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我和地瓜的故事 </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许兴友 </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前几天,我的侄女许立群给我们许家群发了一篇陈培实写的《一盘地瓜叶的情思》的文章,陈先生比我小两岁,是山东胶东人,我是鲁东南人,我俩年龄相仿,生活经历相似。他写的这篇文章文字生动细腻,情节感人至深,道出了地瓜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在历史上中国还比较贫穷的年代,地瓜于人命息息相关的点点滴滴,我看后十分感动。深藏在我心中于地瓜有关的故事,又一次在我脑海里浮现.......</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我家在东山坡上有块四分大的地,据说是我爹年轻时从乱石堆中开出来的。那年。又种了地瓜。几场雨后,地里的草都把地瓜苗盖上了,我娘十分着急,无奈请了两个短工,才把草除净。没过多久,又发现地瓜苗长的缓慢,我娘弄了10多斤黄豆,煮熟了叫上我和我姐,各拿</span>一根手指粗的木棍,在每棵地瓜苗边上扎个洞,把黄豆放进去,再盖上土,算是临时追加上了肥料,殊不知还真管用!眼看着,地瓜秧发疯似的长。到了秋天,我娘又请了三位年壮的邻居帮忙。收地瓜,这是一件按工序比较繁杂的活,要用镰刀先把地瓜秧割下来,再把地瓜刨出来,地瓜依旧连在一起,再把地瓜平分放到预先摆好的绑地瓜秧的绳子上,把它们捆在一起,每捆有40多斤重。因为没有车,好在地离家不远,三位邻居就用担水的扁担往家挑。后来发现有位叫长安的哥少运了一趟,另两位就议论起来。他俩猛然想起,有一趟长安哥要方便方便,落在了后边,他就趁机将两捆地瓜挑到了自己家中。为此,我娘心疼了一天。现在想来,两捆地瓜能值多少钱?可在当时,全家人能吃好几天呀!这个长安哥也好机灵,一有机会就想着自己的家。好在那年地瓜获得了好收成,这件事谁也没往外说,就悄悄过去了。</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49年10月,我叔伯哥许兴茂和我哥许林都参加渡江战役后在上海驻防。我娘思儿心切,带上不到9岁的我姐和2岁的弟弟克服重重困难去上海探望他们。把我留在家让大娘(许兴茂的娘)照看,大娘家也和我家一样,穷字当头,地瓜当饭。我大娘怕我想娘,尽量将好吃的留给我。离我家6里地的姥娘,几乎天天来看我。每次来,衣兜里总装着一块烤熟的或煮熟的地瓜,小心翼翼的拿出来让我趁热吃。有天可能没地瓜了,姥娘就用一块煎饼包上地瓜秧豆腐让我吃,尽管煎饼不大(像现在的一张A4纸一样大),我就好像吃现在街上买的天津煎饼果子一样口口香甜。这些往事,至今让我历历在目。</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用地瓜干摊煎饼,比吃地瓜干好吃,但多数家庭从节约出发很少摊煎饼吃。有一年,快到农忙季节了,我娘决定摊点煎饼以便农忙时吃。我和姐将地瓜干拿到碾子上压碎,泡到大盆里,配上一些高粱之类的食材,天还不亮我们就顶着满天星斗推磨,天亮了,也推完了,我娘就开始摊。那天也巧,刚摊一会,村上的邮差给我家送邮单来了。那时我刚上二年级,也算是家里的文化人了。一看邮单是我哥邮来的,我立即高兴地去邮局取回来,打开一看,全是布,还配有字条,详细的写着这块布做被子,那块花布给我姐做衣服,还有给我娘和给我的。我和我姐看后高兴极了,可我娘却默默无语,瞬间流下了眼泪!我娘触物生情,伤心的哭了,我姐一看也哭了,此时,我也哭了。结果煎饼也没摊成。是呀!在那个年代,连肚子都吃不饱,哪还有钱做衣服,我哥在外面,冒着生命危险为国当兵,这是当娘的最揪心的事,此时此景,哪还有心摊煎饼。</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山东,1953年以前大多数家庭的生活都以粗粮、地瓜及其制品为主生活。在我们村上,我记得有位人家住着几间低矮的草房,四季离不开地瓜,村上的人还将他家的人名编成了顺口溜“大梅、寇、丁、刘䶕、时仲,顿顿黑碗喝地瓜,来年还是穷!”村上的小男孩上小学之前,夏天大多都光屁股,你注意观察个个都因喝地瓜糊糊,把肚皮撑得发亮。我娘说我是没良心的肚子,喝几碗糊糊,肚子都不显大,那时候,日子过的苦呀!</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的提高,那种把地瓜当成主食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它作为饮食文化的一种,更加被社会所重视。有几年提倡粗粮细作,把地瓜干磨成面,做成饼干,包饺子、做春饼。也受到人们的喜爱。现在,又把它当成了养生、长寿的食品之一,推上了大雅之堂。作为我,永远忘不了地瓜及其制品救过多少穷人的命。我曾说过等我长大了,一辈子不吃地瓜,我也不想它。可我食言了,现在,我也经常买上一点,少量的和主食搭配着吃。可小时候苦日子把我养成的勤俭节约的思想还没变。至今,我还没独自大模大样的到餐馆消费过。愿这种思想永远伴着我心理平衡、合理膳食、幸福生活、健康长寿。 许兴友 2020年8月30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