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来历 <p> 白露,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p><p> 节气至此,白昼阳光尚热,水汽蒸发,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p><p> 清晨起来,草木上处处可见晶莹剔透的水珠,故名白露。</p> <p> 白露如约而至,有人说,它是秋蝉小声的流鸣,是黑夜高挂的盈月……</p><p> 也有人说,白露暖秋色,应是草木染露,月盈人满。</p><p> 《礼记》云:“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p><p> 此前徘徊不去的余热,安静的退居到时光的暗处,和一切喧嚣都没有瓜葛了。</p> 白露气俗 <p> 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馐。</p><p> 鸿,大雁。元鸟,燕子。大雁、燕子这些候鸟南飞避寒。馐者,所羹之食。养馐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p><p> 说此节气正是鸿雁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p> 白露农俗 <p><br></p><p>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白露、秋分、寒露是三个相邻的节气,这句俗语的意思是秋分正好适合播种冬小麦,以前每到秋分,村里的农民就要开始给小麦拌种、播种,这也是很多农民一直以来的习惯。</p> 白露食俗 <p> 无事此静坐,浅饮一杯白露茶,一日似两日。懂茶之人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p><p> 草木生白露,光阴酿酒汤。若是觉得喝茶太过素雅,也可温上一壶白露米酒,小酌几杯。白露米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这种酒温中含热,有利于寒气的散发。</p> 白露习俗 <p>1.福州有传统习俗“白露必吃龙眼”。</p><p>2.苍南、平阳等地,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p><p>3.白露还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p> 白露谚语 <p>“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露体了,以免着凉。</p><p>“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p> 白露诗词 <p> 一个二十四节气中盛富诗意的节气,不但迷醉了秋天,也迷乱了诗人的眼。多少文人墨客为此时节倾倒,诗人笔下白露:</p><p> 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p><p> 李白说:玉阶生白露,玲珑望秋月;</p><p> 陶渊明说: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p><p> 白居易说:露似珍珠月似弓;</p><p> 苏东坡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p><p> 杨万里说:清霜红碧树,白露紫黄花;</p><p> 秋也是容易让诗人触景生情,也正因如此,也流传下来了诸如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千古佳唱。</p> 温馨提示 <p> 白露即为典型的秋季气候,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 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对普通大众来说,简单实用的药膳、食疗似乎更容易接受。</p> 白露作品 <p>剪纸作品:</p> <p>手工作品:</p> <p>沙画作品:</p> <p>图文编辑:赵欣</p><p>编辑审核:陈铁</p><p>作品提供:李伟 赵欣 郭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