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舞女今安在

铭湖

这次伊豆半岛之旅,我自己还有一个特别的心结,想循着川端康成当年的足迹,重温《伊豆的舞女》令人悱恻难忘的情恋故事,体验诞生了那么唯美主义文学作品的自然场景和文化氛围。<br>小说《伊豆的舞女》发表于1926年,是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由于小说的成功,《伊豆的舞女》曾先后6次被搬上银幕。我国观众熟悉的吉永小百合和山口百惠都曾主演过片中女主角,尤以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饰演的“薰子”和“川岛”最为令人动容而难忘。他们把少男少女之间那种朦胧、纯真的似爱非爱似恋非恋的情感演绎得清新脱俗,又流溢着淡淡的哀婉,把人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如果说我国观众最爱山口百惠的表演,其实对于作者川端康成本人而言,他最喜欢的还是由吉永小百合演绎的薰子。相比山口版薰子的甜美与纯洁,吉永小百合更将舞女的青涩、灵气与不谙世事展现得淋漓尽致<br> 《伊豆的舞女》剧照 故事说的是作者(影片中的“川岛”,一位19岁的高二学生),为排遣内心不可言喻的忧郁和孤寂,只身来到伊豆旅行,在途中被一名十四岁舞女(“薰子”)的纯真和美貌所吸引,不由自主地随同舞女一行巡回演出的歌舞伎艺人,从修善寺经汤岛、汤野等温泉之乡,一路辗转南下到达伊豆半岛南端的下田港,之后怀着依依之情,告别了舞女。<br>川端康成把《伊豆的舞女》这个朦胧哀婉的情爱故事展现在如诗如画的美丽背景下:<br>“俊秀的天城山,茂密的树林,清冽的甘泉,浓郁的秋色,袅袅的炊烟……”<br>“南伊豆是小阳春天气,一尘不染,晶莹剔透,实在美极了。在浴池下方上涨的小河,承受着暖融融的阳光。”<br>“群山和天空的颜色都使人感到了南国风光。”<br>“雨停了,月亮出来了。 雨水冲洗过的秋夜,分外皎洁,银亮亮的。”<br>我们虽然是在早春时节来到这里,却还是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作者所描绘的南伊豆的旖旎风光。<br>作品对少男少女之间的情爱,没有用大胆热烈的追求去展现,而是在美丽景色的烘托下用一种春心萌动却欲语还羞的神情来表示,而且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忧郁和哀伤的情绪,甚至连蜿蜒的山路、潺潺的流水、飘零的秋雨都无不渗透着淡雅的忧伤,但是,在这其中又鲜明地涌动着一股暖人心扉的温馨之泉。<br>这种“哀即美”的审美观正是日本民族文化的特色之一(有意思的是,“哀”在日语中等同于“美”)。我们可以看到,悲与美结合的审美传统一直在日本作家的作品中传承发展,这种“物哀美”的审美意境,甚至迄今仍是日本文学之美的底色。<br>你看,在川端康成笔下,“我”(川岛)与舞女薰子邂逅之后,自始至终俩人谁也没有向对方倾吐一句爱慕之言,而彼此之间的爱恋之情又都处于似觉察又没觉察之间,作者有意识地将这种疑似爱情或朦胧之爱的情感色调淡化,物哀化,让主人公邂逅就面临告别,分手就是永别,一切都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汇相融,织造出一幅物哀美的抒情画面。<br>再说说川岛和薰子的情恋。薰子是个纯正无暇、天真无邪的美丽少女,犹如一汪清纯的泉水清澈通透、纤尘不染,这种纯净如水之美与天性的质朴善良浑然天成,足以净化男主人公的心灵。而男主人公是一个俊朗健康的高中生,正是荷尔蒙旺盛冲动的年龄。两人一见倾心,演绎一段男欢女爱的浪漫爱情故事,本在情理之中。可偏偏薰子是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舞女,而“我”(川岛)却是未来的精英,社会上层人士,这种等级身份的差异一开始就在他们萌动的情愫面前树立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那个时代的日本还是个等级严格的社会,不同阶层的男女想要冲破等级的藩篱而恋爱结婚,几乎是难于上天,不仅将面临阶层威权人士的规训和束缚,还将承受世俗舆论的强大压力,还有来自于个人内心对身份认同的挣扎与抗争。所以,古往今来,恋爱婚姻大都选择门当户对,从世俗角度而言完全是合理恰当的。在这里,川端康成也选择了“还没开始就已结束”,而没有去作石破天惊的突破性尝试。<br> 然而,人性之爱原本是冲动而非理性的,它不应受到阶层门第的束缚,它天生就与等级身份的世俗观念相悖。如果,恋爱只能门当户对,男女只能在同一阶层等级中通婚,那岂不就失去了生命原本该有的冲动和突围,社会因此而变得死水微澜、暮气沉沉?那种经过理性的周密计算和安排的婚姻已经扼杀了爱的冲动和浪漫,还有多少爱值得我们感动和赞美?推而言之,一个社会如果阶层和等级完全固化,人们只能在自己出身所属的阶层中讨生活,失去了向上流动的机制和机会,哪怕其结构“超稳定”,这个社会还有什么活力?还有什么发展的动力?还有什么改变生活的希望?所以我认为,正是因为现实很骨感,很少有人能冲破世俗的藩篱,文学作品才更应该让理想丰满,大胆地表现基于人性的冲动之爱、冲破藩篱之爱!除了冲破世俗等级藩篱,更要摒弃人设的阶级观念,纯真的爱情是没有什么阶级性的,那是一个灌输于我们的政治正确的观念。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之所以脍炙人口,富家千金爱上穷书生或阔少爷与贫家女相爱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传,不正是人性的流露和呼唤,不正是反映了人们对世俗的不满和对真爱的热切向往吗?在一次聊到人性问题时,校友晓光兄说:焦大也是可以爱上林妹妹的!此言惊世骇俗,令我今生难忘。<br>扯远了,回到《伊豆的舞女》话题。我没有丝毫的苛求川端康成之意,他能留给我们一个如此经久流传的哀美故事就已经足够伟大了。川岛和薰子怀着朦胧爱意的萌芽,带着破土而出的新奇和欢欣,像是积压了许久的期待要去见证花火的灿烂,却发现暗黑的时间要比花火的绚烂漫长得多,最终除了对纯真之爱的怀恋,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无奈和遗憾。聊可欣慰的是,电影中饰演川岛和薰子的三浦友和与山口百惠,在现实生活中却最终喜结良缘并相爱至今,成为一段人间佳话,总算给这个哀婉的故事延伸出一束温煦的阳光。<br>如今,《伊豆舞女》的年代离我们已将近百年,伊豆半岛温泉依旧,溪流依旧,一年一季的樱花照常开,一年一度的枫叶依然红,可是当年的“薰子”(歌舞伎艺人)却再难觅踪影。然而,当我看到穿着和服的年轻姑娘在赏樱的步道上徜徉时,当我看到一张张少女欢愉的笑脸在樱花丛中掩映时,就不由得联想起“薰子”,我知道,“薰子”那纯真天然、美颜如花的笑靥已经永远定格在我心里了——<br>伊豆半岛早春游,<br>故事温泉伴溪流。<br>昔日舞女何处寻?<br>樱花丛中一回眸。<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