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家的老物件 仅仅是几件老旧的 不起眼 不值钱 甚至仍到外面都没有人捡 放在屋里又显得不甚协调的老式家俱和几件日常生活用品 但我一直舍不得丢掉或换掉它们 我能准确地说出他们的年龄 他们来到我家的时间 他们身上的故事 每当看到它们 我心中总有满满的记忆与回忆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琴桌和电镀椅</b></p><p>北京琴桌和电镀椅是我和老伴当年新婚时的家具 当时结婚盛行的是新房家具要有多少多少条腿 腿越多显示着家里越有能耐 越有关系 越有面子 新娘子今后的生活就越幸福 爸爸和妈妈都是小知识分子 又都退休了 没什么交际 也没有什么关系 满打满算勉强凑够了24条腿 一张北京琴桌 两张电镀椅 一张铁床 一个立柜 一个碗柜 四十多年来 随着6次搬家 多次更换家具 仅剩下北京琴桌和电镀椅了 其中我最为珍贵的就是北京琴桌了 </p><p>当年为了打成这张北京琴桌 爸爸把家里的柴火垛 翻了一遍又一遍 为的是找到一些能打家具的木料 北京琴桌桌面四框和抽屉面是榆木的 小门框和中间立柱是落叶松的 抽屉框是白松 红松的 桌面和桌的立面是胶合板的 桌子抽屉底和后面是纤维板的 有时木匠师傅干着干着 说缺木料了 爸爸就翻一遍柴火垛 可谓边翻柴火垛边备料边施工 纯纯的三边工程 我们结婚用的北京琴桌就是这样在柴火垛中脱影而出了</p><p>电镀椅是妹妹朋友崔伟华的爸爸在北京给买回来的 当时一般电镀椅都是圆腿的 小崔爸爸给买回来的椅子腿上部是方形的 下部渐变为细的圆腿 很漂亮 我们都很喜欢</p><p>北京琴桌打成后 爸爸先是分别用粗 细砂纸打磨了好几遍 木楂本色细致温润 然后用色粉试着调了好几遍 刷成他认为满意的颜色 最后又买来清漆 精心油了好几遍 现在我依然清晰的记得爸爸当年时而弯着腰 俯下身子 时而蹲在地上 不厌其烦 一遍遍的细心作着手中的活 我说 爸 差不多就行了 爸爸依然认真的干着 直到最后一遍油漆完成了 爸爸看了看桌子 又看了看我 才说 写字台作好了 以后用旧了再油漆 爸爸就干不动了 </p><p>我知道 爸爸把对我们的新婚祝贺 对我们婚后生活的祝愿 对我们今后日子的祝福 一点点一滴滴都溶在砂纸上 油漆里了</p><p>刚结婚时 吃饭时我和老伴就坐在桌子的两边 当餐桌用 后来在北京琴桌上我先复习了初中课程 自学了高中课程 上了业大 考上电大 把学历由初中改为大专 儿子也是在这张北京琴桌上完成了小学 初中 高中的学业 顺利地考上大学 留在了上海工作 生活</p><p>现在北京琴桌依然放在我的小屋里</p><p>去年儿子在浙江嘉兴帮我们买了新房 为的是离他们近些 照顾我们方便一些 现在我们老两口还能跑的动 两边住 真的跑不动时 老家的东西什么都可以不带 但北京琴桌 是一定要带走的 这里面有爸爸妈妈的祝福 有爸爸妈妈的呵护 有爸爸妈妈的护佑 坐在桌前 我总感到踏实 有底</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小板凳和剃头推子</b></p><p>小板凳和剃头推子是在1950年来到我们家的 距今已有70年历史了</p><p>在我一岁时 爸爸请房产段木工房的叔叔给我作了一个小板凳 小板凳尺寸为250*120*120mm 只适合小孩子用</p><p>剃头推子是在我一岁多时 爸爸买的 从说明书上可以看得出 是上海新中华刀剪厂1950年生产的双箭牌</p><p>我很小时 平时坐在小板凳上 靠在床边玩积木 玩具一类的东西 吃饭时 就坐在上面 由妈妈或奶奶喂饭给我</p><p>小时头发长了 一般都是爸爸在家给我剃头 先是把小板凳放到椅子上 我坐在小板凳上 小腿蹬在椅子上 小孩子护头不让剃 总是大哭一场 爸爸每次在给我剃头前总是先试试推子的松紧 有时在推子上滴上一二滴机油 然后在自己的胡子上试着推几下 确认不夹头发后才给我剃 </p><p>参加工作后 每逢在工地吗用到机油 总能想起剃头推子上那股淡淡的机油香味 </p><p>十几岁后 爸爸就很少再给我剃头了 爸爸说去理发店剃吧 师傅剃的好 跟爸爸去理发店时 爸爸总是特意嘱咐师傅 不要用剃刀刮脸 用推子推推就行 我脸上汉毛重 怕我长络腮胡子 现在我也变成了老头 70年了我从来没有用过剃刀 后来这把剃头推子就成了我剃胡子的专用工具 一直到有了电动剃须刀为止</p><p>小板凳在70年中 还曾离开过我家有几个月的时间 1953年当时正赶上反贪污 反浪费 反官僚主义的三反 五反运动 胆小怕事的爸爸就把小板凳上交给组织 并作了深刻检查 得到组织和群众在思想上 认识上的帮助 提高了觉悟 提高了思想 运动过后 支书又把小板凳还给了爸爸 说 给孩子坐吧</p><p>小板凳原来是木头本色 后来刷了两次油漆 现在已经有些斑驳脱落 </p><p> 装推子的纸盒是爸爸用纸壳粘糊的 前几天我又在折叠处糊了纸条 小盒的颜色已经很深了 能看出年代的久远 但依然按照爸爸的吩咐 忠实的执行着自己的使命 </p><p>小板凳和剃头推子拌随了我的幼年 童年和少年时期 上面有逝去亲人的影子 </p><p>这两样东西都早已不再使用 放在柜子里 有时拿出来看看 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 回到奶奶怀里 回到爸爸妈妈身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碗柜</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碗柜在我还未出生时就来到了我家 1948年爸爸妈妈刚结婚就从吉林来到齐齐哈尔 家里没有一件象样的家具 就到南市场买了这个二手碗柜 碗柜应该是日式家具 出生于日伪时期 现在算来有80岁了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柜子有6个抽屉 7个小门 最上一层拉隔是用来装盘子的 中间一层用来装碗 下面一层和抽屉用来装干调 干菜一类东西 中间最右侧小门是奶奶专用 用来装药等 听奶奶说 我很小时 一天奶奶在厨房作午饭 把我一个人放在屋里 平时我总是缠着奶奶 那天奶奶在厨房忙了半天 屋子里一点动静也没有 奶奶不放心 在门口一看 不知道我是怎么把最下面的抽屉拉开了 正把里面的鸡蛋一个个往外拿 那一个放在地上轱辘一个打碎一个 然后再拿再轱辘再碎 奶奶吓得喊别拿 听到奶奶的喊声 我反而加快了速度 鸡蛋碎的也更快了 从此以后最下面的抽屉就改放其它东西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前几天 我把小屋放书柜的地方腾空 放上碗柜 装上老物件</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小物件</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照片上的两本小词典 一本是民国24年7月再版的王云五四角号码小词典 定价大洋壹元 爸爸买时应该是1935年 当时爸爸17岁 还是学生 距今已经85年了 一本是1958年再版的四角号码新词典 距今也已经60多年了 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爸爸坐在家中写字台边查字典的样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文革期间 不用上学 爸爸就教我怎样查四角号码词典 我就照着练习 后来又试着自己学习爸爸的一本中专课本 三角 看不明白时爸爸给我讲讲 可以说爸爸和他的小词典是我培养自学能力的启蒙老师</span></p> <p>爸爸离休后记的笔记 内容涉及政治 实事 地理 历史 养生 保健 菜谱 火车时刻表 通讯录等</p><p>妈妈离休后 在家呆不住 又去通东街道和齐铁老干部开办的牙科诊所工作 这是妈妈在诊所时用的修牙工具 这些小工具都装在用当年挂历纸叠成的小包里</p><p>爸爸用过的五金小工具 玻璃刀是爸爸单位师傅淘汰不用的报废品 爸爸要了回来 每逢需要割玻璃时 爸爸总是先找一块废玻璃 试着割几刀 找到刀口后再正式切割玻璃</p><p><br></p> <p>跳棋是我和妹妹上小学时陪奶奶消磨时光玩的 棋盘是我后作的 照着原来的棋盘画上去 描上水彩 刷上清漆 距今已经50多年了 每当姑姑回娘家时 就我们四个人一起下跳棋 </p><p>冰刀是我上小学时姑姑给我买的 小学 中学时我们同学中没有几个有真正冰刀的 大部分用的都是简易冰刀 把木板锯成鞋底形 然后将铝制冰刀用螺丝固定在木板上 用麻绳绑在脚上 就可以上冰了 姑姑给我买的冰刀着实让我在同学中出尽了风头 </p> <p>这是我和妹妹上学时用过的乒乓球拍 距今有50多年了 胶粒和海绵早已失去了弹性 塑料把的球拍是我用的 塑料把当年就脱落了好几次 爸爸就买来万能胶粘合好</p> <p>毛笔架和铜墨盒不知是什么年代的产物 上小学时 有大字课 奶奶就找来丝棉垫在盒里 帮我把墨汁墨好装满 奶奶又用黑绸子作了一个套 便于我携带 </p> <p>指甲剪是爸爸没结婚时就有的的 美国货 有70多岁了 钩针是飞飞表弟作的 有近50多岁了 药盒在我们小时候用来盛一些消炎药 沙布等 有70多岁了 爸爸妈妈戴过的手表都有50多岁了 </p><p><br></p> <p>爸爸妈妈用过的小盒子 其中那个纸盒已有60多岁了</p><p> 我上初中时用一元钱买的计算尺 在学校军乐队吹巴里东用过的号嘴</p> <p>后 记 </p><p>我的小屋里摆放的家具 可谓四世同堂 时间跨度80多年 有日伪时期的碗柜 有上世纪70年代的北京琴桌 上世纪90年代的实木五斗橱 有前几年新添的板式单人床 桌上有电脑 打印机 小柜里放着奶奶爸爸妈妈用过的小物品 他们就这样把时空串联起来 把亲情延续下来 把我对亲人的思念记续下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