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利可共而不可独,独利则败;谋可寡而不可众,众谋则泄。“</p> <p>“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p> <p>利益,往往是众人都渴望得到的。</p> <p>面对利益的诱惑,人们常犯的错误就是“吃独食”。而这样独占利益却不与大家分享的人,多么容易招致怨恨,甚至成为众矢之的。</p> <p>曾国藩早期在抵抗太平军时,认为有道义就能感召别人,必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但是他慢慢发现,最初投奔他的人都去了胡林翼那里,于是便问赵烈文:“众皆出我下,奈何尽归胡公?”</p> <p>赵烈文回答:“人皆有私,不能官,不得财,不走何待?”曾国潘问:“那我该怎么办?”</p> <p>赵烈文回答:“集众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p> <p>曾国藩这才恍然大悟,从此以后对有功的部下“武人给钱,文人给名”,用重赏来“鼓好胜之心”。特别是担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以后,经常利用一切机会保荐幕僚当官。于是曾国藩的幕府大盛,人才济济</p> <p>曾国藩讲:“利可共而不可独“,领导人可能追求道德上的完美无暇,亦或是其他雄伟的目标,但对普通群体而言,柴米油盐可能才是发愁的事情。</p> <p>道义可以号召人,却不一定能笼络住人。利用“人以利动”的属性,釆取恰当的激励制度,才能“集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p> <p>人脉并不是说一个人利用了多少人、有多少人被一个人呼来唤去、有多少人为这个人鞠躬尽瘁,而是在于这个人帮了多少人。</p> <p>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p> <p>“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但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即便是一百个平庸的“裨将”,在决策上面的优势也不一定能顶上一个优秀的“诸葛亮”。</p> <p>如企业开会,几个不专业的人坐在一起商量事情,倒不如一个专业的管理者自主做出决定。几个人商量事情,势必就是东家言西家语,极有可能商量不成事情,拖慢办事效率。</p> <p>就像巜战国策》所说:“成大功者不谋众”。</p> <p>巜战国策》中,商鞅劝说秦孝公变法,秦孝公觉得还是与大臣们商量一下为妙。而商鞅说:“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也就是说一旦反对变法的那些人事先知道,就等于自己的计谋暴露在对手那里,自己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即便大家阵营一致,也不要让太多人参与自己的决策。</p> <p>“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许多时候,想要做好一件事情,首要的不是咨询和求教,而是隐藏自己的动机。</p> <p>巜三国演义》中的董承是一个例子。董承四处游说文武能臣,要拿下曹操。刘备、种辑、吴子兰、王子服,甚至董承的小妾,谁料他的小妾与家奴奏庄童暗通款曲。秦庆童出于旧恨,立即跑去向曹操告密。结果可想而知,一千人等都被曹操杀害。</p> <p>立功立德立言,立功是第一位的,立言是最后一位的。许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将想法随意吐露。</p> <p>事情最后如果因为他人的噪音和泄漏导致决策失误时,就请不要怪别人。这就是一面镜子,折射的是你对自己的不满:你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选择和能力呢?</p> <p>最后,“谋不可众”并不是大家闭目塞听,独断专行。而是那些于是犹豫不决,需要别人认同才能行动的人,才需要明白谋可寡而不可众,可以集思广益,但不要让太多人参与你的决策。</p> <p>尊重普通人的话,参与专业人的意见,最终自己做决定。因为最终能够负责任的,只有自己。</p> <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