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七、5000年的江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日出江花红胜火, </p><p class="ql-block">春来江水绿如蓝, </p><p class="ql-block">能不忆江南。 </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天午餐之后,我们又赶去良渚古城遗址,那里是良渚王朝的权利中心所在。整个遗址公园,除了我们一行不见人影。山野苍翠,鸟声空灵,一草一木传递着兴亡的气息。</p> <h3>上下二图:2019年12月的良渚遗址公园</h3> <p class="ql-block">登上莫角山良渚宫殿遗址,已是午日当空,正好看良渚王朝如日中天。曾经的良渚王城宫殿,早已不见踪影,唯有宫殿的基座—— 一个高高的土台兀立于风中,曾经在高台上发生的那些功名利禄、恩怨是非,都已化作尘烟,缓缓吹拂着亘古山野。</p> <h3> 打个比方,假如莫角山宫殿是北京的紫禁城,反山王陵就是八宝山公墓。去反山王陵,我们也是登上高台,看良渚墓葬都要登高。我们知道,中国的帝王陵寝都是向下挖的地下宫殿,为什么良渚王陵要在地上筑高台建陵墓呢?以至于被考古学家们称为中国的“金字塔”呢?<br> <br></h3> <h3>上下二图:良渚遗址公园</h3> <h3>上下图:反山亡灵以及出土文物</h3> <p class="ql-block"> 在良渚古城,不仅仅是陵墓、宫殿,一般的房屋也建筑在高台之上,这个土台完全是人工堆筑的。那么,良渚先人建房子为什么一定要建在高台之上呢?</p> <p class="ql-block">上图:良渚遗址公园坡地上的反山亡陵</p><p class="ql-block">下图:良渚博物院绘画,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 这就要说到江南地貌。江南地貌特征就是大面积平原,河网密布。良渚古城所处地势很低,良渚人生活的地面,海拔只有3米左右。此外,良渚古城及古城周边遗址群,三面环山,一面临杭州湾和东海,良渚王朝就是一个潜在泽国,这个地区很容易受到东海通过钱塘江的影响。即使如今,“当台风来临的时候,若不是钱塘江两岸大堤,钱塘江浪潮会对人类部分居住区造成很大的破坏。”(引自《物华天宝》) </p><p class="ql-block"> 专家们认为,这种地势,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与良渚文化最终走向没落有些关系。所以良渚的房屋、城池、或者陵墓,都要往高处筑起土台。考古学家方向明先生把反山王陵称为“土筑金字塔”。我们可以想见良渚人,面对这样的地貌环境,又没有任何测量设备,他们仅凭着直觉,竟然发现了良渚古城海拔低,可见良渚的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已经有相当的勘测水平。</p><p class="ql-block"> 那么,既然良渚海拔低,良渚人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居住?</p><p class="ql-block"> 气候。</p><p class="ql-block"> 气候影响着早期人类文明的进程。经过古气候学家们“扑风捉影”的考察论证,我们知道了:良渚地区处于北纬30度,人类早期文明都发生在这个维度,这个维度气候温暖,不冷不热,人类宜居。</p><p class="ql-block"> </p> <h3>上图:良渚博物院绘画复原图</h3> <h3>上下图:南翔古镇</h3> <h3>上下二图:乌镇</h3>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良渚人,爬到北面或南面的山上,眺望远方。这片辽阔的平原,很快进入了他们的视野。……由于这片平原地势低,较为潮湿,他们就在一些小的自然山体上堆土,有的地方堆筑了几十米高……最终建成了早期的良渚古城。当这个几十万平方米的高台筑好后,良渚人就在此之上修筑房屋和宫殿。良渚人在筑高台取土的时候,还顺势挖掘了一些沟渠,作为运输通道……彼时的良渚,水道纵横,船只往来,先民们临河而居。若将竹筏、独木舟改成乌篷船,再将房屋改成白墙黑瓦,则与现在的乌镇差不多。”(引自《物华天宝》)</p> <h3>上下图:西塘古镇</h3> <p class="ql-block"> 这些5000年前的良渚先民,在搭筑高台时顺势而为的运输沟渠,逐渐链接成四通八达的水道,“就此确立了后世江南地区临水而居,饭稻羹鱼的生活方式。”(引自《物华天宝》)由此可见,我们今天看见的那些小桥流水,舟楫代步的江南小镇,以及水乡的生活模式、建筑模式,都是5000年前确立的,是良渚人首先创立了江南小镇那河岸上的炊烟。</p><p class="ql-block"><br></p> <h3>上图:2016年 乌镇<br>下图:2014年 上海郊区古镇大团茶馆评书</h3> <h3>下图:古镇南翔</h3> <h3> 或许就是这种“饭稻耕渔”、安居乐业的生活方式,养成了江南人温婉、理性、勤劳、聪慧的集体性格。历史上,浙江出了许多思想家、作家、画家、书法家、企业家等等。不说胡雪岩、包玉刚、邵逸夫了,就说上个世纪80年代,浙江率先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如雨后春笋,撑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门面。“温州模式”我们应该记忆犹新,改革开放第一代企业家鲁冠球、郑永刚、李如成以及后来陆续出现的李书福、马云等等都出自浙江。这次我一到余杭,好几位朋友告诉我,阿里巴巴总部就在余杭!想起90年代末,有一次采访吴敬琏先生,他在谈放活中小企业的时候说:中国十大商帮,笑在最后的是浙商。<br></h3> <h3>上图:作者于1999年两会期间采访吴敬琏先生</h3> <h3> 当年,对吴先生的话我来不及认真感受,这次到良渚,便更觉得吴敬琏先生目光高远,可谓一语掷地作金声。江南文化家底之厚,何止一个宋朝!忘了是哪个朋友告诉我的:你不要小看任何一个浙江人。那时候我同样没理会这句话,现在觉得有些道理,因为每一个浙江人背后都站着良渚祖先。其实,整个江南都在良渚文化的绿茵之下,不仅是浙江,应该说整个江南,再大一点说,每个中国人,都在良渚文明的绿茵之下。<br> 我真想化作一只鸟,飞入良渚时空,体悟良渚时代的静好岁月,跟随良渚人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h3> <p class="ql-block">上图:与中国作协副主席、采风团团长张抗抗小别于良渚大酒店</p><p class="ql-block">下图:采风团剪影</p> <p class="ql-block">萌娘简介</p><p class="ql-block">萌娘,本名贺平。文学硕士。原作家出版社编审、纪实文学编辑室主任、《企业文化》杂志执行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经两届民进中央出版传媒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学协会会员。出版过散文集《秋天的钟》、长篇文化散文《千里走黄河》《神女应无恙》《天唱》《一日五千年》;长篇报告文学《源自北卡罗琳纳州的河流》;诗集《草木寓言》。80年代获得《北方文学》诗歌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双人舞一等奖。90年代获得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征文一等奖、《人民文学》散文奖、《上海文学》散文奖、第二届国家优秀图书提名奖;2000年以来,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人民日报海外版》“世纪之光”报告文学奖、西藏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以及多种文学艺术奖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