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生涯之为国捐躯

上官无妄

<h1><b>文字:上官无妄<br>图片:电影截图<br>音乐:英雄赞歌(钢琴)</b></h1> <h1><b>我至今都没有为国捐躯,甚至连当兵入伍的经历也没有过。那么这个文章就是标题党了,也不是!<br><br>升入高二前的那个夏天,我有过一段难忘的经历。那个夏天,我相当于加入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夏令营。没有任何人给我说教,是我自己沉浸进去,自己用心去品味领悟的。<br><br>那个夏天,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影像留驻在我心里。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正义的事业可以英勇献身为国捐躯,这种理念成了我当时的最高理想。<br><br>可惜,这个理想至今没有实现。生活没有给过我这个机会。此生,这种机会还可能有吗?!</b></h1> <h1><b>高一学年结束发成绩报告单那天,阿J早晨就靠近我说:想不想天天看电影?我狐疑地看着他,可回答是毫不犹疑的:做梦也想!<br><br>阿J说:连着两个星期上午下午都看电影,腻不腻?我笑了,心想逗我玩呢,你没门。我用一句话就把他抵到墙角了:打赌么?从明天开始,直到永远,可以么!<br><br>阿J狡猾地笑了:没那么夸张,就两个星期。我们去XX电影院当义务领座员去,你再找一个伴。</b><br></h1> <h1><b>年轻时代的阿J的情商明显比我高,好多事他都比我有办法。你看,后来想要市图书馆的借书证我没戏,他有办法;再后来,他一句“想不想要本流行的革命歌曲集”就把我骗去干了两天油印装订工。现在,为了找几个人去电影院当义务领座员,他一句话就让我上钩了,我还如获至宝地去动员阿Z一起参加。<br><br>当天上午放学后,阿J带着阿Q、阿Z和我一起去了XX电影院办公室,落实了我们去当两个星期白天电影院领座员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没开介绍信,因为那里有阿J的熟人。</b></h1> <h1><b>这是个我非常熟悉的电影院,就在阿Z家隔壁。我正好就把阿Z家当成我们的集散地,平时放学我也常去他家。<br><br>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说出来也很简单:开场前关闭、散场前开启电影院的出口处大门,黑灯瞎火时打着手电给观众领座,散场后打扫卫生。记住纪律:不带朋友看电影,没事休息时上半场不占观众席座位。记住值班时间:上午八点半到岗,下午一点前到岗。<br><br>休息一天后,我们就正式上岗了。那些简单的工作流程,经过一个场次就记住了。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只有责任心可以考量。<br><br>我们一行四人,除了阿Z有点瘦弱稍矮些,其他三人身高都已到一米七五以上了。我想,电影院那些场务们一定在偷着乐吧;来了一批义工,至少扫地用不着他们费劲了。</b></h1> <h1><b>在我的印象中,那时我市的电影院除了门面装潢和进门朝向有不同外,观众席的布局都是一个模样。单号双号两个检票口的通道就把座位席分成中间一个大区和两边两个小区;放映机与银幕之间再来一个过道,就把座位席再分成前区和后区。<br><br>我与这个电影院可以说是关系匪浅了。首先,我从小就是一个电影迷;其次,这里是离我家最近的电影院。<br><br>小学五年级之前,我的看电影经历基本是与露天电影场联系在一起的。露天电影场就在我家前面的工人俱乐部里。到了六十年代,露天电影场不见了,那工人俱乐部变成一所学校。</b></h1> <h1><b>小时候对露天电影放映的场次挺有感的,一个月没看到就会觉得奇怪。随着我逐渐长大,城市里放映露天电影的场次也变得越来越少。城市和我一起长大了,电影院已经配套就绪,电影必须回归影院,那才是城市该有的样子。<br><br>小学五年级起,我就在这个电影院看电影。我就读的小学离这个电影院很近,几乎把这里当成一个娱乐场地了。放学后三天两头会赶过去玩玩,看看近期放什么电影。不看电影,就看那些海报和电影介绍也不错嘛,至少可以过一下眼瘾。<br><br>通常,在电影院看电影是要钱的,五分钱一张票。上初中前,我口袋里几乎没钱。那时,过年收到压岁钱和亲戚给的红包,我都会珍藏着。这些珍贵的两毛钱五毛钱们,从来不会花在其他地方,它们必须投到电影院售票窗口里,那里才是它们的安身立命之处。</b></h1> <h1><b style="font-size: 20px;">好多在这个电影院看过的电影我都记得。哦,那些让我激动不已的电影,那些令人感动的奉献和牺牲场</b><b>面,那些扮演英雄角色的电影演员们,都那么令人难以忘怀。</b></h1><h1><br></h1><h1><b>《渡江侦察记》让我记住了孙道临和陈述。《董存瑞》让我记住了张良。《平原游击队》让我记住了郭振清。《上甘岭》让我记住了“一条大河”。《铁道游击队》让我记住了秦怡和冯喆。《狼牙山五壮士》让我记住了幸存者葛振林。《英雄虎胆》让我记住了于洋。《党的女儿》让我记住了田华。《战火中的青春》让我记住了庞学勤。《青春之歌》让我记住了谢芳。《林海雪原》让我记住了张勇手和王润身。《红色娘子军》让我记住了祝希娟。《甲午风云》让我记住了李默然。《野火春风斗古城》让我记住了王晓棠和王心刚。……。</b></h1><p><br></p> <h1><b>这些电影给我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加深了当年我们在学校里所接受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那些呈现在我们这些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青少年面前的英雄形象,无一不是甘愿奉献,敢于牺牲的英雄。</b></h1><h1><br></h1><h1><b>这两周的电影院领座员的工作,让我过足了电影瘾。上午放映老电影《渡江侦察记》,通常是中小学学生的包场。下午是新电影《英雄儿女》。新电影因为两影院轮映还得跑片,偶然会出现短暂的等候休息的情况。</b></h1><h1><br></h1><h1><b>我痛快地、淋漓尽致的地、详详尽尽地看了十几次的《渡江》和二十几次的《英雄儿女》。《渡江》虽然早已看过,“黄河,黄河,我是长江,我是长江”这些呼叫还记得呢,可是我不会放弃的。比如吃饭,会因为昨天刚吃过今天就放弃么。看电影跟吃饭是一回事,何况电影那么精彩,那些惊险曲折的情节怎么能够放得下。电影里侦察敌榴弹炮阵地的惊险场面,尤其是周长喜中弹后驾车撞向敌车和吴老贵中弹后掩护小马渡江的那些牺牲场面一次又一次地让我感动。</b></h1><p><br></p> <h1><b>与《渡江》在电影结束时情节达到高潮不一样,电影《英雄儿女》讲述了朝鲜战场上英雄的诞生,英雄事迹教育激励战士们的成长和喜剧性的父女团圆的故事。</b></h1><h1><br></h1><h1><b>刚从医院回部队的战士王成要求参战,并拿出父亲鼓励他杀敌立功的来信给张团长和王文清政委看,王文清才知道王成就是自己的老战友王复标的儿子。在战斗中王成英勇奋战,壮烈牺牲。在全军开展向王成学习的运动中,王文清认出了文工团员王芳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原来十八年前,王文清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妻子被敌人杀害,不久他也被捕,老工人王复标收养了他的女儿王芳,此后双方失去了联系。王文清没有立即与王芳相认,而是帮助她完成歌颂哥哥王成的创作任务,并鼓励她以实际行动向哥哥学习。后来,当王芳在阵地上为炊事员演出时,敌机突然袭来,她为掩护炊事员而受伤,被送回祖国医治。一个月后,王复标参加慰问团赴朝慰问,王芳也伤愈归队,三人在前线团圆。王复标将真情告诉王芳,两位父亲都勉励王芳向哥哥学习,当好革命接班人。</b></h1><p><br></p> <h1><b>在当领座员的时段里,我仿佛把那个电影剧本都源源本本地背了下来;银幕上出什么电影镜头,台词就在脑子里一字不落地跳出来。</b></h1><h1><br></h1><h1><b>一般地说,电影看到这种程度再看就会腻了,可是这电影让我不腻!</b></h1><h1><br></h1><h1><b>每当银幕上出现王成对着步话机喊出“向我开炮”和最后拿着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场面时,我都会热血沸腾,情不能自已。看到王芳沉浸在为哥哥创作歌词而又悲痛欲绝的情景时,都会被感动得热泪盈眶。那些镜头让我读懂了什么是化悲痛为力量。</b></h1><h1><br></h1><h1><b>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电影这种文艺形式具有强大的感染教化功能。这次领座员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实是再次对我进行了一次传统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b></h1><h1><br></h1><h1><b>这种教育把血洒疆场为国捐躯是最崇高的英雄主义理念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它把为国捐躯英勇牺牲的壮举演化成我的一种人生梦想。</b></h1><p><br></p> <h1><b>永远也不会忘记那首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让我在此留下那些永不磨灭的歌词吧。<br><br>《英雄赞歌》<br>作词:公木, 作曲:刘炽。<br><br>烽烟滚滚唱英雄,<br>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br>晴天响雷敲金鼓,<br>大海扬波作和声。<br>人民战士驱虎豹,<br>舍生忘死保和平。<br>为什么战旗美如画,<br>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br>为什么大地春常在,<br>英雄的生命开鲜花。<br><br>英雄猛跳出战壕,<br>一道电光裂长空,裂长空。<br>地陷进去独身挡,<br>天塌下来只手擎。<br>两脚熊熊趟烈火,<br>浑身闪闪披彩虹。<br>为什么战旗美如画,<br>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br>为什么大地春常在,<br>英雄的生命开鲜花。<br><br>一声呼叫炮声隆,<br>翻江倒海天地崩,天地崩。<br>双手紧握爆破筒,<br>怒目喷火热血涌。<br>敌人腐烂变泥土,<br>勇士辉煌化金星。<br>为什么战旗美如画,<br>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br>为什么大地春常在,<br>英雄的生命开鲜花!<br><br>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生我所受到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在那个夏天,在那两个星期的领座员实践中达到了最高潮!<br><br>向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b><br></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感谢你的访问!无妄的文章永远待在这个空间里。没有美篇小编的关照,我的文字就是写给自己看的,所以无妄会被每一个访者感动!</b></h1><h1><br></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无妄也喜欢以文会友,每一个访客留言点评必诚信回访,打开文章后的点赞有空也回访。</b></h1><h1><br></h1><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来了就留个痕,让我方便拜访您。再次谢谢你的光临,欢迎你再来!</b></p><p><br></p> <h1><b>后记<br><br>今年10月19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赴朝参战70周年。我的高中生涯正好写到与此有关的一个专题,年轻时一直有过的那种为国捐躯英勇献身的精神不经意又浮现在眼前。<br><br>要说建国后,我国用一仗打出了国威军威,让新生的共和国从此屹立在东方而无人敢小觑的战争,就是抗美援朝那场战争了。<br><br>这一战我国有多少热血男儿血洒疆场为国捐躯,涌现出多少战斗英雄。《英雄儿女》里的王成就是那些为国捐躯英雄们典型的艺术形象。<br><br>永远不要相信那种王成的原型其实后来成了“战俘”的混账消息!<br><br>电影《英雄儿女》是根据巴金的短篇小说《团圆》改编的。<br><br>1961年,巴金在杭州创作完成了短篇小说《团圆》,同年在《上海文学》发表。<br><br>这个作品的素材,来自巴金两次在朝鲜采访。巴金两次都到过志愿军65军,并在194师住了两个月。<br><br>在那些采访的日日夜夜里,给巴金印象深刻的还是在志愿军194师582团六连的采访。<br><br>在那里,他接触到了电影和小说中的人物原型。六连战友向巴金讲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最让他难忘的就是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的故事。战斗打到最激烈的时候,整个阵地最后只剩两个人了,他们就是六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尽管数倍于他们的敌人已经挺着刀枪从山坡下冲了上来,可是赵先友和通行员仍然拼死抵抗,直到打得弹尽也没有一丝惧色。突然刘顺武发现敌人已经从他们身边冲了上来,赵先友当即举起手里的步话机,大声向团长张振川报告,敌人已经冲上来了,不要管我们,快向我们开炮,快向我们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br><br>一九九一年,时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当年志愿军65军194师582团长张振川将军写信请巴老为赵先友烈士塑像题词时,巴老用颤抖的手题下:“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巴金”<br><br>在朝鲜战场上,危机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志愿军英雄有很多很多。很明显,电影里的王成是无数在朝鲜战场英勇献身的英雄们的综合艺术形象。王成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些为国捐躯的志愿军英雄群体。那种假情假意的寻找王成原型、甚至用战俘作为原型来吸引流量的自媒体,它们的阴暗心理让人不齿。<br><br>顺便提一下,巴金的原作《团圆》绝对值得一读。用我自己的感觉来说,那就是巨匠手笔、爱不释手!<br><br>现在这篇小说可以在198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巴金全集》第十一卷《发的故事》等短篇小说集里找到。<br><br>现在网上已经很难搜到这篇单独的小说了,那些XX读书里也难见踪影。真想把它用图片的形式发上来,可是侵权巴老的作品于心不忍,所以我就忍住了。</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