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镇江大西路银山门街道保留有一片清末民初时期的民居建筑群。这些建筑群看上去杂乱无章:凸凹不平的鹅卵石板路,青砖黑瓦,飞翘的檐角,四通八达深巷,紧挨着嵌着杂草的墙壁,厚重残破的木门,还有那有趣的巷名:小白龙巷,三元巷,民国春街,节约巷。走在这深深的小巷,总会让人穿越时空,遥想当年这里发生的人和事,这些百年老屋如果会说话,一定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只是这些过往淹没在岁月的尘埃中,那些主客、家族在时代的洪流中散落天涯。有限的史料根本无法还原历史的陈迹,这是令人遗憾的。</p><p><br></p><p> 无巧不成书。那天和小楼保洁朱大姐聊到深巷民居,她竟然和其中一栋老宅有很深的渊源。好奇心的驱动下,我跟着朱大姐进去探寻。在魏同兴巷发现了这栋小楼,门牌上刻着“当铺”二字。故事围绕当铺”二字展开。原来,这栋小楼曾是朱家的祖产。民国时期,朱大姐的祖父曾经在镇江首任县长张鹏做幕僚,即师爷。(张鹏故居位于镇江市正东路)师爷用积蓄买下这栋小楼,并开起了当铺。由于经营有方,家业开始扩大,师爷用当铺所得在老家沭阳大量置地,成为当地富甲一方的人物。用朱大姐的话讲,当时沭阳两个大户人家,陈家良田百亩,而朱家良田千亩。解放后,当铺和田地都被收归国有,她家也被重新安置于宝塔路一带。</p><p><br></p><p> 说起来朱家祖父算得上成功人士,出身贫寒,千年闯荡江湖,流落到镇江,白手起家,官至县知事师爷,虽然没有名分,但谁都知道,幕僚和幕主的关系非同一般,可以说是嫡系。时值民国时期,新思潮涌动,镇江又曾是江苏省省会,加上地理位置优越,商业繁荣,店铺林立,朱老爷子的当铺红红火火也是自然。出身农村的他对土地情有独钟,当铺所得全部投到置地中去,日积月累,遂至良田千亩。</p><p><br></p><p> 世事无常,正是这千亩良田改写了朱家的命运。祖父被”架飞机”,父亲学业也受到影响。姑姑虽然偷偷去了上海,命运也很坎坷,如今九十三岁,退休前供职于上海自来水公司。</p><p><br></p><p> 在时代面前,个人的命运如尘埃,微不足道。</p><p><br></p><p>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摘自某位备受争议的作家)</p><p><br></p><p> 和周边整齐精致的闹市区相比,这片老建筑是凌乱的,它们和那个逝去的时代一样,正在被世人淡忘。如果说市中心是城市的今天,这里则是城市的昨天,没有故事的城市是不完整的。所幸的是政府文物部门对它们进行了保护,虽然没有刻意维护,但还是让它继续留存下来。其实无碍观瞻。一个看上去完美的地方,或多或少掺杂着虚假的成分。整齐包围中的凌乱,又何尝不是一种点缀。正如美学上的“侘寂”之美。</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