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知青地

秋天

<p>四月三十日,天遂人愿,天气突然出奇的好。</p><p> 七名曾插队落户在原湖北大冶县矿山区的老知青宝荣、顺香、曾英、艳春、镜明、满满和我,相约回当年的知青地,去看望那里的山山水水,去看望那里曾经朝夂相处的乡亲们。</p><p> 一九六八年底,黄石市第五中学的六六、六七、六八三届高、初中毕业生,就是在大冶县矿山区,被陈贵、洋湖等几个公社的乡亲们敲锣打鼓地迎接到各自的村子,而成为共和国知青大军中的一员。</p><p>客车经铜绿山、走马叫,过栖儒桥,一路春风地驶向已成为全国重点镇的陈贵镇。</p><p> 从坐上客车起,我们这些年近七十的老爷爷、老奶奶们话匣子一打开,就再没有关停过。</p><p> 曾英说:“我昨晚从武汉赶回黄石,怕误了约定的时间,今天一早六点不到,就跟顺香联系。”</p><p> 顺香说:“我平时要带孙女,这次早早地就跟儿子他们打了招呼,请了假的。”说完呵呵一笑。</p><p> 艳春说:“我去年就来过。原来的洋湖,现在大部分都划到茗山乡了。我插队的那个村子变化很大,根本找不到原来的样子。”语气里,全是赞叹。</p><p> 曾英感受多,话也多。当年,她和宝荣、顺香、艳春几人都插队落户在洋湖公社的谈家村、石中郎村等好几个村子,相互隔好多里路。她努力回忆当年的知青生活:“那时候,我落户的石中郎村很贫穷,一个正劳力一天十个工分,三毛钱;我们女知青一天六个工分,才一毛八分钱。生活也很艰苦,收黄豆时,黄豆是菜,天天都是炒黄豆、煮黄豆的;收红苕时,红苕当粮,餐餐苕丝子、苕片子的。男知青受不了,端着碗在村里跑一圈,就会端回一碗腌萝卜、腌白菜的,知青们会欢天喜地地叫起来。我是真心希望石中郎村也富起来呀!”</p><p> 抵达陈贵,我们原地小歇了一会。当年,陈贵是矿山区政府所在地,土道边有一栋长长的红砖红瓦平房,三几个门面,里面是日杂百货,油盐副食;还有一间卖肉的,只开小半天门。这就是当时陈贵的商业中心。它是知青唯一想逛的地方,但却很难得一顾。现在,城镇化的蓝图在陈贵正在变为现实,已寻不见它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休闲广场和繁华的街道。左看右看,我们的亲切感,就又多了许多欣喜和几分陌生。</p> <p>我们在通往茗山的路口,租了一辆当地的出租车,直奔石中郎村。车过江天寿桥时,镜明探头朝桥左边望了又望。那里是江天寿村,镜明就插队落户在那里。我们看到的,只有花团锦簇,只有别墅一样的楼群。</p><p>过桥不久,就是茗山境地。水泥浇筑的路,又宽又平;路两边绿树成荫,望不见尽头。远处的山峰,应该是茗山头,一直在车前晃动,不肯离开我们的视线。知青刚下去时,人生地不熟的,就是凭它辨别方向的,应该算是老朋友吧。车行约十分钟,就停在一个村子口,石中郎村到了。只见大路两旁,绿树参天,一座座楼房,比肩而立。色彩艳丽的外墙饰面砖,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小楼前的敞地上,停放着一、两辆小汽车,也在阳光下闪亮。这就是石中郎村?记忆中的土砖墙、青布瓦全不见了。正巧,村口前边过来一位挑担的妇女。我们正要打听,曾英却不眨眼地盯着来人。</p><p> “次呐?你是次呐!”曾英激动地喊起来,一把抱住了来人。</p><p> “你是曾英!”来人也认出曾英,两双手紧紧拥在一起,又是喊,又是笑。</p><p> 喊声、笑声惊动了人们。大家围上来,看着、猜着。尽管有四十多年未见面,尽管都有些老态,可彼此心里毕竟都深刻着烙印般的印象,在轻轻拂去岁月的风尘后,那些印象就逐渐清晰起来。</p><p> 乡亲们把我们接进村里,在一棵大树荫里,摆出小板凳、小椅子,一边让我们坐下,一边忙着端茶倒水。</p><p> 在认出石大汉的那一刻,曾英突然涌起一股感谢之情。她记得,那年春节刚过完就开工了。她和另外一人在干捶草的活。对方不小心砸飞了她手中的捶草工具;飞起的捶草工具把她的门牙都打飞了。当时鲜血直流,控制不住。大汉和乡亲们用门板当担架,把她抬到黄石铁山四医院救治。乡亲们跑上跑下,把所有的住院手续都安排好了才离开。由于没有赶上车,几个人又一直走回村里。</p><p> 说起这些,石大汉只是静静地听着,脸上带着质朴的笑,仿佛是个局外人。</p> <p>紧紧挽住亲人的手(右二为曾英)</p> <p><br></p><p>归心似箭。为了早点见到自己村的乡亲,宝荣和顺香提出她两单独回自己插队落户的谈家村。在一旁静静听我们谈话的一个青年人听了,接口说:“到那里路不近,我开车送你们去。”他告诉我们,他是石大汉的儿子,叫永春;知青走后他才出生的;知青的许多故事,是他听父亲和村里的长辈们说的。永春告诉我们,他准备到英山去看杜鹃花的,见我们来了,就不去了。</p><p> 坐在永春开的小车上,两边的风景相对迎来。油菜籽和小麦都已半黄,沉甸甸的,让人感觉有个好收成。远处不时闪现出一栋栋或红或白的楼房,全在绿树掩饰中。宝荣说的不远的路,小车也跑了十几分钟。她和顺香都说认不出方向了。好在永春路熟,没走什么弯路,很快就找到了谈家村。</p><p> 谈家村的房舍布局不像石中郎村那样集中,一栋栋装饰亮丽的两层楼房,顺坡势排开。村里很静,静得只有花草树木的温馨,静得能分辨出温馨里沁透出来的、阵阵金银花的清香。投在村里的一抹一抹的阳光,也跟静止似的,静静的展示自己神奇的光彩。</p><p> 按宝荣、顺香的愿望,要一家一家的探望。走一走,停一停,思一思,看一看,这曾经朝夕相处的谈家村,也要重新熟悉,也要刮目相看了!在村前水渠的小桥边,顺香要我给她们照一张像,说这里是谈家村还保留给她的唯一印象了。</p><p> 知青回村的消息不知是怎么传出去的,在附近干活的乡亲赶回村来了。大家有的拿出饮料,有的拿出桔子罐头,硬往我们手里塞,要我们吃,要我们喝。</p><p> 这是怎样的情意呵?不热烈,不张扬,却那么朴实,那么深沉。当我们要走时,乡亲们又默默的跟在后面,走成了长长的一队。当汽车开动后,他们还站在原地,默默地向我们挥手致意。</p> <p>依依送别(左一为顺香)</p> <p><br></p><p>还在来时的路上,满满就说过,我们只在石中郎村简单地吃一餐锅巴粥,再品一次第二故乡的味道。次呐和大汉也答应了。可到了吃饭时,他们便不由分说的要拉我们到茗山去吃。大汉的儿子,那个很让人喜欢的永春,也帮他父亲劝我们:“你们几十年来一回,就让我们尽一点心意吧。”</p><p> 永春为我们特意点了一盘农家豆腐,一盘苕粉肉和几盘当地有名的菜。不用酒,以茶代酒,吃喝全是家乡的味道。席间,永春悄悄地联系朋友带一辆小车过来。他这才告诉我们:饭后,他要带我们游览一下茗山和陈贵。</p><p> 两辆小车沿着平坦的沥青大道飞驰着,大道两旁繁茂的路树,丰收在望的田野,幽香四溢的玫瑰花基地,碧波荡漾的洋桥水库,秀丽无比的小雷山,争先恐后的向我们涌来,一直涌进我们的心里!</p><p> 祝福你,茗山;祝福你,陈贵;祝福你,我们的知青地!</p><p><br></p> <p>小雷山留影(右起:顺香、满满、艳春、镜明、大汉、曾英、宝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