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燧遐思

凯旋

<p>  趁着假日闲暇,趁着初秋丽日,忽想放飞一下心情,冲淡繁忙工作滞留在脑中的尘埃。</p><p> 周六中午,将妻携子,驱车前往湿地景观大道,意欲获得心灵的杀毒更新。花海驿站千亩花海的鲜花已有点焦感,似被秋的烈日烧灼一番。试种的稻田绿中泛黄,那是稻穗正在准备着御寒的外衣,又象是霜后的嫩草,已然失去了盎然的生机。就连景点上几个小商贩也丢盹纳梦。于是,继续前行。土长城在秋日的阳光下静卧着,好象正在思索千年的故事。钻洞湖的水已枯竭,进入视线的只有杂草撑着的九曲栈桥,昔日波光粼粼、水鸭禧戏、新人婚纱的场景已成过往。六分湿地的芦草已变作灰白的花海在秋风中晃晃悠悠。风很大,还有点凉,站在高台上怎么也激不起诗的灵感。若非带着老姐夫,可能要尽快离开这再熟悉不过的秋意景区了。</p><p> 不一会儿,我们继续向北,寻找新的让人心怡的景点。进入花城湖以北山区,但见群山横卧,连绵起伏。虽不巍峨,但气势宏伟,宛如一道铜墙铁壁扼守在戈壁大漠,让人油然而生诸多敬意。山回路转,眼前突然间开阔起来,前面是万马平川似的戈壁,右手一道道山梁层峦叠嶂,越远处越高,好象要和那天上的白云去握手。尤其是看到一个似老人、似雄鹰的烽燧,屹立山顶,格外引人。忽然决定上山去,一探尊容。于是车靠路边,携带妻儿一同前往。</p><p> 山势不算陡峭,迎着丝丝凉风,我们边爬山边感受着运动的快乐。西北的土石山,没有南方山上的滑腻,没有可抓的攀附物,但视野开阔,远处的山、近处的石、天空的云、山下的绿洲,还有通向天边的沟沟壑壑。</p><p> 爬上一处较为平坦的山顶,略事休息之际,向北望去,山下的天罗城尽入眼底,那郁郁葱葱的白杨汇聚成林,四周年幼的胡杨在风中舞动着柔软的枝条,中间那一排排杏树啊、小白杨啊井然有序,为戈壁大漠焕发出勃勃生机,此情此景令人不由赞叹人类的创造力和征服力。</p><p> 稍事歇息后,我们继续越沟爬梁,向那巨人般的古烽燧进发。约五六分钟,就到了烽燧的对面。这种古烽燧,当地人叫狼烟墩,距明长城约十公里,与花城湖的烽燧遥相呼应。细细看,大约十几米高,下面大,上面小,似塔非塔,饱经风雨的侵蚀而面目全非。顶部似用当地土坯多次修复,但依然被雨水冲刷得满面疮痍。不细心看,还辨不清是土夯,还是土坯所筑。</p><p> 既然上来了,何不看个真切呢?于是带着好奇、带着景仰和些许疑问,又爬过一道山梁,到了烽燧的脚下。感觉它又高了许多,大了许多。围着它转了一圈,不,又转了一圈,油然而生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沧桑感。只见,东面是部分残垣,已被千年岁月折磨的欲摧欲坠,主台顶部向东一面显然已塌陷多年,斜堆着砂石土,文物管理部门已用铁栅栏将它围护起来了。可以判断,当初,烽火台的东面应是一小跨院,用于生活休息和存放燃料。台基皆为土夯而成,顶部垛口部位的墙体是用土坯修筑的,依稀可见顶部残缺不整的土坯。妻问:“这么高的山,修这烽火台的土是咋运上来的?”我说:“这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所在,不知他们是从多么远的地方采用肩挑背驼的方式才运到这上面来的,为了一方的安宁,古先辈们真是不容易啊!”</p><p> 看着山下一览无余的茫茫戈壁,我深深领悟了在古人此建烽燧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也深深为古人的勤劳和智慧所折服。我仿佛看到了自远而近的胡马的烟尘,又似乎听到了战马嘶鸣、剑戟相抗的冽冽撕杀。</p><p> 突然我想,千百年来,住在这里的人们何尝不是和这烽燧一道坚守着这一方净土呢,他们在这寸草不生的大漠戈壁战风沙、斗酷暑、御外敌、建家园,是何等的坚强,何等的执着!你看那南边一片片绿树成荫的村落,北边山脚下的大漠绿岛天罗城,以及西南方向碧波荡漾的花城湖,都是他们一辈辈执着坚守的结果,是他们前赴后继、励精图治的结果,是他们初心不变的结果!</p><p> 下山的时候,妻说:到这儿的感觉真好,凉凉的山风吹着,高高的山在脚下,没有了城市的喧嚣,没有了城市的闭塞,眼前是这么的开阔,蓝天白云伸手可及,多少年都没有过这么开心了!</p><p>我说,是啊,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这就是古文化的气息,这些是城市里无法看到的,我们以后应该多出来走走啊!</p><p><br></p><p><br></p> <p>南望烽火台</p> <p>烽燧近观</p> <p>西望狼烟墩</p> <p>天罗城远眺</p> <p>北山望漠</p> <p>云山握手</p> <p>大漠绿岛</p> <p>绿树黄沙</p> <p>孤烽独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