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才子名闻长安—-作家张敏的故事

暗香浮动(刘改梅)

<p>张敏老师小故事</p><p>认识张老师几年了。他的为人热情大方。他的语言风趣幽默,他肚子里的故事永远道不完,吸引着我们下次再来。每次去他家都有收获。也写了几个故事留念。这回张嫂白内障手术后。相约花开有声几个朋友来慰问。张老师亲自下厨做饭。张嫂陪我们打麻将。几小时后饭桌上。张敏老师即兴讲了一个没听过的故事。</p><p>那是六十年代张老师在青海独立师三团当兵。是海西香日德农场看犯人。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又适逢冬季,天寒地冻,零下二十多度,天天都是沙尘爆飞沙走石。大地冻得硬邦邦,百里之内看不见一颗树,从十月到来年五月见不到一点绿色。在这个农场驻守着一个排的战士看犯人</p><p>这一天远远开来了一辆吉普车歪歪斜斜的,车上下来了一个军人他问:这是哪里?哨兵说是香日德农场。“。阿,这是老子的兵!”,“你是谁?”“老子都不认识!”哨兵赶紧叫来了排长,排长认了半天,恍恍惚惚的说:“你是刘团长”,“不是我是谁?老子累死了!先找个地方让老子睡一会儿,再给做顿好吃的饭!”团长睡在了排长的床上。吃好饭,吃什么?这里八个月都见不到一点绿色,更别说天寒地冻的生长蔬菜了!没有什么菜吃。部队官兵也是天天吃萝卜洋芋白菜。有时连这也少有断顿。战士们分批下灶帮厨。轮到城市兵张老师下厨做饭,他也是白菜萝卜洋芋。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战士们就这样一天天的坚持着。熬过一个冬季又一个冬季。张老师在这里当了八年兵呢!。排长说城市兵脑子活。让张老师做一个可口的饭菜。拿什么做?排长说不管,你一定要让首长吃的满意。战士张敏也就是二十多岁,自己也不知道咋做饭呢!可是任务下来了。张老师绞尽脑汁想了一个点子。用麦草放在原来长韭菜的地方,用火把冻得硬邦邦的土地烤软,挖出韭菜根来,搓洗揉软,和着鸡蛋给团长包了一份饺子。啊呀呀!高原冬季零下二十多度,奔波在各个连队的团长第一次吃到如此香喷喷热乎乎饺子。胜过任何美味佳肴!团长立即叫来了做饭的战士张敏。看着瘦瘦的小小的个子的张敏。团长问:你太聪明啦!哪里的兵?入伍前干什么的?张老师说:西安兵,是西安美术学校毕业的学生兵。学画画的。还有这才!想象力太丰富啦!知道吗?我们几个下连队的干部东奔西颠在各个农场连队,迎着凛冽的寒风多少天了也没有吃到一顿像样的饭。战士们太辛苦啦!各个都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好战士。从没人叫苦连天。我们一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而你却在同样的环境下,同样的条件中,想出做出如此可口的美味饺子!</p><p>我要好好感谢你这个城市兵。我要带你去其他连队做榜样。“西宁去不去?我要去开会,要带你去西宁。做为奖励。”。“我还要站哨呢!”团长说“我要带个兵谁敢阻拦?”</p><p>就这样一碗饺子居然受到了这样的厚待!小兵张敏就这样跟着团长来到青海省省会西宁。住到了团长家里。乘机张老师提出想妈妈了,想回西安探亲。团长说我只有三天假的权利,张敏说我存了九天假呢!团长就给他批了假。,张老师兴高采烈地回到西安看望了父母。又用了两天去北京玩了一圈。</p><p>这盘饺子真是立大功了!他让团长不仅吃了顿美餐,更重要的是让团长给全团各个连队做宣传。条件差可以用聪明的脑袋想办法创造条件,改善生活。</p><p>这顿饺子立了大功了,让士兵张敏去省会、回西安、逛北京!人那!聪明的大脑就是能使人改变生活,创造想也想不到的一切!</p><p>尤其在今天的科技时代,知识改变命运,睿智创造一切!</p> <p class="ql-block">张敏老师盖房子</p><p class="ql-block">昨天又去张老师家玩,带着金大夫给张老师张嫂看看病。还有诚新、柯芳。大家玩会麻将。金大夫给张老师做完保健按摩。饭桌上张老师看桌墙上他画的方家村拆迁前的旧址图兴致勃勃的讲起了他当年是怎么盖房子的。</p><p class="ql-block">结婚二年了,儿子都有了,可还没有自己的房子,庄宅地一年只能批一二家的。张敏老师就开始写信。寄到国务院、中央军委、民政局、省上的各级政府部门。申诉:自己是一个当了八年兵的退伍军人,安置在一个工厂工作。家住西安方新村。父母加兄弟四个。结婚几年都没有批下来庄宅地。一家三口无房居住。辗转反侧国务院办公厅的批文、各级人民政府的批文都转回到村政府了,有一尺多厚。国务院的批文上还写到:情况属实,就赶紧解决。并回复我们。</p><p class="ql-block">这还了得?村上赶紧给我批了庄宅地。有地了,没钱,身上只有70元。没砖怎么盖房?刚好有一片猪圈废弃。分给他三个。他和嫂子开始拆砖、搬转。预制板要盖房顶,没有!听说一个废弃的工厂厂房草摊上有好多扔在地上无人要的。就打问到主家。主家说发愁没处扔呢。一块只要三元钱,还说让他等一天,他们挑好的画红圈给他。第三天去。好的上面都画了红圈圈⭕️,那时候的人真实在啊!张老师用了50元全部买了回来这下全解决了。有了预制板有了砖没水泥。他工作的厂里有水泥。张老师和工友们关系好大家一人给他装一饭盒,用纸包好让他每天带回一盒。水泥太少了猴年马月才能攒够?这时来了一个朋友,说:你咋不说,我给你解决水泥。一天一车水泥从厂里直接拉到张老师的盖房子地里。</p><p class="ql-block">万事俱备了,钱呢?70元是盖不了房子的,他把手上的俄罗斯表拿到典当行,这在当时算名贵表了,人家给180元,他只要150元,要立即提现。他出去转了一圈,一个多小时回去,表已经被卖掉了。可见典当行沾了多少便宜。拿上150元,加上出了一部书稿费200元。开始盖房了!</p><p class="ql-block">村里的领导眼馋他的水泥板。想要几块又给他多批了几平米地。水泥已经绰绰有余,张老师把墙上的水泥涂的厚厚的,买的罗纹钢筋。房子终于盖好了!这是他的第一个自家盖的房子。若干年后拆迁时,数他的房子太坚实了最难拆。</p><p class="ql-block">他盖房的故事见证了七十年代初城中村的村民们是怎样艰难的盖自家院子的。</p> <p>因为老公读张敏小说,(死巷)。我们成了好朋友。常来常往。越来越铁。老公居然带张敏老师去了东北我亲家家玩。这是他们当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张敏老师常到我家小院玩。是我们的老大哥。他还亲自给我们赶面。还自带葱姜蒜!还教我们吃面条别咬,一口吞到肚子里。哈哈他跟我老公性格相投、爱好相投。两人还都是在青海独立师当过近十年的兵,都是看犯人。两人到一起说不完的话。真正成了铁哥们。</p> <p class="ql-block">这是张老师的家。他称为“文牢”天天高朋满座。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们在这里认识了许许多多学者作家。有“西凤酒”书写者。西凤酒闻名全国。可提字者。只得了寥寥无几的报酬。</p><p class="ql-block"> 有“关中匪事”、“关中女人”的作者,几部作品拍成关中系列电视剧。他发了财。却唯独爱好钓鱼。说起来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 有诗人、有当红作家高建群.......老公的人脉大大扩展了。见识也大大的提高了拜访张敏作家</p><p class="ql-block">。天气好极了,不像初冬时节。蓝天白云。我们来到张老师家。张敏老师是陕西著名大作家,他的作品长篇小说(死巷)、(悬念乾陵)还有很多中篇小说集,散文、汇总(泥海人尘)足足有半尺厚。老公都一一给他读了。四年前相识后俩人都在青海当过兵,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成了最最铁的好哥们。我们到他家就像自己家一样。非常自在。</p><p class="ql-block">我们计划包馄炖吃,清零买好了肉馅,韭黄、馄炖皮。来到张老师家。张老师亲自拌馅,他放着各种作料,我想起他到我家来玩时,自带臊子、葱、姜......进门就擀面,样样自己做,张老师就是这样好客,会做饭,一想起他最拿手的羊肉抓饭,就想笑。用羊肉、红萝卜大米蒸一锅,有时还放一根羊尾巴,哈哈那个膻啊!这是他最好的待客饭呢</p><p class="ql-block">听到敲门声,原来麟光老师来了。在我们花开有声开园时,他来过我们小院,只是人多没记下来。一看高个子大眼睛,一个艺术家的大背头。热情潇洒。一进门就忙忙的做他原创的小菜,说:我的菜一次和一次不一样,是我独家风味,煮好的大蒜伴红萝卜、洋葱拌皮蛋、花生米拌核桃仁、水煮包心菜凉拌,还有一个白萝卜切块拌菜。像韩国拌菜。是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麟说认识张老师多年,非常佩服。一次他们一起去一个特别爱玩石头的解放军大校家,,他家的石头有三层楼多。他一件件的看起来,张敏老师问他最喜欢哪一块?麟老师说那块“老兵”石!呀!张敏老师和大校异口同声说:我们也是!居然都喜欢一快“老兵”石!真是知音啊!他说着就激动的说当时眼泪掉下来了!三个同样选择的好友紧紧抱在一起!我们听着也很感慨。真是知音难觅啊!这是当过兵的人才有的情怀,这是都有当兵的率真豪气的人才有的共同的好爱!</p><p class="ql-block">麟老师说张敏老师。在文牢里走不出去。要誓把牢底坐穿,想着在牢里面“烈火中永生”!嗨!古今延用,用在张老师现在的状况太形象了。他现在就是不爱动,谁劝没有用。!我们劝不动他。连张老师儿子每次都希望朋友们让张老师出去玩玩,让张老师和大家多多在一起分享快乐。!文牢,是张老师给自己家起的名字。被麟诠释的淋漓尽致,真好!文牢原本的意思是一个爱文学、爱创作,谈笑有鸿儒的家。张老师好客。日日高朋满座。有写字的做画的写诗的谱曲的。是文人墨客最爱来的地方。确实是以文会友,文人雅士聚集之牢。四年前我们初相识。张老师多么开朗啊!语出惊人。看世事尖锐犀利,那时张老师。身体刚刚的。都想让人给他传染些小病。他的性格。他的才智深深吸引了我们,老公视为最铁的老哥哥。四年来亲密无间。可从去年,张老师不爱动、不爱说了。我们急得没办法。今天麟的劝说,对文牢的妙言之解确实真正把张老师现在的情绪说得真透彻。</p><p class="ql-block">麟老师不认识我,我说:我是花开有声园主夫人,他说那就是嫂子了。比他小的多。他今年66岁。嗨!我也66岁!他紧着问:几月的?我说五月的。才明白比我小二个多月,就改口叫姐姐姐夫了,说:不像这么大岁数,气质满好。听得我沾沾自喜。麟老师风趣好玩。。麟光老师说起他的诗:我尽管是一根骨头,被扔在地上让野狗叼去,算是他的一顿大餐。我纵然是一堆粪便,被抛在野地里,也能滋润土地,使来年五谷丰登。嗨嗨真不错,有创意,有寓意。虽然我们能力有限在大家面前不起眼眼也照样有自己的作用哦。</p><p class="ql-block">张敏老师讲起他的书“悬念乾陵”,自己出钱印了八万的书,发行时在乾陵文化馆。没几天馆里打来电话来了很多单位的人。但只是领书,没有给钱的。八万元的书都快发完了。乾陵的负责人说没办法,大家抢着要,谁让写的是乾陵呢!。张老师也无奈。只好准备回家了。过段时间。当时乾陵那儿有一个碑文,千古独一无二,当时港商就出价八万买走。他们没卖说:卖得钱怎么办?大伙分了行不行?大家说不行。那就给张敏吧人家的八万书咱都送人了。大伙一致通过,一直决定送给了张老师。算张老师写乾陵书八万没有销售,都被要走了的回报。现在就挂在客厅墙上。哇!张老师家来了无数次。看过但不知道这个故事。也不解其中意。今天才明白了。赶紧拍照。</p><p class="ql-block">张老师客厅里有幅字,是深圳作家协会主席杨增光为他书写的“素身居文牢,岂是蓬蒿人”这寓意不就是张老师吗?深居简出的当年红极文坛的大作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清零爱不释手,张老师就送给他了。</p><p class="ql-block">下午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张老师家,心中祈祷着:张老师,我们永远爱那个谈笑风生洒洒脱脱的大文豪。“煮酒文字沸腾天下”。</p> <p>张敏老师有人为他写自传。他请我们坐席。真恨自己才疏学浅。真想为他这个大才人写自传。他太离奇了!太有才了。几十年前机器人还无人问津。他就写了机器人电影剧本(错位)</p><p> 我看了他的(天池泪)改编了他的故事(为了叶帅的嘱托)。改成剧本。但能力浅都没有敢面世。</p> <p>张敏老师。你是我们的亦师亦友。我们帮你整理你的作品。从1960年开始到2000年。看到了你无数作品。更加佩服你的才华。你那绝妙的文彩!</p> <p>什么时候只要有你在,就蓬荜生辉,就谈笑风生。每见你一次就有无数个新鲜故事让我们耳目一新。你永远是我们尊敬的老大哥。</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通讯还不是很发达,信件和稿费都是邮差送上门。稿费送的多了,自然和邮差熟悉了。有时候,稿费多了,就送邮差一包烟。一日,邮差又来送汇款单,非叫他买一条烟,他思来想去,最近应该没有什么大的收入,就问邮差,为啥叫我买一条烟?邮差掏出汇款单给他看,他一看也乐了,原来是《悬念乾陵》的稿费来了,整整八万。张老师二话没说就给邮差买了一条猴王。邮差走后,张老师左思右想:这八万块钱怎么安置?这么多年,养家糊口,辛辛苦苦,自己还没有一点私房钱,这次的八万不交老婆了,藏起来,自己消费。正在得意,一个电话过来,是《悬念乾陵》的主编。主编问:钱接到了吗?张老师回答:刚看到汇款单。主编问:准备怎么花这个钱?张老师嘿嘿一乐说:藏起来,等你来喝酒。主编说:别藏了,你在汇款单上写上拒收,钱就退回来了。我给你印成书,你把这些书卖了,还能多得些钱。接着主编给张老师详细算了一笔账,张老师也觉得合算,于是,就同意了主编的办法。没过多久,一卡车书就送到了他家。张老师给乾陵博物馆打了电话,叫那边把书帮着卖了,对方爽快答应了。于是,张老师赶紧叫弟弟把一卡车书送达乾陵。后来,乾陵来了电话,说书快叫抢完了,一分钱都没有。张老师想想,这也是无法生气的事情,赶紧又叫弟弟去把剩余的书拉回来,八万块钱就这样消失了。</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一段时间后,一位港商看上了乾陵博物馆珍藏的一幅碑文拓片,价格谈到八万。领导问大伙,碑文卖不?大伙说卖!领导又问:卖了钱分不?大伙说分呀。领导说:八万块钱,分到每个人也就一点点,不如把这块碑文送给张敏老师吧,上次拿他的书,咱也没有给钱。没想,这个主意大家一致举手同意。这样,一块价值八万的碑文就挂在了张敏老师家。</p><p class="ql-block">张老师说:现在就是有人出八十万我都不卖,全国独一无二。</p><p class="ql-block">碑文的故事讲完了,我看到张老师的神态又像是回到了从前,满屋子的笑声从“文牢”飞出,我知道,下次再来,一定还能听到张老师的新故事,不管是编的还是真实的,都是张敏老师独特的故事。</p><p class="ql-block">2018年11月28日于曲江</p> <p class="ql-block">张敏老师的睿智聪慧真让我敬佩。房顶几个地方都用他的书名装饰,特别雅致。客厅一面墙用一个10平方米的钢板装饰,左上角有两行字:西安市十一区方家村疆域图:一九五四年五月七号中午,张敏率众家弟子六十年后成图。这是作家高建群于甲午岁正月初三致贺并题的字。钢板的上面是老师以他们之前居住的村庄原型所作的一幅画。画中人物在一家小院里忙碌着,还有一个儿童背着书包准备上学,唯妙唯俏。老师告诉我这幅画是以岳父家拆迁前为背景,院内有11户人家,都是以他夫人的家人为原型画的。他风趣的说画不出来时就剪画贴上,那些贴画还挺有立体感,我真被老师的创意而折服。</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靠窗边,有一幅刀刻的木牌,八个大字赫然入目:“煮字釀文,沸腾天下”令我心一阵子震颤,多么熟悉!人生真是奇妙,十几年前京城的一幕仿佛就在眼前,刹那间豁然洞开,原来,大师就在眼前呀!我用疑惑的眼睛看了看老师,然后问他是否认识樊大牛?他说:“樊大牛,关中刀客,我的一个学生,”原来如此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健谈的张敏老师给我聊了他的好多作品,从中篇小说《天池泪》《黑色无字碑》《感君情意重》、长篇小说《死巷》《悬念乾陵》《长安大乱》到电影作品《错位》《神秘旅游团》、电视剧作品《风流大市场》等。这个靠卖文为生,远离仕途,无职无权的作家真让我佩服。我问张敏老师,这些丰富的故事都是你的阅历吗?为什么世界上的蹊跷事都让你给遇上了?张敏老师哈哈一笑说:好多是虚构的。</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随后,他从卧室取出一本《良家妇女》(“死巷”足本),很认真地为我签字盖章,并给我讲这本书的创作经历和故事情节。他才华横溢,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千佛百典皆有所及,言谈话语中,时溅珠玑,在“大俗”中可品出大雅,在诙谐间可悟出许多人生哲理,特别是他那形象化极强的语言张力,使人听后能久久在心头挥之不去。他没有架子,也不扎势,认认真真地给我讲写作要领,鼓励我要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与众不同。他告诉我:当年他和贾平凹探讨文学语言时,有一个惊人发现——打开文学语言的秘密,就是标点符号!因此,张敏老师和贾平凹的语言都在国内彰显精彩。看过先生《天池泪》一书,你就会有深深感悟,开头语言的铺排和标点符号的使用都恰到好处。</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他的座右铭是:“奇才能传,巧才成书。不奇不巧,不做文章”。这是在聊天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教诲。他清晰的思维,对往事的记忆,真情动人。侃侃而谈的一番话,让我对写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p><p class="ql-block">其实,读过张敏老师作品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他的词句胜过陈忠实,幽默不输老舍。陕派作家里面,路遥的故事冷酷厚重而文字粗陋,贾平凹重猎奇趣味而失于恶俗玄虚,唯陈忠实文字意趣又大气。而陈忠实一走,正自慨叹,意外识得张敏老师。细读之后发现老师文章早已出神入化,我也是福薄,关注太迟,不胜惭愧!</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在《良家妇女“死巷”》足本的开头,老师有这样一段简介自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作品不多,堆在地上也就半米高;烧后成灰,也就是多半骨灰盒。无职无权,无党无派无协会,江湖一布衣耳。</p><p class="ql-block">古今中外的小说我看过许多,每个人的自述几乎都是按部就班,唯有张敏老师的这段自述让我开怀,文笔太幽默了!</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张敏老师多才多艺,平日读的书多,看得画多,多年来又行脚万里,尽收丹青水墨诗情画意,几经琢磨,溢于笔端,字美,画也美。他的作品所选的题材大都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反映的是大家都在关注的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张老师在《良家妇女》中所塑造的林丽、崔治宽等形象,都是他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左邻右舍的人物,是一部西安城的市井传奇,当然是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可读性了。他的小说能唤起人的激情,让人拿起就放不下...</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老师在遣词造句方面通俗流畅、平易近人,就像亲朋好友在一起谝闲传那样亲切。此外,他经常运用夹述夹议的写作技巧,在故事情节的进展中,不失时宜地插入一些揭示人生真蒂和生活哲理的议论,加重了作品的份量,增强了感人的力度。在《死巷》中有这样一段:“这真是一次对人生的洗礼...不管这孩子日后当了元帅,当了总理,或是成了乞丐儿,成了妓女。在他挣扎着降临人世的时刻,他的母亲和父亲还有他自己,统统都要在碱水里,醋水里,在酸碱的中和反应中淹上一遍,在男人的血和女人的血中间滚上一遍,在有声和无声的痛苦中挤压一遍,方才能脱颖而出,去行走日后他那丝毫不能轻松的人生路程”...这至奥哲理,荤腥人生,斑斓纷呈,锦绣珠玑,轻易道来,洒洒脱脱,让人目不暇接,如坠入粉尘雾中。所以,有那么多人崇拜他也不足为奇。</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仔细去看《死巷》会让人耳目一新,阅读过程也是一种享受,一路轻松。张老师语言丰富,所描绘的人和事,也都是我们能理解并能欣然接受的。林丽的微笑,崔治宽的背影,周长安的四眼,都在围绕着你。你可以抚摸到他们的泪眼,他们的鼻息,他们的肌肤...</p><p class="ql-block">他给我讲述写文章的心境和灵感,讲他艰苦坎坷的人生,还谈到他和圈子里一些文人的逸闻趣事。他淡到和贾平凹的友谊,讲贾平凹从住他家,到在他家隔壁租房成了邻居,俩人一起操觚为业,想法创业谋生的故事。他们一起渡过了四年半时光,合作发表了一批小说。张老师说贾平凹的刻苦与勤奋和对艺术的悟性与感觉绝非常人所有,他还说贾平凹很有可能成为中国近代的唐伯虎。从某种意义上说,张老师应该是贾平凹在此间居住的引路人和保护神了。</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接着,张敏老师还给我讲了他在2013年的7月27日,为陈忠实先生过生日还八块五毛钱稿费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他的短篇小说《网》里面已经详细描写)并让我看了现场录制的视频,这真是一个珍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乘我们在看他为陈忠实过生日的视频,张敏老师在厨房忙活一阵,美味佳肴就端上了桌。我没有想到,这样一个文学天才,还是美食家。正在这时,作家徐剑铭老师来电话说要来,我们就在聊天中等他的到来。</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待徐剑铭老师进门,张敏老师招呼我们坐在已摆好的饭桌前,提起酒瓶给我们每个人斟酒,他的随意和热情,让我这个不喝酒的人也端起了酒杯。我们一边品酒,一边聊天,清素的下酒菜都是老师的手艺,那侃侃而谈,那风趣感人的语言,让我们不由得发出一阵阵笑声。他的精气神,让我怎么都感觉不到他是刚刚做了手术从医院出来不久、75岁高龄的老人。宛如我们是跟一个熟悉的老大哥在开心快乐地聊天。</p><p class="ql-block">不一会,嫂子给我们端上来了可口的臊子面,口感美极了。</p><p class="ql-block">聊天一直持续到晚上八点,知道张老师刚刚出院不久,怕他太累,于是,我们就告辞了。离开先生家的时候,我又刻意去看了看客厅一角那块木制的大匾,上面潇潇洒洒用刀刻着入木三分的高建群先生的题词:“张敏先生者,长安风流雅士也,世上才气有一石,张敏独占八斗,余占一斗,其余一斗天下文人共享之”。我回眸一笑,虽然这是“戏题”,但“才高八斗”的评价于张敏老师我觉得并不过分。和他的接触印证了朋友的话:“不拘小节,肝胆相照”,难怪他的朋友遍天下。</p><p class="ql-block">走出张老师的家门,我特意停留了片刻,对着那幅无字对联思索,这个人称“鬼才”的张敏的确是个奇葩,创意非同常人。这幅无字对联里到底隐藏着多少故事呢?下回再来探秘吧!</p><p class="ql-block">张敏老师称方家村是一块风水宝地。老师说:“来过一次方家村的,必带一点灵气回去弄个小名堂出来,来过多次的,回去后发现头脑特别灵光,手中的笔玩起来特别顺溜。原来都是得了此地灵气的缘故呀”。</p><p class="ql-block">方家村——我也来过了,带一些灵气回家!</p><p class="ql-block">写于2016年10月15日</p> <p class="ql-block">凡来老爷子家的常客,都知道会有一顿佳肴,所以,到了饭点都会在这蹭一顿。今天的午饭,是清零老师从青海带回来的羊肉煮的汤泡饼。羊肉是正宗的羊肉,清零老师的厨艺也堪称一绝,味道美极了。我想试试老爷子的秘方真假,先挑了块骨头,看看能啃动不,嘿嘿!秘方果然有效,我的牙可以啃骨头了。狼吞虎咽,啃完骨头又一大碗羊肉汤泡饼下肚,那个香呀,直埋怨清零老师没有多带些羊肉来。</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吃完午饭,我们围着茶几坐一圈,一边品着他的好茶和晚风煮的咖啡,一边尝着美味水果,聊起文学和写作,这是我们每次来必谈的话题。大作家就是大作家,常常一句话,一点芝麻小事,经他口出来,就成了天方夜谭、流转成文字就成了一篇佳作,必与众不同。他对文字的感悟与知觉非同常人,别样的风流妩媚,不能不让人仰慕。</p><p class="ql-block">老爷子谈到他的作品更是神采奕奕,从影视作品《错位》《神秘旅游团》等,到中篇小说《天池泪》《黑色无字碑》等,再到长篇小说《死巷》《悬念乾陵》《长安大乱》等等,每每谈到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感悟,大家都会静悄悄地向小学生一样入神。他的每一个作品,无一不是重磅炸弹,惊动了无数人。他清新美丽的文字里充满个性,大胆揭露出人性的真实一面,反应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所以,有他在的地方自然形成了一种吸引了。我们都乐意围在他身边,学习他的文风,探究文学的奥秘。</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老爷子称他的家是“文牢”,北郊方新村因了他的存在而成为一个知名的文化符号。“文牢”是一座宝库,我像其他文学爱好者一样,常喜欢来这里挖掘新东西,丰富自己。</p><p class="ql-block">不知道是出自陈忠实还是高建群之口,称张老爷子是陕西文坛的“老狐狸”,石岗先生称老爷子为“文狐”,反正从认识老爷子起,我就知道他挺能折腾的,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绝对是一个不同凡人的老妖,不然怎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他呢?在他身边会有超凡脱俗的笑呢?这个大名鼎鼎的“文牢”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也迷醉了像我这样的崇拜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1.5.23.朋友送我们几张电影票《柳青》。在盛龙广场奥斯卡影城看。我们就叫上了张敏老师和嫂子。</p><p class="ql-block"> 看完电影来到张老师家玩。原来今天是他们夫妻结婚52周年纪念日。不容易阿!风风雨雨走过了52年。如今张老师事业有成光书就写了一尺厚。《泥海人尘》还不包括长篇小说《死巷》、《悬念乾陵》......。儿孙满堂,都有了重孙子了。张老师说:这一生没有虚度。</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说在北京办出国护照签证,人家问:你的职业?张老师说:作家。人家不信。张老师说你等着。就到对面报亭买有张敏作品的书刊。一下子买到了八种。办签证的看到啧啧的说:大作家,我们国家最欢迎👏。马上就办好了签证。</p><p class="ql-block"> 聊到今天的电影。张老师说:柳青太累了,一部《创业史》就在长安县下乡20多年。我写的电影剧本《错位》就一天,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出稿。当时领导就说了一句话:搞个科幻剧本。让机器人代替开会。只有怪才张敏能写出来。任务布置下来。我早上起床后喝了七两酒灵感来了。一整天,一气呵成。到晚上就写了出来。中间嫂子让我喝了个鸡蛋汤。再没有打搅我。第二天交稿,马上就开始拍摄了。</p><p class="ql-block"> 《死巷》也就写了一个月。老公说:张老师的作品语言文采是没人可比的。那叫一个绝!</p><p class="ql-block">在《错位》的尾声中,张老师写道:老夫太有才啦!</p><p class="ql-block"> 真是高建群写的:张敏长安第一风流才子也,天下文才一石,张敏独占八斗,余占一斗,其余天下共分之。</p><p class="ql-block"> 这评价,无人可比。</p> <p class="ql-block">2022年初七,张敏老师来电话,询问我们从内蒙回来了没有?我们边答边说中午去他家拜年。</p><p class="ql-block">外面的花雪飘飘洒洒的飞个不断,我们迎着湿润的春雪做地铁来到了张敏老师家。</p><p class="ql-block">先叙述我们两个月的内蒙之感,又唠嗑到一个年近八十的医生朋友,现在脑溢血,变成了偏瘫,岁月不知道在哪里让你突遇病灾。</p><p class="ql-block">聊着张敏老师十二日要过八十大寿。要在老家闫良西平庄山东移民村过,原来他是山东人。母亲是河南人一个地主家的二小姐。</p><p class="ql-block"> 张敏老师谈兴大浓,就给我们说起了他父亲当年从山东来到陕西住在这儿,因为跟二哥闹口角。一气之下就跑到王曲,投奔当中校的大哥。大哥收留了弟弟,关他在屋中四年,潜心学医。四年后父亲考上了中尉医官,与从河南来的地主的二小姐结婚生下了他。医官不久就犯错哥哥只好让他离开,他回到了闫良西平庄,一段时间他在南门看见招去新疆的移民,条件是结婚有男孩的。他就报了名,五分钟就办完手续,于是他跟父母到了新疆的哈蜜。母亲拿出她全部的嫁妆让父亲做生意,算把家按下了。在这住了十年,度过了张敏老师的童年。母亲又生下了两个弟弟。</p><p class="ql-block"> 而聪明的父亲开始做生意,倒卖一些从部队拿回来的日本药品。不久国民党一个师驻扎在哈蜜。有一天拉来了一汽车美国烟。要求他父亲卖掉,给他们烟钱。惹不起的国民党兵,无奈父亲只好努力办完这件事分文不挣。可是他们留下的包装,粗粗的麻绳,厚厚的木板,非常精致的铁皮都是美国货。聪明的父亲把他们分开,一一买了一个好价钱。淘到了第一桶金。</p><p class="ql-block">拿着这些收入,父亲买了七间门面房,挣了不少钱。国民党溃败了。解放军来了。向他借钱。还给他留下了几百万的支票。父亲拿上支票,把七间门面房最底价给了结交的好朋友。他带着全家打道回府,衣锦还乡。回到闫良西平庄山东移民村。给亲朋好友散钱。然后又到西安住到了方家村。这时间遭贼偷掉了支票。无从找去,托人也没法子抓到贼。</p><p class="ql-block">在方家村,因为是外来户,没有庄宅地,一个农民说:“我有地,你出钱盖好后咱俩分。”父亲便出钱盖好了房子,几年后,那个农民收房子,説是租给他的,被骗只好腾房子。灾难接二连三。这时间张敏老师已经有了兄弟五人。父亲在方家村卫生室工作,终于分到了宅基地,家才算安顿下来。</p><p class="ql-block">听张敏老师讲故事多少次了,这一次听他讲他的父亲。故事离奇。让人感慨万端。他父亲经历也非常感人,有灾有难,有起有伏,因祸得福,得到支票却被盗,盖了房子被骗了,被逼给国民党卖烟还分文不取,可废弃的包装却让他挣了一笔钱。养活五个儿子多么不易啊!</p><p class="ql-block">如今做为长子的张敏老师八十了,回忆父亲感慨万千…也深深的感动着我们:人生一世白驹过隙,谁的人生没有故事啊?没有坎坷啊?!</p><p class="ql-block">今天又让我们上了一堂课。</p><p class="ql-block"> 张敏老师,老大哥我们祝你生日快乐,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2023.3.29.长期不出门,拜访也少言的张老师,这二年真是老了。再不像从前那样高谈阔论了。今天突然接到他的电话,晚五点半到报社见几个老朋友。挺激动,叫上晚风如约来到五味十字街口的澄城饭馆。张老师张嫂已经早到了。张老师激情高涨。又恢复了三年前的口若悬河。他又讲了一个精彩故事:</p><p class="ql-block">他过七十大寿的时候,卦上说到西北处去过。算 算就到了咸阳汉陵。知道的人也跟着来了几个,不让进去,他们一行十三人走了一个小道进去了。结果被抓住了,一人掏一百罚款。出来的时候,两个新闻界的朋友专门到管理处论究竟。管理处的人思忖:两个新闻界的人陪同的肯定不是一般人,赶紧退罚款,并一直陪到公路上,说了一车的道歉话。</p><p class="ql-block"> 真有意思,新闻媒体是无冕之王,看着什么单位,企业什么机构不舒服了,找个碴,换个角度负面报道一下,单位哄臭,企业倒闭,什么机构也对新闻界躲之远远。</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这个七十大寿过的真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岁月不饶人,八十二岁的张敏老师,失去了往日的健谈,只是痴痴的听大家说话。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故事再也听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赶紧多照几张照片。跟大作家留下永久的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