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节前夕,我的老领导张仁藻从海那边打来电话,说要出一本名为《敬养母亲日记》的书,嘱我为其作序。</p><p class="ql-block">电话中碍于面子不便细问,只能欣然应允,可内心不免有些猜疑。一本伺候母亲的杂记,能写出什么亮点来?值得出书吗?可当我拿到了书稿,从头至尾认认真真地拜读了一遍,便对自己先前的想法感到惭愧了,而且对久未谋面的老领导由衷地生出一种敬意!</p> <p class="ql-block">我与张仁藻共事多年。曾经,他是县委办副主任,我是他手下的秘书。他带着我们下乡搞调研,起草县委的重要文件,筹办全县的重大活动,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事项……那时,他留给我许多好的印象:为人正派、思维缜密、作风扎实、工作认真……我在他的身上真的是学到了不少东西。他是我一生都不该忘记的恩师。后来,我当了县领导,他成了我的下属。职位的变化,并没有淡化我们之间长期积累出来的那份情谊。他以自己的方式全力支持我的工作,不给我找一丁点麻烦。即便是退下来赋闲在家,也仍然关心全县的发展,经常为我出谋划策。这些,都常常令我感动。</p><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张仁藻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个诚实干练的好领导、一个忠厚淳朴的好兄长。而读了他的《敬养母亲日记》,一个“大孝子”的形象又活脱脱地展现在我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母已经作古。二老在世时,我对他们的那份孝心和付出的努力,得到了我的亲属及左邻右舍的充分认可。在老人的身上,自感没有留下任何的后悔之处。可与张仁藻比较起来,我还是觉得自愧不如。可以想象,一个70多岁的古稀之人,放弃城市的安逸生活,回到老家那个偏僻的小渔村,克服种种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精心照料着耄耋之龄的老母。而且每年三个月,一做就是3年之久。这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吗?</p><p class="ql-block">读到日记中一些感人的细节,不禁令我潸然泪下。我的脑海中时常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在一条崎岖的乡村小路上,一位身患多种疾病的老人,挑着满满的两桶水,步履蹒跚地艰难行走着。他的前方,是一座破旧的农村老房子,里面住着他的90岁的老母。每天,老人都要用他那握惯了笔杆的手,多少有些笨拙地为他的老母倒尿、扫院、洗衣、做饭……夜暮降临,有着严重脑神经病的老母,冷不防会冒出个吓人的“情景”来。这位老人安抚睡了老母,自己竟困意全无。第二天还要早早起来,拖着疲惫的身躯,继续做着往日的一切。即使如此,每每看到老母舒坦了、开心了,他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我在这里摹拟的,绝不是影视作品虚构出来的故事。而是我的老领导张仁藻回乡敬养老母的亲历亲为。张仁藻用他的真挚情感绘制出的这幅“孝母图”,多么生动感人,多么令人钦佩!</p><p class="ql-block">我敢说,张仁藻的《敬养母亲日记》,一定是用心写成的。收在他书中的90余篇日记,没有刻意的文字修饰,也缺少华丽词藻的包装,表面看来,或许都是平铺直叙的“大白话”。可仔细品读你会发现,那些近乎于“唠嗑”的语义表述,却有着相当深刻的思想内涵。这里,有对先圣和历代名人关于“孝”的经典阐释,有对古往今来至孝之人的褒扬和赞美,有对那些不孝之辈的谴责和抨击,更有自己伺奉母亲的亲身感受,说的都是真心话,毫无牵强生硬之感。“一滴水可以见太阳”,我以为,张仁藻这些日记,正是他的人生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水准的真实写照! </p> <p class="ql-block">“百善孝为先”。知恩图报、感恩行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在浩若瀚海的文化宝藏中,不乏“孝”的经典之作。古人把历代至孝者的典型汇编成“二十四孝”的故事,而且传扬得家喻户晓。著名的《弟子规》,更是把如何孝顺父母细化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 </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孝顺父母始终是做人的本分,也是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既有崇高的标准,又有具体的规范;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现实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去践行。</p> <p class="ql-block">如何行孝?相信不少人都能侃侃而谈,说出一番大道理,举出一堆实例。遗憾的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孝敬父母对很多人而言,已然变成了“说得多、做得少”的口号,起于言,止于行。种种事例足以证明,以传统孝道文化为自豪的当代中国人,正面临着 “口头孝”的挑战。而张仁藻则用他的现身说法告诉我们:若要从容尽孝,不能只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更要付诸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哪怕是点点滴滴的小事情。不然,一旦父母走了,留给我们的将是再也无法偿还的“情债”! </p><p class="ql-block">我很欣赏著名作家毕淑敏的一篇散文《孝心无价》。文中写道:“‘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p> <p class="ql-block">每每读到这里,我总是禁不住拍案叫绝。就把它作为我的这篇文字的结束语吧。</p><p class="ql-block">好人终有好报。祝愿我的老领导张仁藻阖家幸福、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片来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