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徽州,探访“非遗”

胡兰子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的这一千古绝唱,诱得无数后人对古徽州心驰神往。我有幸在8月初跟随“洞庭摄影学社”的朋友们一起来到古徽州,领略了绝美的自然风景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对部分“非遗”进行了重点探访。</h3> <h3>徽派建筑是穿越时光的艺术,“肥梁瘦柱内天井,粉墙黛瓦马头墙”是它的特色</h3> <h3>傩戏“跳钟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遗存下来的传统民俗表演,相当于我们本地逢年过节“耍龙灯、玩故事”。事先由领队出钱请村民依据剧情化好妆、着好装,拿上道具到村里有地标建筑的地方表演。既有徽州浓厚的乡土气息,又有广泛的文化内涵。</h3> <h3>千年古窑 — 世界现存最大的非遗活态龙窑传承基地</h3> <h3>柴烧古窑 — 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离不开前辈们的坚守,更需要后来者的接力!</h3> <h3>徽州丝织 — 出新安江画廊不远,有一座丝绸文化园。里面有一个制丝老工厂,感觉颇有些历史。正在运转的老机器和在机器旁劳作的织工,还有边上陈列的丝织成品、半成品,让人感觉丝绸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加工制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纽带。如今这样的老工厂越来越少,愿意投身到这种工厂工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不知那一天会被新的产品或者方式所替代,今天我能够用相机把它记录,真好!</h3> <h3>古老的木榨油 — 位于歙县焦村的木榨油坊,世代相传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在这里,有一群为数不多的守望者,不离不弃坚守着祖辈传承下来的古油坊制作技法。在这个小小的作坊里,他们将油菜籽,脱粒、去壳、磨粉、蒸坯、包饼、上榨,最后伴随着工人们撕裂的吆喝声,巨大的木棒准确地撞向木榨的楔子,一滴滴黄亮亮的菜籽油从木榨里流淌下来,整个作坊弥漫着醇厚的诱人的菜籽油香味。</h3> <h3>在机器制造出的各种轻巧、精致的铁锅充斥商场货架时,在徽州的深山里,在简陋的作坊里,仍有一群脸色凝重、衣着朴素的师傅们,他们默默坚守着匠人的原则,用肌肤的温度打造出一口口健康的铁矿!</h3> <h3>晒秋</h3> <h3>制砚雕花</h3> <h3>徽州古磨坊</h3> <h3>短短的几天行摄,感叹徽州有如此多的保护完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敬佩当地政府对非遗项目的重视与保护。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环保的需求,也许有一天,这些承载着岁月的老手艺,会慢慢消失。但它们在中华文明长河里的精彩和绚烂,值得我们永远铭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