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诊断助成长,研课磨课筑梦行——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英语学科第一周听课调研总结

舒兰进修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按照教师进修学校工作的整体安排及基层学校订单服务需求。我们小学部英语学科教研员王秀艳老师与2020年9月2日、3日、7日应基层学校邀请,分别深入舒兰市朝实验小学、小城镇中心校进行“订单”需求听课调研服务。通过“听”、“查”、“诊”、“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导”的方式进行。“听”即分层听,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学科骨干教师;“查”即查阅教案编写情况;“诊”即分层诊断出课教师课堂教学;“磨”即教研组研讨打磨;“导”即学科教研员王秀艳老师指导点拨,共计听课4节,线上听课4节,总计听课8节。现从基本情况、成绩与不足,建议与要求做如下总结:</span></p> 一、基本情况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本次线下出课的四位教师,从任职年限看,三位是刚入职一年,另一位是学科骨干教师。他们工作热情高,积极主动,急需专业培训指导,明确学科课堂教学环节及步骤。即:熟知教学常规五环节。从年龄结构看,三位是30岁以上青年教师,一位教师是35岁以下事业编招考教师。他们的精力充沛,做事专注力集中。从学历及专业结构看,这几位教师,两位是本科,两位取得学士学位,英语八级水平。他们的专业底蕴强,语貌好,专业素养高,小学英语学科的主力军。</span></p> 二、成绩与不足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本次四位教师分别从不同学段及课型进行认真准备,从上课的效果看,有以下欣喜之处:一是态度端正,认真准备;二是发挥青年教师优势,信息技术使用娴熟;三是彰显专业底蕴,全英授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虽然看到了青年教师工作态度及热情的可喜之处,但是从课堂教学航拍的角度看,仍存在以下共性问题:一是备课理念缺失。四位教师都将精力用在课件制作及课堂教学氛围调动方面,只追求表面热闹,而忽略了学情分析及目标落实上。怎么备课?备什么?不清晰。建议:教学管理层面,相关业务领导要给新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辅导;教师层面一是做到充分了解学生。本班多少名学生、学过了哪些单词及句型、掌握的如何?做到心中有数。二是与班主任有效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谁在家监管学生?父母是否离异?家长都是从事什么职业?做到了如指掌。从孩子心理入手,融其生。三是建立整本书知识体系。充分解读教材,按单元梳理重点句型及单词知识体系,积极思考各个板块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如:let’s learn 、talk 、read and write 教材编写主线。四是教材解读能力弱,导致课堂教学导入环节设计低效。四位教师就“教材”而教“教材”,根本没有建立整个单元,整本书语言知识体系。因此,课堂教学出现了前后知识不连贯,复习热身不到位,新授内容不达标问题。如:朝实验张雪峰老师执教的人教版PEP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How can I get there?》B部分词汇教学。该教师没有在复习热身环节,对前几节课Where is the...?It’s next to the...? 句型及重点单词cinema、 post office 等五个单词进行多钟方式复习,直接采取灌输式进入新授教学。而且受台风影响,学生放假两天,已对所学知识遗忘,加之家长铺导、监管弱,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之。小城中心校郑岩、陈坤老师虽设计了该环节,只是注重了形式,歌曲导入,教师都不会唱,不将情感融入其中,学生怎会入境?建议:教学管理层面,针对听课调研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指导,重点听教师的导语设计,并进行有效指导。教师层面要充分解读教材,单元整体梳理语言知识体系,帮助孩子建立语言链,积极思考各个板块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如:let’s learn 、talk 、read and write 教材编写主线,从而设计有效的导语,润物细无声的将孩子带进新知学习。这样就要求大家上网多学习,多看优秀教学设计,提高导语设计能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以上便是本周线上与线下听课小结。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分类指导,逐一去解决。本学期九月份就以“如何设计有效导语”为主题,解决新教师导语设计低效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同其心、共其力、集众智,则事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希望全市青年教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默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教育真滴。做一个学思结合,行思致远的青年教师。 </span></p>

教师

听课

青年教师

课堂教学

教材

教学

导语

学科

设计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