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文艺界顶级“大咖”汤显祖慨叹:“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旅行界资深“驴友”徐霞客惊呼:“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徽州,徽州的黄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让人如此魂牵梦绕,连两位“大佬”都如痴如醉,惊叹不已?</p><p> 数次过徽州,无不为这里的乡野风光所陶醉;数次登黄山,无不为这里的峻峭山岭所震撼。然而,每次游徽州,徜徉于粉墙黛瓦之间,流连于山间画屏之时,心里总会生出几许莫名的疑惑,几缕小小的心结,几丝淡淡的伤感……</p> <p> 黄山,原名黟山,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采药炼丹,得道升天,“梨园大腕”唐明皇李隆基更名黄山。黄山初为道家仙山,后为佛家道场,香火鼎盛时,有祥符寺、慈光寺、翠微寺和掷钵禅院“四大丛林”。黄山风景区的建设始于民国,大规模的开发是在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目前黄山有温泉、玉屏、北海、白云、松谷和新开发的西海大峡谷六大景区,景点数百。</p><p> 黄山是典型的峰林地貌,集天下山岳之美于一身,奇、峻、险、秀,皆达极致。如果将泰山比作山东汉子,魁伟粗壮,将华山比作西北汉子,健硕挺拔,将恒山比作游牧汉子,狂野豪放,那么,黄山则更像一位南国山水滋养的俊男,轻灵矫健,又不失儒雅。</p> 黄山素来无山不峰,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奇松、怪石、云海,加上温泉,是黄山名扬天下的“三奇四绝”。<div> 黄山有七十二峰,峰峰壁立峻峭,轩辕峰、炼丹峰、容成峰、浮丘峰皆与黄帝有关,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三大主峰巍峨秀丽,拔地极天;黄山有十大奇松,迎客松、送客松(补植)、蒲团松、竖琴松、麒麟松、探海松、接引松、连理松、黑虎松、龙爪松,松松英姿苍劲,迎客松为黄山的标志;黄山怪石林立,飞来石、猴子观海、梦笔生花、仙人指路、仙人晒靴、老僧采药、苏武牧羊等等不可不看;黄山常年云雾缭绕,东西南北天“五海”云海浩若天宇,云中的峰峦犹如蓬莱仙岛。</div> <p> 从前的从前,轩辕黄帝的丞相浮丘公说,黟山(黄山)“云凝碧汉,气贯群山,神仙止焉”。于是,黄帝率左右相容成子、浮丘公一干人到此采药炼丹。他们踏遍七十二峰,采药千百味,汲丹井之水,垒灶炼丹台,历炼八个甲子(四百八十年),终成仙丹。黄帝服丹,脸放红光,再泡温泉,皮皱尽消。天仙轻踏祥云,伴着笙歌,送来珠函、玉壶,函内盛宝冠、霞衣、珠履,壶中盛满甘露琼浆。黄帝来到望仙峰,穿戴齐整,饮尽琼浆,在众人的朝贺声中,在祥云、天花、仙乐和异香的萦绕下,携容成子、浮丘公一道,乘着飞龙,飘然上天……</p><p> 黄山,就是这样一个只有神仙才可以拥有的地方。</p> <p> 黄山(黟山)脚下,是一片开阔的丘陵谷地,溪流纵横,沃野千里。谷地的那边有座白际山。一黑一白两座山,东西遥相守望,似八卦中的阴阳鱼,将这山与谷,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在谷地中造就了世间一座独特的城——“黑白徽州”。</p><p> 徽州,原轮属吴越楚地,秦属会稽郡,置黝(黟)、歙二县,隋置歙州,北宋方腊在歙举义,失败后,朝廷改歙州为徽州。“徽”字的来源说法不一,多认为与方腊有关,即取徽字的本义“三纠绳”,引申为“捆绑”。方腊的根据地睦州同时改严州,同理。这一改不打紧,书画大师皇帝赵佶被金人俘虏捆绑,死后谥号“徽宗”;徽州"一府六县"的建制也“一捆”八百年,宋元明清从未改变。</p> <p> 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划,处在钱塘江源头的区位优势,让徽州经济稳步发展,至明清时期,徽商与晋商,一南一北称雄天下500年。稳定与繁荣,还为文化的有序传承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徽州作为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的祖地和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故乡,被称为"程朱阙里",程朱理学、朱子理学在此生根发芽,并逐步生活化、世俗化,生长出了新的流派——新安理学。淳朴的民风和厚重的儒家文化,又孕育出雅致的徽剧、徽雕、徽菜、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篆刻、徽派建筑等等生活和艺术形式,形成了一门别具特色的区域性地方学说——“徽学”。徽学与敦煌学、藏学并称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至今,“徽派”依然是徽州最亮的名片,最响的品牌。</p> <p> 徽州的“噩梦”始于上世纪民国初年:裁府留县,徽州府名随之消失。三十年代初,蒋介石为方便“剿共”,把原徽州“一府六县”中的婺源县划归江西省,引起一场持续两年、声势浩大的“婺源回皖”运动;抗战胜利后,经多方力争,婺源县被重新划回安徽省。解放战争中,为方便战事,婺源县再次划归江西省至今。六十年代初,非“一府六县”的太平县被划归徽州。</p><p> 八十年代发生的“徽州改名事件”,几乎将徽州改头换面,拆卸得七零八落:撤销徽州地区,设地级黄山市,以黄山山名取代徽州地名,治所迁移;原“一府六县”之绩溪县被划走,原徽州府治所在地的歙县被肢解……《人民日报》慨叹:可惜从此无徽州!</p> <p> 试想,当初统治者用“徽”将徽州“捆绑”之时,徽人该是何等的屈辱,何等的痛楚。几百年,徽人忍辱负重,自强不息,把这片曾经诸侯争锋、动荡迷乱的蛮荒之地,变成了钟灵毓秀、安定丰饶的风水宝地,以致康熙爷在江南省分治设安徽省时,也不得不考虑徽州的实力和影响,在新省名上冠以“徽”字,这不能不说是徽州人的荣耀。徽州人总算扬眉吐气了。</p><p> 徽州人格外珍惜“徽”,格外珍惜徽州的一府六县。某天早晨起来,“徽”没了,徽治辖地被撕裂、被肢解,徽州人能不痛彻心扉?于是,徽州"复名复地"的呼声此起彼伏,持续了三十多年,直至今日…… </p><p> 黄山,古今驴友亘古不变的梦!</p><p> 徽州——犹余痴绝,再无梦矣。</p> <p><b style="font-size: 18px;"> 补记:</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本世纪初,“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列入国家项目名录,目前试验区已升格为保护区。保护区范围为原"一府六县",是全国唯一一个跨省跨地区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区规划纲要洋洋洒洒,包括保护范围、保护对象、保护原则、保护方式、保护措施、保障机制、保护目标等等,一应俱全。然而,有专家指出,虽有一纸宏图,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相应的职权,强力的行政执行力,事事靠省际地际县际之间相互“协调”,规划落实无异于画饼充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不过,亡羊补牢,总算是开始补了,不失为好的开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