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悟传统文化》

天使之爱

<p> 作者:许小娥</p> <p>  喧嚣的世界,浮躁的人心,凌乱的节奏,日新月异的变化。独处时我把心事敲打成文字,在文字里,我是多么的真实,又是多么的安然,拥抱干净的灵魂独享当下时光。偶尔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孤独侵蚀着我内心深处,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欢喜。洗去尘世的喧闹,向往无言的山水,寻找与天地的对话。</p> <p>  人生一世,不可能单摆浮搁,总有这样那样的关联与牵绊。我们从咿呀学语、童趣年少到风华正茂、不惑中年再到半老夕阳、古稀暮年。沿路被岁月的时光机打磨成大小不一,软硬不同,形态各异的差序个体。但有一点是共同的,经过时光机的打磨,或多或少都受到过创伤,创伤的大小决定你疼痛的程度,修复疼痛的能力来自你的文化学识和修养。老祖宗早就预料了我们将面临的这一切。用全方位的智慧帮我们找到修复的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都蕴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去领悟。</p><p><br></p> <p>  为什么佛教能进入早就有了极其丰厚文化的中国,这真是一个奇迹。从尧舜到秦汉,从《周易》到孔孟等诸子百家,几乎囊括了精神空间的方方面面,饱满而严实。面对这样高浓度的文化大国,一种极度陌生的异域文化如此浩然入驻,并且广泛普及,成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这一切究其原因,都是因为佛教一上来就断言人生就是苦。一切苦的根源来自于贪欲。而贪欲的程度就决定你疼痛的程度。并由此开启了你人生的苦乐曲直。</p> <p>  放眼四顾,有的人活成了别人羡慕的样子,却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相反,有些人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别人所认为的样子。浮生半世,我不喜用微笑粉饰虚伪。被涤荡的灵魂依然似朦胧初开;洞世的双眸依然如婴儿天真;与生的敦厚依然像原木未凿。我习惯用有形的方式积淀深邃温厚的人生,依心而行,让往事随风沉叠起生命的厚度。不留遗憾,才是真正的人生。曾几何时,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干系。也许,有人会说,许多道理我们都懂,只是一入凡尘,多少心情都给了纷繁的生活,留下的些许温暖记忆,又经得起多久的消磨?可是,我们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它早已融会贯通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千世界的各行各业,指引着我们来时的路、去时的道。它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镌刻在我们的骨子里,烙印在我们的灵魂里。老子用“道”的天然秩序引领我们快乐前行;孔子用“德”的君子魅力宽善我们的生命基调;佛家用“空”的本性轮回引渡我们顿悟觉醒。无论你选择何种方式学习提炼自己,都会成为一个至善、宽厚、优雅、富有、快乐而健康的人。只要我们有足够温良的内心、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教养。面对纷繁的生活,困顿的人生,我们依旧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好好生活,笑对人生。</p> <p>  我常想,人活着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活着,解决生存与温饱,让家人幸福;第二个层次:体面地活着,追求一定的名利权,让人生体面;第三个层次,诗意的活着,一生都在做有价值的事,让生命变得有意义。量体裁衣的选择,都意味着付出。人世间从来没有永远而顺利的收获,它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但是任何状态下我们都应该要有理想信念,虽然理想信念不能给我们带来尘世的享受,但是它饱满而温润,能丰盈你的内心,让你的心灵填满高尚的情趣,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即使历经风雨沧桑,依然不会使你流于浅薄和虚浮 。就像人活着一定要有爱,爱虽不是有形的物质,但是有爱的人一生都不会寂寞,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精神富足。相信道理人人都懂,付诸于行动的人却很少。如果你愿意尝试一种更有温度的思维活法,相信你定会有别样的人生风景,温和而美丽。</p> <p>  世上圆滑标准的人很多,出类拔萃的人很少。勉强靠亲族和幕僚关系所获得笑容和礼数更显卑微。我们常听到这样一段话“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忠于人品”。的确,有人光鲜亮丽却咄咄逼人,有人其貌不扬,却让人心生好感,前者让人窒息,后者使人亲近。内心宽善的人,温柔了岁月,也温暖了人心。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我在乎生命中遇见的缘分,无关乎贫富贵贱。只在乎温良真诚。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p> <p>  我很欣赏日本日野原重明关于爱的一段话,他说:爱,是我们之所以生存的终极目标,眼睛是看不到幸福的,只有心灵才能感知幸福,我们活着并身体健康的时候,没有好好珍惜,时常有这样那样的牢骚和不满。人一旦生病伴随而来的是无法诉诸于笔墨的痛苦,不过,全然仰仗有如此的切肤之痛,才能警醒那个无知妄为的自己,让自己对健康心生敬畏,珍惜疾病带给我们的东西,它可以让我们与亲人长时间的相伴,感激疾病带给我们内醒的机会,与家人另一种的相处方式。感谢我们在一起的喜悦,在一起的时光,彼此依偎,彼此鼓励,温柔的说话,相互理解,疾病是上苍的恩赐。多么肺腑的一段文字,他用106岁的生命诠释了爱的真谛。是的,没有爱,人是无法生存的,爱与被爱是我们活着的能量源,爱他人和被人所爱是人类专属的独特感受,一个能够相互给予爱的社会,一定充满温暖和幸福。</p> <p>  遗憾的是,多少人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迷失了爱的方向,丧失了爱的能力。曾经,流动的爱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融,满眼都是真诚 ,浑身都是坦荡,连四周的空气都充满了快乐的味道 、欣赏的目光。如今断送一生的爱,只消一份自我、半部手机。只希望在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心中存爱 ,健康的爱,真诚的爱。多些仁爱少些贪欲,多些真诚少些虚伪。因果轮回,万物皆空,唯爱与本善永恒。</p> <p>  今天,我们民俗文化挖掘保护协会,不是简单的探寻一个个传统村落、一栋栋飘摇的老屋、一座座荒废的祠堂、一本本蚀黄的家谱、一支支流转的姓氏、一根根残缺的木雕、一块块尘黑的石雕、一方方斑驳的字碑、一个个圆厚的石磨、一把把陈旧的犁耙……。它们不是蒙尘发霉冰冷了千年的老物件,而是活着的千年文化见证,是生命力顽强的象征,更是传统文化中经得起反复挑选的优秀。 他们深沉地包含了先辈的勤劳、刻苦、守序、伦理和智慧。用深刻的寓意镌刻在我们的石雕、木雕里;书写在我们的家规家训里;体现在我们建筑的设计理念里。需要我们用心体会,细细琢磨。用文化的积累不断提升我们的品位。本着这种理念,由外在的形影射到内在的神,这种精神遗产才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主要集中在这四个方面: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五伦是指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四维是指礼、义、廉、耻;八德是指孝、悌、忠、信、仁爱、和平。这是传统文化永恒的主题、永远的核心,是指引我们人生前行的航标。现下有些啃老,倚老卖老都是我们传统文化所卑弃的不耻不德行为。当然,更不能以极度夸张的方式打着“忠孝节义”“三从四德”的旗帜凌驾于理性之上。且看古时,卧冰求鲤的王祥是谓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的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是谓兄友弟恭;白帝城托孤的刘备是谓仁德爱民;慧绝千古的诸葛亮是谓智;桃园三结义,灞桥挑袍的关羽是谓忠义仁勇;助刘邦完成统一大业的张良是谓信;请教孔子的“曾子避席”是谓礼;春秋鲁国宰相公仪休拒不收鱼是谓廉;“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的秦桧后人秦间是谓耻。再看今朝,庚子年初,一场突如其来、毫无硝烟的抗疫战争,弥漫整个华夏大地,乌云笼罩,人心惶惶。而我们的白衣天使却逆袭前行,奔赴生死未卜的第一线。还有千千万万个不知名不知姓的志愿者以及各行各业的先行者,都为这场关乎生命的战争默默奉献,各出其力,不问得失,无计代价。这些最可爱的人是谓集仁爱、忠勇、德、智、义、信于一身,是整个中国文化精神的一次集体亮相,完美诠释。其中不乏那些感动中国的佼佼者,如荣获“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院士,荣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等。还有那些无数个让人感怀至深的家国情怀的动人事迹,刷爆全屏,让华夏儿女无不为之动容,数度落泪,心潮澎湃。他们可歌可泣,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国人的国风、家风、传统风……等等。关于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数不胜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温厚平和,内敛含蓄。从古至今,从未有过精神传递的断层、缺席。而以物的形态存世的元件,小到乡村生活日常的残存物件,大到大量出土的文物,这些文化遗产足以产生一种让我们传统文化笑傲历史的自信。它不仅仅是滋养我们的眼目,更是震撼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对传统有着深深的敬畏之情。</p> <p>  时下,我们巧幸在和平繁荣时代,有机遇获得一次新的接力。这既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的责任、义务。保护了传统文化才能守得住我们中国五千年不散的魂。而我们民俗文化挖掘保护协会也搭上了时代的顺风车,扬帆起航,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为金溪民俗文化搭建一个传承的平台,承前启后。记得有中国学者这样说到,保护文化遗产,不是为了怀古、崇古、啃老、炫耀,而只是为了证明文化的延续性。延续,既要从古代延续到今天,又要从今天延续到明天。没有古代的今天是沮丧的,没有明天的今天是无望的。因此,我们不能在任何文化遗产前膜拜停步,而必须审察他们的生机,如果找不到从古代走向今天、从今天走向明天的生机,那就是一堆堆遗弃在历史大道旁的断砖碎瓦。所以作为我们金溪民俗文化挖掘保护协会,一定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承前启后。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万古长青,绵延永续,并不断的创新和突破;让我们的炎黄子孙与天长存,与地同眠。</p>