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离开马洛卡岛后,我们✈️抵达了瓦伦西亚,也有译成巴伦西亚的。然而这个城市我们没做长时间的停留,只是旅行中的一个切换点:傍晚时分抵达,第二天中午就乘火车去了西班牙境内阿拉贡地区的穆德哈尔之镇-特鲁埃尔。</p> <p>从12-15世纪,阿拉贡地区一直是一个强大的王国,是一个包括加泰罗尼亚、瓦伦西亚以及巴里阿利群岛在内的联邦国。在它鼎盛时期,也就是13世纪前后,它的势力范围都跨过了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西西里。</p> <p>特鲁埃尔位于图里亚河一块平坦的岩石扩展地之上,公元8世纪被阿拉伯人所掌控。1171年被阿拉贡国王阿方索二世埃尔卡斯托占领,从此这个城镇在基督教光复过程中一直是东部的根据地和桥头堡。</p> <p class="ql-block"><b> 特鲁埃尔-集穆德哈尔风格之大成</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特鲁埃尔(Teruel)位于阿拉贡南部的山区,由于交通不便,这里较少受外界影响。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特鲁埃尔是存在的",据说这是特鲁埃尔人某年对全体西班牙人抑或是对整个世界说的。一个需要强调“存在”的名词,就意味着很多时候在很多人那里,它是“不存在”的。然而它却以陶器、塞拉诺火腿和奔牛节等民间节日闻名,周边发现过很多恐龙化石。城中保留了大量穆德哈尔风格的建筑,这是西班牙境内最引人入胜的建筑风格之一,所以又有了“穆德哈尔之城”的称呼。</p> <p>虽然特鲁埃尔有公共汽车总站和火车站,也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天涯海角,但位于山顶的这个古城真可谓相当的“边缘”,往返或经过此地的汽车、火车的班次都不多。</p><p><br></p><p>我们走出火车站,迎面而来的是一大片绿地。由于对这个城市知之甚少,顿感迷茫,不知该往何处走?瞬间看到绿地中央建有一座新穆德哈尔式的楼梯,这才想起订住宿时看到的提示:乘升降梯到高处,就是公寓。原来特鲁埃尔与我们曾去过的意大利古城锡耶纳一样,火车站是位于城市的低区,要进城都需要经过这类向上攀高的升降机才行。</p> <p>升降机将我们带到了高处平台,我们这次订的公寓紧靠着萨尔瓦多塔,站在阳台抬头就能望见它。</p> <p class="ql-block"><b> 萨尔瓦多塔Torre de El Salvador</b></p><p class="ql-block">眼前的萨尔瓦多塔在一条窄巷中高耸入云,它与不远处的圣马丁塔楼被认为是在同一时期建成的,或者是比圣马丁塔稍晚一些,两座塔楼遥相相望,外观样子十分相像。萨尔瓦多塔从外观看只有一座,实则是塔中套塔,内部的122节台阶将参观者引入三间房屋,在这里可以全面了解穆德哈尔式的建筑风格。特鲁埃尔被纳入世界遗产的四座塔楼,唯有这座是对游客开放可以登塔参观的,可我们因为错过了开放的时间,没能入内看个明白。</p> <p>登塔入口</p> <p>但同行的朋友登塔了,替我们俯瞰了一眼特鲁埃尔。</p> <p>在塔楼的背面可以看到巴洛克风格的萨尔瓦多教堂,建于十七世纪晚期,原来的教堂在1677年倒塌了。</p> <p class="ql-block"> <b>公牛广场Plaza del Torico</b></p><p class="ql-block">穿过萨尔瓦多塔下的拱门,很快就到了公牛广场,它是特鲁埃尔老城中的主要广场,呈狭长的三角形状。周围都是带有罗马圆柱的建筑,是当年繁华的贸易市场和富有人家的住宅所在地。</p> <p>托里科大厦(Casa El Torico)建于1912年,是阿拉贡保存最完好的新艺术风格建筑之一,风格纯净,构造自由,注重不同材料的装饰细节。</p> <p>广场中心有一座带有圆柱的中世纪水池,圆柱顶部有一个小公牛雕像。我们到达时,只见原本就小的难以辨清的小公牛,脖子上还披挂了一条围巾,是奔牛节的胜利标志?只是不知这是怎么做到的,因为实在是太高了!细看的话,圆柱后面的二栋楼顶上分别有牛角🐮和星星🌟的铁艺。</p><p><br></p><p>公牛叫Toro,那颗照耀公牛去战斗的星星叫Actuel,公牛之星合体变身就成为Toruel!这个名字后来演变成了Teruel-特鲁埃尔。</p> <p>传说当年的阿方索二世追逐一头跟随星星奔跑的公牛来到这片广场,特鲁埃尔因此被发现。也许正是因为这个传说,星星和公牛也就成了特鲁埃尔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b> 圣马丁塔楼Torre de San Martín</b></p><p class="ql-block">在老城的街巷里蕴藏着许多民间传说,比如位于佩雷斯普拉多广场上的圣马丁塔,是组成特鲁埃尔塔楼爱情故事的另一座,建于1315年到1316年之间。</p> <p>佩雷斯普拉多广场</p> <p>原本两位十分要好的青年却爱上了同一位姑娘,于是友情变成了为俘获爱人芳心的激烈竞争。姑娘的父亲给出的条件:谁先建成一座塔,谁就可以娶女子为妻。奥马尔率先完工,但不幸的是他的塔楼被测出有一点倾斜。而阿夫达拉完成的萨尔瓦多塔虽然更慢,但更好,于是他赢得了胜利。奥马尔从自己建造的圣马丁塔上纵身跳下,了结了自己的生命,死于一场未能实现的爱。</p> <p>照片左边是萨尔瓦多塔,右边则是圣马丁塔,是不是很难区分?想当初二位竞争者在建造过程中为了防止模仿,它们的外立面可是一直被遮蔽着的。</p> <p>这座塔真的是穆德哈尔式的精品!塔遵循阿尔莫哈德(Almohad)尖塔的方案,有两个同心圆的方形塔,中间是楼梯,内塔共有三层,覆盖着交叉拱顶。外部展示了这种风格的典型装饰-陶瓷釉料装饰:砖块与镶嵌陶片的星形,棋盘格和板状的交替出现,白色的🌟和绿色的尖拱,最顶端还有白色石头砌成的小城垛。</p> <p>塔的下半部分因潮湿而受到了严重的侵蚀,1549-1551年间,由Pierres Vedel主持了修复工程,用方石加固了西南面的地基。</p><p><br></p><p>1986年,圣马丁塔和特鲁埃尔的其他穆德哈尔式建筑一起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p> <p>走出圣马丁塔就能看到当年安达奎拉古城的达洛卡门户(Portal de Daroca y Cuesta de la Andaquilla)。</p> <p>穆德哈尔美术是由伊斯兰工匠流传下来的,建筑风格分为罗马式穆德哈尔和哥特式穆德哈尔。这种风格十分注重表面装饰,特点是把砖组合成菱形网眼和多变门廊,建材多用石膏、镶木、彩釉瓷砖。尤其是在钟楼的建筑中,砖和釉面砖得到了极其精巧和创造性的使用:绿色、紫色、单色蓝色……历史上的阿拉伯画家及工匠在美学方面一直沿用了传统的伊斯帕诺-穆斯林风格。他们不仅在自己的传统领域中操练技能,同时还吸收了西方传统来丰富自己的技艺。这种联姻的结果诞生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这就是穆德哈尔式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b>特鲁埃尔主教座堂(Catedral de Santa María de Mediavilla)</b>的历史可追溯至阿拉贡的阿方索二世时代,当时他下令建造一座罗马式建筑风格的教堂。13世纪晚期,教堂得到重修,提升了中殿和两边的回廊,并翻修成了穆德哈尔式外观。罗马式的教堂后殿也于14世纪被哥特风格的穆德哈尔式所取代。</p> <p>1257年穆德哈尔风格的钟塔建成,方形设计的钟楼总共三层,顶部巴洛克式的八角灯笼是18世纪的杰作。可惜钟塔在修,不然的话那上面的视野一定不错😊。</p> <p>第二天我们再次路过大教堂时,正赶上了开放时间,买票进大教堂里欣赏了它那格外精美的天花板。这块天花板上绘制了中世纪日常生活的多幅画像,有多种蔬菜、几何的图案和伊斯兰铭文的元素,还有直线型哥特式的人体形象,让人觉得这样的教堂天顶很是别致,所以教堂的天花板也被纳入了世遗名录。</p> <p>后来兴建的银匠风格主殿,穆德哈尔式的木制天花板虽被保留了下来,但整体风格却显得混杂凌乱。</p> <p>依着这幅手绘的景点图,我们来到了位于昔日犹太区域内的圣.佩德罗教堂。</p> <p>圣·佩德罗大教堂最大的特色是它那五颜六色的穹顶,犹如金银镶嵌,象牙玛瑙点缀,装饰得极其精美!而实际上,既没有象牙,也没有金子,一切都是涂料仿制的效果。教堂内有一帧16世纪美丽的圣坛背璧装饰画。我们还有幸在里面聆听了一场室内小提琴的四重奏。而教堂内最出名的当属特鲁埃尔情人墓。</p> <p class="ql-block">就在教堂附近的街巷里上演过一场特鲁埃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版本的爱情故事:这个动人的传说发生在1217的特鲁埃尔。伊莎贝尔和迭戈分别出生于当地两个最富有的家庭。当两人还是童年玩伴的时候就已经彼此相爱了,然而好景不长。当两人到了适婚年龄的时候,迭戈的家族却已经败落,伊莎贝尔的父亲坚决反对这场婚事。在女儿再三恳求下,父亲最终心软了,承诺只要迭戈能在五年内获得财富,就能迎娶他的挚爱—伊莎贝尔。</p> <p class="ql-block">迭戈选择了外出参战,在伊莎贝尔苦苦等待的五年之中,迭戈却渺无音讯。随着最后期限的临近和战斗中死亡消息的传出,父亲最后将伊莎贝尔许给了来自阿尔巴拉辛的一户富裕人家。可迭戈并没有战死,随着婚礼的钟声他找到了自己的恋人并求一吻💋却被拒决,于是悲痛猝死。第二天伊莎贝尔来到了他的葬礼上,俯身献上了迭戈生前最渴望的深深一吻,随后她也猝死在旁。</p> <p>这个故事口耳相传,最后有多个歌剧、音乐剧和画作的演绎版本。1555年,当地政府从教堂里挖掘出迭戈和伊莎贝尔的尸体,已经变成木乃伊。后来艺术家专门替他们设计了雪花石雕棺椁,石棺上分别是两人的浮雕,那同时伸出一双欲要相握的手,最终还是没能握在一起,令无数人动容。这些都可以在恋人博物馆里听到看到。</p> <p>情人广场是建在一处由于西班牙内战轰炸而产生的一块城市空地上。战后几经设计和改造,已经将这处空白之地变成了老城区内又一标志性的广场。圣佩德罗塔在战前,如同其他特鲁埃尔的穆德哈尔塔,也是一座在宅子之间建筑,临街,就像一个塔门墙。但轰炸使这里发生了剧大的变化,只剩塔还孤零零地矗立着,因此它的视野自底层到整个新广场都能一目了然。</p> <p>每年二月的情人节当地都会上演这出恋人之剧。照片是博物馆旁的圣佩德罗塔,虽然在外部装饰上比不过笔直的萨尔瓦多塔和拍摄角度极好的圣马丁塔,但它也是世遗之一。</p> <p>估计这些流传街巷和塔楼间的爱情故事也能在特鲁埃尔省的档案馆里有所记录查询吧😄,可它紧挨着进市区的公路高架桥边上,怎么拍都觉得不在一个水平线上。</p> <p>特鲁埃尔现还保留了一段中世纪的城墙和门户塔楼,在圣米格尔城门外就能看到阿尔科斯水渠高高地横跨在城市的旧区与新区之上。这真是一个惊喜,因为真没想到在这里竟然有如此的引水工程。我回来后查阅资料才知:历史上,阻碍特鲁埃尔发展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城市供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佩德罗四世国王修建了三个公共蓄水池,收集雨水,以便在干旱时期为这座城市提供水源,其中一个就在公牛广场下面。这些蓄水池被建在不同高度的位置,利用落差,从城中心的最高处向低处运送。</p> <p>它既是引水渠又是一条可通行的高架桥,我们行走在上,来到了桥的另一端,只看到一点点细水流过,真的很难想象水渠的工作原理。</p> <p>阿尔科斯的渡槽-高架桥于1537年破土动工,修建工程一直持续了整个16世纪。它是这座城市最具象征意义的"水上运动",将距离特鲁埃尔约4公里远的泉水引入至此,成为了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渡槽。设计和建造又是在皮埃尔·维德尔主持下进行的,他十分成功地仿效了罗马的水利工程。在城市下面有一个复杂的管道系统,由140多个水槽和11个喷泉组成。至今,水的收集依然还是通过位于公牛广场地下建于1373年的中世纪蓄水池进行的。</p> <p>拱廊不远处的教堂小钟楼(Torre e Iglesia de La Merced)十分上镜。</p> <p>位于城南的桥(Viaducto de Fernando Hué)连接老城的圣胡安广场和新城区。</p> <p>胡安广场这片除了政府机构法院、税务局等,竟然还有赌场,这又是一个没想到的,因为赌场好像与这样一个城市有点不搭啊😜</p> <p>高架桥的末端有一个基座上的半身像,很不起眼,但他竟然就是我们火车站出来看到的那座穆德哈尔楼梯的设计者!</p> <p class="ql-block"> <b>穆德哈尔楼梯La Escalinate</b></p><p class="ql-block">1920-1921年间由何塞·托兰(Jose Tolan)设计并修建了一座穆德哈尔风格的楼梯,成为了新穆德哈尔建筑艺术的典范。该楼梯的作用就是将高地的城区连接至下方的火车站。</p> <p>楼梯的顶部有两座砖砌的小型穆德哈尔式塔,</p> <p>在接近楼梯顶部的平台上,有一座浮雕,浮雕的内容就是特鲁埃尔的爱情故事中最后一吻💋的场面。</p> <p>这个楼梯曾经得过欧洲很多奖项,其中包括2004年的城市翻修欧洲大奖。从没见过楼梯可以有如此的设计!它完美地融入于城市之中,连接着高地的旧城和新城区的低地,这是对特鲁埃尔形象的完美总结。</p> <p>看着瓷砖画上的古特鲁埃尔,禁不住想起了我们走过的另一座小城-龙达。如果说那是一座带着爱人私奔之城,那么特鲁埃尔就是一座穆德哈尔风格特有的恋爱之城。</p> <p>原本想逛完特鲁埃尔后再去"西班牙最美小镇"阿尔巴拉辛Albarracín看看,可发车时间不合适。这个距离特鲁埃尔只有38公里小镇,完美的保持了中世纪风貌,古风十足。只能放几张网络照片欣赏一下。没去还是有点遗憾,为何当时没想到网约车呢?😓</p> <p>✍附:由Navarro公司营运的面包车每天只有一班车,15:25分发往阿尔巴拉辛,回程只有早晨8:15分,周日不发车,车票在车上向司机购买,车程约为半小时。</p> <p>多种文化融合最好的地方,恰好是在当年基督教王国与穆斯林王国的边界地带,两种宗教的艺术非常自然的融合到了一起,形成了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看不到的穆德哈尔式建筑,而其中尤以阿拉贡地区的最精美、最华丽、最登峰造极,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没有把所有穆德哈尔式建筑列为世界遗产,(比如说我们最先去过的托莱多)而单单把阿拉贡地区的穆德哈尔式建筑列为世界遗产,不是没有道理的。</p> <p>接下来我们继续火车来到阿拉贡自治区的首府-萨拉戈萨。火车站(Delicias)好大气啊,又大又新。原来是借了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的光,汽车站和火车站都被整合在一幢楼里,出行便利不少。</p> <p>12—15世纪前期这里是阿拉贡王国的首都,目前是西班牙第五大城市。在打的去酒店的路上,只见道路干净,街面整洁,一点都不吵杂,街区之间存有大量供人休闲的花园小广场。</p> <p>曾经被称为"萨尔杜巴"的凯尔特伊比利亚殖民地就位于如今这座城市的旧址上。公元前一世纪末,萨拉戈萨成为了罗马的属地,城市之名也沿用了罗马皇帝凯撒·奥古斯塔Caesaraugusta的名字,后来演变为阿拉伯语萨拉克斯塔和现在的名Zaragoza。曾是埃布罗河流域主要的商业和军事重镇,也是西班牙最早信奉基督教的城市之一。</p> <p>我们订的阿尔加河酒店(Hotel Rio Arga)离皮拉尔广场可近了,一出酒店拐一下就到了。</p> <p>皮拉尔圣母教堂所在的皮拉尔广场,有“城市客厅”的别称,是萨拉戈萨的中心广场,非常大气,长方形的广场,有500米宽。</p> <p>皮拉尔圣母圣殿主教座堂,即萨拉戈萨大教堂(Catedral-Basílica de Nuestra Señora del Pilar de Zaragoza),又称圣皮拉尔,得名于一段石柱(在西班牙语中,柱子称为Pilar)。可以免费入内参观,但不能拍照,北部可以购票登塔瞭望。</p> <p>用我的华为手机给壮观的皮拉尔圣母教堂拍一张全景照,想不到效果还不错。大大小小的11个穹顶,用蓝绿黄白色的瓦片铺成,彰显异彩纷呈的拜占庭风格。之前我们在意大利南部的教堂有所见闻,但大多是单顶,没有像眼前这样"巨幅"。</p> <p>说句实话,没进教堂之前还真没想到过,里面是如此的高大上:其高耸入云的殿堂,装饰极其华丽,还有那饰以金箔和围以锦缎的“玉柱”,让人不禁暗叹有那么点梵蒂冈的气势!长130米,宽67米,高98米。</p> <p>目前的教堂兴建于1681—1872年,由一个中殿、两个走廊和两个小礼拜堂组成,为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瑰宝。教堂4个高高矗立的塔尖,让人在远处都可看见它的壮丽身姿。若望保禄二世称圣母皮拉尔为“西班牙人民的母亲”,皮拉尔圣母教堂被誉为历史上第一座圣母堂。(手机偷拍)</p> <p>不让拍照,所以只能截张图。中间最出色的艺术作品是由西班牙著名雕刻师福门特于16世纪用石膏雕刻而成的祭坛装饰。照片右面就是那个显灵的木头圣母像和圣柱。相传在基督教传播的早期,圣徒雅各曾在今天的萨拉戈萨一带传教。公元40年1月2日当他正在埃布罗河边祷告时,圣母忽然现身显灵,将一座木质圣母像和一截玉石柱递到他的手中。一年后,他和7位最早被说服信教的信徒一起在埃布罗河边建了一座小教堂并将圣母像和石柱供奉其间。</p> <p>除了"神迹",教堂里面的墙上还挂着两枚炸弹,这可是发生在此的真实事件:二战期间纳粹的飞机将两枚炸弹投落在教堂屋顶上,竟然没有燃爆,于是人们更是相信这是得到了圣母的保佑😀</p> <p>传说归传说,对于起先几个世纪的故事,我们也无从去考证。不过有史料记载的是,这里最早的教堂出现在大约8世纪至9世纪,后来经过不断的翻修、重建和扩建,如今所看到的这座庞然大物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彻底完工,成为了西班牙最大的巴洛克式教堂。</p> <p>与大教堂紧挨着的是市政厅和建于十六世纪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拉隆哈(La Lonja)交易所。</p> <p>广场的另一头是由不规则几何图形砌成的大水池,水池后是一幅巨型的形似瀑布的雕塑,巨大的地球在瀑布的前方……寓意为“断裂的大地倾泻的水流”,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p> <p>看到许多支着三脚架的相机矗在雕塑前,我上前看了一下镜头里的景物,被告知是观察不同光线下的水波纹。我的水平是欣赏不了这种执着😓,只是在想,这个水雕塑可能还是与08年在萨拉戈萨举行的以“水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世博会有关。</p> <p>第二天早晨在阳光下只见水波纹变成了附在石面上的"金箔"了。</p> <p>水雕塑后面的凯撒•奥古斯都广场(Plaza CESAR AUGUSTO)蛮有气质的。一段古罗马城墙,一座曾经的摩尔总督的官邸塔楼-苏达塔(Torreón de la Zuda)和圣胡安教堂(Iglesia de San Juan de los Panetes)是这里的主要景点。引一段网络之文如下:</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凯撒·奥古斯都在中文版本的书中多被称作奥古斯都,或屋大维,是尤里乌斯·凯撒的养子,罗马由共和制转为帝国后的第一任罗马皇帝。“凯撒”和“奥古斯都”都是他后来得到的尊称。Caesaraugusta也就是现在的Zaragoza,建城于公元前14年,是唯一一个得以荣耀的以帝王凯撒·奥古斯都之名命名的罗马城市,人们猜测很可能建于当年的12月23日,即奥古斯都的50岁生日的当天。</b></p> <p>在广场附近的埃布罗河畔(Ebro),有座古老的多拱石桥横跨两岸,桥头的石柱上站立着两只威武的铜狮子。</p> <p>狮子桥看着不起眼,却是第一座建在埃布罗河上的石桥。从12世纪起,当地的居民就期望能在河上造一座石桥,直至15世纪上半叶这个愿望才得以实现。1643年桥的中段毁于洪水;1659年桥被重建;1789年建筑师(Agustín Sanz)加固了河岸,保护了此桥免受洪水的冲击。</p> <p>我们将晚上的时间全部留给了欣赏余晖之下的皮拉尔圣母教堂……</p> <p>第二天一早我们又到了狮子桥,想在阳光之下拍张萨拉戈萨城市的明信片照。当初就是因为网络上这张水边大教堂倒影的照片,萨拉戈萨才被选入我们的行程之中。当然我拍的也就是那么回事,完成任务而已😄</p> <p>这天不知是有何节日,大教堂广场上来了许多穿制服(礼服)的军人?</p> <p>皮拉尔广场东边的边缘处是萨拉戈萨耶稣救主主教座堂-圣萨尔瓦多大教堂(Catedral de San Salvador),当地人又称拉塞欧(La Seo),拉赛欧在阿拉贡方言中就是大教堂的意思。</p><p><br></p><p>大教堂建于清真寺的遗址上,而原先的清真寺又是改建于更早期的罗马教堂。一眼望过去就会发现,新砌的、简洁的新古典式正立面犹如一块白色石板被硬嵌在原来的建筑上,很不协调,旁边还立着一座巴洛克式的钟楼。混搭😜</p> <p>侧面我们可以看到那面仅存下来的穆德哈尔式外墙……这面被夹在狭窄小巷中的墙面,想拍照片还真不好选角度,先生用手机对付了一下。</p> <p>我们围着那幢体型庞大的建筑转了又转,没见到入内参观的口,或许是时间太早吧?</p> <p>结合了哥特式花窗的穆德哈尔式塔楼,其下半部分是12世纪的罗马式窗户,也是教堂最古老的部分,被阳光遮着了。在西班牙历史上那段相对平和的时期,智慧的穆斯林工匠将基督教教堂的部分风格吸收进来,升华成了漂亮的穆德哈尔式建筑;而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基督徒们也将穆斯林留下的许多漂亮的“异教建筑”视作礼物,保留至今。</p> <p>移步来到拉赛欧广场上戈雅(GOYA)的塑像前仰望,这位出生于萨拉戈萨附近小村庄(Fuendetodos)的戈雅,有着绘画的天赋,自学成才还特别有个性!记得2014年在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看到馆藏的那幅《裸体的马哈》时,(马哈是西语“姑娘”的意思),才知由于当时的社会舆论对《裸体的马哈》强烈不满,他又另绘制了一幅表情、姿态一模一样的《着衣的马哈》,而拒绝在原画上修改😜</p> <p>旁边的皮拉尔大教堂里就有二幅穹顶画是出自戈雅之手。据说,原本穹顶画应该是四幅,可戈雅在画完两个穹顶之后,教会提出了修改意见。在草草地做了修改之后,他就再也不肯继续画了,甩袖而去,于是另外两个穹顶就这么空白着了……</p> <p>广场上的雕塑</p> <p>记得第一天晚上在闲逛时,借着余晖拍下了拉塞奥广场的全景。当时只觉着戈雅立像背后的那块发着红光的大理石贴面很好看,以为只是建筑设计上的一笔。回来后,偶尔在一处笔记中看到,这里原来是“El Foro”。Foro就是罗马广场,在遥远的古罗马,人们会聚在这里商讨事情,除了召开政治集会、举行公民选举以外,罗马广场同时还是宗教中心、商业中心。难怪啊,现今广场的周边有市政厅,古老的交易所和大教堂!最主要的是这里有通往罗马广场地下遗迹的入口,因为不知,第二天走过它时浑然不觉脚下是一处罗马遗址。</p> <p>离开老城区后,走上一段就能到达阿尔哈费里亚宫(Palacio de la Aljafería),它的风格既不同于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也不同于科尔多瓦的清真寺,它是一座为西班牙阿拉伯穆斯林统治者享乐而建的宫殿,始建于11世纪。</p> <p>后来成为了阿拉贡王国的宫殿,15世纪增建了基督教双王殿及大厅、长廊,16世纪扩建城墙和护城河。这种融合伊斯兰风格的基督教建筑极富特色,属于阿拉贡的穆德哈尔式建筑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旅行的结束点是我们又来到埃布罗河边,这次我们走过石桥到对岸欣赏大教堂,可是天气变了,云层厚厚的。埃布罗河位于西班牙东北部,是西班牙最长、流量最大和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p> <p>夕阳最后的余晖洒落在埃布罗河上……</p> <p>早晨去过的拉塞奥从河的这边看似乎更有整体感了。</p> <p>不得不感叹,当年只是一座小石屋,如今变成了恢宏壮丽的教堂群,很美!而使徒雅各从这里返回了耶路撒冷,却在公元44年被希律王所杀,成为耶稣12门徒中第一个殉道的。他的遗体被运回西班牙并安葬在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圣地亚哥就是圣雅各的谐音,成了天主教重要的朝圣地。据记载,在圣母升天之后,她唯一一次现身显灵便是这次在埃布罗河畔。</p> <p>晚上8:30分我们收起了相机📷,萨拉戈萨之行结束了……与此同时我的美篇"西班牙之光"也就此搁笔了。旅行途中还去过了的首都马德里以及高迪的巴塞罗那,因为大家都太熟悉了,所以不再赘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