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两代军人】,战火中的铿锵玫瑰,——抗美援朝战地爱情故事,(持续更新中)

两代军人

<p>[声明:本号所有文章、图片均为原创,任何平台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违法必究!鼓励原号转发群发,如有合作意向,请联系我们。]</p> <p><b style="font-size: 15px;">引子</b></p><p><b style="font-size: 15px;">他要带部队去执行战斗任务</b></p><p><b style="font-size: 15px;">赶了五里路只为看一眼心爱的人</b></p><p><b style="font-size: 15px;">他一边走,一边采着山间的野花</b></p><p><b style="font-size: 15px;">到了医疗队,他把花送给她,说:</b></p><p><b style="font-size: 15px;">让花儿陪着你,等我胜利归来</b></p><p><b style="font-size: 15px;">她把花插在炮弹壳里,每天向那条小路眺望</b></p><p><b style="font-size: 15px;">来了,他终于来了,却是被担架抬来的</b></p><p><b style="font-size: 15px;">需要输血,她毫不犹豫伸出胳膊</b></p><p><b style="font-size: 15px;">她一刻不离地照护,几天几夜不合眼</b></p><p><b style="font-size: 15px;">他醒的时候,她趴在床边睡着了</b></p><p><b style="font-size: 15px;">婴儿般的安详,小脸有些苍白</b></p><p><b style="font-size: 15px;">他还看到床头那束淡淡的野花</b></p><p><b style="font-size: 15px;">尽管有点枯萎,却还发出点点幽香!</b></p> <p><b style="font-size: 15px;">谨以此篇:</b></p><p><b style="font-size: 15px;">纪念70年前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父辈们!</b></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阅读索引(按姓氏打头拼音字母排序)</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F</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枫亭、李宗尧</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G</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郭来书、朱明清</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L</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李和旺、李光融</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T</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滕久有、杨志</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W</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武效贤、杜念沪</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Z</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周运西、刘沉</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枫亭、李宗尧:坑道里的婚礼</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冯杨</b></p><p> 1954年,早春时节,朝鲜东海岸湿润的空气里还带有寒意。这天,31师司令部坑道里传出一阵阵欢声笑语。一场简朴而热闹的婚礼正在举行,主角是作战科长枫亭和保密室的打字员李宗尧。其实,本来师领导搞了个聚会,主题是欢送师长吴忠调任其他部队。谁知,宴席刚刚上桌,吴师长就说:“枫亭啊!不如借这个机会你把婚事办了吧。”那帮参谋们连声起哄,还自告奋勇地去把李宗尧找了来。于是,告别欢送宴就临时变成了婚礼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枫亭、李宗尧坑道里的结婚照</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54年早春于朝鲜东海岸)</b></p> <p>  枫亭,1926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营子街。1939年10月参加八路军,从涉县独立营通信员、太行五分区宣传员、八路军总部机要科译电员、朱德警卫团宣传干事、二野7旅21团作战参谋,此时是12军31师作战科长。</p><p> 13岁当八路,给独立营营长当通信员,印象最深的就是营长骑马,他坐在马屁股上,马跑起来那个颠啊,真不好受。后来到太行五分区宣传队,队长是“太行一枝花”——韩凌波(名将赵兰田的夫人)。当时,宣传队里女兵少,演抗日街头剧缺女演员。韩队长说:“我看枫亭长相清秀,让他扮女孩吧!”为此,他还真客串过几回女孩子。</p><p> 抗日战争,枫亭参加了129师攻打安阳水冶镇战斗,部队全歼驻守日伪军。解放战争,他亲历了上党战役、平汉战役、转战大别山、豫西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浙赣、进军大西南。解放初,参加贵州剿匪,挂了“剿匪司令”的印。</p> <p>  都说“二野”干部不少家庭构成是“太行男儿嘉陵妹子”。抗战时期,战斗在太行山区的“二野”部队主要成份是太行子弟,进军大西南,解放重庆、成都后,征召了一大批四川籍学生兵,其中女兵占了不少。“川妹子”李宗尧就是那时候应征考入11军军政大学的。她出生于四川省遂宁县桂花镇,就读于一所教会学校。“军大”毕业,分配到91团参谋处(司令部)。枫亭在参谋处任一参谋(作战股长)。</p><p> 同在参谋处工作,抬头不见低头见,爱情的到来自然是水到渠成。</p><p> 入朝前,女兵都集中到后勤工作队。枫亭调到师作战科任副科长。</p> <p>  11军31师配属12军参加抗美援朝。出川后,部队在河北辛集一带集结。这天,枫亭、李宗尧逛了一圈街市,在一家小饭店里吃了碗面,便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几天后,12军开赴朝鲜战场。</p><p> 12军在抗美援朝中,参加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和上甘岭战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31师首长(左起):</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参谋长林有声、政治部主任李宝奇、</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政委刘瑄、副师长李长林、师长吴忠</b></p> <p>  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寻找91团,并协助红军团胜利突出重围,是枫亭一生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故事。</p><p> 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志愿军第12军第31师担任整个战役右翼突破及穿插迂回任务。5月16日战役打响,前卫第91团在洪川岘突破**军第5师防御阵地,歼敌一部后,迅速向敌纵深勇猛穿插,20日进占射南山、兄弟峰等要点,准备断敌后路,配合友军歼灭下珍富里之敌。</p><p> 这时战局发生逆转,志愿军全线撤退,美军发起疯狂反扑,对志愿军实施分割包围。91团保持电台静默,对战场变化一无所知,孤悬于敌后。情势万分危急。时任第31师作战科副科长的枫亭,临危受命,带着人民军朴排长和三个侦察员,与撤退的志愿军队伍反向而行,向深陷敌人重重包围中失去联系的先头突击部队91团传达上级撤出战斗的命令。</p><p> 在穿越束沙里美军封锁线的时候,三个侦察员全部牺牲,枫亭义无反顾,带着朴排长迎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向前。最后,他历经曲折终于找到了91团。此时,91团处境极为凶险,大量敌人正赶来“围猎”这支穿插得最远对敌人威胁最大的志愿军部队。91团不愧是诞生于大革命时期身经百战的钢铁红军团,面对敌我力量对比30:1的险恶环境,临危不乱机智英勇,采取往东南方向敌侧后迂回运动的方式,翻山越岭,经历重重苦难和多次遭遇战,碾转数百公里,冲破敌人围追堵截,完整地胜利归建,还抓了100多个俘虏。</p><p> 91团的安全突围,创造了我军战争史上的奇迹,受到了兵团和志愿军总部的高度赞誉。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以91团下珍富里突围作战为经典战例编入教材,作为全军指战员学习的范本。这也是枫亭戎马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事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在朝鲜谷山休整地合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背景是“三千里江山”</b></p> <p>  上甘岭战役,枫亭随同31师政委刘瑄作为12军参战人员最先进入上甘岭地区,并带着参谋人员下到91团前指加强作战协同。</p><p> 1952年11月1日,91团上阵,开启了以二野劲旅——12军为主角的上甘岭战役后半场无比悲壮雄奇的历史大剧的序幕。11 月2日至5日,91团激战4天,先后打退敌人1 个连至1个团的兵力50余次进攻,歼敌2500余人,597.9高地我军阵地巍然屹立。</p><p> 随即,协助91团作战指挥的31师作战科长枫亭带着两位参谋返回12军五圣山前进指挥所。31师作战科迅速投入反击537.7高地北山的作战准备:搜集分析各种情报,提出作战建议,拟定战斗文书,传达命令指示,检查指导部队的作战准备,掌握部队进程,及时上报下达。</p><p> 11月11日,反击537.7高地北山和597.9高地11号阵地的战斗同时打响,31师92、93团以及34师106团竞相亮相,把这场彪炳史册的战争活剧推向高潮,并以最后胜利完美谢幕。这是一场无比残酷而又无比壮丽的历史活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50年代</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60年代</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70年代</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60年代全家合影</b></p> <p>  “具体日子记不得了,但是那一刻代表了永恒!只有见证了战争的残酷,才能体会和平与爱情的美好!”</p><p> 望着远方,目光仿佛穿透山水和时光的千万重阻隔,投向朝鲜东海岸坑道定格为永远温馨的记忆!</p><p>&nbs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郭来书、朱明清:朝鲜山沟沟里的婚礼</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郭志平</b></p><p> 朝鲜瓦于里,一个特别普通的地名。漫说是中国人,就是一般的朝鲜人也未必知晓。那里群山连绵,人烟稀少。而对于郭来书和朱明清这对战地情侣来说,却是永生难忘的地方。</p><p> 1952年底,在经历了血与火的上甘岭战役之后,12军转移至谷山地区休整。只是喘了口气,便又于1月中旬开赴东海岸元山、高原、永兴地区布防。</p><p> 瓦于里,便是12军野战医院所在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郭来书与朱明清结婚照</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朝鲜瓦于里)</b></p> <p>  郭来书与朱明清相识于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p><p> 郭来书出生于河南林州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迫于生计,十二、三岁便外出学木匠,先后在河南、山西、安徽等地当学徒,做雇工。后来,他到了山西襄垣县的一个村庄。这里是抗日根据地,驻有八路军部队。他参加了抗日游击队,1945年3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1947年9月,为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大举进攻,保卫胜利果实,解放全中国,他作为村农会主席和民兵队长,带头报名参了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郭来书在朝鲜</b></p> <p>  入伍后,郭来书编入太行军区补充2团4营11连任排长,1948年2月编入中原野战军6纵队16旅47团2营5连任排长。1948年6月,部队选派他到中原野战军6纵随营军校1大队学习。随校毕业后,分配到第二野战军12军卫生部医疗2所任副指导员。1950年8月,任第二野战军12军卫生部医疗1所政治指导员。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1951年3月,郭来书随中国人民志愿军3兵团第12军入朝,先后担任12军卫生部野战1分院指导员,12军后勤部野战医疗1所、野战医疗2所政治教导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朱明清在二野军大的照片</b></p> <p>  1949年12月,重庆刚解放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第3分校第4总队,在重庆招收第二期学员。当时已从师范专科毕业成为小学老师的朱明清,在招生点报名,考入军政大学,编入军大第5大队22中队。军大的学员大部分都是来自大、中学校的学生。军大毕业后,朱明清分配到12军供给部工作。1951年随军踏上了抗美援朝征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医护人员给伤员喂饭</b></p> <p>  感受最深的是行军。朝鲜地势山峦起伏,盘山路多又有溪流,部队行军跋山涉水,长时间的急行军,对于这些刚参军的姑娘们来说,真是一个艰苦的考验。部队当时专门有一个收容队,负责把跟不上部队急行军的人员送回国。朱明清个子小,穿33码的鞋,而部队发的鞋子最小都是35码,走起路来直晃荡打脚。所到之处又没有任何可塞鞋的物品,她只好找些树叶类的东西塞在鞋子前面。走久了鞋子里的树叶都烂了,她只能费力地拖踏着鞋子坚持行军。天天急行军,脚板打了很多血泡,到宿营地后,炊事班就烧一锅热水让同志们洗脚。大家就地取材,找些灌木丛枝上的刺头挑破血泡放出血。挑破后的伤口行军时摩擦更痛,但保家卫国的激情让这些刚参军的热血青年咬牙坚持不掉队,谁也不愿意被收容回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朱明清在朝鲜</b></p> <p>&nbsp; 部队在过鸭绿江前,每个人身上都背了一条炒面袋,每袋装15斤炒面,袋口扎紧后就挂在胸前。过江后有条件吃饭时就把炒面留下,没条件吃饭时,就用沟边泉水和着炒面充饥。急行军二十几天,大家没法洗澡换衣服,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浑身奇痒,皮肤都抓烂了。到营地脱下衣服一看,衣服缝里全都长满了虱子和虱子蛋,女同志的长头发里也都长的是虱子。爱美的姑娘们也只能让部队的理发员把一头秀发剃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医院的战友们在一起合影</b></p> <p>  五次战役后,部队在谷山休整。郭来书在12军卫生部野战医院1分院时,朱明清于1951年8月由12军后勤部政治处调野战1分院。1951年12月在朝鲜内松寺里部队整编,12军卫生部医院和后勤部医疗所合并,分院改成了医疗所。郭来书任医疗1所政治教导员,朱明清任医疗3所文化教员。</p><p> 在一起工作,朝夕相处,彼此好感,爱情的萌芽悄悄滋生,又快快地成长。在严酷的环境下,爱是一种最强烈的人性渴求和情感寄托!</p><p> 紧张的战斗间隙,他们也曾在一起憧憬过美好未来,想象过各种婚礼的场景。可是,在血淋淋的战场,这一切显得十分遥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郭来书、朱明清山沟沟里的结婚照</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背后的茅草屋就是举办婚礼的会议室</b></p> <p>  这一天终于来了——1953年7月27日。</p><p> 入夜,东海岸月光洒满大地,星星格外明亮。所有的人都在期待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生效的那一刻。22时,黑黢黢的大地,突然亮起灯火,先是一小片,后来是几片,最后绵延成一大片蔚为壮观的标志着和平的灯火!</p><p> 和平了,天空中再也没有美军的飞机;和平了,再也没有敌人的炮火;和平了,人们开始想家了!</p><p> 停战了,可是12军的任务还未解除。不过,和平终究让人们考虑如何生活了。</p> <p>  郭来书和朱明清向军政治部打了结婚报告,并且很快得到批准。当时停战不久,部队规定只有营以上干部且有八年以上军龄才可以结婚。</p><p> 1953年10月,在瓦于里山沟沟里,两对恋人:野战医院孙院长和调剂员袁素芬、1所教导员郭来书和文化教员朱明清共同举办了一场简朴而庄重的婚礼。</p><p> 婚礼在一间部队自己盖的茅草房中举行,由12军后勤部的首长当证婚人和主婚人。野战医院工作人员全都参加。炊事班的同志想方设法多做了几个菜,全院会餐庆贺。</p><p> 后勤部的战地记者真实纪录了当时的结婚情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结婚时部队送的床单(“212”即2野12军)</b></p> <p>  经历过战火沐浴的人,才真正懂得和平生活来之不易。郭来书与朱明清从此相濡以沫,携手终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郭来书、朱明清与孩子们合影</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李和旺、李光融:才下婚礼就上战场</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李丽(百合花)</b></p><p> 1950年12月下旬,12军奉命出川,参加抗美援进出国作战。</p><p> 一个寒风凛冽的清晨,91团在重庆朝天门码头登船,沿长江而下。在其中的一只木船上,卫生队文化教员李光融泪眼迷蒙:随着木船渐渐远去,家乡慢慢变得模糊。这是她第一次远离家乡,难免有些伤感。这时,一双温暖的手轻轻搭在她肩膀上,是卫生队长、她的爱人李和旺的手。</p><p> “听啊,川江号子!”</p><p> 一阵雄浑激越的川江号子飘过来,多少冲淡了李光融的愁绪。几十年以后,这川江号子声还萦绕在他们心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李和旺与李光融结婚照</b></p> <p>  李和旺,1923年2月出生在山西平定县一个小山村的贫农家庭。日寇铁蹄践踏华北、山西,烧杀掳掠,激起民族怒火。抗日敌后武装力量在平定县蓬勃发展,1939年8月,李和旺参加了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194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nbsp;</p><p> 抗日战争中,769团威震太行,“夜袭阳明堡”、“响堂铺伏击战”等等著名的战例都是769团的杰作。李和旺跟随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反扫荡掩护八路军总部突围、蟠武战役、林南战役、北流寺战斗等;解放战争,参加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出击陇海、打定陶、下巨野、浴血羊山、千里跃进大别山、战淮海、渡长江、浙赣线追击、挥师进军大西南解放重庆、成都。李和旺转战南北、身经百战、九死一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李和旺(右)与31师野战医院院长金海泉(左)</b></p> <p>  重庆解放,一个女孩子闯进了李和旺的生活。她就是李光融。</p><p> 李光融,1930年腊月出生在四川省巴县(今重庆巴南区)。全家靠在镇上做点文具小生意维持生计。李光融的母亲出生于沙坪坝的大户人家,开明能干。虽然李光融是女孩,母亲仍坚持让她读书。李光融读书成绩好,考取当地最好的公立学校,还是公费生。1949年从青木关(现为沙坪坝)高中毕业。解放大军进入重庆,李光融看到11军军政大学征招学员的通告,毫不犹豫地报了名。</p><p> 11军军政大学毕业后,李光融分到了11军31师91团卫生队任文化教员,随后参加了黔北川东剿匪,荣立一次三等功。</p><p> 在91团卫生队,朴实忠厚的太行男儿李和旺与美丽率真的重庆妹子李光融相遇了。多年后,李和旺回忆第一次见到李光融的情景:"部队在重庆夜猫溪驻扎时,认识了文化教员李光融。她个高、老实、有文化,字写的相当不错,我有心与她结为终身伴侣…………"在艰难的岁月中,他俩彼此分享着爱情给予的精神慰藉和愉悦!</p><p>&nbs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李光融在11军军大时的照片</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李光融(中)和军大战友合影</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李光融入朝后照片</b></p> <p>  1951年元月,91团到达汉口,换乘火车到河北高邑,步行到晋县结集,准备赴朝参战。</p><p> 在晋县全体官兵整编换装,部队一律换成苏制武器;清理个人物品,个人纪念品凡有解放军番号的物品一律寄存国内。同时进行军政训练、政治教育以及朝鲜战场情况通报,临战气氛浓郁。91团卫生队也补充了很多敷料药品、救急用品,每个战士人均一个。卫生队长李和旺和新调来的指导员吕绍文,把卫生队的工作搞的轰轰烈烈。</p><p>&nbs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李和旺与李光融在朝鲜合影</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李和旺、李光融回国后合影</b></p> <p>  春节来临,趁过大年的机会,李和旺和李光融把婚事办了。婚礼由战友吕绍文、张弘道操办。那天正是农历大年初一,卫生队全体聚餐,各营及团的领导同志都送来贺礼,有本子、被面、袜子,毛巾等。师作战科枫亭同志参加了婚礼,他给李和旺敬酒,捂住嘴巴一杯接一杯的灌,把他灌了个酩酊大醉。新房是临时借了老百姓的一间平房,把两个人的行李拼在一起就算是入了洞房。婚后的第三天李光融就与丈夫话别,到河北高邑12军医训队去学习了。战事匆匆,许多的温情只能留待将来。</p><p> 1951年3月21日,12军跨过鸭绿江。此时,11军31师转隶12军。李和旺随91团先行入朝,随即投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李光融在12军医训队学习,于当年7月进入朝鲜,在31师野战医院任医护人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951年12月李和旺(后排右一)和战友在朝鲜</b></p> <p>  12军是第二批开赴朝鲜战场作战的部队。2月底,部队从河北辛集上火车,到辽宁宽甸下车。李和旺在宽甸看到满山遍野都是坑很不解,便问老乡挖这么多坑干什么?老乡说:这是为牺牲的营以上干部和战斗英雄们准备的。这让李和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正在逼近。</p><p> 1951年3月25日,31师从宽甸河口跨过鸭绿江,经过十余天夜行军到达谷川、伊川、玉纲里地区。在这次行动中,师运输科新装备的嗄斯69汽车在途中被美军飞机炸坏了。李和旺的战友、抗战期间同在129师护训队学习的同学曹爱新,入朝行军第一天就踩上了敌人的地雷,炸断了一条腿。部队在敌人航空火力控制下行军,困难重重。</p><p>&nbs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李和旺在朝鲜战场</b></p> <p>  五次战役第二阶段,12军由易志里、三街里段,向东南方向突击,歼灭踏风里地区之韩5师,以31师向长水院、长坪里、束沙里方向迂回穿插,前卫突击部队91团穿插到“三七线”射南山、兄弟峰一带,准备协同友邻围歼下珍富里之敌韩第3军团部。这时,战局发生突变,志愿军总部下令结束五次战役,联合国军趁机发起疯狂反扑。而此时,深入敌纵深插得最远的91团却失联了。</p><p> 随后便是载入志愿军史册的“91团下富珍里突围作战”的经典战例:31师91团不愧是红军团,在团长李长林率领下,沉着机智,勇敢顽强,历经重重艰难,从敌人包围圈中绝地突围,胜利归建。李和旺带领团卫生队经过惊心动魄的十天十夜,跳出敌人包围圈。当时卫生队员要挑装备、药品、物质,抬着伤员,突围更加艰辛,损失也最惨重,全队100余人在突围中牺牲、被俘、掉队等多达70多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李光融(右一)马建华(右二)李和旺(右三)</b></p> <p>  五次战役后,部队增设团后勤处,李和旺任命为91团后勤处主任兼卫生队长,参加了金城防御战、上甘岭战役和东海岸反登陆备战。在上甘岭战役中,李和旺和后勤党委一班人带领91团辎重连,24天连续运输物资,不分昼夜奋战,行程10万公里,人均日运154公斤,很多同志累致晕倒、吐血。91团辎重连——成为打不垮的钢铁运输连,因其出色表现,集体荣立一等功!&nbsp;</p><p> 李光融入朝时,五次战役已经结束。在接下来的金城防御战期间,作为战地医护人员的李光融,每天面对的都是血与痛。伤员们从战场上抬下来,浑身是血,有被子弹洞穿的贯穿伤,也有被炸弹击中的开放创口,还有被凝固汽油弹烧伤的。伤员们急需要抢救及输血。李光融和战友们,争分夺秒没日没夜地奋力救治伤员,困了就靠在边上打个盹,饿了就啃几口冰冷的馒头。几乎每位医护人员的血至少被抽过一遍,李光融不知道抽过几次,救了几个伤员。她知道为了抢救战友一切都在所不惜,甚至生命。年轻的志愿军女战士,在战火中奉献了自己青春和热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李光融(前排左一)和12军医训队战友们</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志愿军后勤卫生部学习毕业照</b></p><p><b style="font-size: 15px;">李和旺(前排左一)1952年7月—10月被派回国内安东(今丹东)学习后重返朝鲜战场</b></p> <p>  1954年4月,12军从朝鲜凯旋归国。李和旺所在的91团驻扎于浙江衢州江山,而李光融两年前回国进修,此时却在千里之外的北京……</p><p> 山河已无恙。他们是不是该有个自己的家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李和旺、李光融与孩子们的全家合影</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滕久有与杨志的战地情缘</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洋妞</b></p><p> 12军“随校”的文化教员滕久有与3兵团3分院护士杨志在朝鲜战场相识,到了地方工作又分配在一个单位里,共同的经历和友情使他们相知相恋,并结为终生伴侣。</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滕久有与夫人杨志</b></p> <p>  1928年11月,滕久有出生于山清水秀的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梅花乡夕阳村。</p><p> 新中国诞生的前夜。滕久有和另外两个同学早与学校地下党保持秘密联系,当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二野战军路过县城,他们三人连家人都没有告别,就跟着解放大军离别了家乡,投身革命队伍。滕久有参加了解放军,先是跟随12军35师收容队,走到四川彭水,配发了军装,随即参加了白马山战斗及重庆战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滕久有参军时的照片</b></p> <p>  重庆解放后,滕久有被分配到35师教导队。1950年元月,滕久有被送到合川二野军政大学4总队3大队11中队学习。学完后,留在西南军区军政大学川东分校4总队4大队部任文化教员。一段时间后,他回到12军先后任军随营学校3营营部文化教员、2二大队4中队政治文化教员、1大队7中队教员、军教导大队3营13中队文化教员、前方速成小学5队文化教员、前方速成小学2营4队教员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滕久有〈二排右二)与军大学员毕业合影</b></p> <p>  重庆解放,滕久有生命中一个最重要的人出现了。</p><p> 杨志,1935年6月生于重庆合川双槐镇上游村。12军进入重庆,同时也改变了杨志的命运。1950年2月,杨志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2军卫校,成为一名女护士。</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杨志参军时的照片</b></p> <p>  1951年1月,12军奉命入朝参战,3月,部队进入战役集结地区,准备参加五次战役。</p> <p>  滕久有所在大队接到命令,给一线作战部队运送粮食、弹药。</p><p> 这是一项艰苦而危险的任务。</p><p> 滕久有负责带领学员30多人,每人背粮2O公斤,从驻地出发步行4个小时,送往一线作战部队。天亮有飞机轰炸,要躲飞机。夜里还要绕开飞机投的照明弹,还要观察四周有没有信号弹,因为当时朝鲜特务发现那里有志愿军和人民军、就打信号弹和烧柴火光引美国飞机轰炸……</p><p> 往前沿背粮,需要走三天,都是夜里行军。饿了就在转运站拿两个馒头,边吃边跑;渴了,就附身在路旁的小水沟里喝上几口。最难对付的就是疲劳和瞌睡,眼皮就像吊了两个秤砣一样沉,走着,走着,脑子就迷糊了起来,走着,走着就摔倒在地,爬起来揉揉眼又往前赶。</p><p> 有的学员掉队,滕久有就走到最后,接应鼓励学员,并把学员背的20公斤粮食背到自已身上。他一人背40公斤,加上自身的行装负重一百多斤。最后,学员没一人掉队,无一人伤亡,安全把粮食背到兵站,圆满完成了任务。</p><p> 由于表现出色,滕久有作为一名文化教员,又被调到后勤辎重队。他无数次在战火中昼宿夜行、跋山涉水,不知跑过了多少封锁线,冲过了多少次敌机轰炸。</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3兵团医院3分院牛玉书护士长(第一排左)</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带领大家在山上砍树建坑道,右下角女兵杨志</b></p> <p>  血与火、生与死。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滕久有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写下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p><p> 朝鲜战场上超乎想象的艰难困苦的考验,使滕久有逐渐磨砺成长为一个拥有无比坚定信念的革命战士。</p><p> 由于在朝鲜战场往阵地上背粮食、背伤员,超负荷超强度运转,加之吃饭饱一顿饿一顿,滕久有患上了严重的内脏出血、胃溃疡。</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杨志(左四)和12军治疗所的战友们</b></p> <p>  杨志1951年随12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分配到3兵团3分院当护士。她参加了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和上甘岭战役。</p><p> 金城防御战中,为加强营级单位的救护水平,杨志从3分院抽调到一线支援。在通风条件极差的坑道手术室中,充满血腥味、汗臭味。为了抢救战士们的生命,杨志和其他医护人员挥汗如雨,不眠不休地工作,坚持几天几夜,直到抢救完最后一名伤员。</p><p> 上甘岭战役时,杨志又被抽调去支援12军野战医院,原定接收300名伤员,结果送来了800多名。救治工作紧张得连喘口气的时间也没有,常常顾不上吃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杨志(左)与战友13岁司号员(中)、郑向民</b></p> <p>  1953年,滕久有被送到兵团医院进行了短期治疗后,转入12军“随营”学校治疗所治疗。这期间,他与杨志只是病人与医护人员的关系。滕久有病情不见好转,由于朝鲜的医疗条件受限,被送到石家庄白求恩医院接受了脾脏摘除手术。病愈后,他被评为二级残废军人。他坚决拒绝领取残废证和残废金,要求重返部队。出院后,滕久有调入华北军区训练团,后又转业到国家粮食部工作。</p> <p>  巧的是,停战以后,杨志送伤员回国,1954年调到地方工作,并考入了张家口医学院,1958年毕业后,分配到国家粮食部。在这里,杨志又遇见了滕久有。共同的革命经历和朝鲜战场的战火洗礼,又是曾经的12军战友,让他们迅速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结为夫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滕久有、杨志与孩子们全家合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摄于2020年春节)</b></p> <p>  如今,这对朝鲜战场上的战友、和平时期的情侣,相濡以沫走过了60多个春秋。</p><p> 岁月流逝,没有冲淡鲜血和生命凝成的战友情谊;人生起伏,未能消磨革命理想铸造成的生活态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武效贤、杜念沪:上甘岭比翼双飞</b><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 上甘岭战役的紧要关头,志愿军第3兵团亮出一把利剑——第12军第34师第106团,锁定了最后的胜局。</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 率领这个英雄团队创造奇迹的团长武效贤,不久前刚刚在南京军事学院完成学业。一声令下,他带着新婚三个月的妻子杜念沪奔赴烽火连天的战场。</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 血与火中,他们犹如一对比翼双飞的海燕,傲然飞翔,演绎出人生最精彩的华章和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武效贤、杜念沪夫妻结婚照</b></p> <p><b>军校缔结爱情之花</b></p><p> 1952年仲夏,武效贤与杜念沪登上南京下关开往东北的军列。</p><p> 朝鲜战场激战正酣。志愿军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点了武效贤的将,让他火速赶往金城防御前线,接任第12军第106团团长一职。</p><p> 尽管,前方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但此刻在这对年轻的军人夫妇的脸上更多地洋溢着的是甜蜜的温情。</p><p> 一切都始于诞生才一年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p> <p>  22岁的基本系(5班)教务干事杜念沪,经班里学员陈天胜介绍,认识了高级系(4班)的学员武效贤。</p><p> 杭州姑娘杜念沪,出身于名门闺秀,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杜念沪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政大学,随着“军大”到了南京孝陵卫。一年后,她以优异成绩从“军大”毕业,给二总队谢振华队长当秘书,参加了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的筹备工作。1950年10月南京军事学院正式成立,她便留在了学院担任教务干事。</p><p>&nbsp; 武效贤是“二野”刘伯承、邓小平麾下的一员战将。来自山西贫苦家庭的武效贤,抗战时期参加八路军,历经战火考验。南京军事学院成立后,部队就派他学习,成了第一批学员。</p><p>&nbsp;&nbsp;&nbsp;&nbsp; 杜念沪初次见到武效贤就产生了好感:个子不高、干净利索、人很精神。有一次,他俩去中山陵玩。天气很热,杜念沪满头大汗。武效贤从兜里拿出了一块手帕给她擦汗,见她挺诧异的样子,就说:"这是我用旧衣服剪下来自己缝的,废物利用!"</p><p> “你还会针线活啊?”杜念沪好奇极了。他很自得地说:"缝个手帕小意思,我还会做衣服呢。”</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教务干事杜念沪</b></p> <p>  挺进大别山的时候,部队特别艰苦,在敌人的腹地战斗,后勤跟不上,缺吃少穿。冬天战士们还穿着单衣,上级发下了布匹和棉花,让部队自己做棉袄。请了几个大嫂来做衣服,但是全营几百号人,几位大嫂根本就忙不过来。已经是营长的武效贤亲自动手,拿起剪子按大嫂画的样子裁剪,手都剪出了大血泡,也不让别人去做,生怕把衣服裁剪坏了。因为每一个人发配一件衣服,做坏了就少一套,就会有人穿不上棉袄。剪到后来熟能生巧也不用画样,可以直接把衣片剪出来。肖永银旅长见了说,行啊!你现在是"裁缝营长"了。 </p><p>&nbsp;&nbsp;&nbsp;&nbsp; 不仅做衣服,还会杀牛做饭。有一次,上级拨下来一头牛,用来改善部队生活,这下可把大家难住了。杀牛!说实话还真的没有杀过。那时候请屠夫杀牛必须把牛内杂给人家作为报酬。武效贤实在舍不得,而全营战士都饿着肚子等着开荤。他就自己上,杀牛、剥皮、刮毛,连血都不丢掉,只要是可以吃的一点都不能漏。杀完后,他还亲自下炊事班煮牛肉、做饭,关键还是怕出一点差错大家就吃不上了。</p> <p>  在交往的过程中,杜念沪发现他穿的衣服总是整整齐齐,白衬衫的领子从来没有老油,也没有香烟味。原来,武效贤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多,饭都吃不饱。为了找条生路,家里人把他送给了三叔当养子。三叔家条件好,有一次他看到大烟袋,拿起来抽了一口,刚好被三叔撞见,狠狠打了他一顿,还教训说,小孩子不可以学抽烟,你要抽上瘾,将来一定没出息。武效贤发誓:这辈子不抽烟!后来,他去上学,跟着老师参加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又加入了沁源县人民武装自卫队,给队长当通信员,再改编为八路军129师386旅第16团,一直都不抽烟。就是这种“说到做到”的决心与性格,让杜念沪感到武效贤是个值得依赖和托付的人。</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武效贤与杜念沪初恋地一一南京中山陵</b></p> <p>  爱情花开,真挚而又纯朴。1952年5月1日,经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批准,杜念沪与武效贤喜结连理。</p><p> 那时候结婚很简单,没有像大家想像的热闹,也没有喝喜酒、闹洞房,连买糖果的地方都没有。学院门外有卖花生的,他们买点花生请系里同志吃,就算是办了喜事。然后,他俩去照像馆,拍了一张结婚照。当天武效贤就打着背包,搬到杜念沪的房间,两张铺盖合在一起就算入洞房了。</p><p>&nbsp;&nbsp;&nbsp;&nbsp; 1952年7月12日上午,刘伯承院长主持了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和上级速成系第一期毕业生典礼。刘伯承宣读了毛泽东主席于7月10日为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第一期毕业学员发来的训词,勉励他们再立新功。同时,院领导宣布四位毕业学员:三位师级干部、一位团级干部,将奔赴朝鲜战场。武效贤正是其中一个。作为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第一期学员,武效贤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全部学业。学院领导原定他留院担任合同战术教员,但朝鲜战场的炮声召唤战将出征。</p> <p>  一个真正的军人,只有在战场这个舞台上才能尽情演绎出华彩人生。祖国的重托、上级的信赖,让武效贤充满了荣誉感和使命感。</p><p> 在那个青春和热血燃烧的岁月,杜念沪年轻的心同样激情澎拜。她毫不犹豫地向院领导递交了要求上前线的报告。她要和爱人一起征战沙场。</p> <p>  辽宁宽甸火车站。小小站台上全是志愿军战士,有下车的有接人的,大家都在找队伍,喊人,还有在吹哨子。</p><p> 这时,走过来一位志愿军军人,叫了声:“团长”,给他们敬了一个军礼。没有多说什么,一辆吉普车拉上他们去兵团留守处报到。</p><p> 路上,不远的小山坡上密密麻麻竖立着志愿军的墓碑,震撼到了杜念沪。尽管她有一腔热血,但从来没有经历战斗,更不要说还是个“千金小姐”。这场景让她深深地感受到这场战争的艰苦和残酷。</p><p> 由于34师106团团长宋崇魁牺牲,武效贤受命去106团接替团长。杜念沪被分配在106团干部股当干事。随后,他们一刻也没有停留,又坐上吉普车,赶往鸭绿江大桥。过了桥,直奔106团金城防御前线。</p><p> 经过平壤时,映入杜念沪眼帘的是一片废墟,满目疮痍,到处是烧焦的尸首和残缺的肢体,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作呕的气味。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面再次让杜念沪心灵震撼,同时激起对美帝国主义的愤怒与仇恨。</p><p> 战争让女人变得坚强勇敢!</p> <p><b>爱情在战火中洗礼</b></p><p> 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自10月14日爆发以来,仿佛成为一个超级魔幻大吸盘,敌我双方都投入大量兵力。</p><p> 106团完成了金城地区防御作战任务,奉命开赴谷山休整。11月5日部队进至文岩里,突然接到师里命令,原地集结准备参加上甘岭战役。</p><p> 报经兵团批准后,12军副军长李德生命令106团于17日夜间接替93团,收复并扼守537.7高地北山。</p><p> 李德生要求:坚决将韩2师残部消灭在阵地前,确保537.7高地北山安全。一定要坚持作战,直到恢复与巩固537.7高地北山为止。</p><p> 一句话:106团要血战到底,为上甘岭战役收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武效贤在朝鲜</b></p> <p>  战事空前惨烈与血腥。对此,久经沙场的武效贤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唯一牵挂的是新婚半年的妻子和她肚子里的孩子。结婚以后,俩人还从来没有分离过。丈夫要上阵地了,这也许是生死离别。</p><p> 经历过数不清的战斗,武效贤还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一次的情感跌宕。按规定,女兵不可以上前线。武效贤想让妻子留在后方,但他没能说服杜念沪。她说,前线不让女兵上,可我是干部。说什么,杜念沪也不肯留在后方。</p><p> 临上前线指挥所之际,武效贤极力压抑内心的剧烈波动尽量平和地对杜念沪说:“战场上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万一我牺牲了,你不要悲伤,把咱们的孩子生下来,培育成人。组织上一定会送你到北京人民大学学习,你好好学习,开始新的生活。”</p><p> 谁都明白,在那个特定环境下,“上大学”其实就是生死诀别的代名词。</p> <p>  吻别妻子,武效贤毅然走上阵地。</p><p> 106团各分队刚进入阵地,即遭到敌人炮火疯狂轰击,同时,敌十几挺大口径机枪和坦克火炮也向阵地猛烈射击。随后,敌人以两个班逐次增至两个连、两个营,向4、5、6号阵地及3、2、9号阵地进攻。106团的勇士们利用弹坑、山棱线奋勇抗击,打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p><p> 19日凌晨,7连接替伤亡较大的8连,继续抗击敌一个排至一个营的攻击。坚守6号阵地的1排长黄启均指挥全排沉着应战,待敌人进到30米以内,突然以手榴弹、手雷和爆破筒猛投,并用步谈机召唤炮兵火力杀伤敌人,粉碎敌人13次进攻。</p><p> 20日,9连接替7连防御。战斗中,1班长刘保成率领五位战士向突入阵地的敌人反击,四位战士牺牲,他也胸部中弹。最后时刻,他握着爆破筒奋身扑向敌群,壮烈牺牲。战士高守余化悲痛为力量,一个人顽强坚守阵地,左冲右杀,打退敌人6次进攻,歼敌120余名。9连终因伤亡过大,4、5、6号阵地失守。</p><p> 21日黄昏,106团组织反击。1连首先突入7、8号阵地,5连相继夺回4、5、6号阵地。为集中兵力,控制要点,主动收缩阵地,1连撤至2号阵地,5连撤至6号阵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武效贤、杜念沪伉俪在朝鲜</b></p> <p>  竞日拼杀,虽然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自身的伤亡也不小。这可不行,要完成坚守537.7高地北山直到最后胜利的任务,得改变战术,采用新的战法。武效贤陷入沉思。</p><p> 考虑成熟后,武效贤与几位团领导进行研究,一致决定采取相应对策:一是组织袭扰分队和值班火力牵制敌人;二是进一步加强步炮协同;三是集中兵力固守537.7高地北山主峰2号阵地和左翼山梁上的6号阵地,次要阵地以火力控制;四是边战斗边突击抢修工事,最大限度地保存有生力量。</p><p> 但是,改变战法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必须征得上级同意方可实施。战况紧急,武效贤亲自去德山岘12军前线指挥所,向军首长当面汇报。李德生副军长批准了106团提出的方案。</p><p> 从军指挥所返回,经过团留守处,武效贤与妻子匆匆一见,便又返回前线</p> <p><b>夺取最后的胜利</b></p><p> 12月3日这天的战斗,充分表现出106团“新战法”的妙处。</p><p> 天刚亮,敌人出动飞机200余架次,对106团防守阵地、团营指挥所、炮兵阵地、后方地域进行猛烈轰炸。14时,敌人集中100多门火炮对537.7高地北山1、6、9号阵地轰击。随后,韩军第9师以两个营兵力,分梯队密集队形向阵地冲击。106团防守分队在我纵深火力支援下,采用“小兵群”近战战术奋勇抗击。战斗至黄昏,打退敌人11次冲锋,歼敌200余人,我方仅伤亡8人。</p> <p>  丈夫上前沿阵地,杜念沪留在团留守处,驻扎在一条背向阵地的坑道,负责登记全团副排以上牺牲干部名录。这是一份“死亡名单”,杜念沪需要极大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严肃的态度来面对。因为她知道:每个牺牲战友的名字对他们家人来讲,那都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必须要确保每一位牺牲战友的信息都要通知到他们在祖国的亲人。团部通信员从阵地下来将当天牺牲战友的名单送到杜念沪手里,表面上看她好像很平静,可内心充满难以抑制的悲愤。牺牲的战友太多了,花名册每天都要变更。杜念沪经常含着眼泪誊录一个个烈士的名字,尤其是看到那些熟悉的名字。晚上总是梦见他们,心如同针扎一般。战争是残酷的!</p><p> 团长也是她无时无刻的牵挂。杜念沪是既不希望看到通信员,因为他总是带来死亡的名单;又渴望看到通信员,因为他能传递团长的信息。每当听到“团长很好”,尽管只有一句话,杜念沪的心也得到了最温馨的安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杜念沪(前排左)陪同牺牲战友的国内亲人</b></p> <p>  杜念沪登记牺牲者的名字,几乎没有看到他们的遗体或者遗物。于是,她跟着一批补充的新兵,通过封锁区,到达前线指挥所,当面责问团长:"为什么不把遗体、遗物运下来"?谁知,武效贤大发脾气说:你上来干什么,赶紧下去!杜念沪满腹委屈地说,我是为了工作。武效贤把她拉到坑道口,指着阵地上说:“那些支离破碎的残肢断臂,一会儿就被飞机大炮的炸弹翻了几番,已经浇筑成了血肉阵地。如何将他们带回来?牺牲的同志,我们只能把他们掩埋在这里。这就是战争!”</p><p> 训归训,武效贤还是“疼”妻子,他让警卫员李天慕把妻子“押”下去,不准她再上前线指挥所。</p><p> 阵地上的饭都是团留守处做好送上去。为了照顾杜念沪,留守处好不容易弄来一罐朝鲜辣白菜给她。杜念沪舍不得吃,说团长喜欢吃辣的,让警卫员小李给团长送去。谁曾想,送给团长的辣白菜,团长又分给战士们分享了,大家也只能一人尝一口。在艰苦的条件下,一罐辣白菜抵得上美味佳肴了。</p> <p>  留守处坑道上空时常有敌人飞机光顾。有一天,敌机炸塌了坑道口,杜念沪被埋在里面。坑道里又黑又呛,杜念沪喘不过气来,想起武效贤在上阵地之前对她说的话,心想这下我要先牺牲了!不知过了多久,听到有人喊“杜念沪”、“杜念沪”!战友们挖开坑道口,杜念沪被救出来了。警卫员小李一看到她哭着喊着问:团长的孩子还在吗?杜念沪赶紧摸了摸肚子:在!在!在!这样惊险的场面一共发生了两次,所幸每次都化险为夷。</p><p>&nbsp;&nbsp;&nbsp;&nbsp; 战斗间隙,留守处干部组成慰问组上阵地看望战士们。杜念沪说什么也要参加。杜念沪的身影出现在坑道、猫耳洞、堑壕……看到杜念沪,战士们一个个特别激动,有的还流了眼泪。在她身上,战士们看到的不光是团长夫人的形象,更是一个伟大母性的温暖的光辉。它产生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战士们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胆气和血性!</p><p> 在上甘岭,杜念沪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两次从死神魔掌下走出</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杜念沪成长为无比坚强勇敢的战士</b></p> <p>  战场形势已经不可逆转地朝着志愿军胜利的方向发展。12月15日,随着106团6、8连撤下阵地,最后的胜局已被锁定。</p><p> 12月16日,15军举行庆功大会,武效贤从15军参谋长张蕴玉手中接过一面锦旗 “主动灵活、英勇顽强”。</p><p><br></p><p>&nbsp;&nbsp;&nbsp;&nbsp; 1953年2月,杜念沪即将临盆,回到杭州生孩子。两个月后的一天,家里人告诉她,门外有个解放军战士。她赶紧出去,一看是武效贤的警卫员站在家门口。她当时的苐一反应是双腿发软心跳得扑通扑通!脑子里闪过一丝不祥的念头。当听到小李说:“团长让我来接你”,才长长舒了口气。</p><p> 杜念沪为刚岀生的儿子取名:武和平。和平,正是经历了战火的人们最大的希冀和愿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杜念沪怀抱长子武和平</b></p> <p>  她把孩子交给了父母,和警卫员李少慕返回正在朝鲜东海岸元山地区执行防御任务的106团(此时已经改编为102团),与丈夫武效贤团聚。</p><p>&nbsp;&nbsp;&nbsp;&nbsp; 1954年4月,12军从朝鲜回国。部队驻防浙江金华。</p><p> 武效贤与杜念沪这对经历战火洗礼的情侣,又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军队建设的火热潮流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武效贤、杜念沪与孩子们合影</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奔向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场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记父亲周运西母亲刘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周拓 周仲玲</b></p><p><br></p> <p>  1950年12月20日,父亲周运西与母亲刘沉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在首长和战友们的真诚祝贺下,成为一对相伴终生的革命情侣。俩人的蜜月还没有结束,部队就接到了赴朝鲜参战的命令。于是,他们双双携手一起奔向炮声隆隆的异国战场。 </p><p> 在那个每时每刻都面临生与死、相逢与离别的艰难岁月中,战火淬炼了最坚贞最美丽的父母爱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父母的第一张合影照</b></p> <p><b>战斗在太行山上</b></p> <p>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水,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p><p> 小时候,我们经常缠着父亲让他讲战争年代打仗的故事。父亲讲打仗的故事不多,但教会了我们这首《太行山之歌》。至今回忆往事,这首歌仍在耳畔回响,将我们带往那战火纷飞的年代。</p> <p>  父亲周运西,1938年4月参加八路军时尚不足15岁,正在念高小。爷爷是个农民,在大山中的村里,有几亩薄地,还开了一个纸坊,做贴窗户的麻纸。父亲的两个哥哥没有上学,帮着爷爷种地、造纸。父亲是家中的老小,爷爷奶奶疼他,不让他下地干活,送去县城上学。在这期间,父亲参加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任宣传员。</p><p> “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奔赴太行山,开辟抗日根据地,所到之处,广泛宣传共产党、八路军领导全民抗日救国的道理,学校还邀请八路军给全校学生做了一次政治报告,使父亲对共产党、八路军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当八路军动员青年人参军时,父亲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爷爷当时问父亲为什么当兵,父亲说,不当亡国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父亲刚参军时的照片</b></p> <p>  父亲参军最初是在县游击大队,后来改编为三八五旅开赴抗日前线。由于父亲年龄小,被留在县政府给谭科长当勤务员。1939年1月,随谭科长一同调往决死一纵队工作,当了译电员。1940年4月,进入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学习。那时的学习环境异常艰苦,粮食布匹短缺,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军装,饥一顿饱一顿地吃着不易消化的黑豆、高粱,还参加对日寇的反扫荡斗争。虽然环境艰苦,生活困难,学习紧张,但磨练了意志,思想觉悟得到升华。</p><p> 毕业后,父亲调到八路军总部,给供给部长杨立三同志当秘书。1943年5月,杨立三部长带领警卫部队150余人由左权县向和顺县转移,在和顺县松烟镇一个叫北地垴的小山村,被日军36师团包围。当时,父亲和杨立三的警卫参谋一人架着杨立三的一条胳膊,顺着后山沟跳崖突出敌人的重围。警卫部队一个排将日军引向阳曲山上,坚持一昼夜,毙敌300人,在弹尽粮绝、只剩6人的情况下,他们怀抱枪支,跳下悬崖,除一名女战士被灌木架住得以生还外,其余5人壮烈牺牲。这就是著名的阳曲山保卫战。</p> <p>  后来父亲到了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又称朱德警卫团),从排长一直干到参谋。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的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指挥部特务团,1935年12月组建于陕西延长县,1936年随红军总部东征,1937年调至延安担任党中央警卫工作。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该团改编为第十八集团军总指挥部特务团,转战太行,1945年4月被八路军总部正式命名为“朱德警卫团”。</p> <p><b>二野劲旅南征北战</b></p> <p>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后,中国面临着两条道路的选择,共产党担负起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重任。父亲所在的“朱德警卫团”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3纵7旅21团,后又改编为中原野战军3纵7旅21团。父亲先在21团作战股任股长,后调7旅任作战科长。淮海战役后,21团又改编为第二野战军第11军31师93团,此时父亲任31师作战科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951年2月,父亲(左二)从南京军事学院返回部队,在山东德州城南门上和31师91团李团长(左一)、李副团长(左三)、刘参谋长(左四)合影</b></p> <p>  父亲很少给我们讲战争年代的事情,他的战争经历我们问及也是只言片语。只是后来,从其他一些老首长及战友的回忆录中得到一些片断。如在原31师师长赵兰田回忆录里有关淮海战役打宿县的战斗中提到“我马上命令作战科长周运西选择炮兵阵地,组织火力掩护部队攻城……”</p><p> 听12军老人说过,在战争年代,父亲行军到了宿营地,立刻把背包撑在膝盖上当桌子,写作战报告、命令、总结等,他们印象深刻。</p><p> 在解放战争中,父亲参加了平汉、挺进大别山、淮海,渡江,进军大西南等战役。小时候,我们追着父亲讲打仗的故事,父亲回忆渡江战役时,说当时解放军有强大的炮火,渡江时,大炮排在江边,所有炮火朝对岸敌人阵地猛轰两个小时,敌人基本没有什么抵抗。父亲是第二批过江,说江猪不断撞击船底,江水汹涌澎湃,船稍一失去平衡,便会翻入江中。</p> <p>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此时,整个大西南还完全处于国民党政府控制中。1949年9月29日蒋介石亲赴重庆召开西南防卫军事会议,部署防御计划。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渡江战役后就对进军大西南进行了一系列精心部署,指示进军西南的任务主要由刘、邓的第二野战军承担,明确了解放大西南的关键是攻克重庆,拿下四川,剑指西康。</p><p> 1949年11月1日,解放大西南的战役正式打响。父亲所在的二野3纵11军31师11月12日打下了川鄂、川湘公路的枢纽黔江县城,11月16日攻占乌江东岸彭水县城,11月25日和平占领南川,进抵重庆对岸之长江南岸,与12军、47军对重庆形成东、西、南三面合围之势。11月30日,31师从李家沱渡过长江,93团迅速占领大坪和山城制高点佛图关,彻底消灭了国民党残留部队,自此这座拥有110万人口的山城在1949年11月30日得到解放。</p><p> 父亲回忆进军大西南时说到,部队就是一路追击,一路奔袭,没有黑天白日,没有时间休息吃饭,一直打到重庆。那些参加过长征的部队领导给父亲讲进军大西南的艰苦程度不亚于长征。</p><p> 解放重庆后,父亲在那里认识了母亲。</p> <p><b>重庆妹子参军</b></p> <p>  母亲刘沉,1947年8月至1949年11月在四川重庆北碚师范学院附师上学。教她们的化学老师是一位中共地下党员,这位老师经常向学生们宣传革命道理,介绍延安根据地的情况,传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进步书籍。所以,我母亲当时对共产党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p><p> “二野”解放重庆后,设立征兵站招收学生兵。我母亲立即和她的同学们第一批积极报名参加了解放军。和母亲同时期参军的还有她的两个姐姐、我们的三姨、四姨。“三姊妹”一块儿参军且都在二野的部队,也是一段佳话。</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母亲刘沉参军后的照片</b></p> <p>  参军后,母亲被分配到第11军31师政工队工作,195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0年7月在31师军政干校担任文化教员。当时,我父亲在31师司令部作战科当科长,并在31师军政干校兼任大队长。在工作和学习中,与母亲认识并相爱,于1950年12月结婚。</p> <p>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悍然介入战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并出兵台湾海峡,直接威胁到了中国的安全。1950年10月19日,中国派出了自己优秀儿女组成的志愿军赴朝参战。</p><p> 这时,父亲所在的第二野战军11军31师正驻守四川梁山地区整训,11月,部队开到贵州梵净山地区剿匪。剿匪结束后,组织派父亲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p><p> 1951年1月,11军31师奉命编入第12军序列,出川北上,进抵河北省晋县地区集结,准备赴朝参战。父亲随即中断学业,经山东德州到河北晋县与部队会合,赴朝参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前排左起:三姨刘郁文、四姨刘倚文</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后排:父亲周运西、母亲刘沉</b></p> <p>  母亲是1951年2月底随部队集结到河北省辛集,在那里见到两个亲姐姐。“三姊妹”自参军后还是第一次相聚。由于母亲把父亲初次介绍给姐姐们认识,父亲开始还非常紧张,后来大家高兴的笑谈使父亲的心情慢慢放松下来。临别时,大家一块儿拍了一张照片合影留念。</p> <p><b>跨过鸭绿江</b></p> <p>  1951年3月,12军31师由辽宁长甸河口入朝。随即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p><p> 1951年4月,为了挫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军从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的企图,中朝军队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击作战,即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p><p> 在五次战役中,12军配属第9兵团,担负东线作战任务。五次战役第二阶段,31师担任纵深穿插,配合27军消灭下珍富里的**军第3军团指挥部。部队坚决执行上级指示,穿插160多里,到达了37线附近,31师的前卫突击队91团更是穿插到37线以南兄弟峰,是五次战役中南下最远的部队。后来父亲曾经说过,由于美国人已经摸透了我军的规律,称我军是“礼拜攻势”。因此,开始美军就是撤退,7天后开始反攻。五次战役打得很艰苦。5月21日后,战场形势发生很大变化,美军利用自己的空中、地面优势,快速机动分割包围志愿军。这时,31师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一是孤立远出于“三八线”以南;二是91团正向下珍富里以南攻进;三是93团已与东援之敌美3师接战,而粮弹得不到补充,伤员无法向后转运;第四特别是与军部失去通讯联络,不了解整个战场的形势,也得不到上级命令和指示。在与兵团联络时,只收到“就地停止待命”的紧急信号,派人与27军先头分队联系,回报是“27军已奉命撤出战斗!”再向兵团请示时,与兵团的电台也联系不上了。在这种被动情况下,师领导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指挥部队沉着应对。</p><p> 父亲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师里派作战科副科长枫亭带着3名侦察员和一位朝鲜人民军排长向南去找91团,师里的电台也不停地向91团呼叫说,“你跳出来!你跳出来!”而此时91团直插到37线以南,结果被美军重兵反包围,在极其困难危险的情况下,31师91团机智勇敢,在敌后大迂回,胜利地成建制突围归来,成为军史中突围作战的典型战例。91团胜利跳出敌人的包围,31师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安全转移。后来父亲还说,91团团长李长林是老红军,很能打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951年12月在金城前线拍的“仰首观空战”照片</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左起:周运西、王靖海、枫亭</b></p> <p>  五次战役结束后,战线基本稳定在三八线,部队位于谷山地区整训。1951年10月,12军开赴金城前线,接替67军防务,担负金城防御作战。父亲于1951年7月调到91团任参谋长,半年后,于1952年1月,父亲调到12军作战科任科长。</p><p> 当时的任务是抢时间筑防,推进坑道修筑进度。父亲按军首长的作战意图做了周密的安排,作战科的人员分别到前沿阵地检查坑道建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金城防御作战中,父亲注意对部队作战经验调查总结,先后写了小部队活动、坑道构筑、依托坑道进行防御等对部队防御作战减少伤亡,杀伤敌人具有指导意义的总结报告,受到部队欢迎和首长好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951年12月20日在金城前线城山阵地观察敌阵</b></p> <p>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为了改变日益被动的地面战局,发动了上甘岭地区进攻作战。战斗越打越激烈,规模越来越大,最后发展成大规模的战役。美军被迫增兵,由开始的营规模,最后发展到美第7师、**军第2师全部参战,志愿军除15军外,把担负战役预备队的12军也投入战斗。战至11月25日,美伪军终于无力继续打下去,遂停止了进攻。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一部《上甘岭》的电影,将这场气壮山河的战役真实地展现出来;一条大河的主题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朝鲜谷山郡松林洞与战友们合影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刘沉 (前右一)、周运西(后左一)</b></p> <p>  父亲入朝后,母亲随31师后勤、教导队等留在辽宁宽甸学习、培训和待命,于1951年7月入朝,在朝鲜谷山郡松林洞和父亲及战友们并肩作战。</p><p> 随后,母亲怀有了身孕且身体十分虚弱。部队连续地行军转移,高强度的体力消耗,加之生活条件极其艰苦,部队领导出于爱护与关心,便让她返回国内调养。这样,母亲于1951年底回国。</p><p> 回国后,母亲先后在12军留守处三反办公室、留守处政工股工作。</p><p> 孩子出生,是个女儿,也就是我们的大姐。由于工作繁忙,父亲又在朝鲜,母亲一个人很难照顾好孩子,就在孩子半岁时,送回父亲的老家山西和顺,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p><p> 1953年4月,父亲回国,和母亲一起去把女儿接回来,发现孩子总是靠着墙,走路一蹦一跳的,带到医院一检查,确诊为婴儿瘫后遗症,留下终身残疾。</p><p> 1953年,父亲随王近山司令员调山东军区作战处工作,母亲也随之离开12军来到济南军区的前身山东军区,开启国防建设的新征程。 (部分资料摘自周运西档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周运西、刘沉全家合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60年代摄于济南大明湖)</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征稿:抗美援朝父母爱情故事</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共和国两代军人》编辑部</b></p><p>统筹:毛战海、杨少华</p><p>文案:冯杨</p><p>助理:阚文言</p><p>美篇制作:冯杨</p><p>外联:林平(135 1682 9260)</p><p> 范晓莹(13777888336)</p> <p><b>本辑组稿、编辑、联通:滕玉萍、冯杨</b></p><p><br></p>

李和旺

李光融

滕久

郭来

朝鲜

部队

枫亭

战役

明清

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