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旭面面观——蔡旭杂记续集

木蘇木薯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杨其春</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题记</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蔡旭杂记》与读者见面后,围观者众,留言甚热。关注的先是他的老乡、同学、朋友、学生,后来是喜欢他的作品的读者,还有原本对他不熟悉甚至不认识的人。对这样用片段式闲聊式的手法,来写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人们似乎觉得新鲜有趣,许多人提议并催促作者要出“下集”。于是搜索起多年来他零星提起的往事,及我道听途说的轶闻,又有熟人老友纷纷提供补充的故事传闻。经整理,便就有了这个续篇《蔡旭面面观》。</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1</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3年,蔡旭考上复旦大学中文系。1965年,杨义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来他们的职业却作了互换。杨义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蔡旭成了《海口晚报》总编辑,“中国晚报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此前,50年代毕业于电白一中的黎乐民,现在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4年,他们一起回到电白一中出席母校100年庆典。澳大利亚著名诗人、评论家庄伟杰看到报道,特意给蔡旭发了信息:“你的母校真伟大。”</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2</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蔡旭1992年出了一本《童心与父心》(接力出版社),是写儿子的。2019年出了一本《爷爷在婴国》(四川民族出版社),是写孙子的。都是散文诗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书名也可看出,蔡旭喜欢在作品中作为“配角“出场,记录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也许这是他的散文诗的特色之一。他说这或许可以增加一点现场感、亲切感。</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3</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蔡旭散文诗被认为是《生活流》。这是他的一本散文诗集的书名。无意中发现,在他已出的33本散文诗集中,书名有“生活”二字的还有《生活的炊烟》《简单的生活》《坐在生活的一角》。</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说,起用这些书名也是无意的。尽管显示了在题材上的特色,但用得多了,难免自我雷同,以后要避免。</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4</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资深体育迷。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时,作为一位初中生的蔡旭,就开始关注体育报道。几十年如一日,读报纸首先看体育版。后来当了报纸总编,也常写体育评论。发现不少报上体育新闻(包括新华社电讯)常有差错。他就对报社体育部主任说:“如果发现新华社体育报道和我的有出入,一律以我的为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此话口气似乎很大,其实道理很简单。有的体育记者是新手,有的只熟悉篮球足球体操游泳某个单项,而蔡旭是全面的体育迷,而且有几十年的积累。可不,上集问及其退休后每天的生活时,其中有一个爱好,便是“晚上看球赛”。</span></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5</span></p><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散文诗界影响最大的活动,是《散文诗》杂志主办的“全国散文诗笔会”,一年一次,至今办了20届。参会的是中青年散文诗作者,有年龄限制。直到2014年的第14届,蔡旭才有机会参加。他是以评委身份应邀出席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在会上发言说:“我有幸现在才第一次参加这个笔会,原因是资格不够。一是作品不够资格,二是年龄不够资格。别人都是90后,80后,70后,60后,至少也是50后,我才是40后。”他是1946年生,是年68岁。这段话,引得哄堂大笑。这条趣闻还登上了当次年会花絮的头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到了2019年,他又一次以评委身份出席了第19届全国散文诗笔会。</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6</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水东镇郊赖屋村网友“村民代表”,看了《蔡旭杂记》后给我留言:“好文!蔡旭我认识,1960年我考入电白一中读初一,他读高一。我常关注学校墙报,每每都有他的文章。他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既聪明又勤奋,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坚守他的文学梦,50多年都在创作,此等人才难得啊,难能可贵,祝贺师兄!”</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7</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60年前的1960年暑假,蔡旭初中毕业,便意外掌管了电白县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两把钥匙。一是乒乓球室,一是阅览室,以助手身份参与管理工作。此后三年到高中毕业,课余及假日,他就到文化宫“上班”。当然是义务劳动。不过也得益于此,“奠定”了他后来业余作家与资深球迷的身份。</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8</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蔡旭是60年代的乒乓球手。从初中起,就是电白县乒乓球集训队的队员,获得过1963年全县比赛单打第三名。作为电白一中男女乒乓队的领队、教练兼男队选手,还得过多次的男女团体冠军。少年的蔡旭家境特贫。幸好他兼职县业余体校乒乓教练,每节课5毛钱,每月竟有4块钱的“工资”,在学生中也算“高收入人士”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几十年来,他还断续坚持乒乓锻炼,可惜水平也只保持在60年代水平,不过他有一手当年流行而现时罕见的两面攻技术,叫做“左右开弓”。</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9</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8年蔡旭大学毕业后,在珠海的广州军区白藤生产基地劳动。1963年,解放军126师在该基地围海造出两万亩良田,留下一曲气壮山河的凯歌。1969年夏,蔡旭抽调到基地写作组,执笔采写了《白藤基地创建史》。后来又写了《6859部队学生六连连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48年后的2017年,蔡旭意外在海口家中发现这两部草稿,虽然有塑料纸袋包装,也已被虫蛀得“血泪斑斑”。这些旧稿经过整理,现在竟成了难得的“珍贵文物”。2018年,陆续在《珠海文史》、海南《天涯》杂志发表,并收入了他的散文集《一篮往事》中。</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10</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离开部队农场,蔡旭分配到广西平桂矿务局高级中学当老师。平桂高中位于钟山县牛庙,是一个下马矿,离县城30公里,离矿务局60公里。当时他已算大龄青年,婚姻逐渐成了老大难问题。暑假他回电白老家探亲时,有人便帮忙给他介绍对象。不过对方首要条件是,调回电白后再谈。而组织人事部门对于夫妻某一方调动,却以“必须是两地分居”为先决条件。这样的互为条件设置,无疑两难,一晃几年,又长了几岁。这时他记起一句名言:“时间不是我们的朋友。”于是就地取材,在众多同事的掇合下,与一位矿小教师牵手,1974年底结束了单身生活。</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11</span></p><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蔡旭也是曲艺创作高手。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蔡旭调到平桂矿务局工会。他在局工会宣传部分管文化,给业余文工团写节目,辅导职工业余文艺创作。1979年,他领队带领梧州地区代表队参加广西职工曲艺调演。三个节目中两个是他的作品,由平桂局演员出演。另一个节目由西湾煤矿创作演出。初评时他创作的两个节目都评上了一等奖,队内开会时蔡旭表示要去极力争取,如果三个节目都评上一等奖,就会在地上翻跟斗。结果终评时如愿得了三个一等奖,他真的即席在水泥地板上来了个前滚翻,一时传为笑谈。</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12</span></p><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散文诗人中,有些人是以诗歌起家的,有些人是从散文出道的。蔡旭似属另例,他一开始就是写散文诗的。从1965年1月他在上海《文汇报》发表散文诗《春节短歌》(三章)算起,他在散文诗的跋涉至今已有55年了。不少人为此惊讶,问他怎样能够坚持了50多年?他却说:“我不需要坚持。”在他看来,长期坚持一件事应该是辛苦甚至痛苦的,而他在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无须坚持,只会感到愉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说:“能够几十年与散文诗一路同行,是我的幸运,我的幸福。”</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13</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蔡旭说,我的散文诗涉及的题材虽然广泛,但实际上只有三个字:“写生活”。写城市,写现实,写身边的人和事,阳光与阴影,欢乐与哀伤。蔡旭认为,抒情、哲理、内在音乐性是散文诗的三要素。抒情是散文诗的基本职能。这决定了它本质上是诗。哲理是散文诗的灵魂。这决定了它的思想及其份量。内在音乐性是散文诗在语言上的特点。这是确认它是诗而不是散文的一个标签。</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14</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与蔡旭第一次见面,是在1993年暑假期间,蔡旭回家乡为“造林绿化达标县”以及“旅游强县”宣传助阵。我以电白县委办公室新闻秘书身份接洽,两三个月后,两长篇纪实文学各半个版,分别发表在《中国林业报》和《中国旅游报》。</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15</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6年7月,我父女俩在广州与蔡旭见面,其时我女刚入职广东广播电台实习,主持体育节目,蔡问我女跟师何人?答“偏正中老师”。他随即说:“我知道他,业界名人”,接着说,偏为不正,名曰正中,此名字起得很有智慧。他说还有一个类似的名字“麻为俊”。并说,麻是不光滑、有斑点,居然为俊,妙也。大约过了一两个月,这两个名字的趣谈文章先在《茂名文苑》刊出,题目《趣中見智》。再后来,《羊城晚报》花地版也刊发此文,而题目则成了《取名有大智》。</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16</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蔡旭的笔有多勤快?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病毒袭来,全民抗疫。偌大的口罩遮挡了人们脸上的春意,人们变得忧心忡忡。户户闭门,个个宅家,人人吃睡两旺。而宅家的蔡旭依然笔耕不辍。3月初,我与之电话聊天,问起写作事宜,他说:“今年的2月份共29天,写了29篇”。</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17</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自1987年出版第一本散文诗集《彩色的明信片》至今,蔡旭在他出版的43部著作中,有33本散文诗集。于是有人说他是中国出版散文诗集最多的人。有人甚至打趣说:“也许也是世界上出版散文诗集最多的人喔。”蔡旭不以为然。他说,大家都清楚,一个作家的成果,不是由作品的数量而是由质量决定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然,他也不会以写得多出得多而感到不安。</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18</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蔡旭的简介上,常见自称“退休报人,不退休散文诗人。”在某些场合,有人在介绍他时,称他是“永不退休的散文诗人。”他连忙更正,说用“永”字是不准确的。“退而不休”说的只是现在,只是现状。岁月催人老,到写不了,写不出,写不好时,就会自动停笔的。鲁迅先生早有教诲:“写不出时不要硬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但愿这位不退休散文诗人的诗与远方,在更远一些的地方吧。</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20年9月8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