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中的历史烙印(一)

布衣崔

<p>  自新中国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场革命运动,资产阶级逐步被消灭,劳苦大众翻身做了社会主人。那些代表着封建皇家王公贵族、资产阶级商贾豪绅身份地位的豪门大院、奢华住宅,被共产党没收或收购,并分配给了贫民百姓,使其成为了百姓的家园。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人口激增,住房压力逐渐增加,那些居住生活在大院中居民们,发挥其才智,利用那些个大院中的空间,扩建出了一间间临时用房,其后自然成为永久住房或生活用房。原来规整敞亮的大院子,就演变成现在的拥挤蔽塞的大杂院。老北京胡同中的深宅大院,那些漂亮且风格迥异的四合院、小洋楼,更是无法逃脱这历史的宿命。更有甚者,由于各种因素,如城市改造、修道等,很多四合院、小洋楼被拆除、被推平,永远地湮灭在了社会改革的大潮中。</p><p> 改革开放的春风,将私有制经济带入到了社会主义体制当中,现在称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些人先富了起来,国家允许私有财产并给予保护,尤其是,住房商品化,不再推行公租,那些有钱、有眼光的人纷纷回收、回购那些已成为大杂院的四合院、小洋楼并加以翻修。当然,政府也看到这些四合院的作用,尤其是名人故居或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由政府、企业、个人多种形式出资加以维护、翻修和改造,使得北京胡同中的一些老院子、老房子得以旧貌重现。北京就有“四合院改造”工程,如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在原址上将四合院改建为二层,被树为典范推广。</p> 东交民巷篇 <p>  东交民巷全长为1552米,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先后有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日本、德国、比利时等国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p><p> 元朝时,东交民巷和广场西侧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现被天安门广场所隔开),名叫江米巷。由于当时这条胡同有元代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税务所和海关,因而成为南粮北运咽喉要地,所以而得名。</p><p> 东交民巷的历史,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中的屈辱和悲怆。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毛泽东主席命令部队入城式必须经过东交民巷。解放军全副武装通过东交民巷,洗刷了50年来中国武装人员不得进入东交民巷的耻辱。</p><p> 以下以目前依然矗立在这条胡同中,历经百多年风雨洗礼和战火考验的几栋各式建筑和街景,展示给大家,供大家睹物怀古,思情明志!</p><p><br></p> <p>  这是一个保存相对完整的天主教堂,具有典型哥特式风格的建筑物。</p> <p>  东交巷民三十号院(此门开在前门东大街上),此院为原六国饭店。</p> <p>  原来的六国饭店。由英国人于1905年建造,英、法、美、德、日、俄六国合资,故名。</p> <p>  原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建于 1910 年,是正金银行在北京设立的支行。</p> <p>  东交民巷44号,1998年建起的天安门管委会钟楼,挂牌为“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该建筑是为了与西交民巷的大陆银行钟楼对称而建,应是现代建筑。</p> <p>  原俄国使馆大门左侧旁门。现在高法院内。</p> <p>  红都服装店,建在原六国饭店的旧址上。这承载了几代驻外使领外交官的庄严与自豪,其出国制装均出自于此。</p> <p>  紫金宾馆后门,正门开在前门东大街上。原址是比利时使馆。</p> <p>  法国邮政局旧址。</p> <p>  原荷兰使馆后门,正门开在前门大街上。</p> <p>  东交民巷西段街道。</p> <p>  东交民巷西段街道。</p> <p>  东交民巷中段街道。</p> <p>  东交民巷中段街道。</p> <p>  东交民巷东段街道。</p> <p>  东交民巷东段街道。</p> 苏州胡同及周边胡同 <p>  姚广孝受命规划建设北京城和明皇宫时,自然想到了苏州家乡的工匠,便被姚广孝举荐到京城造宫殿,姚广孝家乡——陆墓的大砖(后来因铺了金銮殿而称为金砖)也源源不断地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往京城。那时候,在北京城里有大批苏州的工匠、苏州的船民,连带着一些苏州的买卖人。搞建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些工匠、运输船工、商贩就在北京城的东南角,离皇宫不远的地方驻扎了下来,形成了一条街市。于是在如今的北京火车站的西侧就有了一个“苏州胡同”的地名。</p> <p>  苏州胡同中,比较突出在街面上就能看见的建筑物,是门牌为99号的一座洋楼。据说解放前是个大军阀的住所,现已不知道具体是谁了,在周边向居民询问,谁也说不清。</p><p> 开在街上标着99号门牌的是院门,而正中的楼门是下沉式的。可见楼的基础在街道的底下,不知这一格局是原来的,还是后改造翻建的?</p> <p>  这是这座洋楼的局部,院门没开,无法窥视其完整结构。但仅其显露出的一角,也充分展示了其建造精美华丽。请看洋楼的门眉,这应该是当年建筑物的装饰!</p> <p>  苏州胡同62号,大门挺气派,从门外就能看见其院中藏着的异常漂亮的小洋楼。</p> <p>  但是进到院里,想看看小楼的全貌,确无论如何也看不见,我的视线被后来搭的密密麻麻的简易民房所遮挡。据该院中居民介绍,该小楼解放前是傅作义将军的住所,其搬走后,给了其司机居住。再前这栋楼应该属于亚斯立堂的教产,最早是神职人员的住所。到了日伪时期成为了日本人的居住地。</p> <p>  再说说这个苏州胡同118号院。院子目前已经是被私搭乱建的不成样子(这应该是北京老四合院的现状)。但在这些私搭乱建的小房后面,竟然藏着一栋残破而不失精美的二层洋楼。</p> <p>  是不是很震惊?据院中年长之居民讲,这是日本人盖的,里面是日式风格,外面包了一层中式建筑物风格。看,这二层回廊,虽然脱漆破损,但其风华依旧!该楼据说已是危楼,不能住人了。有人说,这楼是原侵华日军的一个宪兵司令部。</p> <p>  漆落残破的百年洋楼,就是这样静静地等待着自己的命运!默默的见证着其面前发生的故事!</p> <p>  这是从“南八宝胡同5号院”中拍摄的该日本人所建洋楼的侧面,依然是那么婷婷玉立!</p> <p>  这是在“南八宝胡同”5号院中见到的。无论院子多拥挤零乱,但依然无法改变人向往美的心态!</p> <p>  从这杂乱的“南八宝胡同5号”院中,依稀可见老北京四合院的规制。杂乱的院子,处处透出浓浓的生活气氛。</p> <p>  这是“南八宝胡同5号”院门。一抹绿意,带给我们清新凉爽,活力四射!</p><p> 南八宝胡同与苏州胡同、船板胡同相连通,全长320米,在苏州胡同周边算是比较长的一条胡同了。现在基本全是民居。</p> <p>  说完了南八宝胡同,下面我们说说“西镇江胡同”。</p><p> 西镇江胡同,明朝属明时坊,称镇江胡同。清朝属正蓝旗,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东边的钓饵胡同并入。后因修建北京站西街,将镇江胡同一分为二,称东、西镇江胡同,其西段1979年命名为西镇江胡同,全长297米。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p><p> 西镇江胡同重点介绍的是19号的院子。大门是传统的中式如意门,进入大门,穿过狭窄的通道,眼前出现了一座实打实的西洋风格建筑小楼。</p> <p>  小楼保存完整,目前尚有人居住。院中的老炮介绍,该小楼是日本人的,以前比这还漂亮,顶上都有装饰物,前些年都拆除了。</p> <p>  从此楼的建筑风格看,这不应该是日本人盖的,而是他们侵华时占用的。</p> <p>  有人说,这应该是旁边教堂的教产。但没有人能说的清其建设年代了,没关系,她目前还好好的挺立在那里,还在发挥最后的热能,为那些个住户居民遮风避雨。</p> <p>  该照片是从西镇江胡同17号院中拍摄,为小洋楼侧面,透着稳定端庄大方又不失灵性。</p> <p>  再下来说说“小报房胡同21号”。依然又是一座小洋楼。</p><p> 报房意为发送邸报、书信的处所。</p><p> 1897年2月,清政府将各海关邮局正式改称“大清邮政局”,并逐步向内地发展。凡铁路设站、电报设局之处,均添设邮政官局。从这时起,我国邮政事业才得以独立发展。起初,大清邮政总局仍设于总税务司署内,后迁到崇文门大街,直到1905年大清邮政总局才落户到小报房胡同。</p> <p>  该楼解放前是国民党宪兵19团部驻地。解放后曾经是外贸部宿舍。现为居民院。其楼东侧有一没有门牌号的深宅大院,高强探头,防范到位。根据前后门牌号推断,该防范严实的大院应包括小报房胡同中7到11的门牌。而7号院经网上查询,其正是清代邮局旧址,1905年至1907年,是大清邮政总局的办公地点。</p> <p>  这就是那个没有门牌的、被高强铁网围起并配以红外探测、摄像监控等电子科技手段防护的深宅……</p> <p> 船板胡同旧为水道,与泡子河相通。据说,此地有造船厂,由于造船、修船,故聚集很多船工,而船板则是他们的谋生做工的主要用具,因而得名。全长730米,与周边苏州胡同、后沟胡同、南八宝胡同、西镇江胡同、小报房胡同、丁香胡同、晓顺胡同、庆平胡同、治国胡同、三源胡同等多条胡同相临相通相交。</p> <p>  一个传统的中式如意门。门两侧的门墩(抱鼓石)明显是老物件,那股苍桑气息向我们表彰着风雨飘摇中那份坚守。在这个院中,我们又看到了一座西式洋楼的一角。</p> <p>  船板胡同37号院中景色。尤其是洋楼屋沿儿,一条条条板拼凑而成的简单几何形状,让人浮想联翩。</p><p> 保罗·法兰(英国)奇著有《午夜北平·民国奇案1937》、《“恶土”北平的堕落乐园》等作品。其书中所写:船板胡同和后沟胡同出现的时间不会早于1920年代。它们第一眼看上去平淡无奇;然而如果靠近细看,人们就会发现它们的建筑和石雕工艺有二三十年代的风格。有些建筑物堪称现代主义艺术,中国的建筑业从业者在修建它们时借鉴了西方的风格和繁复华丽的手法。</p> <p>  是不是看似平淡无奇,细品却带有上世纪初时代风格的建筑物,甚今还具有现代艺术风范?</p> <p>  后沟胡同,清宣统时称后沟,因此地两侧房屋中间曾有一明沟而得名,后改明沟为暗沟。1949年后称后沟胡同。</p><p>亚斯礼堂位于胡同内2号,是北京目前最大的基督教新教教堂,现称北京基督教会崇文门堂。</p> <p>  北京基督教会崇文门堂,始建于1870年,是美国卫理公会(美以美会)在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建立的第一所礼拜堂,当时名为亚斯立堂。是北京目前最古老的新教教堂。1880 年卫理公会在原址重建教堂, 1882 年新堂落成。该堂于 1900 年夏,在义和团运动中被焚毁, 1902 年清政府拨款重建亚斯立堂,于 1904 年春建成。民国初年,当时身为京卫军营长的冯玉祥到此听讲后,对基督教发生兴趣,加入基督教,并在此堂内授洗。冯玉祥与李德全女士还在此教堂内举行了婚礼。</p><p> 该堂也是一所涉外的教堂,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曾经接待过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克林顿 , 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乔治·凯瑞博士 ; 著名布道家葛培理牧师也曾经多次来访。每个主日都有外国使馆的官员、国外信徒来此做礼拜,经常有国际教会间的交流活动。</p> <p>  胡同中的历史烙印(一)中的图片均为本人实地手机拍摄,拍摄时间为2020年08/09月间;文字材料除本人所写或记录当地居民口述外,其他均摘自网上官方发布的信息,以及参考了个别人士公开发表在网上的文章内容(这部内容不会超过此篇内容的百分之二)。</p><p> 在北京新冠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的时期,本人踏行在北京各条承载着历史、文化、市井的老胡同中。感谢那些热心的胡同居民,感谢他们豁达情怀和热情悉心解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