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沙坪茶场,原来是一个国有劳教农场,这里离县城近,海拔1000多米,风景优美,盛产茶叶、水果,有我和许多同龄人学生时代的春游记忆。2006年沙坪茶场整体搬迁到眉山,资产没有完成移交,这里成了无人管地带。10多年来,先后有来自大小凉山8个区县的彝族村民自发搬迁到这里形成一个自然村落,当地人称“八县村”。2017年,峨边县委、县政府发出不丢下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人口的号召。作为川南林业局扶贫干部的一员,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空气清新,站在老村委会居高望远,可以看见老鹰嘴、大瓦山、峨眉山,想到以后可以经常到这里,喜欢摄影的我心里小小激动。</p><p><br></p><p><br></p> <p>但山水的秀美却掩饰不了贫穷与落后,当我走近这个村庄,道路旁一幢废弃的平房前挂着新林镇茶场代管点和茗新村便民服务代办站的牌子,再往里走,看到破门、破窗的老房子,阳台上饿得嗷嗷叫唤的黑猪,看到怯生生穿着破旧衣物、流着鼻涕的小孩,听不懂我们讲话的一脸茫然的彝族妇女,就地或坐或躺喝着啤酒的彝族汉子,路烂、房子烂、村民生活习惯差、卫生意识差,最要命的是很多彝族村民是为了躲避计划生育到这里定居,当时这里又处于行政管理空白地带,村民们继续超生,大部分家庭都有6个左右的孩子,生活窘迫,想到要在这里帮扶几年,还是有些压力</p> <p>村民们住在茶场搬迁遗落下来的空置危房里,这些房子多建于60、70年代。</p> 很多村民的牛舍、猪舍、鸡舍和住房在一起。 <p>第一次遇见克拉的时候他只有3岁左右,看到他赤裸全身我很吃惊,和他说话也不理我们,后来才知道这是个聋哑儿童,父母离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帮扶几年来,克拉得到了很多同事的帮助,纳入贫困人口,办理了残疾证,发放了康复器材,现在他已经在村里的幼儿园读书。</p> 村里的孩子第一次见到我们都是怯怯的。 村里很多家庭都超生,大孩子就是家里的小大人,带弟弟妹妹的任务就落在他们身上。 <p>彝族老人最喜欢抽兰花烟,由于不懂汉语,对我们的到来也很漠然。</p> 扶贫时遇到村里一户人家办丧事,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喝啤酒。 村子里的女人基本都没读过书,不懂汉话,加上家里孩子多,男人们外出打工,她们就留在家里,空闲时候做些手工。 <p>2017年11月,峨边县决定成立新林镇茗新村,这是峨边县成立时间最短的村,也是四川省建制最迟的村,村委会就设在这个搭建的板房里。</p> <p>帮扶路上没有退路,3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们奔走在泥泞路上、田间地头,东家房子漏雨了,西家电视机没有信号了,老人住院需要报销了,孩子上学需要申请救助了,语言沟通困难,没有农村的生活经验,但我们都可以学。进村入户调查情况、宣讲政策、答疑解惑,技术活、体力活,我们都能干,哪里需要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p> <p>由于乡下狗很多,所以同事们入户都会结伴而行。</p> <p>局领导带领帮扶干部给村民们宣讲政策。</p> 攻坚队长带着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 <p>渐渐我们和贫困户熟悉起来,见面时拉个家常,走进家里坐坐,语言比比划划也能懂些了。</p> 入户时,偶遇贫困户家线路短路,巨大的声响吓坏了主人。懂电工的同事随时带着工具,妥妥地修好了。 脱贫前,这样泥泞的路就是我们每次入户必经的路。 <p>泥泞的路上,堵车、陷落是常事。</p> 村里孩子多,时不时都会看见流着鼻涕的小孩,进村入户,纸巾也是我们必备的,看见一个大男人为别人家的孩子擦鼻涕,很暖心。 入户偶遇赶场归来的贫苦户,骑着摩托、背着孩子、载着货物,两个同事连忙上去帮忙。 <p>为了按时完成扶贫任务,贫困户在哪里我们就到哪里。</p> <p>同事们赶往金银花产业园区除草。</p> <p>暴雨天也坚持入户。</p> 村干部和同事们帮着村民们搬家。 <p>彝族新年来临之际,我们单位为村民送上米、面、油等慰问物资。</p> <p>3年来,为了让村民早日脱贫,县委、县政府领导常常临阵指挥,通过坝坝会、基层夜话等形式广纳民意。“5+2”、“白+黑”、“2+2”、“9+3”,战斗在扶贫一线的都懂,还有各种社会的帮扶力量出钱、出力,为茗新村的变化加油。</p> <p>县领导组织村民夜话,会上村民们针对住房、低保等问题频频发问,领导们答疑解惑,当场解决问题,赢得村民们的掌声。</p> <p>为了更好地解决帮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小板房里常常召开由镇村组和帮扶干部参加的会议。</p> <p>县“2+2”工作组入户检查扶贫工作。</p> <p>“第一书记”变身农技员给同事们讲授田间知识。</p> <p>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志愿者团队到村里慰问贫困家庭学生。</p> <p>帮扶几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我们见证着茗新村方方面面的变化。</p> <p>公安干警进村入户登记户口信息,为村民户口迁移作准备。</p> <p>建设中的中药材扶贫车间。</p> <p>建成后的中药材扶贫车间</p> <p>茗新新村2018年开始在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上建设,为了让村民们能赶在2019年彝族年前搬进新家,在县委、县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努力和督促下,建设单位克服重重困难,让荒地变成了家园。</p> <p>新房修建时,每天都有村民在工地附近关心进度。</p> <p>新房装饰</p> <p>新建成的茗新村幼儿园坐落在村子里,村里的孩子走出家门就进校门。</p> <p>由于茗新村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天气一天几变,四季不同。天晴时蓝天白云,雨后云蒸雾绕,夏季凉爽,冬天白雪皑皑,新村矗立期间,怎么看怎么美。</p> <p>帮扶几年来,有缘和很多村民成了老朋友,他们善良、热情、尊老爱幼,在大家的帮助下,他们为了幸福生活奋斗。</p> <p>我们与贫困户同坐一张桌,同吃一碗饭,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p> 在县里举办的职业技术培训课上,老师给村民们讲授发电原理。 村民骄傲地拿着培训合格证要我帮着照张照片。 村民们都很勤劳,不管脏活、累活,只要能增加家庭收入,他们都愿意去干。 彝族村民会用羊毛纺织成毛线,这是祖孙俩在整理毛线,两端用力,把毛线拉直,感觉像拔河。 <p>彝族人老了后会由儿子赡养,儿子死后,拉格就独居在这里,平时的生活由侄儿媳妇照料,家里的晚辈们也会常常聚集到这里陪伴他。</p> <p>丰收季节,父母带着孩子、爷爷带着孙子干活,一派祥和温暖的场景。</p> <p>扶贫先扶智,在茗新村,我有幸认识了尽职负责的曲老师带领的教师团队,在小小的板房教室里,几个老师撑起几百个彝族孩子的天空,在他们的教导下,孩子们从一点汉话都不懂到能够流利地说普通话,学知识学做人。这学期孩子们搬到美丽的新校区,老师和孩子们都感叹这些年的变化。</p> 板房学校 曲老师在六一儿童节活动上给孩子们节日祝福和寄语。 风趣的罗老师和孩子们玩乐在一起 课间活跃的孩子们 板房学校的运动会 新校区由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援建,故名椒江楼。 脱贫了,村民们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2019年彝族年,村民们搬进了新家,茗新村盛大庆典,歌舞表演、千人坝坝宴。 <p>演出后村里的小孩子兴奋地在舞台上,久久不肯离开。</p> <p>小组长达格在为大家烹制羊肉汤。</p> <p>千人坝坝宴场景。</p> <p>我的贫困户曲别里普高兴地背着政府发的热水器回家。</p> <p>户主牛主外出打工挣钱了,阿支留在家里照顾两个儿子,空闲时就缝制查尔瓦,每次看见我都很热情。</p> <p>住进新房子,房前屋后也要干干净净的。我的同事刚到坝子里就帮着女主人忙碌起来。</p> <p>夕阳下,孩子们嬉戏在红瓦黄墙的村寨里,笑声朗朗。</p> <p>彝族是一个很爱美的民族,每逢盛大节庆或村里有大事,她们一定穿上最美的服装,戴上家里最宝贵的首饰,盛装出场。</p> 村民们参加赛乡村比赛,口号是“茗新茗新,明日之星”,今天茗新村经常都有各地的领导来参观,走在奔星的路上。 <p>今年阿子目史的女儿以541分的高分考上了西南民族学院,明年、后年、往后的很多年村里会有更多的孩子走进大学校园,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p><p><br></p> <p>村民们为阿子目史女儿的升学宴忙碌。</p> <p>家政培训会上的妇女们。</p> <p>色特牛布在外能赚钱养家,家政培训会上也能露一手。</p> <p>培训会上开心的妇女们。</p> <p>回首3年多的帮扶经历,我为自己能够参与到国家这一重大的民生工程感到荣幸,我们见证了茗新村一点一滴的变化,这里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在温暖着村民的同时也在温暖着我们自己,我的贫困户不会汉话,但她学会了说:“你比我的爸爸妈妈还好”,忘不了小孩奔跑着呼喊着我的名字向我问好,也忘不了村民们硬塞给我们蔬菜、水果的场景……这段缘分今生今世,愿茗新村越来越好。</p> <p>图片中涉及的3个脱贫前的儿童我一直惦记着补拍他们现在的状态,等我拍后给大家呈现今天的少年模样。</p> <p>作者:邱利君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