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山回忆录-回忆我亲祖父母于长松几点事

秋雨梧桐

<p>回忆我亲祖父母于长松、于沈氏几点事</p><p>列宁教导我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因此我有责任将我亲祖父母有关事写出来,也祘对他们的祭祀。</p><p>亲祖父于长松、亲祖母于沈氏是曾祖父于立才、曾祖母陈氏第五个儿子,也是最小的一个。从我记世至他们去世,有几件事记得清楚,他们住在我们于家墩西头,门朝东,三间草房,家内有亲祖父母最小的儿子爱早,二姑姑,大姑早出嫁。亲祖父为人忠厚,不多话,种田、打土枪为生。枪是铸铁造的,三、四公尺长,后面是木托,专门打野鸭子。儿时我们叫亲祖父老爹爹。亲祖母去世早,印象不太深,但去世时记得清楚。亲祖母于沈氏是阜宁杨集三墩人氏。一天下午,她去我们于家墩东南方向芦荡打蒲黄,不幸中暑去世,遗体被人用小船运回,睡在大爷家,门朝南堂屋。可怜亲祖母脚上沾着黑泥,家人帮着洗净,边洗边哭,全家人处于悲痛之中。</p><p>亲祖父母共生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分别是大儿于爱洪、大媳于张氏,二儿于爱芝(即我的父亲)、二媳于沈氏(即我母亲),三儿于爱发、三儿媳颜氏,四儿于爱荣、四媳刘玉秀,五儿于爱早、五媳于沈氏(因病早逝)、五媳刘夕会。大姑早年出嫁杨集三墩大船上,二姑出嫁三墩永真为妻。</p><p>三爷爱发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膀手残疾,但是,三爷虽残疾不亚于健全人,种田、打鱼、农活样样行,特别是捞鱼摸虾比谁都精通,下荡取鱼从不空手。三妈是阜宁罗桥颜庒人氏,儿时三妈带我去她娘家。四妈是益林西北人氏,儿时她也带我们去她娘家玩过,因为三妈家大女儿叫大筛子。四妈家大女儿成娇,小时三、四妈栽秧割稻大忙时都叫我帮忙带孩子,平日待我也特别好。</p><p>五爷爱早比我大几岁,印象深,他从小失去母爱,是祖父一手带大。儿时我们在一起玩,从不吵架,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五爷经历两次婚姻,第一次娶阜宁杨集三墩于沈氏为妻,我们叫五妈,长的漂亮,高个子、白净。1951年上半年,我大哥加上二哥和五爷为了逃兵,四人在我们家大船上躲在河南芦草荡,天暖蚊子叮,吃不好睡不好,四人合计去三墩再躲兵役。一天早上,四人上我们家大船,五妈也随船去三墩,五妈掌舵,大哥二哥撑船去三墩。到三墩,五爷随五妈住她娘家,我们弟兄仨住三墩芦荡,后我大哥二哥随父去南方做生意,我住二姑家,过了几天,淮安来人将我带回应征入伍,从此少小离家从军。</p><p>后来听说五妈因病去世。五爷娶刘夕会为妻,二人感情深厚,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田园生活,并且当上六队生产队长。五爷在担任生产队长期间一心为公,认真负责,受到大家好评,属于清官。</p><p>下面有几件事我终身难忘。一是1946年新四军北撤,还乡团卷土重来。还乡团是什么人呢?他们是一批五恶不作,奸淫烧杀抢劫俱全的国民党、地方土匪武装,走到那里百姓遭秧。一天上午还乡团进村,从西头进庄,首先到祖父家,翻箱倒柜,翻出祖父藏在锅灶乱草内一箩稻,大约70—80斤,是祖父家口粮,还乡团硬行要抢走,祖父抓着箩口,苦苦哀求,留下救命口粮,可是,万恶的还乡团不但不同情,拿起身上背的长枪,用枪托捣向我祖父双手,可怜祖父双手被这群强盗捣得鲜血直流,无可耐何,只好松开双手,眼睁睁看着这群土匪将唯一的一箩口粮抢走。</p><p>二是,还是1946年,一天还乡团又进村,还是从西头进村,找到我家三妈,问三妈新四军以及教书先生到哪里去了,三妈老实,加之被还乡团那种扬威恶相吓得说不出话,于是将还乡团带到东头找我母亲,还乡团不问三七二十一先将我母亲以及三妈绑起来,命令三妈跪地,拷问我妈及三妈。我背着小妹芳山站在一旁,只见还乡团问我母亲新四军、教书先生到哪里去了?我母亲不慌不忙回答“先生,我们是妇道人家,你们枪一响,他们跑得无影无踪,我们哪晓得他们到哪去了”,还乡团问不出什么名堂,在三妈肩上放一枪空枪,灰溜溜跑走了。我母亲听到一声枪响吓坏了,以为三妈被他们枪杀,赶快低头看三妈,只见三妈还跪在那里,两眼直转,吓的说不出话。</p><p>还乡团为什么恨教书先生?因为教课书中骂《老中央有多坏,八狗腿溜得快》等进步书,所以还乡团恨教书老师。</p><p>我小妹当时年幼,不会走路,我背着她,她看到三妈跪在那里,母亲又被绑着,还乡团拿着枪,那种耀武扬威凶相,吓得直哭要妈妈。由于我母亲沉着冷静智慧,战胜了还乡团凶恶,避免了一场悲剧发生。</p><p>我的父亲于爱芝自幼过继给东头于长标(于立才二儿)为子,十二岁出书房门,凭着一身掏藕手艺、种田、搞运输(自家有一条大木船),虽苦,但是全家九口人当时生活还过得去,不愁吃穿。父亲兄弟五个处得也很好,有什么困难总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当时唯独父亲的大哥爱洪家生活比较困难,人口多,达山大哥胃口又大,大爷只会掏藕,其它行业不如人,生活艰苦,尤其到春天青黄不及时,大爷家日子不好过,经常看到大爷春天日子过不去了,就到我们家来,我母亲总是将家中麦子、山芋、罗卜等 粮食给大爷拿回家渡日。儿时,我们与西头堂哥堂姐妹都处得不错,都喜欢在西头玩,从不红脸。西头三妈、四妈、五妈他们也愿意来东头玩。总之,老一辈兄弟之情一直延续至今。希望今后永远保持发扬。</p><p>综上所述,亲祖父以及他珍爱的小儿爱早虽然离开我们多年,但经常回忆他怀念他,他受的阶级苦永不忘记。他们如在天有灵,也会感到无比幸福,因为他们儿孙满堂,后继有人,事业有成。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不述,但提祖父热爱五房就儿孙满堂。五爷三个儿子个个有出息。大儿寿山、二儿叔山、三儿阿山都有了儿和女,而且事业有成。寿山、阿山成了村居企业带头人,二儿叔山成了城镇管理干部,特别欣慰的是团结和睦,全心全意创事业,过着美满安居幸福生活。写此不成敬意的回忆,一是祭祀祖父母以及五叔精神永垂不朽千古。二是激励后人,不忘先人艰辛,团结奋斗。</p><p>以上是我几点回忆,写出来供堂兄堂弟以及堂姐妹参考,有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我写的目的一是对祖父母等过世先人祭祀,我们永远怀念他(她)们艰苦勤劳光辉一生。二是我们于家后辈不管走到哪里,都要保持联系,团结互助,发扬光大。</p><p> 于金山</p><p> 2020.7月5号写于扬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