能了,这是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是古城轴瓦厂的党办主任王凤山与厂办主任陈忠林代表厂党、政领导邀请我到厂的子弟中学,尽可能安排较好一点的住房,家属安排家属科干活,厂若是招工子女就业提供方便,考虑再三,既然去不了大庆,那就去轴瓦厂吧。</p><p> 厂方非常重视,进校就任命子弟中学的校长,行政副科级,这是校长职务从来没有的;恰巧赶上张副厂长往厂长住房搬迁,他原来的住房是职工住房最好的,依新来职工是不能分配给我的,厂以党委会的名义将张副厂长的房给我,在厂内引起极大轰动。家属在纸盒厂上班,是家务中最好的安排活,不脏不累,挣钱也不少。 </p><p>我的工作挺顺利,得到老师们的信任拥护,但从今天总结的角度看,还是有不足,需进一步提高改进的地方。校长的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应进一步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老师中蕴藏的热情潜力充分调动起来,挖掘出来,众人拾柴火焰高,靠老师们的集体智慧才能把学校办好,把学生培养好,再一点就是没有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这是个子弟学校办学,每年、每批毕业生无一人考入克山一中,应在应届毕业班中重点抓住几个好苗子,重点培养、重点练兵,没有重点就没有策略,没有成绩,总算是有考入三中高中的。</p><p> 厂子八二年真的招工了,招收厂的子女,但不招各级各类学校正在读书的学生,而此时大女儿小玲已不是农村临时代课民办教师了,县准备办个麻纺厂,为麻纺厂培养工人而成立了麻纺学校,小玲考上了麻纺学校,还是班级的团支部书记校团委委员。因是在校生,当然就没招上了。</p><p> 孩子没招上工,妻子淑兰又不服厂水塔自来水儿的水,吃上自来水儿就坏肚子,怎么办?重新同赵哥联系还是去大庆。所以向厂领导说明情况,反复工作,总算是厂党委书记同意去大庆,可时间已是八三年的元旦,调令已跨年份,并又是大庆一年一度的人事冻结期。市里答应看八三年的教师调入情况再说。</p><p> 八三年一年的工作也没调成,八四年不仅调成还进了大庆四中,马拉松式的调转总算告一段落。</p><p> 历时五年,两个调令,三次试讲。</p><p> 艰难地调转过程,充分的体现赵哥的关心,热心,耐心和决心,彰显赵哥的办事经验,能力,智慧和人际关系,赵哥的关心,决心有两个人在其中起很大作用,一是刘棠逊老师,二是王再先老师。在我调入时,赵哥回克山看望刘棠逊老师,刘老师说,忠诚是个人才,我本意让他回一中,他说要解决孩子就业问题,我就同意了他的意见,你就认真办吧,让他去成大庆。王再先是想介绍克山二中的姜老师,他是大革命中哈师院的物理本科毕业生,赵哥对这人的人品多少有个耳闻,就没有同意,事后王再先宣扬,赵俊杰有本科生他不调入,单单调一个高中生。这就更坚定了调我的决心,非调成不可,这方面情况是事后赵哥向我谈及的。</p><p> 调转成功改变了全家人的命运,本人工资连年调整,家属当年就干活儿,大女儿小玲之后调来,随后和她两地生活的丈夫培山也调来。洪生就更幸运了,他只是贪玩儿,不爱学习,就连一些常用字有的都不认识。我说红生若是有招工100人,报名只有99人,你一定招上了。事情真是这样:八五年总厂招工,男生的计划招工人数比报名人数还多。所以红生就这样轻轻松松有了工作,所有这一切我全家感谢一个人,赵哥。我不忘,连孩子也不会忘,“吃水不忘打井人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