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感悟

老虫

<p>云宵乌山</p> <p><br></p><p><br></p><p>乌山位于福建云霄境内西部,山脉蜿蜒诏安、云霄、常山等区域。主峰海拔1051米,四周陡峭险要。地势呈南北走向,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20公里,面积约900平方公里。地质为燕山期间露出地表的晶润花岗岩、流纹岩构成。主植被为松和杂木,覆盖率50%。因山体外表呈乌黑色,故名乌山。</p> <p>现在作为大乌山风景区,上山道路平缓而宽整。</p> <p>一路蜿蜒</p> <p><br></p><p>乌山嵯峨高大,挺拔隽秀,陡峭盘行,丛崖险隘。山上到处是乌黑色的花岗岩和流纹岩,遍地是林立的兀石,有可容纳2000人的巨石;有深不可测的石井;更有重重叠叠,由巨石堆砌而成的天然石洞;有高耸入云直冲苍穹的“笋石”;以及盘曲蜿蜒数里乃至数十里的深邃的天然石隧道。到处是奇花异草,清山绿水交相辉映,丛崖、幽谷、深洞、巨壑,加上云雾缭绕,连月不开,构成一道道奇特的自然景观。</p> <p>真是一步一景</p> <p>乌山主峰</p> <p>国旗飘扬</p> <p><br></p><p>今天风景绮丽的乌山,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闽南重要红色根据地。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在那艰苦的岁月,与敌人展开游击战争,坚持"十四年红旗不倒",直至全国解放。</p><p><br></p><p><br></p> <p>闽南乌山老游击队员之家</p> <p><br></p><p>1934年底,中央红军被迫转入长征后,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二连指导员卢胜率领一支40多人的队伍进入云宵乌山,开辟根据地。随后中共云和诏县委在乌山成立,红军游击队发展到200多人,云和诏游击区与靖和浦游击区连成一片,打开了乌山地区的革命新局面。</p><p><br></p><p>1936年6月,闽粤边特委决定,将乌山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分别改编红抗第一支队和红抗第三支队。8月闽粤边特委决定,武装突袭云宵县城,为红军游击队筹集资金。9月3日,红抗一支队在支队长卢胜带须下,组成两个突击组,在掩护化装下进城,顺利地完成任务。在撒退途中与国民党地方武装展开激战,三支队长何鸣率领一、三支队主力前来接应,双方合力一处击溃敌人,部队顺利的返回乌山。此次战斗获得大量战利品,大大解决了乌山根据地的后勤给养。</p><p><br></p><p>突袭云宵县城不久,红军游击队改编为闽粤边红军独立第三团。此时敌开始清剿独立三团,许多党组织和红军的负责人惨遭逮捕和杀害。云和诏县委委员曾益效和世吉区委书记文阿业遭敌人围困被捕,受尽折磨光荣牺牲。在很短时间内,就有100多名红军游击队员、地下党员、交通员被杀害,乌山地区的革命陷入了低潮。</p><p><br></p><p>1937年7月16日,在漳浦县的文庙发生了著名的“漳浦事件”。红三团副团长卢胜带领少部分战士突围至清水岩,将百十余名战士重新整编仍称红三团,继续转战在乌山根据地。</p><p><br></p><p>就在“漳浦事件”的同一天,国民党地方武装袭击正在诏安县月港村召开的中共诏和浦县委扩大会议,杀害了闽粤边委负责人张敏、县委委员罗贵炎等12名到会的干部。</p><p><br></p><p>1938年初,红三团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一营,卢胜任四团团长,率部开赴皖南抗日前线。</p><p><br></p><p>不久,卢叨、吴永禄先后担任诏和浦县委书记,武装斗争转入地下。在这极其残酷的斗争环境下,县委书记吴永禄、区委书记罗理和地下党员谢世杰等先后壮烈牺牲。面对越来越艰难的环境,活动在乌山根据地的共产党员和游击队员们,仍然是前赴后继坚持战斗,乌山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一刻也没停止过。</p><p><br></p><p>抗日战争中期,中共闽南特委移驻乌山。1943年,闽委特委在乌山腹地成立了三支武装小队,继续开展游击自卫斗争。1945年,闽南抗日支队进入乌山。</p><p><br></p><p>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武装大举进攻乌山根据地,乌山的党组织和武装力量运用游击战法,粉碎了敌人一次次进攻。1946年11月,中共闽南特委改组为中共闽南地委,在乌山领导包括厦门、泉州、漳州在内的整个闽南地区的革命斗争。不久,闽粤赣边区总队闽南支队在乌山组建,使以乌山为中心的根椐地更加巩固。</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9年初,闽南支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第八支队。九月中旬,支队长李仲先、政委卢叨、副支队长王汉杰率部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会师,相继解放闽南各地,迎来新中国曙光!</span></p> <p>卢叨诗词的这两块摩崖石刻生动反映了当年乌山根据地的岁月。</p> <p><br></p><p>在游击战的艰难岁月,乌山地区的父老乡亲,为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站岗放哨、递送情报、救护伤员、送粮送药,他们乌山革命斗争的坚强后盾。</p><p><br></p><p>诏安县北蔗村的吴阿柔将自己的三个子女,送到乌山当红军游击队员,女儿秋香却被反动派活埋。1943年的一天,中共闽南特委副书记丁莫贵夫妇来到村里,正遇敌人进村搜查,吴阿柔机智勇敢地掩护其脱险。</p><p><br></p><p>云宵县龙透村被称为红色堡垒村。村里只有300多人,却有200多人因支持和掩护乌山的党组织及红军游击队而坐过牢,经受敌人的严刑拷打,绝不透露秘密。不管敌人如何残暴,龙透村的百姓对乌山的支持和援助从末停止过。</p> <p>从这开始—警卫哨—将进入乌山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当年肯定没有现在的栏杆和石板路,却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p> <p>在这块摩崖石刻的下方,是一块较为平坦开阔地。</p> <p><br></p><p>这个叫“公头里”的地方就是当年各个时期中共县委、边委、特委和闽南地委机关所在地,以及各个时期红军游击队和工农红军的驻扎地。环顾四周悬崖峭壁,间或树木参天,兀石林立。有深不可测的山涧,更有重重叠叠由巨石堆砌成的天然山洞和石遂道。</p> <p><br></p><p>机关所在地下侧和四周的洞穴是各机构的遗址。</p> <p>烧炭窑</p> <p><br></p><p>看着这些遗址,所有听到的看到的资料和信息都显得苍白无力,只有亲临遗址和战地,才能领略和思考艰苦卓绝游击战争。</p><p><br></p><p>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p><p><br></p><p>1929年4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瑞金起草的《前委致中央的信》,信中说:“我们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踪,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很大的群众’。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三年以来,都是用的这种战术。”这封信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十六字诀”,也是“十六字诀”第一次见诸于历史文献中。1930年12月,红一方面军在小布开了一个动员大会,会前,毛泽东同志曾亲笔写了一幅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里歼敌人。”</p><p><br></p><p>“十六字诀”成为游击战的基本原则,也是后来形成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p><p><br></p><p>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游击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率领的红军,根据敌强我弱的特点,依托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保存和发展了自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大规模、长时期地开展游击战,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解放战争时期,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正规战。长期的革命战争,使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游击战战法,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伏击战、破袭战、围困战等。这些灵活机动的战法,显示了中国革命游击战争的丰富多彩。</p><p><br></p><p>游击战的战术特点,是一种以弱胜强的战术,而且由于需要坚实的群众基础,以及符合己方战场条件的有力地形,通常应用于弱势的一方,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最终夺取胜利。</p><p><br></p><p>运动战与游击战比较而言,它们在战役的进攻性和流动性上都是一致的,差别就在于是否集中兵力。那么怎样的集中才算运动战,怎样的分散才算游击战,有时很难明确一个界线。以游击战为主,就是要分散兵力以发动群众为主;以运动战为主,就是要集中兵力以打仗为主。毛泽东同志有一个通俗易懂的区别“集中打仗则不能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则不能集中打仗,二者不能并举”。</p> <p><br></p><p>从军事角度说,游击战如同所有战法一样,也有其局限性。其一游击战与运动战区别使用兵力较少,集中兵力也只是相对集中,有时很难形成相互支援;其二游击战是以袭扰和奇袭为主,在战场空间中战术运用相对单一,很难与敌人以阵地战的形式正面作战,这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失败的教训也是不少;其三游击战可灵活多变,根据形势化整为零,聚零为整,队伍形式的转换,使战场环境变得异常艰苦,是对将士们是极大的考验;其四游击战的基础是依托根据地、依靠人民群众,但有时作战要离开根据地,前出数十里甚至数百里,这就造成情报缺失,行动受滞,难有后勤保障,尤其是战伤难以解决;其五游击战“十六字诀”中的敌人的退和进,一定要判断准确,如不与否就会造成极大的损失或全军覆没,很难有挽回的战机。</p> <p><br></p><p>阅读十四年乌山根据地游击战的历史,可以清晰的感觉到,这里完全符合游击战的特点。无论革命处于低潮还是高潮,无论党组织被破坏还是重建,无论红军游击队是失败还是胜利。有三点是永远改变不了的,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追求;二是乌山的险要地势;三是最为重要是人民群众舍身的支持和援助。</p><p><br></p><p>同时乌山以及闽南的游击战争造就了我军一大批将领。1938年初,红三团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一营,卢胜任第四团团长,率部开赴抗日前线。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一路拼杀,成为一代名将—卢胜将军。</p><p><br></p><p>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乌山根据地是新四军至少是一部的“发源地”。</p> <p>乌山山麓的卢叨之墓</p> <p>我们的敬拜</p> <p>从1934年到1948年,在十四年间,乌山根据地牺牲的共产党员和红军游击队员有900多人,牺牲的人民群众有3100多人。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乌山根据地的红旗,在闽南的革命史上铸就了一座历史丰碑。</p><p><br></p><p>我们要做的就是阅读他们,感悟他们,记住他们!永远的记住他们……</p> <p>云宵乌山根据地之考—心的感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