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教师节

西部故事

<p><br></p><p> 又到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并非只在这特殊的日子才想起,其实许多年来,关于老师的回忆时常萦绕在脑际。</p><p> 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是在日后的生活中慢慢感受的。也许是出身于教师家庭,那个时代,教师还属于“臭老九”一类,从小耳濡目染,觉得父母从事的这个职业不仅辛苦、清贫,而且地位很低,所以在高考填志愿时,坚决地将与师范有关的学校和专业排除在外,记得当时只有一个人感到很遗憾:那怕是有一个专业或一个学校挨一点边也好啊。这个人就是我高中毕业班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邓老师。</p><p> 一个人如果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好老师的话,那么这种影响大多会是终身的,邓老师应该是其中之一。邓老师五短身材,浓密头发大背头,戴一副有些反光的近视眼镜,最有特点的是那一撮小胡子,外形颇有点像任弼时。作为高中毕业班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其业务能力自然不一般,记得在紧张备战高考的那些日子里,邓老师曾不止一次地宣称:你们不要看任何参考书,只听我讲的内容,看看课本就可以了!其讲起课来,抑扬顿挫、口若悬河,解题时从黑板的左上角写到黑板的右下角,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期间偶尔穿插着一两句幽默之语,不经意间,严肃的课堂中会突然爆发出哄堂大笑,而他自己却一脸的严肃,但课堂气氛却轻松起来,教学效果极好。窃以为,他不仅是个好老师,还是个真正的幽默高手。</p><p> 备战过高考的学子们都知道,那一年的考试、测验自然少不了,我们的数学考试一周一次。一试下来,自然有许多遗憾,没关系,邓老师在批完卷后,会在课堂上对每一道题进行逐一的讲解。第二周考试卷一发下来,大家一愣——与上周的试卷相同,但就是这样,还是有不少同学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有题目都做对,但邓老师依然会像一试后一样,耐心阅卷,进行课堂讲解,下周再组织考试。三试时,大家彻底纳闷了——试卷与前两次一模一样!但此时,绝大部分同学都会奋笔疾书,正确率也颇高。老师就是用这种方法让同学们牢固掌握重要知识点和典型题型,其效果远比那些题海战术好得多。</p><p>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的一点人文情怀居然是数学老师启蒙的。那时最头痛的写作文,因为从小到大接受的是“八股文”教育,远不如现在的孩子通过各种媒体或网络而见多识广,文中尽是“东风吹,战鼓擂,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之类。邓老师就用早上和下午课前五分钟,精选了报章杂志上的小文章读与同学们,有新闻,有通讯,有故事,有散文,也有议论文,对大家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引导,一年坚持下来,同学们均收获不小。最精彩的是,邓老师有着较深的古诗词修养,课堂上时常冒出一两句古诗词,居然与数学授课结合得那么贴切,有如点睛之笔,令课堂妙趣横生。比如:一道难题解到精妙之处——“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为解一道冗长的题,白色的粉笔从黑板顶端一直写到底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谈到紧张的学习生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p><p> 紧张的学习中,课间操是不允许任何人溜掉的,每天在教室内外“揪人”是邓老师的“重要工作”。每天下午的课后,列队在大操场跑上几圈,或者在校园背后凤凰山的盘山公路上跑步,是我们毕业班的必修课,谁也别想偷懒,邓老师骑着自行车在队伍后面监督着呢!一年坚持的结果就是:全班没有一个人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上不了大学的。</p><p> 邓老师常讲,你们是过河人,我们是艄公,把你们送到对岸,我们再回到原处,一次一次循环往复,直到终老。对老师有许多比喻,什么园丁哪,人类灵魂工程师哪,但艄公的比喻,我以为是最朴素、最有特点的——老师在渡人,更在“度”人。这当然是自己多年后的感悟,当年并没有理解。</p><p> 如今的时代,教育引入了许多市场化的东西,物化了的社会对校园多少有一些浸染,但我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本身,一些本质性的东西依然未变。</p><p> 记得大学做毕业论文时,试验内容太多,不得不连夜整理图表、照片,那时的普通学生没有电脑、打印机,只能用正楷字誊写两万多字的论文,一个通宵之后,早上交稿时,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杨教授说:“你赶紧去休息吧,校对、编页码、装订等事由我来做!”这样一个同时指导四个学生做课题、就有三个课题写出优秀毕业论文的老教授,在我毕业纪念册上的留名却是“学友杨XX”,这又是怎样的一种襟怀!二十多年后回母校参加同学聚会,兴奋地与杨老师提起关于毕业论文的往事,杨老师宽厚地笑笑,说不记得了。</p><p> 一个做老师的朋友讲过一个情节,其生病时学生去看她,学生们叽叽喳喳说着班上的事,送上好多问候的小纸条和自制的问候卡,可有一个学生怯怯地靠在门边,叫过来,问候老师时还是怯怯的,平时这可是一个很调皮的学生,也许他以为老师生病是他的原因吧;“5.12”地震时,许多没在班上上课的老师也拼命地往教室冲,用母鸡护小鸡姿式护着学生的老师哪止一人……讲起这些,朋友一脸欣慰。</p><p> 退休多年的父母最高兴的是多年前学生的突然造访或问候,回忆起学生,自然是滔滔不绝;一生都在“象牙塔”中徘徊的他们,到高龄了却依然对现代社会抱着许多“天真”的看法。做老师的弟弟对自己的职业也有着很实际的认同:校园里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学生也相对成人单纯,有寒暑假,有个性和特点的老师易受到学生的崇拜,当然还有教学的成就感……</p><p> 多年以后,对老师的回忆片断却更加清晰,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又有新悟。教师,不觉让人想起许多表达的字眼:艄公、夜灯、授业解惑、谦逊、隐忍……</p><p> 回首望去,不知教室前面海棠池中的海棠花是否还艳?池边的桂花是否依然沁人心脾?墙上的海棠诗是否还清晰如昨?</p><p> 渐行渐远,那远处隐隐的星火,却清晰地照着来时的脚印。</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