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何谓职业暴露?</p><p>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皮肤或黏膜意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或被用于病人的锐器如针头、刀片及其他利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p><p>2、职业暴露的途径有哪些?</p><p>经皮损伤(针刺、利器损伤)、经黏膜(眼、口、鼻)暴露、经不完整皮肤(裂开、溃疡、擦伤)暴露。其中针刺是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方式。</p><p>3、常见经血传播性疾病有哪些?</p><p>常见经血传播性疾病有HIV、HBV、HCV、梅毒等。</p><p>4、职业暴露后如何报告?</p><p>立即向科主任或护士长、感染控制科报告,填写职业暴露调查表。</p><p>5、如何避免锐器伤?</p><p>(1)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p><p>(2)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复帽,如必须复帽只能用单手复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针头、刀片等锐器;</p><p>(3)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p><p>(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中,以防刺伤,锐器盒3/4满及时收集;</p><p>(5)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p><p>6、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局部处理措施?</p><p>(1)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干净;</p><p>(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近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处的局部挤压;</p><p>(3)刺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p><p>7、暴露于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后如何处置?</p><p>暴露于乙型肝炎病毒,暴露后处置措施与接种疫苗的状态密切相关:</p><p>(1)对暴露人员立即进行相关血清学检测,留做本底;</p><p>(2)未接种疫苗及以前接种过疫苗,无保护性抗体者,应于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200IU)和全程接种乙肝疫苗(20µg)(0、1、6);</p><p>(3)如乙肝病毒感染状况不明确者,应采取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及接种1针乙肝疫苗,同时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检测,根据结果决定是否接种第2,3针乙肝疫苗;</p><p>(4)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有保护性抗体者,无需处理;</p><p>(5)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无需处理;暴露于丙型肝炎病毒,没有推荐暴露后预防措施,按时随访(0、1、3、6月);暴露于艾滋病病毒,立即报告感染控制科,感染控制科报告辖区CDC,由CDC派专家进行现场评估暴露程度,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处置;梅毒螺旋体暴露,可预防性使用卞星青霉素G(240万U,1次/周×3);职业暴露后应按0-1-3-6方案随访监测并建档、管理。</p><p>8、何谓标准预防?</p><p>标准预防即认定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接触这些物质时都需要进行隔离,采取有效防护措施。</p><p>9、标准预防的措施有哪些?</p><p>(1)手卫生:洗手与手消毒;</p><p>(2)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在预期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时,正确地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口罩、防护面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帽子、鞋套等;</p><p>(3)及时、正确地处理污染的医疗器械、器具、织物和环境。</p><p>10、使用手套的注意事项有哪些?</p><p>(1)诊疗护理不同的病人之间必须更换手套;</p><p>(2)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必须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p><p>(3)戴手套操作中,如发现手套有破损时应立即更换;</p><p>(4)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p><p>11、使用口罩的注意事项有哪些?</p><p>(1)使用医用防护口罩或外科口罩时防止口罩鼻夹处形成死角漏气,降低防护效果;</p><p>(2)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p><p>(3)口罩潮湿后应立即更换;</p><p>(4)口罩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p><p>(5)每次佩戴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区域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査。</p><p>12、分级防护措施具体指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