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头一次发觉妻子变老了,是在送女儿出国留学的时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那些天,妻子始终保持无忧无虑,谈笑风生的一惯状态,丝毫看不出女儿即将远走异国他乡,母女难舍难离的伤感与牵挂。而就在女儿步入机场安检大厅的那一刻,我看到她的眼圈突然就变得红红的,并飞快的抬手拭去了眼角儿的泪水。那个动作极快,短暂得几乎不足一秒,在我看来却超级震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因为她那泛红的眼角上似乎突然长出了很多皱纹,在红红的眼圈儿衬托下,眼窝显得灰暗且浮肿,眼里那汪儿泪水因为流量不足和有些混浊,所以没能滚成晶莹的泪珠儿,而是湿漉漉的散乱着溢出眼睑。她擦泪时也不再象孩子那样五指并拢,用食指任性地横扫着眼睛,而是掌心向内,五指指尖儿向上弯曲着张开,用小指一侧的掌根儿轻轻地沾了一下,完全是一位饱经人情世故的老太太悄悄抹泪儿的惯用动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刚刚还风韵犹存的妻子,转眼变成一位慈爱绵绵,从头到脚都闪耀着“三春晖”的老母亲!让我的离愁中平添了几分酸楚。如果把这一幕以特写慢镜头回放,并音乐骤起,配以阎维文的那首“啊!这个人就是娘……”就再煽情不过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离愁催人老,想不到竟老得如此一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离愁,是人世间谁都无法回避的一种悲欣交集的复杂情怀。无论友人之间“醉不成欢惨将别”,还是亲人之间“汽笛一声肠已断”,或是恋人之间“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都以不同情境表达了不舍与担忧,牵挂和祝福的千转柔肠,万般情思!北宋词人张先借助景物,道出这一言难尽的伤别之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离愁正引千丝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而就在我返程中还沉浸于离愁别伤中不能自拔,思绪纷乱,胜似“千丝乱”还乱之即,女儿却早已飞到了地球的另一侧。随着手机微信清脆悦耳的响玲声,远在八千公里之外德国柏林的女儿笑意灿烂的出现在眼前的屏幕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若放在二十多年前看来,这场景便是一部科幻电影或一个神话世界!于是,在与女儿通过手机隔空对话时,又把我的思绪牵引到往事的回忆之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90年,我婚后头一次出远门,恰是一个柳条吐翠,千丝飞乱的春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那是单位安排我去深圳参加历时两周的企业文化建设培训班。从中国最北方的大兴安岭山窝儿里前往中国最南端的改革开放窗口,路途之遥,时间之久,对很少出远门的我来说尚属首次。加之当年山区封闭落后,对南方口岸开放地区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及社会治安存在种种负面传闻,难免引得家人担忧。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记得当时把这个消息告诉妻子时,她也是这般突然间眼圈变红了,水汪汪,亮晶晶的大泪珠儿噼里啪啦的顺着光滑白嫩的脸颊滚落下来,人却显得愈加水灵和妩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离愁之情,难收我去看大山外面那个精彩世界的激情与冲动。经过途中两次换乘列车,历时漫长的四天三夜才进入广东境内。一觉醒来,车窗外已是“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的岭南景色。望着阴雨菲菲中那一片片浓如墨色的芭蕉林,仿佛来到了另一个陌生世界,思乡之情,离愁之苦油然而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望家乡,去路远,别妻千里音书断,关山阻隔两心悬……”京剧《野猪林》中林冲这段悲凉凄楚的唱词不觉间涌上心来,也提醒我到站后赶紧给家里报个平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那年月程控电话还末普及,幸亏我入住的广九大酒店是铁路系统内部经营,服务台设有一部铁路电话,但长途电话必须先记录等待,再经过广洲局、北京局、哈尔滨局的电话所三次转接方能接入我妻子的办公室。由于线路繁忙,接通电话快则一小时左右,慢则三五个小时,而接不通,通了掉线也是常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一大早就记录了长途电话,守着电话机苦等了两小时尚未接通,此时安排外出参观的大巴已经在催了。无奈之下只好把此事托给服务台的迎宾小姐,嘱咐她待电话接通后,替我给妻子报个平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就在我离开酒店不久,电话便接通了。妻子那边听到的是一个粤语味道的娇滴滴女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您是毕女士吗?王先生已经到深圳啦,就住我这里啦,他一切都好啦,您不必挂念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妻子急忙问:“你是哪位”,电话却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掉线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个“平安”莫不如不报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妻子立马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一整天处于惶恐不安之中。直到当天午夜,我利用线路缓解时把电话接通到一位部门领导家里的职务电话,再由这位领导第二天代我向妻子说明原由,一场误会方才烟消云散。这件往事也由此成为同事和好友们的一个精彩段子,动不动就翻腾出来调侃一番。</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回到此时,面对屏幕上远在异国他乡的女儿那撒娇的眼神儿,我岂不感慨万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交通的迅猛发展,通迅的日新月异,让离愁的苦痛与忧思变得短暂和轻淡,随时随地的视频交流,成为天各一方的人们相互问候的普遍方式。真乃海内加微信,天涯若眼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中秋节就要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不知尚有多少外出打工,离乡求学,谋生奔波的人们象我曾经那样,正缠绕在离愁的伤感之中,如此,就把这千缕情丝,万种离愁理成一首熟悉的歌,转给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吧!那便是张学友演唱的《祝福》:伤离别,离别虽然在眼前,说再见,再见不会太遥远,若有缘,有缘就能期待明天,你和我重逢在灿烂的季节……</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诵读:爱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故乡大兴安岭伊图里河一角,中国最寒冷的地方,1998年撤销铁路分局,当地居民迁移多半。那是我魂牵梦萦,永远剪不断的乡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幼年的女儿与妻子在屋后的山林中游玩,大山中生活的那段时光令人难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15年夏天,女儿出国前与妻子在哈尔滨中央大街留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90年,作者在深圳沙头角。“中英一条街”当年是多么诱人,时尚,招摇的神秘去处,如今回头看,就和哈尔滨城乡结合部的一个中小型的批发市场差不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德国柏林留学的女儿,祝贺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男友。时光飞转,如今两人的娃娃都两岁多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