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li><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自已的路自己走,自己的生平自已写,自己的教学生涯自已回顾。“三十年功名尘与土”,过去的一切经历早已灰飞烟灭,但在历史的尘埃中仍留有划过的痕迹。</b></li></ul><p><br></p><ul><li><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1、烛光里的回忆</b></li><li><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烛光里的我,不是照亮的别人,而是别人烘托了自己。</b></li><li><b>有人形容老师象蜡烛,烧短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我从教33年,虽然沒有象蜡烛那么辉煌,但烛光中也有一丝晃动的亮点。我带过的硕士32名、博士7名、愽士后1名、与其说是我点拨了他们,不如说是他们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烘托了我。他们刻苦钻研精神感动了我,他们青春似火、意气风发的形象永远留在了我的脑海中。</b></li><li><b></b></li><li><b>如今他们有的成为总部部门、军队院校、战区部门的领导,有的成为军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几年也有一些学生走向了地方,但他们如鱼得水,在各条战线搞得风生水起,业绩显著。是他们的才华成就了他们自已,同时也照亮了我。</b></li></ul><p><br></p><p><b>(2010年元旦许祥文教授部分研究生联谊会合影留影)</b></p> <p><b>获《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育才奖》证书</b></p> <ul><li><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2、野战部队生活的历练</b></li><li><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没有部队生活的体验,理论就成了空中楼阁。</b></li></ul><p><b>我戎马一生,前10年在野战部队从战士一直干到营副教导员。在部队军事训练中的摸爬滚打,体验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滋味。在山东济宁微山湖畔部队农场带领战士春耕、夏种、秋收。感受了战士辛勤劳动的付出。任职营副教导员期间领略了春风化雨润无声的带兵艺术。这一段历史给我后来的授课奠定了实践基础。就象作家一样,要写一部象样的小说,没有生活体验,是难以产生灵感的。</b></p><p><b>(在南京政治学院一讲堂上课)</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3、遨游哲学殿堂,社会学向我敞开了学术研究的大门</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哲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社会学是研究一切社会问题的逻辑起点。它们是开启研究者智慧的钥匙。</b></p><p><b>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在地方院校和军队院校进修了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课程。从1982年到1984年我在南京大学哲学系走读学习,我选修了南大的许多名师的课程,使我受益匪浅,以后我的研究都包含着哲学和社会学的思维逻辑。在南大也结识一些知名学者,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知识。</b></p><p><br></p><p><b>(南京大学的几位知名学者)</b></p> <p><b>(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郑抗生的合影)</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4、《解放军报》专栏撰稿人</b></p><ul><li><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一花引来万花开,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篇文章引起热烈反响。</b></li><li><b>1984年10月7日,我在《解放军报》上发表了《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社会学》一文,当时在军内外引起许多人的关注,《解放军报》理论部收到了许多读者来信,也使他们受到了鼓舞,专门给我打电话说给我开设一个“军事社会学研究”专栏,我是他们的特约撰稿人。前前后后我发表了有关军事社会学的文章10篇。此后,又应邀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大学校刊撰写了10篇关于军事社会学的辅导讲座。</b></li><li><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5、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b></li><li><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开弓没有回头箭,前面的路纵有千山万水,也要砥砺前行。</b></li><li><b>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发言引起了在台下坐着的南京政治学院一位领导的注意。会后他找到我说:“你在军报上提出的军事社会学已被列国家和军队的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课题规划,你在军报上发的系列文章我都保存了”。后来他邀请我到南京政治学院讲了几次课,引起了学员们的极大兴趣。几个月后,南京政治学院干脆把我调了过去。当时,领导对我语重心长的説,调你来政院,一是要领头完成国家“七五规划军事社会学”的研究课题,二是要自编教材和辅导材料,上好这门全军首次开设的课程。其难度可想而知,那时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只有用读破万卷书的笨办法,按照自已的思路和灵感探索前进。我在教学之路上坚持一边讲课一边科研,并获得了应有的成果。</b></li><li><br></li></ul><p><br></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6、策划全军“军事社会学筆谈会”</b></p><p><b>1997年10月,《中国军事科学》主编邓晓宝把我召到北京,非常慎重的对我说:“我们准备把近几年我军出现的新学科研究分期推向世界,军事社会学是其中之一,我们这本杂志是全军最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刊物,每期必送军委办公厅,军委领导人手一册。另外,几乎世界所有国家的军队都订阅此刊,所以影响较大。现在给你12万字的组稿权,准备在你们学院召开一次全军性的军事社会学筆谈会,在全军海陆空三军中找1O位左右的专家摆写文章,要有代表性。人员由你定,题目由你拟。届时在你们学院召开这次筆谈会。”</b></p><p><b>经过三个月的准备,1998年1月从海陆空三军中请来的专家带着我给他们拟的题目的文章,汇聚南京政治学院,军事科学院来的专家对每一篇文章都提出了宝贵意见,最后优选其中9篇文章同时刊登在《中国军事科学》1998年第三期上,在国内外产生了影响。</b></p><p><br></p><p><b>(1998年1月12日于南京政治学院</b></p><p><b>《军事社会学与军队政治工作筆谈会》专家学者与院首长合影)</b></p> <p><b>南京政治学院“军事社会学筆谈会”后,发表在《中国军事科学》1998年第三期上的9篇文章。</b></p> <ul><li><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7、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当一回国际论坛的坛主,把中国军事社会学推向世界</b></li></ul><p><b>2004年9月,世界第36届社会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我提供的论文是《军事社会学在中国的创立与发展》。后来接到大会秘书处的邀请函,并建议在大会开设一个“军事社会学论坛”,大会共设有几十个论坛,让我填写了有关表格。原想人不会多,结果开会时竞来了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我作为坛主做了主题发言,向他们介绍了中国军事社会学的概况。会中也进行了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收到预期的效果,论坛情况收录在大会各论坛的总集中。</b></p><p><b>一次南京政治学院院长王日中少将访问美国国防大学,美国国防大学的学者向他打听我的情况,并提到我的研究成果。王日中院长回来后几次在会上赞扬我,并对我说:“给你成立一个军事社会学教研室”,经过报批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从此,我军院校在编制上有了第一个“军事社会学教研室”。当年负责“全军军事社会学筆谈会”的少将张天荣副院长,晋升到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院长,立马又成立了我军第一个“军事社会学系”。他们在研究军民融合发展上做了开路先锋。</b></p><p><br></p><p><b>提交给世界第36届社会学大会的学术论文</b></p><p><b>《军事社会学在中国的创立与发展》</b></p> <p><b>向外国学者介绍中国军事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b></p> <p><b>参加《军事社会学论坛》的各国学者合影留念</b></p> <p><b>2004年7月7日世界第36届社会学大会”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在人民大会堂开幕</b></p> <p><b>当年全国社会学界的知名学者与教授在人民大会堂前合影留念</b></p> <p><b>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音乐招待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宴会厅进行</b></p> <p><b>《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获军科优秀成果特别奖,颁发给作者的证书</b></p> <p><b>教学中师生互相切磋</b></p> <p><b>二00八届研究生毕业</b></p> <p><b>二00七届研究生毕业</b></p> <p><b>这些来自全军的机关和基层军官对“军事社会学”研究的问题兴趣盎然,在课间休息时仍进行热烈的讨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