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b></h1><div> <b>-----记革命烈士赵寿先</b></div><div> 赵寿先(1923-1948),又名赵毅、刘志宏,江苏扬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利群书报案”七烈士之一),中国民主同盟盟员。</div><div> 1947年9月从中央大学毕业后,便到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现上海理工大学前身之一)任教。在党组织指示下,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任上海市党部委员兼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青运工作。并组织成立农工民主党的外围组织——“新青年联合会”,任主任委员。 1948年10月31日,因“利群书报案”被捕,为保护党的机密和同志,他曾将眼镜碎片吞入肚中,以死抗争;11月21日,乘看守不备,推开窗子,凌空跳下,光荣献身,时年25岁。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现长眠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br></div> 一、强忍亡国恨<br> 赵寿先六岁上学读书,1935年小学毕业后,考取了历史悠久而富有革命传统的扬州中学。赵寿先就读于该校时,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正走向高潮,中华民族的危亡,全国人民的救亡怒潮,在赵寿先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br> 1937年底,日寇占领了扬州,赵寿先随父母逃亡到乡下避难,全家生活更是艰难。国土沦亡,家庭罹难,点燃起赵寿先满腔怒火,他不甘心在太阳旗下当亡国奴,决心投奔在重庆的二哥,他想那里是抗战的后方,可以求得读书学习的机会,以报效国家。<br> 为了筹措川资,经亲戚介绍赵寿先进入上海日本人举办的伪水路测量局当练习生。因中国学生备受歧视,常常使他悲愤难抑满腔怒火。有一次水路局有一中国厨师生重病而日本校医不予治疗。赵寿先愤怒之下,带领一批学生与校医评理而触怒校方,在同学掩护下赵寿先逃离学校,跋涉千里历经艰难于1942年冬到达重庆。次年夏考入中央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br> 二、苦寻报国路<br> 赵寿先是抱着满腔的爱国热忱来到重庆的,但是在这里他看到的是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败,国难当头之时,达官贵人仍沉溺于纸醉金迷之中。他为国家的命运十分忧伤。1944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役,在短短的七八个月时间中,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大片国土沦于敌手,万千同胞陷于日寇的奴役之下,全国青年学生群情激愤。国民党政府迫于青年的爱国热情,于10月在重庆召开了“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会议”,征召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赵寿先怀着强烈的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毅然投笔从戎,坚决要求参军。但他从军后,抗日救国的愿望并未实现,却亲眼目睹国民党军队胡作非为的恶劣作风,从砸电影院到奸污女学生无恶不作。他深感这次从军运动是一场骗局,自己那种想帮助国民党改造军队的想法太天真可笑了。他和一些青年学生十分气愤,向当局强烈抗议,要求回学校读书,一个月后,他回校了。<br> 三、争民主崭露头角<br> 短短的一个多月的“从军”生涯使一些青年学生开始认识了国民党政府欺骗人民的面目,但对赵寿先来说,则成为思想上的一个转折点,他从国民党消极抗战的现状,思索着民族前途和社会进步、国家民主等问题,开始如饥似渴地探求革命真理。<br> 1945年春,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中央大学成立了进步青年的地下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社”(简称新青社),新青社成员将《共产党宣言》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理论书籍介绍给他阅读,为他打开了一扇思想上的亮窗,使他的思想觉悟和追求革命的热情得到进一步提高。<br> 1945年9月2日抗战胜利,美国特使马歇尔来华为国共两党“调停”。赵寿先针对此事,亲书“要求民主,反对内战,切望和平”的英文信,并邀集同学签名,交给了《新华日报》报童,送请中共代表团转交马歇尔,表达中国民众的愿望。<br> 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反动派出动大批军警血腥屠杀反对内战的昆明学生,制造了“一二·一”惨案,重庆学生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支持昆明学生的正义斗争,赵寿先发动工学院同学写慰问信,带头签名,还发动同学捐款。他担任中国民主同盟在中央大学的组织代表,主动地与新青社代表联系,密切配合新青社的行动,使得中央大学的学生运动取得积极效果。<br>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重庆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学生在新青社的领导下,于1月25日联系沙磁区各校近万名学生步行数十里,进城举行“一·二五”大游行,赵寿先一边担任央大学工学院千名学生游行大队的纠察队长,负责游行队伍的保卫工作,一边做好宣传工作,在社会上广泛地宣传了这次爱国游行的意义。一·二五”万人大游行前后,重庆学生在中共地下组织和进步组织的领导和推动下活跃起来了。赵寿先在中央大学学生学生自治会的普选工作中,作了大量的深入细致的工作,并表现出出色的领导才能。在此之前,学生自治会一直是被国民党和三青团把持着,1946年3月通过竞选,经过与国民党、三青团进行反复的较量,进步学生取得了胜利,实际上把学生自治会置于中共的领导之下。赵寿先积极地参加学生自治会的各项工作,积极带头参加每次学生运动和斗争,而且是重要的组织者之一。抗战胜利后的和平民主运动,像一股巨大的潮流,冲击着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思想,赵寿先也正是被这股潮流推上了浪尖,成了一名坚强的民主战士,在中央大学离开重庆时,他已是中央大学民盟组织的骨干和负责人之一了。<br> 四、学运先锋战士<br><div>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夏天,中央大学迁回南京,走进校园,赵寿先望着绿树掩映下的教学楼、礼堂和图书馆,他下决心要努力地学习,为民族的航空事业发展显身手。但是这时国民党当局撕毁了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div><div>7月国民党特务在昆明暗杀了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和爱国诗人、民盟中央委员闻一多。消息传来,给赵寿先很大的震憾,他清楚地看到国民党反动派已露出狰狞面目,认为只有坚持斗争,才能争取到民主。赵寿先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社,并被选为航空系的学生代表,还担任全校学生系科代表大会的常设委员,他一如既往地活跃在学生运动的前沿,<br></div><div> 1947年5月20日上午,宁沪苏杭十六个专科以上学校的5000多名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挽救教育危机”的联合大游行。游行队伍在通过珠江路口时,反动军警用水龙、大棒进行驱赶、镇压,当场就有104人受伤,其中19人重伤,28名学生被捕,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五·二”惨案。作为纠察队长的赵寿先在与军警搏斗中也受了伤,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搜捕,避免更大损失,他劝说一些同学暂时离校转移。他也到镇江二哥家暂往。但是,他的心仍然牵挂着学校里的斗争,于是住了二三天就又返校了。经过这一斗争,赵寿先变得更为坚强。6月5日,他在给二姐赵棣先的信中表白了对个人前途的想法:“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不断地奋斗,只会把人锻炼得更坚强,现在没有什么可怕,文凭是另一回事,可有可无。”为了民主和自由,他作好了抛弃一切的准备。他又写道:“既想做一个人,就必须做成那种类型的人,任何困难在所不辞,我的想法就是如此。<br></div> 图:赵寿先在给二姐赵棣先表白了对个人前途的亲笔信 赵寿先是“五·二0”运动中的先锋战士,而运动本身又把他锻炼得更为坚强。6月15日,全国学联宣告成立,赵寿先作为南京学联的代表出席了成立会,由于他是有威信的学生运动领袖,在会上被选为全国学联理事。南京学联考虑到他即将毕业到上海工作,因此委派他驻全国学联,负责联络工作。<br> 五、领导青年运动 <br><div> 1947年,赵寿先毕业后来到上海,在上海国立高级机械学校(现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任教。面临着中国两种命运的决战,他无暇考虑自己事业,仍然以主要精力从事学联和青年工作。10月,中共南方局青年组根据原中央大学新民主主义青年社负责人黄可和刘晴波的介绍,吸收赵寿先为中共党员。赵寿先入党后,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和人民,他在给二哥的信中说:“……今后当共勉励,完成抱负,他日能造福于人民,事无大小,皆英勇之举耳。”</div><div> 赵寿先原是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农工民主党的成员,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上决定派他去已转入地下斗争的农工民主党工作。1948年初,农工党上海市党部根据斗争需要,成立了工人运动委员会、青年运动委员会和宣传委员会,赵寿先担任青年运动委员会主任,专门从事青运工作。青年运动委员会在大、中专学校的进步师生和职业青年中开展工作,教育青年认识形势、提高觉悟并发展组织。为了广泛地团结进步青年,在中共的领导下,成立了农工党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赵寿先任新青联的主任委员。新青联的主要成员是各大中学的在校学生和部分职业青年,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大夏大学、上海音专、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法学院、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中华职业学校、上海商学院等学校都建立了组织,开展活动。在利群书报案发生之前,新青联的组织发展很快,成员很多,在进步青年中有很大的影响。新青联”在赵寿先等同志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地下学联开展活动,参加各次学生运动。1948年初,为了适应形势,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赵寿先等人秘密出版了《新青联丛刊》在青年团体中散发,先后共出了十几期。《丛刊》经常刊登毛泽东的文章和中国共产党的文献,如1948年5月27日出版的《新青联丛刊》之八,全文登载了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还刊登了来自旧金山及香港电讯,包括中共“五一”劳动节号召,以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一致通电拥护中共“五一”号召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两个电文。为了及时宣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赵寿先买了一架可以收听短波的收音机,经常将收听到的解放区的消息,编为时事述评刊登在《丛刊》上。<br></div> 六、宁死不屈,英勇牺牲<br><div> 濒临灭亡的国民党反动派从全国学联成立之日起,就宣布要“予以取缔”,随着学联的组织壮大,影响日益扩大,敌人更加紧施行迫害,作为学联的领导人,赵寿先感到危机四伏。1948年4、5月间,不断传来了要逮捕他的风声,他按照党组织的指示暂时住到郊区,但他没有丝毫怯懦,仍每天骑着自行车到市区,顽强地有条不紊地工作着。他对周围同志说:“现在特务急于抓住我,我万一被捕,没什么可说,就是一死。”他早把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了。</div><div>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摧残学生运动,除了在各大学密布特务进行破坏之外,还竭力查禁进步书刊。1948年9月,上海利群书报社从香港订购的一批进步书刊在海关被上海警备司令部稽查处查获,军统特务大肆逮捕有牵连的人,10月31日清晨,赵寿先被捕。军统特务好不容易抓到了化名为刘志宏的赵寿先,一时得意忘形,他们迫不及待地要从赵寿先身上打开一个缺口,通过这个缺口,把魔爪伸向各处,去斩尽杀绝上海的青年运动。可是国民党反动派万万没有想到,赵寿先在被捕后,首先想到的是组织和同志们的安全,他决心宁死也要坚守机密。在到达军统机关后,还没有来得及审讯,赵寿先就趁值班的特务和勤务兵稍不注意时,悄悄地卸下化装戴的眼镜,把镜片掰成两半,吞了下去。敌人慌了手脚,他们决不甘心还没弄到一点东西就任他死去。赵寿先被送进监狱医院,经过抢救,稍省人事后,他首先想到的还是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安全。他找到了一个关系,把他被捕的消息及时转告了组织,以免组织遭到更大的破坏。为了安定同志们的情绪,他通过关系带话说:“大家好好地干,请放心,敌人不可能从我口中知道任何一个同志的情况。”十几天以后,特务不等他痊愈,就把他押回到特务机关。敌人为了及早获得口供,用尽各种酷刑逼供。赵寿先保持了崇高的革命气节,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始终没有屈服。他除了承认是农工党上海市党部青委会负责人之外,什么也没有说。他在传给好友的一张纸条上写着:“我被捕,受酷刑,一度自杀未果,恐续受刑,生死未卜,无畏,望勇敢生活,我没有了泪,只有满腔怒火。”在牺牲的前夕,赵寿先拖着伤痕累累的身子,爬到与他同属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的难友小周身边说:“特务给了我两条路,一条是毁灭,一条是投降,做他们的走狗。我选择前一条路,你要设法转告难友,把一切‘罪责’统统推到我一人身上,要争取让更多的人活下来,继续工作。”他还说:“看来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了,但是敌人想从我身上捞到点什么,那是做梦。”<br></div> 次日,即1948年11月20日凌晨4点,赵寿先趁着看守特务不备的一瞬间,爬上窗台,奋身一跃,从三楼窗口纵身跳出,壮烈底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br><div> 特务们费尽心机,没有从赵寿先的嘴里掏出一句他们需要的话,留给他们的只是一张空白的供词,还有共产党员和农工党员不可征服的形象。<br></div> <div>图:赵寿先烈士牺牲地点位置:上海威海路155弄内(原国民党特务机关淞沪警备司令部第一稽查大队旧址)。现为上海淮剧团大楼</div><div> </div> 在上海,和他有关系的地下组织没有再被扩大破坏。<br> 在南京,跟他有往来的地下学联、中央大学的新青社、中共组织,始终没有因他被捕而受波及……<br> 赵寿先是一个热爱生命,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是唤起过许多青年觉醒的呐喊者,他也曾憧憬过在革命胜利后建立美好家庭,但是为了更多人的生命,为了更多青年人的美好未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以身殉义,在黎明到来之前,把火一样的青春年华燃烧在争取人民解放的道路上。<br> <div> 七、人民英雄永垂不朽</div><div>“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烈士们的鲜血没有白流,正是他们的奋斗和牺牲才换来了新中国的今天。祖国和人民永远怀念为国捐躯的烈士,永远会追忆他们的革命业绩,我们要为革命烈士树碑立传,教育激励后人,继承先烈的遗志,每一个为新中国成立献出鲜血和生命的革命先烈永远受到尊敬,他们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div><div> 1.国家和政府颁发给赵寿先烈士家属的烈士证件<br></div> 2.1949年6月下旬,上海学联、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中央大学校友会等十几个团体的千余人,在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悼念赵寿先等“利群书报案”七烈士。大会由中央大学原校长吴有训主持。<br><div> 追悼会上,赵寿先烈士(赵毅)的女友叶苏如泣如诉般的悼辞,全场悲愤之声如潮。悼词写在白布上,一直悬挂在扬州老家。 以下是悼词:</div><div>“啊!赵毅!你在什么地方!你听见吗?今天——<br></div>我们在这广场上,哀悼你的死亡!你知道吗?现在——<br>你那六十岁的老妈妈,还在等候你解放后的归来!<br>我不能忘记那一个亱晚,你怎样站在我的面前,<br>痛惜老焦老郑的被捕。<br>你那双火红的大眼睛,像要烧毁整个世界的罪恶!<br>你留下第二天会面的时间,从此就没有了消息……<br>啊!赵毅!你为什么默默?<br>说啊!特务们怎样用酷刑拷打你?<br>你又怎样呑下碎玻璃片,从那高楼上跳下?<br>你被摧残的死尸又在哪儿?<br>我们要怎样复仇才能抵偿你的丧失?!<br>你高哭吗?如今——<br>解放的号角已在你灵前吹奏!<br>这些疑问谁能回答我?在我面前只有你凌乱的字句:<br>我被捕,受酷刑,一度自杀未果。恐续受刑,生死未卜。<br>无畏,望勇敢生活。<br>我没有了泪,只有满腔怒火!”<br> <div>图:国立高机大礼堂举行赵寿先等烈士追悼会现场</div><div><br></div> 3.1950年5月21日,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工作委员会在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七烈士殉难一周年纪念会上分别发表祭文,对烈士的壮举给予高度的评介。 图:1950年5月21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工作委员会在上海举行的七烈士纪念会 图:中国农工民主党对赵寿先等烈士的高度评价 4.南京人民永远怀念赵寿先烈士。<br><div>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年九月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组织英雄模范人物评选活动,赵寿先烈士被授予“3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南京英雄模范人物”称号。<br></div> <div>图:赵寿先烈士被授予“3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南京英雄模范人物”称号的证书</div><div><br></div> <div>图: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中的赵寿先烈士展板。<br></div> <div>图: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为赵寿先等在革命斗争年代英勇牺牲的师生建立的烈士纪念碑<br></div> 图:南京大学纪念碑背面篆刻赵寿先等烈士简介 <div>图:东南大学(原中央大学)网站“浩气长存”栏目有赵寿先、郑显芝烈士(校友)事迹介绍。</div><div><br></div> 图:扬州市革命烈士陵园 图:扬州市人民为家乡革命烈士赵寿先树碑立传。 5.上海是赵寿先烈士为新中国诞生而壮烈牺牲的地方,上海人民永远怀念赵寿先烈士。赵寿先烈士的英灵长眠于上海龙华革命烈士陵园。 图:上海龙华革命烈士陵园赵寿先烈士纪念碑 图:龙华烈士纪念馆中的"利群书报社案”七君子纪念台 <div>图:赵寿先烈士家属在上海龙华革命烈士陵园悼念先烈。</div><div><br></div> 6.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原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所在地)是赵寿先烈士工作战斗过的地方。2007年上理工建校100 周年时,为缅怀赵寿先等四位为新中国成立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上理工制作了革命烈士浮雕像。赵寿先、郑显芝是具有中共党员和农工民主党党员双重身份的革命烈士,他们的壮烈牺牲充分体现出中国农工民主党和中国共产党是长期并肩战斗的,农工党员的鲜血同共产党员的鲜血是流在一起的历史意义。为此,时任上海市副市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主委左焕琛亲自出席“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革命烈士浮雕像揭幕暨革命斗争史料展”,为烈士浮雕像揭幕并参观革命斗争史料展。 图:左焕琛在“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革命烈士浮雕像揭幕暨革命斗争史料展”上致辞。 <div>图: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赵寿先、郑显芝、蒋传宗、孙龙昌等四位革命烈士浮雕像。<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上理工复兴路退休第二党支部老党员参观由学校档案馆举办的《缅怀英烈志 奋进新时代》上理工革命斗争史展会。</h3> 八、“四史”教育,红色传承<br>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赵寿先烈士的革命斗争史迹,即是鲜活生动的“四史”教育素材,他牺牲时才25岁,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更有教育意义。因此笔者建议:<br> 1.充分利用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革命斗争史的翔实资料,对革命斗争史资料进行特色化陈列,展示革命斗争史中涌现的革命先烈光辉形象和英雄事迹,为赵寿先、郑显芝等四位革命烈士在复兴路校区建立纪念碑,供大学生和学校周边社区民众和中小学生参观、学习和瞻仰。 <br><div> 2.在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与中国农工民主党共建上理工复兴路校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既体现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也是引入社会资源,加强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新途径,更是对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祖国解放和人民幸福的赵寿先、郑显芝两位烈士永久纪念。</div><div><br></div><div> 上海理工大学 李道康</div> <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